APP下载

“破五唯”背景下提升地方高校科研管理服务水准路径探析

2022-11-16

山西青年 2022年21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成果学术

过 琳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科研处,江苏 南京 210000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高校科研工作中发挥着三大重要职能,分别是领导决策的智囊团、项目申报的总指挥及教师科研的后勤部,对高校科研工作起整合、导向、激励、服务及监督作用,贯穿于高校科研活动的全过程[1]。近年来,随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研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系列文件的出台,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尤其是学术评价体系、高质量发展及学术生态环境均提出了宏观指导和具体要求。结合当下的科研管理实践来看,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制约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新时代提出的科研管理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及高校科研管理一线的工作人员需要立足实际,正视工作中的问题及瓶颈,在新时代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的指导下,寻求解决策略从而有效提升管理成效。

一、高校科研管理服务的瓶颈

(一)科研管理队伍不够合理

科研管理部门是高校科研管理队伍的核心枢纽,但是仅靠部门科室的管理人员又无法支撑全校所有科研活动,还需协同其他人员及学术组织,如高校学术委员会、二级院部科研管理人员、科研助理以及高校科协、社科联等联动发挥效用。遗憾的是,现阶段高校的科研管理服务过程中,很多高校的科研管理运营队伍不够健全。例如,部分高校的校学术委员会在高校内部治理中被边缘化,长期遭受行政权力的挤压,导致校学术委员会学术权力缺位,在学术治理、参与学术事务方面积极性不高[2]。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人员有限,科室配备不全,科研管理部门人员工作量普遍偏大,难以做到兼顾各项业务;二级院部科研管理人员大多由行政人员兼任,更替频繁,由于缺乏科研管理工作经验,加之专业性不强,导致上传下达时容易出现沟通不畅、对接不及时等状况,无法与校级科研管理部门形成有效支撑和相互配合;科研秘书的缺席,使得科研人员无法专心投入学术创新,常常要为各种材料盖章、经费报销等事务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此外,学术组织的功能尚未有效发挥。例如,校科协、社科联功能发挥有限,在实际运作中面临很大困境:无专职工作人员,缺乏活动资金,缺乏活动组织机构等,无法发挥在课题研究、理论探讨、学术活动、科学普及、社会服务等领域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功能[3]。

(二)科研量化评价的指挥棒存在问题

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着各级各类考核评估,国家层面如“双一流”建设考核评估、学科评估、教学水平评估;省级层面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省财政专项经费考核评估等工作,这些考核均对学校的科研工作提出了一定的量化指标。科研成绩直接决定了高校获取资源的多寡,量化评价的指挥棒客观上对学校科研工作提出了质量和数量的双重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机制及模式很难权衡,容易出现在科研项目重立项轻结项、科研成果重级别轻转化及科研奖励重复不公等一系列问题。

往往是高校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项目申报上,立项后项目的研究过程管理,科研管理部门介入甚少,后期结题成果没有得到有效推广,项目无法顺利结项,导致国家科研经费和优质资源的大量浪费。科研成果尤其是发表论文方面,学校的科研评价制度往高级别刊物倾斜,间接导致部分教师发表论文的动机和投稿行为出现偏差,违背学术创新的初衷[4]。为了加快科研产出,营造教师良好的学术习性,逐步培育和孵化高质量成果,学校以奖励制度为抓手,以物质激励的形式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然而从目前工作开展而言,存在过度奖励及奖励重复的问题[5],具体表现在科研项目、论文等奖励内容的重复以及科研获奖奖励次数的重复。此种现象不仅违背了制度设立的初衷,而且不能从根本上激发教师的学术内驱力,反而会加剧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功利性和形式化,不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学术生态环境。

(三)科研成果转化进展缓慢,转化率偏低

每年高校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真正实现转化的成果则非常有限。尽管高校的科研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学术价值,但是应用价值不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转化率低下。高校科研人员缺乏成果转化意识,个人科研成果止步于发表、出版或是获奖,缺乏服务地方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应有热情。科研管理部门对成果的推介、转化不够重视,缺乏整体布局。校内没有设立专业的科研成果转化机构,没有配备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专业运营人才,也是导致成果转化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四)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不够智能便捷

大数据时代,科研管理服务工作如成果认定、项目申报、各类科研统计等,均离不开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和助力。目前,不少高校通常的做法是购买软件公司的科研管理系统用来作为管理工作的辅助手段。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带来较大的便捷,但是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两大问题:一是购买的管理系统功能使用有限。购买的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无法完全满足科研管理部门业务使用,无法实现与其他有关部门的联动。此外,这类系统在实际情况中使用频率低,冗余度高,用户体验感一般。对高校来说,联合软件公司开发新模块过程既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消耗,同时涉及的费用也不低,因而使得许多科研管理人员叫苦不迭;二是校内教师操作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配合度不够。系统的运作依赖教师们的积极配合及学校管理人员的运营。但很多教师在这方面显然缺乏应有的配合度,对操作系统有抵触情绪,或是没有养成及时更新完善个人科研信息的行为习惯,或是不在意学校管理人员对个人科研成果的认定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科研管理部门数据统计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也不利于信息的共享。

二、科研管理成效提升路径

(一)强化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建立顶层设计架构联动机制

强化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以横纵联合的形式建立健全完备的科研管理服务队伍。横向上,科研管理部门需要与学校的人事处、财务处、审计处、资产处等部门形成联动,以最大限度地做好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制度保障、后勤服务及资源支撑。纵向上,形成结构和规模合理、专兼结合的专业化高素质服务队伍,赋予校学术委员会最高的学术领导权,根据科研任务和实际需要为科研管理部门及二级院部设立专职的科研服务岗位,配备充足的科研管理人员、科研秘书及科研助理,加强对这些人员的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定期开展工作交流,保障各项科研事务工作能上下联通,以提升科研管理队伍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此外,校科协、校社科联应发挥学术群体功效,召集各学科科研人员定期开展丰富多样的学术活动,促进学术交流和科研创新。

(二)科研评价与激励模式的调整,落实科研领域“放管服”

1.科研评价模式的调整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切实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以高质量为导向,突出学术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充分发挥科研成果质量、贡献和影响在科研评价中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有效集中到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上来,把各项工作的重点与学校高质量发展内涵结合起来,坚持质量优先标准,摒弃简单的以刊物和发表数量来判断研究成果质量的做法。树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积极实施同行评议制度和学术代表作制度,注重同行评价和学术界的相关评价相结合,代表作包含论文、著作、专利、决策咨询报告、智库成果等各类成果。坚持多元评价体系。做到既强调学术成果的创新性和学术贡献,也关注成果的决策应用支撑度和国家相关战略的关联度,既重视综合评价,也注重行业与社会评价,引导教师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注重工作实绩。坚持分类评价的重要性。尊重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交叉研究等不同学科的规律,突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的特点,细化学科发展定位和科研目标任务,明确考核评价的侧重点,使科学研究评价更加符合学科规律。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性。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意识形态、师德师风、学术诚信等纳入科研评价考核重要内容。完善意识形态和科研诚信管理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将意识形态培养和科研诚信管理贯穿科研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对严重违背意识形态和科研诚信要求的责任者,实行“一票否决”制。

2.科研激励模式的完善

改进科研工作奖励机制。将现有的以科研管理部门统计教师年度科研工作量并发放科研奖励的做法转变为以二级院部为考核单位,通过考核学院年度科研目标达成率或高质量成果完成度等指标,由学校根据对学院的综合考核划拨相应的绩效奖励当量[6];此外,考虑到教师科研能动性的发挥,二级院部在实际操作中对教师超额完成科研工作量部分且对学院科研目标达成率有帮助的高质量成果进行奖励,在不违背“破五唯”理念下,教师个体的绩效与科研项目、论文等不再直接挂钩,同时也可促动学院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励学院朝着学校整体发展目标而加倍努力。

(三)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打通“最后一公里”

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回应时代关切,为党治国理政服务是高校的重要功能和使命,科研成果转化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的关键环节。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至教师个人,应以成果转化为依归,高度重视学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学校层面要引导教师树立科研项目成果服务社会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在科研成果推介、应用、转化等环节从人力、经费等方面予以有力支持,大力推进学校相关科研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和共享。科研管理部门要树立服务地方市场经济的理念,不断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构建项目培育申报、项目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成果推广应用的全方位科学咨询服务体系,推进科研成果项目落地;加大力度开展校地共建,不断拓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转化通道,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融合机制;教师要积极关注社会需求,竭力探索自身专业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并开展相关学术研究。

(四)科研信息系统的完善和健全,服务科研管理全流程

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便捷性不言而喻,信息系统的完备对提高科研管理服务工作效率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鉴于当下购买系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建议有条件的学校不妨尝试自主开发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这样才能避免软件公司功能有限等问题的掣肘。管理人员在使用系统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工作需求随时修改和完善系统。自主研发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网页和手机端的功能全覆盖,能及时推送并处理各项科研业务,不断完善使用体验度也将提高教师操作系统的便捷性和信任感。其次,扩展延伸科研信息系统的功能端口,接入业务相关的人事、财务、资产等几大部门,建立健全全面涵盖科研项目管理相关的项目、人员、设备、经费等信息的管理和共享机制,实现全流程一体化科研管理服务,免去科研人员奔波于多个部门之间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为科研人员的科研创作尽可能提供最大的便利和时间,方便科研和管理服务人员及时了解科研项目的动态信息。

三、结语

高校的科研管理服务工作需要采取积极科学的方式,沿着系统化、科学化和全面化的发展轨迹,才能不断提升科研管理的成效和能力[7]。管理不是终点,管理的宗旨是服务科研人员产出,服务国家和社会所需的科研成果才是高校管理的终极目的。因此,要始终不忘科研管理的初心,遵循科研管理的客观规律,高瞻远瞩,谋篇布局,学会两条腿走路,两只手弹琴,对应用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并行不悖。只有如此,才能促进科研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成果学术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期刊与当代学术研讨会暨《长江学术》发展论坛掠影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探究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