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富连成”看戏曲赋能文化强国建设

2022-11-15孙萍

人民周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京剧戏曲精神

孙萍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之源,为文化自信提供了遵循。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为新时代坚持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的智慧补给。

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展现了从古至今中国人一脉相承的精气神。1904年,富连成社成立。如今,历经千百余年锤炼,它成为京剧教育界的“黄埔军校”。其中,很多人物开宗立派,如侯喜瑞的花脸“侯派”、马连良的老生“马派”、于连泉(筱翠花)的花旦“筱派”、谭富英的老生“谭派”、叶盛章的武丑“叶派”、叶盛兰的小生“叶派”、裘盛戎的花脸“裘派”、袁世海的花脸“袁派”等。享誉海内外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少年时也曾在富连成社练戏,这段经历对他们的艺术道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富连成精神”在文化基因中历久弥新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初心是思想基石,富连成社创办之初,创始人叶春善表示,创办科班只为培养教育梨园后代。他明确把培养人才、传承戏曲作为终极目标,个人名利诉求退居其次。叶春善和继任社长叶龙章坚守“个人不为发家致富,只为替祖师爷传道”的精神,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戏曲文化,挺立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忠孝节悌廉”精神脊梁。

“富连成精神”的核心,在于历任领导者及教师队伍对“替祖师爷传道”的忠诚度和责任感,不仅传承舞台上的唱念做打等诸般“技”与“艺”,更包括对于其中蕴含的价值体系和美学精神的高度崇敬与坚守。正是这种“传道”精神,富连成社才能既延续艺术和文化血脉,又与时俱进地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艺术传承者。

“富连成精神”历久弥新,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富连成社本身的办学历史。时至今日,100多年前富连成社创始人振聋发聩的誓言和披肝沥胆的行动,依然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呼应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贡献新的力量。

1936年,梅兰芳与“富连成”世字辈学生收的梅派传人李世芳、毛世来合影。

“富连成社训”在立德树人中锻造信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文艺工作者不仅要有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戏曲艺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戏曲界向来重视涵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倡导“学艺先做人”“艺高不如德高”“台上演戏,台下做人”等职业道德规范。

“自古人生于世,须有一技之能……”这首共计20行240字的富连成社六言训词,是对100多年前踏入梨园拜师学艺少年的开导训喻之词,浓缩了身处社会底层的戏曲演员在生活中总结出的务实的处世之道,进而形成对整个梨园行的规范教导。训词的主要内容:一是以“务正业”来谈学戏,二是从德行来谈交友。富连成社希望年轻的学员们明白,确认自己的热爱与核心竞争力,拥有“一技之能”,是演员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其获取的唯一途径只有“专心用功”。“专心”便是认清并专注于自己的志业,“用功”则是锤炼一技之能的不二法门。“择一业终一生”,富连成社社员精湛技艺的背后,靠的是下苦功夫,以敬业精神传承文化,也成就自己。

1935年,“富连成”老社长与年轻弟子的合影。

科班不仅要传艺,更要育人,教育学生规行矩步、老实做人。叶春善社长常对学生说:“艺术是应该认真学的,可是只靠学好了艺术,而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将来出去,也是行不通的。”老一辈艺术家们讲求“艺德”,既包括对忠孝仁义日常道德的考察,也强调耐苦恒情的意志品质。德是艺的精神灵魂,艺是德的物质基础。“德艺双馨”是评价艺术家个人核心价值的标准,只有德艺共存,形成良好的艺术风气,才能提高艺术质量,推动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时至今日,“富连成社训”在表现戏曲题材的各类戏剧、影视及晚会等文艺作品中被反复引用,成为戏曲人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坐标。大力深入挖掘富连成社训词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积极拓展训词所涵盖的文化元素,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承,更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将人才培养摆在中心位置的要求。

“富连成模式”在薪火相传中探寻真谛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指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这深刻揭示了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根本规律。中国教育事业,始终把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首要问题。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剧种兴,人才强则戏曲强。近代以来,中国京剧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靠富连成社等科班培养出来的学员支撑着,他们的功底、思维、追求决定了京剧艺术乃至中国戏曲艺术的基本面貌。新中国成立后,以中国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院前身)为主体的中国当代戏曲教育,主要承袭了富连成社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体系,为戏曲事业“江山代有才人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富连成社全面继承了“由艺人培养艺人”的最传统、最有效的训练方式,始终不懈地采取重因材施教、重基础、重师资、重实践的戏曲教育方针,并用极严格的业务标准来衡量其教育成果。富连成社培养的人才,形成了包容京剧之树“干冠”与“根系”的两重格局:一如莱岛琼花,成为开宗立派的大师和出类拔萃的大家,不断树立着艺术前沿的标杆;一如园圃春工,悉心珍护芳菲,全力维护着艺术延续的血脉,互为补助、上下交融,使京剧艺术绵延不绝。

富连成社针对学生的条件,有的放矢地施以不同的教法和手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除了成角儿以外,相当多的富连成社弟子成为光彩照人的配角演员及优秀的教学、管理、传播等各门类人才。富连成社重视舞台各环节的配合,追求高度和谐统一的“一棵菜”精神,为培养各类戏曲人才提供了成长的土壤,优化人才集群化成长生态,“量材授艺,人尽其才”,不出“废品”。

教育是国之大计。今天,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我们应当研究和传承富连成社人才培养模式这件戏曲教育的法宝良方,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主动适应戏曲人才成长规律,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构建系统化、层级化人才培养体系,精心打造使戏曲艺术得到健康发展、持续发展的戏曲人才群落。

“富连成出品”在守正创新中树立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这番话语指引我们激活文物资源的生命力,推动文物保护和研究成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转型和升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系列重大政策、方针的出台,为戏曲在新时代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富连成社保存、整理、改编、上演了多达近千出剧目,堪称京剧剧目体系的建立者和集大成者。这些剧目不少是科班里的老先生为学生演出量身定制的,也通过各种途径抄录、改编了一些宫廷剧目,还与当时的一些其他班社进行过交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首尾俱全的整本大戏或连台本戏。这些作品对于探索京剧剧目发展的历史轨迹,研究清代以来民间演剧的内容形态和美学意义极具价值,对京剧的教学演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加强文化研究的立体化、活态化,重视戏曲文化与舞台艺术的关系,重视文献考订与演出实践的结合。运用活态研究和应用的方法,让文物“活起来”,激活文化资源的现实生命力,使京剧这一立体的国学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以活态的方式向世人讲述出一个个动人的中国故事。

目前,富连成社研究中心秉持“以史为鉴”的思辨精神,已完成画册《富连成社画传》、剧本集《富连成社藏戏曲文献汇刊》、纪录片《梨园一叶——京剧科班富连成社传奇》,正在进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富连成社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建构“富连成社研究系统工程”,以富连成为题材的更多文艺作品还将陆续出炉。

“富连成出品”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品质和戏曲艺术的水准。历经百余年,这块“国剧正宗”的金字招牌已经从旧经典升级成为新品牌,还将不断被继续擦亮。

“富连成现象”在民族复兴中书写未来

在中华世纪坛五千年文明史甬道雕刻的大事记中,富连成社作为唯一一个戏曲班社被刻录在1904年的历史大事中,可见其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中华近代文明史上的地位。富连成社挖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激活了中华文化生命力,传承了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守住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形成绵延百余年、还将继续书写的“富连成现象”,成为中国戏曲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以富连成社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团体及广大戏曲从业者,致力于凝聚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气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我们在新时代大力研究解读“富连成现象”,传承弘扬“富连成精神”,在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赋能,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推动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

猜你喜欢

京剧戏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京剧表演开始了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拿出精神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