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情怀”主题下的《动物凶猛》与影视改编作品比较

2022-11-12

戏剧之家 2022年4期
关键词:王朔姜文米兰

施 严

(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小说《动物凶猛》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青春故事,他以成年人的审视目光贯穿始终,《阳光灿烂的日子》则是一个男孩在青春中成长的故事,本文也正是从这个方面来探讨小说和电影对于同一人物的不同表现手法和不同的主题偏向。虽然都是对青春情怀的描写,但由于姜文和王朔在情节改编、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角度的差异,所以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倾向。本文试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两者的差异,从而展现不同艺术作品的不同魅力。

一、情节增删与矛盾冲突的改编

小说《动物凶猛》的作者王朔,将京味文字运用得淋漓尽致。“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无根的浮萍,往近处看其为社会现实这一广阔肥沃土壤上生发出的花朵;往远处看其遵循先哲所提出的美学理论中经过时间的淬炼而显其科学性的那一部分指导。”小说是贴合当时的实际生活作品再加上作者的艺术加工,其中有一幕是马小军被警察抓进警察局,面对能够牵制住自己的警察他是怯懦的,但是他跟于北蓓说的时候为了给自己挣面子,说自己装哭是为了脱身,但是在影片里他哭不仅仅因为害怕而是想要去追米兰,电影里把马小军原本胆小的形象转换成勇敢追爱。影片还增加了很多细节来丰富马小军跟米兰之间的感情线,马小军骑车送米兰回农场去,电影里通过昏黄的灯光和音乐来营造氛围烘托那种虚拟的暧昧感。“当人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而又不甘于命运的摆布时,就很容易掉进被盲目情欲所支配的漩涡里。”小说和影片最大的不同是小说里马小军最后的兽行得逞了,影片里的他是落荒而逃的,小说的恶劣情节在电影里得到了弱化,能更好给观众保留对青春的美好幻想。“影视作品侧重通过人与社会的真实矛盾制造冲突,客观传达声画背后创作者认同的价值导向;而文学作品侧重在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条件下隐匿表达作者对于人性的主观追求。”

“经过改编的电影与原作在主题、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文字与镜像作为不同的叙事媒介,其侧重的方向和各自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原著和影片分别用各自的媒介优势展现的主题彰显出迥然不同但引人深思的无限魅力。”原著是偏重于成年人对年少的回忆,而影片就是我们观众陪伴着马小军成长。情节的增删让“一群野蛮少年在北京军属大院里横冲直撞,弱化了情窦初开的美好爱情,强化了青春荷尔蒙因子作用下暴力的英雄主义和动物兽性。而姜文挣脱苦难、伤痕的陈腔,在他的镜头下影片更关注成长,更具有英雄色彩和浪漫情怀。”故事情节的改编让原先故事的悲惨色彩得到削弱,人性变得更加温和。

二、人物的取舍和形象的重塑

马小军在大院出生,有着独有的少年痞气。看似轻松无牵挂,但是也有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光有生活而没有对生活的深刻理解,那就等于没有生活。”以马小军为代表的大院子弟们都是同样一群天真又暴力的人,在这样一个如小兽般闹腾的年纪,他们好奇与异性的相处,也在与她们的相处中表现得畏手畏脚的。马小军为了博得梦中情人米兰的目光,爬上烟囱顶端一跃而下,那是少年无畏的勇气。他们的感情是“能摒弃财富、门第等物质因素,而只在于人本身的真挚感情。”马小军是一个矛盾的人物,电影更加丰富了他这个特性。“大家往往习惯把人们的成长经历看成是作别的过程,对失去、别离、甚至成长的必然性抱有缺憾。”因为米兰所以马小军他的青春是有遗憾的,但是这种遗憾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电影的功能不仅是娱乐,也是充分表达人类文明形态的艺术形式。在这样的表达空间里,性别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论题。”小说里的女性角色大放光彩,不论是米兰还是于北蓓都是很立体的女性形象。小说形容米兰给人的感觉是西餐中的番茄奶油浓汤细腻美味,而宁静所饰演的米兰有一幕是穿着背心短裤,头发湿漉漉披在肩上的样子与这个比喻完美契合。而且米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是人性最本真的欲望。”比起现在推崇的白瘦幼的标准,米兰是很健康的女性形象,她所带来的是独属于青葱岁月,异性之间的相互吸引不存在任何邪恶的念头。马小军对她的幻想是来自于年轻人朦胧的爱恋,他连捡到米兰掉落在床上的头发,都要放在阳光下面仔细端详,重视且虔诚,这样的描写能够更加细化他们俩之间的感情发展。在小说的基础上,影片还增删了很多人物,删去了米兰的父母等,增加了小坏蛋等角色。对于这些人物的创作“摆脱当时的时代樊篱,找回个性和找回失落已久的人性。”人物的变化能让情节更加完整,突出影片的主题。使这些角色都在我们心中“鲜活地存在过。”

三、观念的传递和主题的表达

原著凶猛,电影灿烂,那些存在于脑海中的画面照进现实。画面感的冲击更大,气氛渲染得更足。影片着重描述青少年的成长躁动和对自己未来的困惑。大家心里都藏着最原始的冲动。“人的兽性最不容易在文明社会中显现的,这种原始本能却又蕴含着无法想象的强大力量。”在小说和影片里那些少年们便是如此,无处释放的活力,迸发出更加强劲的力量。电影中最后有一个游泳池的镜头:一开始马小军等待他的朋友们伸出援助之手,但是一次又一次被他认为的希望踢回水的深处。这个情景也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人不可能一直停留在过去,总要有发展。电影削减了原著中暴力残酷的内容,增加了人物间更加细腻的感情线。他们的幼稚、天真、无知也对应着那个时代的特征。原著中对于这群青年人的友谊并没有很直接的语言描写,而是通过马小军和好朋友扭打在一起,两个人当场痛哭然后发誓永远不这样了,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这也是姜文导演想要通过电影表达的——当时那个特殊时代年轻人的焦躁不安和迷惘。但是他们内心的自卑怯懦、骚动沉闷也是掩盖不住的。他们表达的是青春,除了无畏的勇气,还有一些藏在内心角落的无法诉说的情绪。影片借助镜头和色彩的运用把真实的记忆和幻想混淆在一起,其实青春不外乎是这样的,我们总会想象着很多的东西来满足我们空虚的内心。

“一个好的名字是一部影片成功的一半,每一种语言现象都可以在诸系统分析中找到自己的建模类型。”电影从片名来看就带有青春活泼感,会联想到夏季少年荷尔蒙喷发的场面,这与故事情节呼应。原著靠文字的魅力来吸引读者,电影多了画面、声音、灯光,姜文主要以黄绿色调为主,有青春朦胧之感。导演没有很突兀地加入其他不符合的情节。王朔小说的脉络是根据他们成长中发生的重要事情、转折和对少年爱情的刻画,在电影里爱情并非是少年们最重要的东西,他们之间的青春情谊,少年气的肆意洒脱才是最重要的东西。电影让那明媚的青春年华永远停留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姜文跟王朔的共同点是“更接近尘封的历史,对真实感同身受。”王朔还对自己说“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回忆总是带着一定滤镜的。姜文在电影的创作上也是始终贯彻一种梦幻的渲染手法,这是带有他自身对于青春的一种想法,他拍摄画面中大面积的阳光渲染让人感觉到扑面而来的荷尔蒙气息。姜文导演在很大的程度上还原了原著,包括时代和人物生活的特定空间。现在有很多根据原著改编的影片,一些精彩的改编影片都加入了自己的思想。

小说里还提到“他们逃课、泡妞、打群架,他们由于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的知识而使自身的动物本能获得了空前解放。”这些在电影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性、冲突、成长都贯彻在小说和电影之中,但是少年总伴随着遗憾,性不是爱情,冲突也没有给人带来更好的成长。小说是灰蒙蒙的,而电影是独属于夏天的艳阳,金灿灿的。可能成长就是这样,在人性与原始冲动之间进行抗衡,电影所表达的是当一个人长大回望过往的生活,他的青少年时期便如同夏天,虽有风雨仍旧灿烂。

四、结语

出色的电影能够从小说里汲取养分,在这个肥沃的土壤上生长出的灿烂花朵。小说对于文字的处理和电影的台词的改编都各有千秋,但小说主要是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所以读起来更加细腻。电影台词则更加直观,与画面进行搭配,具有更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姜文在影片里加入他对于生活的理解,将小说改编得更贴切观众需要,最纯真的年代也是最残酷青春,这样使人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电影可以让更多人去关注小说,做到双赢。小说和改编的电影相互影响却又独立开来,两种不同艺术形式带来了两种不同的情感倾向。王朔更在意自己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对于青春,他站在一个成年男人的角度。而作为翻拍的电影,姜文扎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合情合理的改编会使影视作品添色不少。

猜你喜欢

王朔姜文米兰
姜文国:身残志坚 笑对人生
姜文妻子周韵:刚柔并济“降服”混血继女
课间小游戏
2017春夏米兰时装周
当二锅头VS彝家米酒——王朔玩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