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11-15江渊

中国科技纵横 2022年7期
关键词:汽车产业辽宁省新能源

江渊

(辽宁省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工程中心,辽宁沈阳 110081)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汽车行业亟待做好减排工作。目前认为新能源汽车是汽车行业减排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有专家指出,新能源汽车中的电动汽车在使用阶段碳排放优势明显,相比于传统汽油车,纯电动车减排40%,如果按照2030年电动汽车占有率20%测算,届时可减少碳排放量约4.86亿t[1]。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已具备全生命周期碳减排优势。

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本情况及扶持政策分析

2009年,我国启动“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工程,至今产业规模蓬勃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据统计,2021年1-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50.4万辆和147.8万辆;截至2021年6月,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603万辆,排在世界前列[2]。

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战略、规划和政策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力支持,《中国制造2025》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列入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壮大;“十四五”规划提出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文件,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应用;发改委出台《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科学引导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商务部等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国内贸易发展规划》提出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省发展工业和保护环境的矛盾一直比较突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将为辽宁经济发展持续释放绿色动能。

2. 辽宁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产业规模不断增长

辽宁省是我国的汽车大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分布在沈阳、大连、丹东、鞍山、朝阳、锦州等市,多家重要车企都涉足新能源领域。截至2019年底,辽宁省共有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14家,其中华龙公司、曙光汽车集团、比亚迪大连分公司等企业在研发设计、示范推广应用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华晨宝马公司聚焦新能源汽车研发,在铁西工厂内落成新研发中心;华龙公司在沈阳建设新能源电动客车生产基地,已经下线可自主发电增程式电动客车;恒大新能源汽车在沈阳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轮毂电机研发、动力电池超级工厂三大基地;比亚迪公司在大连花园口经济区投资建设纯电动大巴工厂,已正式下线新能源电动客车;一汽集团与大连市政府合作建设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曙光汽车集团在丹东临港产业园区建设黄海新能源基地,拥有全套新能源客车生产线,其中整车阴极电泳、整车涂装自动化滚床输送系统等生产配套设施均为目前国内客车行业领先水平。锦州市积极打造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基地,已陆续推进锦州恒通新能源汽车项目、万得集团电器产业园区、锦恒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等建设项目;朝阳市在龙城区的省级高新区里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园。

2.2 研发生产体系逐渐形成

目前,辽宁省正在逐步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生产体系。华晨汽车、辽宁曙光、东软睿驰、大连亚明等多家车企以及其他相关企业已经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研究覆盖汽车整车、车桥、动力电池、无人生产车间、汽车动力转向泵、车用燃料电池等多个领域。曙光汽车集团在新能源核心系统研发方面掌握了新能源整车控制技术、电池管理系统BMS技术、远程智能监控平台技术等技术,该公司车桥试验中心车桥试验验证能力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东软睿驰公司担任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电池系统分会第一届理事长单位,并成为该中心动力电池系统分中心的唯一建设、运行单位;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攻机器人、工业软件/控制平台等领域的研发。

辽宁省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较丰富的创新研发资源。辽宁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控制与整车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成立,是目前该领域省内唯一的专业性省级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易红亮团队研发的抗拉强度超过2GPa的热冲压成形超高强韧钢新钢种,全球首次应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比传统热冲压成形高强钢性能提高20%以上[3]。大连交通大学拥有辽宁省新能源电池重点实验室和大连市新能源电池研发与检测重点实验室。

同时,企业与高校院所交叉融合,深入合作,探索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鞍钢集团与华晨集团、东北大学合作建设汽车未来用钢技术联合实验室;东北大学与华晨宝马公司、国网辽宁省电力公司联合建设“新能源汽车与电网智能互动技术联合创新实验室”;新源动力公司、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单位共同建立新源动力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攻车用燃料电池领域技术的研发。

2.3 政策扶持不断深入

辽宁省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在政策方面不断给予支持。辽宁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将新能源汽车列为重点产业优先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布局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将推广普及新能源汽车作为推动城乡绿色发展的重点之一;在省“十二五”“十三五”科技规划中也相继提出加快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的研发、培育并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文件精神,近年来陆续出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辽宁省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辽宁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辽宁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工程实施方案》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工程列入八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进一步明确了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并着力推进落实。在《辽宁省科技强省工程(2017―2020年)实施方案》中提出围绕新能源汽车领域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在地方层面,各市也推出政策措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沈阳市出台了《沈阳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大连市出台了《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朝阳市出台实施了大量鼓励外来投资、扩大市场占有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明确发展路线的支持政策[4]。一系列扶持政策配合国家政策补贴和双积分政策等办法的实施,为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产业规模扩大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2.4 创新技术和人才缺乏

当前,新能源车企亟需加大对动力电池、新型锂离子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力度。自主创新能力低下给当前辽宁汽车产业发展造成极大障碍,其原因主要是本身产学研机制不够完善,进而导致生产依赖国外技术。人才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新能源人才可以分为设计研发型、生产检测型和后市场服务型3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出台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人才有巨大的需求增量,预计到2025年人才总量将达到120万人,而人才缺口达103万人。辽宁亟待在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如系统集成、电池材料等重点领域,培养专业技术骨干,打造本土研发人才团队,培育更多技能人才,亟需培育辽宁本地的独立技术研发机构,从而建立起自主研发体系。

2.5 市场面临冲击挑战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汽车市场遭遇阶段性的剧烈冲击,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辽宁省内车企外资、合资品牌较多,新能源汽车生产对国际供应链的依赖性很强,供给本身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从政策层面来看,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即将完全退出,《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坚持平缓补贴退坡力度,2022年补贴标准退坡30%。同时,辽宁新能源汽车产业尚需进一步适应CAFC和新能源双积分政策。面临考验的同时也存在机遇,疫情之后存在消费反弹的可能。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了一些利好政策面对低迷的汽车市场现状,如商务部将研究出台进一步稳定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同时疫情的冲击会加速落后动能淘汰,迫使企业加紧自主研发,替代原有的进口依赖。

3. 辽宁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3.1 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围绕核心部件、关键零部件、外形设计、整车制造等环节开展核心关键技术、部件元器件、轻量化新材料、关键装备的联合攻关,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支持通过股份合作、合资、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与国内外优秀新能源汽车企业开展产业技术合作,吸纳关键技术,弥补技术短板。加强企业间的协调合作,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产学研创新联盟,尝试构建市场化的创新联合体,共同开展技术研发。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鼓励并引导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提高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迅速顺应发展趋势,积极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充分利用5G技术发展趋势,提前布局技术储备,推进在智能网联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方面的研发。

3.2 提升产品服务质量与水平,塑造企业形象和品牌

推动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标准,优化关键技术指标,在产品设计、安全、舒适等方面提升水平,为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产品。支持企业走靠技术、实力取胜的发展道路,更好更快生产出更多高品质、高科技、高附加值、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给客户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效的服务,提高辽宁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国内外知名度。在新能源乘用车品牌方面着力打造华晨宝马品牌,在新能源客车方面着力打造丹东黄海品牌等。通过强化新能源汽车的品牌建设提升辽宁新能源汽车的知名度,形成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3.3 鼓励人才培养和引进,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以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需求为宗旨,鼓励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以联合办学、建立联合实验室、工作站等方式,在系统集成、电池材料等核心技术领域开展高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鼓励引导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长效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员工在职或脱产学习,鼓励技术开发人员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创新,为关键人才和技术骨干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鼓励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合资和技术合作等方式引进专业研发创新人才,采取引进资金、引进智力和研发项目等方式引进高素质领军人才。

3.4 完善配套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新能源汽车相关优秀企业和优质投资项目进驻辽宁,弥补辽宁产业链缺陷和短板。借助国家出台的各种政策主动牵头吸引外地资源,促使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并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拉动产业规模扩大,促进产业链形成。依托省内有较好产业基础的沈阳、大连、丹东、朝阳、铁岭、锦州等市,根据各地的特点和优势,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形成涵盖研发设计、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配套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产业格局。

3.5 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使用环境

注重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新能源汽车创造更加优越的使用环境,使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时打消顾虑。全面考虑辽宁各城市的规模、地区发展特点、经济发展模式、交通密度和路网布局等各方面因素,制定合理的配套设施布局方案。加大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力度,推进住宅小区或新建住宅等配套建设充电桩。进一步加大对充电设施运营模式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地方财政补贴从补购置转向补运营,逐渐将地方财政购置补贴转向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新能源汽车使用和运营等环节。

猜你喜欢

汽车产业辽宁省新能源
解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门”的背后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