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平衡”与戏曲艺术发展

2022-11-12梁怡迪

戏剧之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杂剧平衡宏观

梁怡迪

(中国戏曲学院 北京 100068)

一、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平衡”与事物发展

(一)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平衡”

中国古代哲学十分注重“整体关联”与“中庸之道”。中庸也可以理解为掌控平衡,是相对运动状态下、非固定静止的平衡。太极八卦中,阴阳此消彼长,始终维持平衡稳定的状态,但内里乾坤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平衡是发展的、运动的、有生命活力的动态相对平衡。

《中庸》提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平衡的状态,天地万物自归其位,世间万物开始生长。《周易·乾卦·彖辞》中提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天气按照规律变化,各自按照自身规律发展,保证平衡和谐的太平盛世,而且人们耕种的意志坚定,就会产出很多作物,天下太平。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平衡才是发展的基础,只有达到了平衡的状态才能使万物开始正常的相对运动,才能有更多的生命活力与发展可能性。

《老子》中提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事物走到了极致必然会走向相反的极端,即“物极必反”,这充分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生死、祸福、进退等矛盾互为前提,相互依存,同时也可以相互转化。当事物的平衡被打破,发展到极致便会向原本事物发展的反方向寻找平衡,而打破平衡——再次找到平衡的过程,才是事物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事物想要长久持续发展,就要不停经历“打破平衡——找到平衡”,如此循环往复才能不断更新、发展自我。

笔者认为,极致平衡可以说是最终的完美状态。事物的平衡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宏观平衡之下有各方面的微观平衡,种种微观平衡之间相互影响、建立联系、相辅相成,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共同构成宏观平衡。当所有的微观平衡都彼此建立联系且囊括在宏观平衡中时则达到极致平衡状态,而极致平衡状态也意味着打破平衡的事物出现,即衰败的开始。

(二)“平衡”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性

循环往复寻找平衡的过程贯穿事物发展的始终。本文试从宏观角度出发,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朝代更迭中寻找、验证事物自然发展的平衡规律。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长时间的群雄割据、战乱、动荡,秦最终完成大一统,天下安定,形成了新的局势平衡。而原本秦始皇励精图治,野心勃勃想要推行新政策,但新政与旧贵族利益、新事物与旧思想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这使宏观平衡内部的各微观平衡失衡,导致整体平衡架构崩塌,最终,秦仅二世而亡。汉朝建立之初,高祖皇帝与秦始皇面临同样的问题,然而,汉代刘氏皇族采取了不同的政策,逐步过渡,潜移默化地解决问题。文景二帝的无为而治使汉朝迅速恢复生产力,为武帝征战匈奴开拓疆土打下了经济基础,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为武帝推行“推恩令”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从而彻底解决诸侯分裂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国家政治体制更加完善、国家力量增强、版图扩大。中国古代社会由分封诸侯国至完成大一统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打破原有平衡—寻找微观平衡—构建微观平衡之间的联系—形成新的宏观平衡”的过程。

任何一个朝代建立伊始都在不断地寻找平衡,当其发展到极致平衡时会开创空前盛世,达到自身发展的顶峰,与此同时,平衡就会被再次打破转而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开始走下坡路,直至走向灭亡。汉元帝时期,国家承平日久,逐渐开始出现贪污腐败等越来越多的内部矛盾,汉朝由此衰落,一发不可收拾。这是事物循环往复向前发展的必然规律,当宏观、微观平衡发展到极致平衡时也就意味着衰落的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可通过类比佛教中的“生死轮回”来理解。如果不去寻找平衡,事物则无法发展,走向灭亡。因此,寻找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

世间万物都包含平衡,“体量”越大则包含的平衡越多,各微观平衡之间的联系也越紧密,同时彻底失去平衡的风险也越大,一旦达到微观平衡失衡的临界点,蝴蝶效应会引起宏观平衡崩塌。同理,“体量越大”,达到极致平衡的时间越长,存续期也就越长。而存在时间长短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一直发现新的需要平衡的事物以及是否有能力达成这种平衡,达成极致平衡之后,出现导致衰败的不平衡时是否有能力及时修正。

二、“平衡”的哲学思想贯穿戏曲艺术发展始终

(一)戏曲艺术发展历史中的“平衡”

“平衡”的哲学思想贯穿戏曲艺术发展始终,本文仅以北杂剧与清代地方戏为例进行阐述。

1.北杂剧发展中的“平衡”

从北杂剧的发展繁荣和衰落可以看出,戏曲艺术的发展深受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金元时期原本的社会平衡被打破,金院本逐渐吸收北方民间艺术形式,演变成北杂剧形式,并在元朝初年趋于成熟达到新的平衡。

元朝统治阶级为北方游牧民族,其控制北方的土地并大肆掠夺以充实政治中心地区的物资。元朝不重视文人,文人无法参与科举实现自身抱负,游牧民族掠夺式的发展,让很多女性沦落烟花之地靠卖笑唱曲为生,原本男子寒窗苦读金榜题名与女子相夫教子的生活平衡被打破。同为天涯沦落人,被压迫的文人与卖笑歌女惺惺相惜,他们在北杂剧的创作演绎中找到了生活、思想上新的平衡。文人、歌女的加入丰富了北杂剧的微观平衡,构建了更多微观平衡之间的联系,从而扩大了宏观平衡,使北杂剧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一时期,北杂剧飞速发展,出现了许多经典作品如《窦娥冤》《单刀会》《墙头马上》《倩女离魂》《救风尘》《汉宫秋》《赵氏孤儿》等,著名剧作家如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等。

元朝统一南北之后,南北方有了新的交流和发展,北杂剧与南戏的交流,打破了北杂剧的平衡状态,寻找新的平衡再一次促进了北杂剧的发展。而元末之际,统治者开放了科举,文人创作的杂剧减少,再加上南方商品经济发达,百姓、贵族南迁,打破了北杂剧原本的平衡发展状态,而无法调节这种失衡的状态最终导致北杂剧的衰落。

2.清代地方戏曲中的“平衡”

清代康乾盛世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戏曲艺术自身的沉淀积累,地方戏开始出现并流行。随着农耕经济的恢复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百姓生活变得富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娱乐生活,因此戏曲艺术开始大范围、立体式发展,上到宫廷贵族下到村庄农民都爱看戏。这种对于戏曲艺术的需求打破了之前的平衡状态,地方声腔、地方戏曲雏形应运而生,这些新出现的各种声腔被称为“乱弹”。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各地之间的交流,人口较为集中的大城市出现了各种声腔百花争艳的局面。为了与流行于文人士大夫等贵族、高层统治者之中的昆曲相区分,当时的人称昆曲为“雅部”,乱弹诸腔为“花部”。当时,“花雅之争”集中体现在北京的剧坛中,“乱弹”的出现打破了原先北京剧坛的平衡状态,而清政府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平衡状态也被各地农民起义打破,并由此引申到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的昆腔与代表人民大众的乱弹上。“乱弹”诸腔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各地的声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声腔系统,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艺术,找到了在那个年代背景下新的平衡。

在此过程中,京腔曾盛极一时,在开始衰败时,其也曾进行改良创新,但是最终衰落,消失于舞台。由此可以看出,找到表面的失衡点不足以长久稳定整个平衡系统,只有找到根本的失衡点才能正确革新与调整。创造新的平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失衡的问题。戏曲艺术的平衡状态应随时代潮流变化而变化。

(二)戏曲艺术结构中的“平衡”

如果把戏曲艺术的结构比作一个生态系统,那么其存在相对的宏观平衡与微观平衡。而戏曲艺术所包含的如表演艺术、装扮艺术等就是一个个小型生态系统,它们共同形成戏曲艺术,其中包含众多的平衡结构关系,其相辅相成,共同维系戏曲艺术的生命。仅以戏曲表演、装扮为例:

就戏曲表演艺术的整体平衡来说,其由内部宏观平衡与外部宏观平衡构成。内部平衡如唱、做、念、打都要保持自身的微观平衡,体现戏曲艺术“圆”的韵律。例如,唱时要保持平衡,高亢、低沉都要有度,在平衡范围之内,如果破音则会打破整体的戏曲美感。做、打时要注重身体动作的微观平衡,一招一式张弛有度。在把握人物方面,传统戏曲剧本大多表现中国古代社会的人和事,要达到现代演员意志与剧本中古代人物思想的微观平衡,从而创造出被现代观众所接受的历史人物形象。众多微观平衡组合成戏曲艺术表演结构的宏观平衡,使戏曲表演既不会因过“火”而让人心生厌恶,也不会因过“温”而让人感觉索然无味。外部平衡主要是戏曲艺术演出其他门类(剧本、音乐、服装、舞美等)和观众、时代发展的微观平衡,其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戏曲表演艺术与外部之间的宏观平衡。

新时期观众对于戏曲艺术剧本、舞美、服装等方面的要求与传统形式,现代故事情节与传统程式动作之间都存在失衡的情况,例如,传统表演程式中没有科技、电子产品的相关动作,现代戏故事反映现代生活,戏曲程式表演动作匮乏,大多数人物角色塑造更加偏向于话剧,缺少戏曲独有韵味等。

戏曲装扮艺术的整体平衡同样由内部宏观平衡与外部宏观平衡构成。内部体现在色彩、图案、形制与剧中人物身份的微观平衡。外部则是戏曲装扮与剧本、表演、舞美之间,与观众审美之间的微观平衡。例如,在传统戏曲作品中,服装形制、色彩与角色行当之间存在微观平衡。戏曲服装色彩规制严格遵循“上、下五色”,明黄色自古以来就是帝王专用色,同样,在戏曲服装中皇帝专用明黄色例如黄蟒、黄帔等。秋香蟒一般应用于年老、性格稳重的角色,例如佘太君、王延龄等,如果将秋香蟒应用在位高权重的赵高、孙权身上,则会失去剧中人物特点,导致传统戏曲服装与角色人物之间的失衡。戏曲服装与戏曲表演中的水袖与水袖功、髯口与髯口功之间的平衡,传统程式戏曲艺术与新时代观众与时俱进的审美之间的平衡,都属于外部平衡。

由此可见,“平衡”贯穿戏曲艺术的里里外外、方方面面,众多微观平衡搭建在戏曲表演、戏曲美术、戏曲文学、戏曲音乐、时代背景等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戏曲艺术的结构框架,每个门类自身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平衡系统。这其中还有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微观平衡,同样也存在许多失衡的关系,有待调整。

(三)“平衡”是戏曲艺术发展壮大的思想基础

以“平衡”为未来戏曲艺术发展的主要思想基础,首先要掌控整体的平衡,在这里笔者称之为总平衡系统,它确保戏曲艺术不会因为微观平衡的失衡而整体崩塌。紧接着,要找到至关重要的子平衡系统(相对于戏曲艺术总体来说,这也可理解为其中一个微观系统),发现其失衡部位,并着手梳理与该子系统相关的其他子平衡系统,寻找其他失衡部位,以此类推,逐步找到病灶,完成调整、革除、创新。同时,创新发掘更多的子平衡系统,将其纳入戏曲艺术这个庞大的总平衡系统中,扩大戏曲艺术的生态圈。

戏曲艺术、观众与时代变化三者相互影响,形成平衡系统。时代变化使观众审美、基本文化知识结构以及对戏曲艺术的需求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戏曲艺术的存续问题,继而影响到戏曲艺术所包含的各个子平衡系统。以戏曲表演生态系统为例,新时期,观众对于观看现代故事的需求提升,戏曲艺术因此演变出现代戏,因为其内容与戏曲艺术自诞生以来所表现的故事不同,原有的程式表演平衡打破,出现了表现现代生活的新动作,因此,“四功五法”需要调整以重新达到平衡状态。调整后的“四功五法”反作用于戏曲表演,然后体现在新时期戏曲艺术体系中,接受观众及其背后戏曲市场的检验。如果通过检验,则戏曲艺术得到发展,会吸引更多观众,创造更多艺术与经济价值,反之,则会造成观众流失,危机加重,需要进行新一轮革新调整,避免到达戏曲艺术微观平衡的崩塌临界点,保证戏曲艺术的鲜活生命力。

三、结语

只有不断增加戏曲艺术中的微观平衡,例如增强戏曲装扮、戏曲舞美、戏曲导演、戏曲编剧与观众、时代之间的平衡,才能拓展戏曲艺术的广度与深度。戏曲艺术要保持平衡状态,一旦失衡走向极端就会面临消亡。一味迎合观众、时代会使戏曲艺术丧失形式魅力、写意韵味,最终失去戏曲艺术的核心,转变或被同化成其他的艺术形式;同样,一味坚持传统,不适应时代、不敢大胆变革就会逐渐失去市场、观众,最终成为博物馆中的艺术。不论是哪一个极端,结局都是戏曲艺术的逐渐消亡。

因此,保持戏曲艺术的“平衡”显得尤为重要。观众习以为常的快节奏文化与戏曲艺术的慢节奏之间的不平衡会导致年轻观众对于传统戏曲艺术产生抵触的心理,即使在开始时他们对传统文化有极大的兴趣,也会因为成长环境、时代文化环境与传统戏曲艺术有较大出入而消磨热情,最终留下来的只有能与传统戏曲艺术产生精神共鸣的少数观众。因此,传统戏曲艺术在保留自身艺术特点的同时要随时代而变化。例如,在保有自身艺术特点的同时,戏曲可借鉴现代音乐、影视、舞剧等创作理念、表演节奏,进行独立试验,不拘泥于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发展出区别于现有戏曲演出形式、适应时代快节奏的戏曲艺术分支,如尝试由戏曲表演“四功五法”演变出戏曲短剧、戏曲舞剧、戏曲武术、戏曲说唱等,从而创建更多的平衡结构扩大戏曲艺术宏观发展空间。

世间万物有其自然消亡的规律与期限,拥有更多的微观平衡系统可以增强各系统之间的支撑力,从而创造更多的生命力。与此同时,祸福相依,发展机遇与崩塌风险并存,只有不断创造更多的戏曲艺术微观平衡,不断调节、革除已经出现失衡的病灶,才能不断扩大戏曲艺术的生存空间与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时代背景之间的平衡早已打破,如果不积极调整自身,以足够的影响力、生命力与其他艺术形式抗衡、竞争,只保护原有的艺术成就而踌躇不前,戏曲艺术很快就会到达微观平衡崩塌临界值。戏曲艺术虽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但是不论过去有什么样的辉煌成就,在时代的洪流中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猜你喜欢

杂剧平衡宏观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宏观与政策
宋官本杂剧段数本事新考
宏观
国家图书馆藏吴奕杂剧二种略考
宏观
斯新政府想“平衡”与中印关系
宏观资讯
希拉里释放“平衡”猜想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七种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