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大学体育“一体两翼三融合”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探索研究

2022-11-12张华英

体育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育人思政

张华英

构建大学体育“一体两翼三融合”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探索研究

张华英

(重庆邮电大学 体育学院,重庆 400065)

体育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文化和语言,在国际上,不需要翻译就可以自由交流和传播。大学体育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大学生健康体质的必修课,也是培养其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文章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出发,以立德树人为中心,运用规范分析法、访谈法等抽样调查重庆市8所普通高校;深度挖掘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思政载体和思政形式等,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内容、评价等各个环节取得的成效与不足,以期推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渗透的深度与宽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大学体育育人目标的实现,对于高校在新时代号召下优化、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体两翼;三融合;大学体育;课程思政;体系构建

高校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教育过程的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大学体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要坚持围绕“知识、技能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目标,充分挖掘大学体育的育人潜力,以地方特色文化为载体,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格局是本文研究的切入点。所谓“一体两翼三融合”,其中的一体两翼:“一体”指以高校体育课堂为主体,以体育社团和校园体育系列赛事为“两翼”,课内与课外融合,打造第二课堂成绩单。“三融合”是指:将体育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育强国梦三位一体深度融合。目前,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如何打破思政教育与大学体育课程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构建“一体两翼三融合”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对全国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发展和今后对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随机抽取了重庆市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文理学院、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工程学院等8所高校;运用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对8所高校的大学体育课程现状、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等进行了调查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思政育人融入大学体育课程开展的现状分析

2.1.1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开展的现状

表1 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学时学分情况

如表1所示:8所学校都是实行体育必修课,除理工和川外要求6个学分,工程学院1个学分外,其余5所都是4个学分;这也看出理工和川外对该校大学体育的重视。其次,8所学校大一体育课都是必修(项目由学校统一安排),其后均是选修(根据学生兴趣自主选择项目)。重邮是大一选项课+俱乐部选项课(大二至大四学生混合组成)的模式,俱乐部的授课模式是和其他7所学校差异较大的地方,一学期16学时,2周上一次体育课,人数也是大班教学(从一个班150人到75人再到2019年50人,2021年30人/班)且每学期改选项目。其余7所高校都是一年选一次体育课,这对于学生专项技能的提高很强的连贯性和进阶性,也方便课堂管理以及实施教学组织。

其次,无论本科还是高职,各校都在贯彻关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基础上,加大了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力度。除了工程学院外,其余几所学校已经全覆盖体育课程思政,都完善了思政大纲、考纲等,有清晰的思政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未实施思政教学的工程学院,由于是民办本科,体育只开设2学年,学校对体育教学要求不高,没有特定要求在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

2.1.2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取得的成效

2.1.2.1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认识有所增强

通过召开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交流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举办讲座并进行“金课”比赛等方式提升学校各部门、各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关注与重视程度。重邮先后举办两届“课程思政”说课比赛,对“课程思政”工作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交流展示,同时也进一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再动员和推进“体育课程思政”的观摩培训会。重庆师范大学邀请上海教育委员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向该校各学院教师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并邀请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相关专业为各学院专任教师进行培训。

2.1.2.2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参与意识增强

在所调查的几所高校中,体育系部在校内公共体育课都重新修改制定了校本思政教学大纲、考纲,对每门课程的授课计划、教学内容等设置了思政单元。重邮体育学院还经常召开教研会议,讨论如何挖掘不同体育项目的思政元素,连续2年举办了青年教师(思政)教学技能比赛。

2.1.2.3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思政认知理念加深

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加强,高校课程教育改革都加强了课程思政育人的体系建设。大学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体育课都以技能教学传输为主,学生被动式的接收老师传输的技术技能;而关于体育精神、运动品质、终身体育锻炼思想等通过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渗透,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都得到了很好提升。

2.1.3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不足

第一,8所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力度、深度不同;课程思政学时安排差异化也较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思政内容完全没有或渗透很浅。总体来看,本科院校比高职、专科院校思政教育渗透的力度、深度以及思政效果均要比高职类院校好些。

第二,体育教师思政教学能力较薄弱。8所学校体育授课基本以“填鸭式”方式推进,在思政形式上,教师只是简单一、两句话带过思政目标,并未与学生就这一元素进行深度互动。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思政渗透力与任课教师的年龄、学历、科研教改能力等也有一定的关系。

第三,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函待完善。受访的8所学校大学体育课程均未形成统一的思政建设体系,也缺乏涉及科研、学科发展、职称评审等奖惩机制;故教师主动钻研思政教学缺乏积极性。

2.2 大学体育课程“一体两翼三融合”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

2.2.1“一体两翼三融合”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传统体育教学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而“一体两翼三融合”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注重打造“第二课堂成绩单”,课内与课外融合。通过挖掘不同项目的体育精神、体育强国梦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能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等,既是实现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完成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保障。

2.2.2构建“一体两翼三融合”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基本原则

大学体育课程的各个运动项目都设置有初、中、高3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学习要求不同;在设置思政大纲时,每个级别都要有对应的思政培养目标,要加强每个阶段思政目标的连贯性、持续性和进阶性。同时,每个阶段的思政培养目标要注意结合校园特色文化,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结合校本地域环境熏陶、示范典型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引导。既要并驾齐驱,产生协同效应;又要兼顾高校体育课程教育体系培养目标的适应性与超越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2.3 “一体两翼三融合”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实施路径

2.3.1充分挖掘不同项目的思政元素

不同运动项目所蕴藏的思政元素、育人品质不同。如球类集体项目以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主;难美类项目如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则以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主。在以运动品质、终身锻炼思想、体育爱国等育人品质精神为载体的基础上,尽可能深入挖掘每个项目特有的体育精神,解读该领域优秀人物故事,将体育强国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融合,形成体育课程思政体系。

2.3.2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设置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小组,定期召开思政教学研讨,就各项目课程培养目标、思政载体运用手段、思政形式、思政摄入渗透力度等做不断的研讨,要保证思政学时不低于整个教学时数的1/3;每学期设定一个大的思政目标,分摊到每月、每周,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场地、教学环境等灵活运用实施。在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运用、课堂讨论、优秀体育人物事迹的解读等根据项目差异教师自行把握,要求落到实处,而不是走形式。

2.3.3体育课堂教学主体与体育社团、体育系列赛事结合

“一体两翼三融合”的大学体育课程思政体系打破了传统体育课重技能、一刀切的考核模式;通过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打造第二课堂成绩单,能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要求。

在课内课外融合度上,重庆邮电大学的花式跳绳课程较好的将体育教学与花样跳绳社团、“健康校园杯”花式跳绳比赛、“四个一素质提升--花样跳绳绳王争霸赛”非常好地进行了融合:一学期参加10次以上的社团训练进行加分(参加一次+0.1分,上限3分)、参加校级及以上的跳绳赛事拿了第一,可以免考(专项技术考试直接满分,且保证期末总评85+以上),前五名根据成绩所加分值不同;此举打破了技能为主的终结性考核,深受学生喜爱。且教学效果及教学评价上也比传统教学好。

2.3.4体育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育强国梦的融合

体育精神即拼搏、进取、团结协作、永不放弃、遵守规则等优良品质;它是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大学体育文化的灵魂;更是实现中国“两个一百年”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互为依托,体育强则中国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建立德育课程体系框架要从学校抓起,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和爱祖国、爱学习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比如一学期32学时,16次课,先确定学期教育目标,再落实到不同的周数。1—6周挖掘项目的思政元素、该领域优秀代表人物的故事;6—8周将体育精神与体育强国梦融合;8—12周品读体育题材的优秀系列电影,如《夺冠》《摔跤吧,爸爸》《超越》等;线上线下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分享观影体会。提交本学期思政学习心得,如何践行体育精神,体育强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体育课程思政在各个高校有条不紊地推进,思政育人机制的初步构建使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正在提升;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参与意识增强。大学生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接受程度有所改善,不断认可。总体上,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初步构建使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持续向好。

3.1.2目前,重庆市高校大学体育课程,都是必修课,2年到4年贯通制不等;不同学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氛围、育人体系建设及育人成效各不相同;不同运动项目思政育人渗透的力度也有所不同;总体来讲,211院校比一般本科、本科院校比高职或专科院校思政重视程度、思政渗透的力度要好些。

3.1.3大部分体育老师对课程思政持支持态度,但有少部分嫌麻烦,不愿意参与。其次,加之体育课程思政改革成果没有纳入到职称评审及绩效奖励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教师参与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

3.2 建议

3.2.1建立大学体育课教学进度、思政元素融入标准;规范课程思政摄入形式、渗透深度及广度;定期开展思政改革交流研讨会,考核或抽检教师的思政教学效果;促进思政内容融入体育课课堂教学全过程。

3.2.2构建大学体育思政教学考核与评定体系。增加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通过评估反馈建立持续的思政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效能感。

3.2.3将思政教育基本要求、立德树人根本导向融入第二课堂,既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也是将课堂知识付诸实践的有利渠道,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增加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打破教师“一刀切”终结性的考核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

3.2.4重庆邮电大学花式跳绳“一体两翼三融合”课程思政试点取得的成效与经验,也可以作为其他项目或其他高校推广和借鉴的参考。各个学校应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办学特色的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形式,建立校本特色思政内容,比如依托重庆“红岩文化”,将红岩精神与体育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国梦融合,在体育课堂中植入红色教育,建立适合重庆本土院校的体育课程思政体系。

构建“一体两翼三融合”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对于国家而言,是贯穿落实党的政策和响应党的号召的重要举措;对于大学而言,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具体行动;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育人理念和意识;对于学生而言,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有利于传承中国体育文化,弘扬中国体育精神,筑梦体育强国、为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1]张洋,魏军.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6):35-40.

[2]杨祥全.铸魂育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与自身优势探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1):13-16

[3]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9(8):28-29.

[4]郑佳然.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3):94-97.

[5]李承骏.体育强国背景下国内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5):10-11.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f Build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One Body, Two Wings and Three Integration" Course of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ZHANG Huay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重庆邮电大学课程思政项目XKCSZ212;重庆邮电大学金课建设项目:民族传统体育XJKHH2020134。

张华英(1982—),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体育人文。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真正的体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