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陕北古村落文化空间的保护研究

2022-11-11湖南工业大学张霖

工业设计 2022年10期
关键词:窑洞古村落陕北

湖南工业大学 张霖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相当广阔,五十多个不同民族的文明在此汇聚、融合,经过五千多年的洗礼与沉淀,逐渐发展成如今瑰丽多姿、丰富绚丽的文明形态,它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生活化等特征。对国家与社会而言,精神文化发展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其前进。因此,对于我国广大民众来说,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新时期下,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球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目前,世界各国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我国也不例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陕西关中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种民俗文化因其独具风格魅力而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但是我国在陕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漏洞,整体性保护策略的缺失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文化已经渐渐被人们所遗忘,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面临失传的危险。此外,对于这些宝贵的遗产进行合理科学的保存与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以物质载体为特征的文化生态保护规划实验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这一保护方式,既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开发提供一定条件,也能为地方社会稳定提供保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会有所提升。

1 相关概念解析

1.1 古村落

古村落是指人们进行生产及生活而形成的聚居地。古村落的标准应具备如下条件:有非常显著的地域或民族特色、村落建筑格局保存得较为完整和系统、具有较长的历史传承、保存有较为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一切被各个社区、团体、个人认为是自己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及相关工具、实物、手工艺品与文化场所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有: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礼仪、节日庆典,对自然界与宇宙的认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1.3 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十分重要的形式之一。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的文化官员爱德蒙·木卡拉对此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他指出:“文化空间指的是某个民间传统文化活动集中的地区,或某种特定的文化事件所选的时间”。文化空间应有别于一个平常的场所或者空间,其是用来传递民间文化活动的空间。从另一方面来研究物质文化遗产中涉及的文化空间,主要表现在材料的属性比较直观,具有特定的实质性对象,如古建筑遗址、纪念性广场等。

传统文化空间环境受特殊事物的影响而形成,兼具空间特征与文化特征。首先,多元的文化空间是组成一个区域或民族的特殊标志与符号。它不仅反映了该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及审美情趣等社会心理状况,也体现出不同地域人们的差异。因此,文化空间有着强烈的地域性特征。其次,文化空间中的群体意识作为一种外化,承载着区域内民众的观念、价值取向与文化认同。因此,文化空间核心群体的保护应当把传承者作为核心。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陕北古村落文化空间的保护意义

保护中国古村落文化迫在眉睫。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呈现出异常变化。由于外来文化的侵蚀,村民的传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1 有助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保留与传承

文章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明确村民在古村落文化保护中的主体性地位,进一步促进了城乡文化的和谐发展,让农民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存与传承。同时,也可以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起到积极作用,使之能够更好地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另一方面文化强市又为之提供了动力支持,该研究将有助于解决村落居民文化生态差、文化意识低的困境,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村民对村落文化的认知,促进他们形成文化自信[1],激发并自觉保持村落文化的积极性,然后使他们能够采取独立行动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2.2 为古村落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新思路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在快速城市化的大环境中,乡村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原来的村庄格局被打破。由于城市规划建设较为迅速,城市特色建设渐渐被忽视,以传统村落为对象对其空间环境进行改造,荒废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治理手段[2]。保留传统村落空间环境并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构成整体性保护模式,能为中国古村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3 陕北古村落文化空间分析

3.1 古村落空间环境分析

作为陕北原生态生存空间的“活化石”,陕北地区传统村落是黄土文化最经典的具象化体现之一,这也是陕北人对传统乡村空间文化的深厚情感。陕西省安塞区是陕西省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区之一。文章在对全区传统村落进行全面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区的总体规划模式。基于农村空间环境及其保护的现状,从生态、真实、完整、共存的保护原则出发,分析了传统村落的空间发展过程。陕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村落中得到了原生态的生存空间,尽管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及较为落后的交通条件对文化的传播起到的一定的限制作用,但是这些环境也能够呈现本土性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正说明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古村落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表现。窑洞通常位于黄土高原峁状丘陵勾谷区域的平缓地势中,延河在村落的西南方向为人们提供了日常的用水所需。得益于枕山臂江的优越自然条件,村落能够发展出较大的规模。村落的东北方向为山峁,山上原生植被较多,从山峁远眺,能够十分清楚地观察到村落的整体布局,以及村落的周边环境。如图1所示, 村落位于山坡边缘,靠近县城,面向开阔的四川土地,村落结构相对紧凑,村落建筑沿等高线修建,主要采用背窑,场地基本位于阳光坡,洞穴、庭院分层,农田位于坡脊坡上。

图1 陕北马家沟村落

3.2 院落空间环境分析

陕北的院落空间以建筑空间结构为基础,以保障日常生活为前提,尽可能开拓空间,从而达到更加宽敞开阔的使用目的。以冯家营村窑洞为例,它属于传统村落形式中经典的四孔窑洞,窑洞的所在地形相对平缓,在院落中分割出用于储物、种菜、收纳杂物及如厕空间。其特点在于院墙高于传统院墙,但整体院落空间相对较为宽敞(如图2)。

图2 冯家营村的院落结构

陕北窑院空间根据人们的日常所需,在院内为菜园、水井、晒谷、石碾等划分出合理的空间。冯家营村的窑洞庭院看起来就像一个普通的洞穴庭院。事实上,它不仅需要满足人们正常的生活需要,也需要满足该村腰鼓表演的文化需求。村民们每天都在院子里练习腰鼓,一个宽敞的庭院是制作腰桶的基本环境条件。无论是切割木材、油漆还是干燥鼓皮,都必须在一个足够开放的庭院空间中进行。这就意味着窑洞院落空间需要将空间进行最大化开发与利用,并以此保护与传承陕北传统文化。

3.3 传统建筑空间环境分析

历史学家认为陕北村落居住空间可能由穴居时代逐渐演变而成,远古时代的人类只有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才能得以生存,远古先民们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依靠智慧通过创造获得了更舒适的生存空间。陕北的窑洞建筑形制正是人类在自然中探索实践得来的伟大智慧结晶,历经多年的沉淀与发展,在地理环境、气候、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种建筑形制已然成为了主导陕北地区建筑空间的标志之一(如图3)。陕北传统建筑群落历经风霜,见证了陕北人民的社会与历史发展,它就是陕北不可或缺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具象表现之一。每个陕北地区的乡镇里都有存留有一些各具特色的传统窑居,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黄崖根古村落及魏塌古村落。然而令人担忧的是,那些保存完好的陕北古村落传统窑洞因为各种原因正在逐渐消失。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貌与传统的聚落建筑空间所形成的和谐共生的空间形态。

图3 陕北窑洞

4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陕北古村落文化空间的保护策略

4.1 基于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进行整体性保护

在陕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空间环境整体性保护的研究中,文化空间保护多集中在理念与物质实体内带有文化属性的实物、工具等层面。传统文化活动中表现出的思想意识、传统观念和劳作方式的继承与保护则植根于生产生活的方式上,凝聚着陕北人们深厚的黄土文化情怀[3]。

4.2 基于民俗文化进行还原性保护

文章将窑洞建筑空间环境作为研究目标,根据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依存关系,在整体保护和发展中传承。结合陕北地区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其丰富多样的人文资源,剖析该区域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总结该区域整体性保护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以自然地理环境为视角,发掘其所包含的地域性特点,以建构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窑洞建筑。同时,通过解剖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及民间美术,发掘出传统民居所蕴涵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把窑洞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环境还原到历史文化价值中去,维护窑洞的原真性。可将传统文化空间植根于民俗文化之中,一旦失去了这些传统人文环境,就会导致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异形化、呆板化、机械化等方式生存。将传统腰鼓文化表演及制作技艺分别以其呈现方式加以保护,继承与发扬,并用其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或将传统腰鼓制作技艺融入表演传统文化空间环境中。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4.3 利用制作技艺进行相互辐射性保护

利用制作技艺进行相互辐射性保护,可以在剪纸和民间绘画保护方面以教学传授为主进行博物馆展示,使保护对象更加鲜活真实,传承具有陕北黄土地域文化和跑驴、米脂石雕、榆林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能够让游客多接触民间艺术与当地民众的生活状态及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俗民风,进而增进其对陕北民俗文化的了解。应采取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制定科学健全的政策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及加大宣传力度来确保这一旅游开发保护模式的顺利进行。同时,这种旅游开发模式为陕西乃至中国其他地区带来了新的思路,即把旅游业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4],并将其列入遗产资源保护范畴。实现这一目标,既能够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形成具有陕西区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同时,“体验”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最佳方式,可以将传统文化带入人们的心中,借助这种传输方式,有利于实现陕西的全面保护[5-6]。

5 结论

只有“原生性”的保护措施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合理有效地保护,原生态的文化空间环境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在原生态的文化空间环境中才能发挥出强大的生命力,应当深入探究其整体性、还原性、辐射性等保护策略,确保陕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完好的保存、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窑洞古村落陕北
俞泖全、齐菁禹、蒋萌珂、高盈盈作品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习近平谈《平凡的世界》我和路遥住过同一窑洞
火焰山下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