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更新背景下交通协同优化策略研究*
——以烟台芝罘区为例

2022-11-11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赵明草宋文博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10期
关键词:老城区交叉口城市更新

文/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赵明草 宋文博

0 引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达63.89%,城市化已处于中后期阶段,城市发展与建设逐步由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芝罘区是烟台市区位最优越、功能最复合、人口最密集的综合性核心区域,作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如何进行存量资产的更新与升级是现阶段城市发展的首要命题,各层级和分类型的城市更新规划与行动计划目前正在密集编制与出台。在此背景下,本文积极探索老城区道路交通系统与城市更新协同优化的措施,并分区分类制定更新策略。

1 城市更新中交通协同优化的必要性

1.1 老城区交通服务水平与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矛盾突出

老城区交通空间资源匮乏,交通组织模式落后,道路网不成体系。与此同时民用汽车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底,烟台市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199.74万辆,相较于2016年增长42.93%。大量机动车涌入老城区,导致本身就落后的道路设施通行更困难,拥堵的路段长度和发生频次日益上涨,亟需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矛盾加剧。

1.2 城市更新是提升老城区道路交通设施的契机

在过往城市建设进程中,发展重心过度倾向于新城或城市新区,以城市的快速扩张拉动经济发展并提升城市化水平。而老城区人口的迅速集聚极大超出原有设施承载能力,并且此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得到妥善解决,仅通过临时性措施缓解矛盾。随着存量时代到来与城市更新的推动,老城区的道路交通设施也迎来系统性治理的难得契机。在城市更新目标下,协同解决道路交通设施优化与提升所面临的资金、土地、产权和政策等问题,避免重复工作和多方主体单独协调的难题。

1.3 优质交通条件是老城区活力重塑的重要支撑

统筹考虑老城区原住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业态、新空间是维系老城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街道作为激活老城区活力的公共空间的关键组成部分,需发挥连接和缝合作用。老城区内行人路权被挤占、公共交通可达性低、公共设施停车配比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街区活力的重塑,需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协同解决。

2 烟台芝罘区解放路以东片区交通问题评价

2.1 片区概况

芝罘区是烟台市中心区,东与烟台市莱山区接壤,西南与福山区、西北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北接渤海,南邻群山。芝罘区定位为以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为主的现代城市核心区,此次研究范围为芝罘区解放路以东区域,以老城区为主,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丰富,同时也是市级综合服务中心和滨海特色街区。

2.2 交通调查

要解决城市更新的交通问题,需通过对交通流量的调查评估路网服务水平,掌握高峰时段拥堵分布情况,进一步剖析交通问题的症结所在。调查采用人工观测法,分别选取多个工作日和休息日,在高峰时段组织调查人员在重要路段及交叉口进行交通流量观测和记录,调查点为研究范围内重要的交叉口及主干路的关键路段,如图1所示。

通过对重要交叉口及重要路段的交通调查,对芝罘区解放路东侧的交通特征有了整体掌握。本研究范围为烟台老城区的核心区与莱山区连接的必经区域,主要交通流量为过境交通,由跨区域工作生活导致。早晚高峰拥堵明显,主要道路高峰小时饱和度基本都在0.7以上,部分路段和交叉口高峰小时饱和度超过1.0,拥堵现象较为严重。由于老城区交通设施建设滞后,现有道路过窄,加之支路网严重缺失,尤其是南北向的交通联系薄弱,导致无法快速疏解车辆,道路服务水平普遍较低。

2.3 现状问题

1)内外部交通混杂,路网结构不完善 研究范围所在位置是新城区与老城区的交接处,主干路承载大量过境交通,早晚高峰尤为明显。路网结构不合理,次干路及支路密度较低,通行条件差,未起到分流主干路交通压力的作用。受地形限制,现状道路主要为东西向分布,南北向联系较弱。

2)交通组织不合理,周期性瞬时拥堵 目前,研究范围内主要存在车流量大引起的排队拥堵和交通组织混乱引起的节点拥堵。二马路、解放路等车道车流量较大,但交叉口进出车道数量错配,信号灯配时不灵活,车行道中途段左转和掉头开口过多等交通组织问题进一步加剧拥堵形势。另一方面,由于该区域吸引人流车流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设施较多,会在固定时间段形成瞬时拥堵,如烟台一中门口路段在上下学时间内的拥堵。

3)交通设施不足,绿色出行比例低 尚未建立大中小运量互补结合的公共交通体系,由于存在地形高差,公共交通设施服务能力仍不完善。人行道、慢行空间和公共空间在部分区域联络不佳,缺少步行吸引力,由于停车设施不足导致停车侵占慢行空间,影响行人的通行顺畅。

3 烟台芝罘区解放路以东片区城市更新意向

基于研究范围对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指标因子赋予权重,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体系从专题地图中提取专题数据,利用AcrGIS软件建立数据模型,得到研究范围土地综合评价结果。基于研究范围现状用地评价结果,考虑必要的客观因素对其进行修正,并结合城市更新综合整治、功能提升和用地置换三大策略,将规划用地划分为3个土地开发区间,分别为保留用地、改造用地及拆改用地。保留用地主要以综合整治为主,改造用地主要以功能提升为主,拆改用地主要以用地置换为主,如图2所示。

城市更新意向是下一步进行交通协同优化的重要依据,道路等交通设施的新建、调整和提升等需结合老城区更新策略,尽可能打通交通瓶颈,完善路网的系统性,并应根据城市更新的具体措施,提出更为精细化的交通更新方案,包括整体置换、局部疏通、分段拓宽和设施补充等。

4 交通协同优化策略

4.1 轨道交通站点TOD一体化开发

将TOD与城市更新结合,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站点对土地价值的带动作用,在盘活存量资源的同时重新梳理车行和人行的关系,充分发挥TOD带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打通站点与沿途人流吸引较大的设施之间的步行通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交通联络效率,充分发挥公共交通一体化优势。如烟台一中站站点出入口要充分考虑烟台一中、407医院、第一海水浴场和商业设施之间的关系,合理疏导和集聚人流,完善过街设施,避免机动车交通和人行交通混杂。

4.2 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城市公交系统,优化和整合各类公共交通方式,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出行模式,构建以快速公交为主、常规公交为辅的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实现地铁、公交、自行车、私家车的无缝换乘。加大公交站点覆盖率,在地形高差较大路段缩短站距,加强公共交通对区域的服务能力,吸引居住和就业人口采用更便捷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

受道路红线宽度限制,仅在二马路等主要道路上设置路侧式公交专用道,部分站点可结合城市更新时的道路拓宽改造为港湾式停靠站。优化公交资源配置,在三马路、四马路、南山路、东园路和桑园路—南环路—科技路增加多条双向和单向公交通道。

4.3 协同用地更新与路网优化

结合城市更新,对于整体拆除重建和局部拆除整治的区域,按照合理的路网结构对主干路进行提质扩容,补充次干路和支路,打通断头路和尽端路,修正错头路,强化微循环。对于改造和保留的区域,在不影响设施完整度和管理需求的前提下,开放一定的内部道路作为市政道路或步行道路空间,如传统“单位大院”和功能置换区域等。根据城市更新后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用途,进一步细化道路所承担的交通、生活和旅游等功能类别,进行不同的道路断面设计。

理顺和打通胜利路等南北向交通干线,连通滨海北路与大马路并取消现状单行道,拓宽二马路、环山路和解放路的红线宽度,并通过设置中央隔离带等加强交通组织管理,保障主干路通行能力。加强建设次干路、支路网络系统,重点疏通四马路、三马路、东园路、南山路和福山路,一方面可缓解现状主干路的交通压力,适度分离过境交通和内部交通;另一方面解决南北联系不畅等内部问题,重新组织老城区职住联系及出行态势,均衡交通流量分布。

4.4 改善主要交通节点通行能力

对重要的交叉口进行渠化设计,协同交叉口周边用地的更新方式,进行整体或局部展宽。根据交通流量调查重新进行交叉口进出口车道设计,结合信号灯相位,优化不同时段的通行效率。对于宽度较大的交叉口,增加交通安全岛等二次过街设施,确保行人通行安全。以二马路-虹口路交叉口改善方案为例,交叉口进口道具体渠化方案如图3所示,由于该交叉口东西向直行车辆较多,在临近交叉口路段借用道路中央绿化隔离带空间,将道路中心线向出口道一侧偏移,设置左转专用车道,并增加1个直行车道,满足机动车的直行需求。交叉口内南北向入口部分路段采用人非共板形式,人行空间可借助两侧地块开发的建筑后退空间进行拓展。二马路人行横道道路中心线处,设置宽度为1.5m的行人过街安全岛。二马路道路中央采用绿化隔离,交叉口处应设置中央分隔栏规范双向车流。

4.5 建立多类型慢行交通体系

按照不同功能与需求,建立不同属性相结合的复合慢行交通体系,如图4所示。加密道路网络,增加人行道宽度,结合环境景观和人文特征设置绿化小品和城市家具,增加慢行交通出行吸引力。结合城市更新梳理公共空间,通过街头绿地、广场、步行道等开放空间组织步行系统,将滨海区、历史街区、居住区、公共设施、公共绿地、自然山体联系起来,形成安全、宜人、有趣味性的公共步行廊道,为老城居民提供完善的步行生活圈。

按照使用功能不同,步行系统包含滨海型慢行线路、生活型慢行线路和休闲型慢行线路3种。滨海型慢行线路主要是沿北部及东部海岸线,串联滨海广场、第一海水浴场、旅游大世界、东炮台公园以及栈桥等公共空间,形成可感受沿海城市氛围的滨海慢行线路;生活型慢行线路主要贯穿老城生活区内的购物中心、商业街区、生活服务等商业设施,形成可以满足居民购物、餐饮、日常消费的生活型慢行线路;休闲型慢行线路主要是连接历史文化街区、特色步行街、公园绿地以及沿山路段所形成的线路,以各具特色的街道空间与环境宜人的山地景观为依托,形成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等多种功能空间的慢行线路。沿北部海岸线,规划健身自行车道,西至滨海广场,东至东炮台公园南侧,方便游客观光及周边居民健身活动。

4.6 统筹地下地上空间停车挖潜

对于拆除重建区域,新建建筑要严格按照现行标准配建停车设施,尤其需加强地下空间利用;局部改造和保留区域,对边角空间进行挖潜,通过局部置换等手段分散规划小规模的地面停车场,用地紧张的地段可规划立体停车设施。加强停车管理,整体划定路内停车和路侧停车泊位线,采取分时停车等手段,应对周期性停车需求,如图5所示。

5 结语

本文以烟台芝罘区解放路以东区域为例,介绍在城市更新阶段进行交通调查与问题评析,制定与城市更新协同的交通优化策略,以及在路网、节点、公交、慢行和停车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对解决城市更新中的交通问题进行全方位探索,为类似情况下的交通协同规划提供参考借鉴。城市更新由于受现状条件限制较多,实施策略和手段复杂多样,可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框架,结合具体问题,形成精细化、系统性、可落地的交通优化方案。

猜你喜欢

老城区交叉口城市更新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渠化设计
日出老城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研究与实践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道路小间距T型错位交叉口交通组织研究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老城区是夜经济的“灵魂”
九江市老城区住区空间形态演变原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