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小戏创作的几点思考
——观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全省小型戏剧新创作优秀剧目评比展演有感

2022-11-12张翠兰

戏剧之家 2022年9期
关键词:小戏院团剧目

张翠兰

(济宁市孔孟书画院 山东 济宁 272000)

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暨全省小型戏剧新创作优秀剧目评比展演共18 个剧目参加演出,整个活动涵盖了四平调、两夹弦、五音戏、山东梆子、吕剧、柳琴戏、渔鼓戏、莱芜梆子、清音戏、周姑戏、茂腔等众多剧种,而且多为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内容到形式、从剧目到剧种,可谓精彩纷呈,亦可圈可点。现就整个演出中小型戏剧创作问题谈一下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题材种类繁多,其中乡村题材居首

题材多样,表明了我国的戏剧艺术事业,在党和国家提出的“二为”方向和推陈出新的号召下,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也表明了我国戏曲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为一名戏剧人,甚为骄傲。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反思其不足之处。众所周知,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的好坏决定着整个戏的成败。而一个剧本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题材选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题材选对了,就等于剧目成功了一半。18 台小型新创作作品中,乡村题材占据了大半个江山,这是戏曲创作对国家政策的响应,但同时也体现了题材扎堆现象,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国家倡导什么我们戏剧创作者就响应什么,这无可厚非,但不能盲目跟风,如何才能避免题材雷同、形式单一等现象?

(一)编剧创作要打破常规思维

近几年的小戏创作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主题较为突出,利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展示,寓教于乐的同时,给观众带来了良好的视听体验。当下,戏曲创作题材选择的一个趋势是从新闻、本土名人中寻找线索,这就缺少了创作者发现生活、感悟人生的激情与感动。这类题材和人物也无法引起剧作家对历史与生活的由衷感动和强烈的创作欲望,这样的作品就缺少了震撼人、启发人、陶冶人的力量。我们编剧要想在众多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既需要创作技巧,更需要动一番心思去打破惯性思维,进行新的尝试。这次展演中,在全国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努力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菏泽定陶推出了小戏两夹弦《公鸡过寿》,虽属于乡村题材的主旋律创作,但并没有一点让观众疲乏的感觉。编剧从小切口入手反映大主题时,采取了别致的拟人手法,让公鸡跟人斗智斗勇,用讽刺的手法批判随礼攀比的歪风,让观众欣赏时既身心愉悦又深有感触。该小戏,无论是剧本创作还是舞台呈现都做到了精美绝伦,虽稍有瑕疵,但瑕不掩瑜,我观摩的时候就在想,编剧的最初创意是什么?她们怎么就想到了用这个手法来展现?我作为一名编剧,跟她们的差距又在哪?其实,前几年我去张家港参加全国小戏小品培训班时就接触过这种创新手法,当时就感觉南方编剧思维大胆,敢想敢做,而北方戏剧创作理念相对滞后。今天能在展演中看到这类脱俗的戏剧作品,真的很欣慰,我们的创作观念终于有了转变。这个作品可以引领山东今后戏剧创作的一个方向,同时也说明了山东的编剧们一直在致力于命题创作的创新,并且已经开始独辟蹊径。

清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吾论演习之工而首重选剧。”说明剧本必须放在第一的位置上,李渔既是编剧,又是导演还是戏曲理论家,他有着许多的亲身实践与体会,深知剧本在演出中的重要性。我们作为新时代的编剧,有责任、有义务创作好每一件文艺作品,切不可在经济大潮中迷失了自我,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领导和院团负责人要有敏锐的眼光

领导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判断深刻影响院团发展乃至一个剧种的繁荣。一部戏的成功是剧种气质、声腔意蕴、故事题材与表演风格的完美融合。乡村题材的扎堆跟风与领导或者院团负责人有着直接责任,切不可因为国家提倡就盲目着手,一定要做好前期筹备工作。首先,素材的选择至关重要。好的素材可以助推剧目的成功,故而编剧在面对领导的要求和院团委托时,应该对他们的要求提出自己的见解。所选题材可不可做?可做或不可做的理由是什么?若对方执意如此,那么作为编剧就要动一番心思的去揣摩;其次,邀请专家来对要投排的剧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待专家对巧妙的剧本创作构思和舞台呈现形式进行商榷,这一点至关重要,可避免盲目地将作品搬上舞台带来的尴尬。在本次剧目评比展演中,我创作的、由泰安市山东梆子艺术研究院演出的小戏《谁动了我的瓜》,主要讲述了抗战时期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歌颂八路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传统。小戏剧藏着大事件,小切口反映大时代,能够被选为开幕式剧目进行演出,自然有其原因。说到此剧,不得不提到我创作该小戏时的初衷。2017 年是抗战胜利72 周年,红色题材剧目生产成为“时尚”,我也准备跟风一把,于是便深入了解鲁西南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一个有关瓜棚里的小纸条的故事印入我的脑海,这对于当下贪污腐败层出不穷的现象来说是一种讽刺,也是这种感触激发了我的创作冲动。其实,正面反映这种现象的作品层出不穷,我如何才能创作出一部既让观众爱看,又能引起大家深思的作品呢?为了增强戏剧张力和艺术性,我对原有素材进行了艺术加工和提炼,重新构思了故事发生的年代,并对人物关系进行合理设置,在剧情展开中让人物进行反转,既没有让剧本写得庸俗,又能让大家在欣赏时感到精神愉悦。作品创作出来后一直处于搁置状态,直到2018年,省文化厅向全省演出队伍推介小型剧目,我的这件作品得到转机,被泰安市山东梆子艺术研究院拿走了演出权,也才有了今天舞台上的美好呈现。后来,经与院长交谈得知,他当初就是因为看中了剧本的构思和创意,才决定购买此剧,但拿到版权后并没有立即搬上舞台,而是在时隔两年后投排。作为该剧编剧,由衷地感叹院团领导的英明决策,他们选择在建党百年之际推出此剧,既响应了国家号召,又可在同类剧目中脱颖而出。该剧从舞美设计到服装道具都颇为简洁,导演又为本单位退休人员,整个剧目生产所需经费不多,这与那些动辄几十万的小戏相比,又差在哪里?编剧为导演提供二次创作空间,导演为演员表演留足发挥余地,既展现了山东梆子剧种特色,又富有其声腔意蕴,做到了故事题材与表演风格的完美融合,以致演出时观众掌声、叫好声不断。像这类剧目既登大雅之堂,又可以进行惠民演出,我们何乐不为?正如中国剧协秘书长崔伟所说,要对戏曲生产引入追责制度,对那些花了国家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资金,演出几场就演不下去的剧目实行追责,大戏如此,小戏亦不例外。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戏曲的盲目发展,中国戏曲也才能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二、县级剧团剧目创作生产迅速崛起

近几年,由于国家戏曲相关政策的实施,给全国各地县级剧团带来一丝曙光,众多濒临消亡的剧种抓住重生时机,在当地戏曲人的努力下重新组建起队伍,并不断创排生产新剧目,为剧团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金乡县金诚四平调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前身金乡四平调剧团演出过的剧目有数百部之多,在山东省乃至全国都产生过影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然而,80 年代末,在经济浪潮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冲击下,四平调也失去了往日色彩,渐渐淡出舞台。直到国家传统文化回归,金乡四平调借着戏曲春风于2016 年5 月筹建,成为隶属金乡县文化和旅游局的国有文化企业。自成立之日起,该团除了复排优秀传统剧目,还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从2017 年新创作的小戏《两条项链》进京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演出取得圆满成功,到参加全省小型戏剧新创作优秀剧目评比,展演剧目《月儿弯弯月儿甜》,作品清新脱俗,给观众带来众多惊喜。此外,菏泽定陶两夹弦《公鸡过寿》、渔鼓戏《闹婚》、青州清音戏《老倔杠卖油》等县级院团创作生产的剧目,无论剧本创作还是舞台展示都脱凡不俗,成为本届展演亮点,皆有超越省直、市级院团的趋势,这值得省、市直院团深思。如果进行深入探讨的话,我个人认为,民营和县级院团更接近人民生活,也更清楚底层群众所需,在创作生产剧目时,因少了政策和相关领导约束,故而能真正从满足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出发,围绕目标观众群进行剧目生产,从而体现了民营院团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在根植本土文化上,民营和县级剧团能够借助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本地剧种特色,既满足当地文化消费需要,也具有重要市场价值,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民营和县级院团的这种实践切切实实地给省直、市级院团敲响了警钟,大家要明白,社会主义文艺本质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创作的根本价值。地方戏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山东省县级剧团剧目创作生产不仅有平原,目前还出现了高峰,地方戏的创作生产有力助推我国戏曲繁荣发展。

三、活动呈现一编多剧参展现象

整个活动出现一位编剧多件作品参加展演的现象。首先,这与编剧能力和影响力有关。大家普遍认为,顶尖级的编剧站得高、看得远、人脉广,创作手法新颖,既能想方设法地吸引观众眼球,也能为作品突出重围获得国家级大奖提供便利条件,对此看法,我却不敢苟同。他们的作品,质量上不见得比基层编剧高出多少,虽然基层编剧创作手法受限,但他们的作品却接地气、有温度,深受群众喜爱。其次,这与政策导向有着直接关系。评奖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为了拿奖不惜重金请外援,从编剧到导演到演员再到作曲,全方位聘请,展演结束后作品也随之束之高阁,这一番操作下来可谓劳民伤财,对院团而言是雪上加霜。他们本身就经费匮乏,为了参加一次展演弄得全团只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最后甚至连工作人员的工资都难保障,这与组织展演的初衷背道而驰,同时也造成了知名编剧、导演多件作品在同一个平台出现的现象。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试问一下,在这种情况下,编剧、导演又怎能保证作品质量?这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与反思。最后,这也与各地市的领导认识有关,他们认为外来和尚会念经,普遍存在灯下黑问题。殊不知,长期下去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本地编剧人才得不到锻炼和培养,只得将目光投向外地,外地编剧或许又不了解当地民风民俗,作为地方戏创作出的剧本丧失了地域特色,也使得剧种没了本质特征,那我们岂不是罪过?针对这种现象,相关领导应该转变观念。虽然编剧能力有大小,可能力再大、知名度再高,剧本初稿拿出来后也是不断地打磨提升,为什么就不能发挥当地编剧才能,由他们来执笔创作,即可减少经费支出,又可以培养当地人才。不仅仅是编剧,还有导演、作曲、演员等,既可为文艺院团投排剧目提供便捷服务,又可减少大笔开支,编、导、演一条龙式的创作生产,从而推动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形成艺术精品和文艺人才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

四、舞台上的戏曲少了神韵

戏曲创作既要追求可靠的舞台性又要追求戏曲表演性,然而就眼下环境,艺术各门类跨界融合发展,尤其影视艺术深入人心,戏曲艺术为追求新奇和刺激,也在不断吸收采纳新兴艺术形态,使得戏曲舞台呈现出影视化现象。适当的融合借鉴有利于戏曲发展,但创作者更要注意戏曲舞台艺术的本体特色,有所吸收有所坚持,才能使作品不失戏曲美学底色神韵。在此次展演中,有不少作品出现话剧加唱的现象,我们不否认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对剧目呈现进行艺术革新,但过多地使用话剧、电影等元素,则会使得戏曲丢失掉神韵。作为戏曲,必须遵守其审美要求和创作规律,切不可盲目地去消解戏曲特质。这又说到剧本创作时素材选择的问题,素材可不可入戏皆在编剧把握,有些素材看似很感人走心,却不一定适合用戏曲形式来展示。正如王国维先生说的,戏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歌舞演故事”,作为编创人员要想方设法地增加戏曲的可看性,创作出的作品要有开阔的空间变化,让舞台上的演员动起来,戏曲舞台完全靠演员的动作带来戏剧空间的展示。虽然戏曲演出的终极目的是不是“演故事”,是一个被不断商榷和加深理解的命题,但是以“歌舞”演的本质已达成了一个共识。那么,一旦“歌舞与念做”的有机组合被剥离定会产生怪胎,这种背离戏曲的话剧加唱的形式又能走多远?这是我们戏剧人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小戏院团剧目
2022年昆曲院团调查报告
舞台剧目
以史为纲:民间小戏实证研究的新范式——读陈美青《质野流芳:山西民间小戏研究》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优秀剧目进校园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