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廊桥行,碇步无弦自鼓筝

2022-11-11李艳芳

核桃源 2022年4期
关键词:泰顺廊桥

李艳芳

有时在下雨天,站在廊檐下看雨,或者坐在模糊的窗子后面,泡上一杯冒着热香气息的咖啡,看外面的天地雨声喧哗,雨水急促如赴一场约会,先是落在树叶上,又从叶上滑落下去,渐渐汇成一片水光,我就会想起廊桥。

我说的廊桥,不是湘桂黔侗族地区的程阳桥,不是湘北鄂南地区的燕子桥,也不是川滇地区的通济桥,江西婺源的彩虹桥,我说的廊桥,是浙江泰顺的廊桥。据看过那些廊桥的人说,人间造物各有千秋,相比之下,还是泰顺廊桥为美中之最。

泰顺地处浙江省南部山区,境内因为廊桥众多被称作千桥之乡。据统计现有各种桥梁900余座,被世人称为“廊桥王国”。现存的木廊桥有30多座,包括泗溪北涧桥、溪东桥、三魁的薛宅桥、罗阳仙居桥、筱村文兴桥、三条桥,其中北涧桥、溪东桥为廊桥之首,并称为“姐妹桥”,说到大小,北涧桥为妹,溪东桥为姐。

因为离泰顺不远,这些年也断断续续看了一些廊桥,不过没有看完。最著名的北涧桥、溪东桥这个是看过的,罗阳的仙居桥也是看过的。虽然同是木质结构的水上廊桥,但是桥和桥之间,神态和气韵又各不相同。不同的季节去,廊桥展现的形态也大不一样。对于观赏廊桥,我有建议二三。一个是观赏廊桥,一次看一二座即可,切忌走马观花,那样一路走下来人困马乏,在视觉上就审美疲劳了。二是在观赏中,廊桥是主体,但周围的古村落,自然之物也是极美的,不可忽略,这样整体的观赏可以对廊桥在当地文化意义上有更深层的了解。

泰顺廊桥历史久远,向上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到了明清时期,造桥技术达到鼎盛。“谁言村落希音少,碇步无弦自鼓筝。”这是一位名叫陈能雄的诗人在他的诗作《姐妹廊桥》中的句子,我拿来了最后两句,从中可以一窥廊桥兴起的原因。

其中一句谁言村落希音少,意思是说古代时的泰顺县是一个地道的山区县,境内山峰林立,山路曲折难行,光千米以上的山峰就达149座。泰顺东北接文成,西北连景宁,南和福建省接壤,人行山中,一路群峰叠翠,云卧幽谷,光见山路回环,难见行人车马。

为了方便人们出行,智慧的泰顺人隔一定里程就在石头砌成的山路边上建造一处亭子,供行人歇脚避雨,谓之风雨亭。在桥上,则建造像房子一样的屋檐,起到了风雨亭的作用。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保护桥梁不在风雨浸蚀下损坏,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廊桥也可以称作建在桥上的风雨亭。

去泰顺看廊桥,你可以直接驱车去泗溪镇。更多人是先去泰顺县城小住一晚,享受一下泰顺县城古朴的乡风民俗,品尝一下泰顺的特色风味小吃,晚上走一走临溪的石板路,听一听巷子里行人的俚语乡谈,然后第二天再去泗溪镇。

泰顺是在明景泰三年1452年设的县。景泰帝赐县名“泰顺”,寓意“国泰民安、人心效顺”,并一直沿用至今。现在的泰顺县下辖12镇7个乡,县城设在罗阳镇。如果你坐车去泰顺,路上有人不说去泰顺,而是说去罗阳。抛开口音不说,单从这个称呼上,可以区分出哪些是外地人,哪些是当地人的。

现在的泰顺县城,又分为新城区和老城区,这是为了打造最美山城的旅游品牌,推动温州区域西南“门户窗口”的示范作用,老城区的人口慢慢往新城区动迁,还是有很多东西搬不过去。一些恋旧的老人;古典风格的老建筑,老院落老楼房;贯穿城区的潺潺溪水;数不清的雕刻精美花纹的石头桥、栏杆、凉亭;九曲十八弯的古老小巷,在这生息繁衍了几十代人的静谧之地,在灯光的掩映下,一石一木,一树一墙,到处透着不舍的光辉。特别是那些年过花甲的老人,习惯了老县城的温和和恬静,习惯了老院子与世无争的光阴,习惯了小中巴载着人摇晃着离开的清晨,这是他们老年的居所,灵魂的栖息地。

来到泰顺,老城区的地方特色风味小吃是首选的美食,比如罗阳米面层。先是摊一个薄薄的米面皮,再把喷香的菜馅包裹进去,在这里,讲究的是包裹这道重要的工序,要把四季豆、豇豆、萝卜丝、猪肉、笋丝,再加上油渣、花生米和辣椒酱做的菜饱仔细地包裹严实,然后热乎乎地递到你手里,这样吃起来又放心又美味。如果随意包一下塞给你,可能吃不上几口,馅就漏光了。

再有一种饼叫司前薄饼,一种畲族人家的风味小吃,做法是两层米糊做成的薄饼,中间包裹碎精肉、香菇、木耳、虾仁、干贝、花生、芝麻、蛋丝、葱白等做成的馅心,外面表皮黄脆,内里菜馅鲜香,吃得你能掉一纸巾口水。

想喝酒,那就来点碑排笋干,南院茭白,仙稔溪螺,再配上雪溪绿豆腐。酒呢,最好要品尝一下莜村红粬酒。红粬酒属于当地传统的土酒,分为红酒和黄酒。泰顺人以红酒为上,酒有消食、活血、治白痢、下水壳、降血压的功效。至于什么是下水壳,得到的答案也不尽准确,好象是说乌龟得的一种叫水壳的腐甲病。

除了上面的特色之外,更有名气的则是百丈溪鱼干、泗溪泥鳅汤、大安辣兔。百丈溪鱼干,这是我比较喜欢吃的。说是鱼干,其实是新鲜的小鱼掏干净内脏,放油锅里现炸的。据我所知泰顺境内没有百丈溪这个地名,福建的罗源岭兜村倒有一个百丈溪,溪畔有一个古老的村子。村口有古桥、廊亭、一棵有些年头的老树。很显然,这里说的百丈溪不是指那个溪。饭铺子的老板说,百丈溪的鱼是从飞云湖来的,飞云湖是飞云江的很多支流中的一个,水很清纯,水面烟波浩渺,用这样的水养出来的鱼口感极好。另外,百丈溪鱼有前后两种吃法。这种鱼很小,一般在六七公分的长度,太大了有骨刺,不好下口。前一种吃法是把鱼身子抹上一层黄油,抹面粉也行,放油锅里炸,色泽呈黄色之后,再放锅里用小火炖,不要配其他菜式,只用葱姜蒜即可。后一种做法是在油炸好之后,就从锅里盛出来,生起木炭火,将鱼放入竹米筛子放炭火上烤,烘去水分就成了美肴溪鱼干,咬上一口,酥酥脆脆,满口鱼香。

泗溪泥鳅汤更好喝,端上来满满一大盘,汤水呈酒红色,那是放了酒糟的缘故。店家说这道汤有些讲究,要选取当地大小适中的野生泥鳅,洗干净后切成小段,根据不同的口味加入酿老酒的酒糟,这是需要大火的,要用高压锅焖,这样出锅的叫“汤头”。当客人当这道汤时,可以取适当汤头,加入笋干、苋菜干、土豆丝、粉丝,出锅前再撒点香菜,味道非常的美。

如果你要吃米饭,那就要竹里乌米饭。这是畲族人的家常饭食。泰顺是著名的畲乡,集中居住区域为司前镇和竹里乡,另外散居的多在白溪和联新的20多个畲族村。“三月三”是畲族人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相当于国人的“春节”。过节那天,畲族人着盛装,去野外踏青,聚集到一起吃百家乌米饭,以怀念先祖,所以又叫“乌饭节”。乌米饭的做法是先用山上的一种野生植物,乌稔树的叶子煮汤。然后再把糯米泡在汤里几个小时,捞起来,然后放在木甑里蒸。由于乌稔树叶呈紫黑色,这样蒸出来的米饭也是乌紫色,吃起来很是清香糯口。

泰顺的美食,除了我们吃的之外还有很多,比如包垟红烧猪脚,南浦溪九层糕,凤垟清炖鹧鸪,东溪土豆煎饼,彭溪栀子蛋花,雅阳药膳,柳峰牛杂,仕阳肉丸,龟湖溪鱼,三魁什锦菜,西肠炒米粉,洲岭猪肉,这些美味会让人吃得忘记回家的路。特别是泗溪泥鳅汤,里面加了当地的老酒糟,味道极具特色。不过,也有一些外地来的客人吃不习惯,这个又是另当别论。

吃过饭之后,你可以沿着小街散散步。夜晚的泰顺城另有一番祥和气息。城中的溪水一路曲折从城外而来,在灯光的掩映下,有落差的地方水声变得更加响亮。水的两岸是居民楼,楼后临水建有石头台阶,夏天里可以沿着台阶下来,洗菜、洗衣服。

脚下的石板路,因为年代久远的关系,青石板都被鞋底、车轮磨得锃亮,在黄昏的灯光下反射着幽幽暗光。路的两边,多是卖日用杂货的店铺,门面一般不大,店的招牌,匾上的字也不是太讲究,但越是这种自然的样子,越是让人觉得舒服,有一种平淡的亲切。店里卖的无非是日用百货,琳琅满目,大到家用电器,小到孩子用品,就这样,你一边走一边看,竟然忘记了路已经在拐弯。猛然抬头你会发现,眼前的巷子更加窄了,越往前走人越多,两边的铺面多以吃食为主,那些食品透着阵阵热气,原来已经进入居民区了。

去过的人都知道,在泰顺住一两天要是把那些地方美食吃一遍,算上其他我没有说出来的,时间显然是不够的。就是你去看廊桥,在泗溪镇吃了,晚上再回到罗阳再吃,也是吃不过来。所以有很多人在泰顺一住就是几天,他们住在老城区,白天去看廊桥,或者去乌岩岭爬白云尖,去徐岙底古村落,去雪溪乡桥西村探访胡氏大院,晚上再回来体验泰顺的宁静之夜。泰顺县城如同深山腹地一只远离人间红尘的摇篮,基本听不见外面的人声和车辆声,这来自于小城人民较高的品性和素养。都说江南人文荟萃,从泰顺小城可见一斑,流水婉转,陪伴你进入梦乡。

廊桥在泗溪镇廊桥文化园。从泰顺去泗溪,有两种出行方式。一种是自驾,这个比较方便。从老县城出发,全程大约三十公里,进莲莜线,再转司筱线就到了。这样虽然比较快,但不好的地方是一路无法欣赏山中美景,去过泰顺的人都知道,山中到处都是风景。

最好的方式是坐中巴车,普通的那种小中巴,从县城汽车站发出的,每20分钟一班,有专人卖票。发车时间是很准时的,到点了,不管有没有坐满,司机都会按时咣当咣当上路的。泰顺城村镇之间的道路以石头路居多,石板多就地取材,从山上开凿錾平,表面有些凸凹的粗糙,从山上运下来整齐地一路铺开,中巴车跑在上面有些颠簸。有趣的是山路依山势而成,七拐八转,柳岸花明。有时弯度转得过急,吓得一车人连声惊叹,这就给泰顺的山增添了一些野色和神秘,好在司机和售票员已经习惯了。有时售票员还给我们说,这里好看,那里有什么风景。

小中巴大概开了一个多钟头,山路趋于平坦,渐渐成了常见的乡村公路。道路两边,随处可见低矮的民居,瓦是乌瓦,墙是白墙,有一些还被木篱笆环绕,周围种着碧绿的蔬菜。我们经常说想找一处世外桃源,结草为庐,养花种菜,不问人间俗事。在我看来,泗溪这个地方随处都适合隐居,都是人们梦想的样子。

进了泗溪廊桥文化园大门,走不多远,左边是一排老民居,廊下晾晒着竹笋、干菜、刀豆干,还有一些中药草。一只毛色透亮的花狗,把脑袋枕在两条腿上趴在旁边看着,见我们靠近了竹匾,也只是抬头看几眼,看样子它比较放心远方来的客人。

现在,我们脚下有一条长长的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北涧桥就在小路尽头。路的一边是文化园主干道的一侧,也是用鹅卵石垒成的,石头上结满了绿色苔藓。路的另一侧,是一片茶园,白色的茶花正在盛开,阳光下弥漫着阵阵清香。一些人在旧墙下拍照,我们一边走,一边避开她们的镜头。那是几个正值青春的少女,她们一边摆弄姿势,一边咯咯地笑。

北涧桥始建于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嘉庆八年(1803)修建,重修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距今已有近300多年历史。据当地人说,在有北涧桥之前,附近曾有一座木板平桥。在一个店铺主人的指引下,我们一行从北涧桥边的石头小路朝北溪上游走了大约四十多米,看到岸边两棵乌桕树,桥址就在这附近。正是水量少的季节,在河底我们看到几个圆形的石窝,这是当年遗留下来的木桩遗迹。

据宣传资料介绍,“北涧桥整座桥为叠梁式木拱廊桥,桥长51.87米,宽5.39米,净跨29米,桥屋20间,桥柱84根,桥面地板全由一寸厚木板两层加固。桥的东首当地人称“桥头”,地势较高,有石阶16级。西首称”桥尾”,地势较低,石阶26步”。关于这些数字,于我等游人无用,都忽略而过。只是远看这座横跨在溪上的廊桥,着实把所有游玩的人震住了。北涧桥气势恢宏,整座桥身用朱砂漆涂抹,加上年深日久,显得这座桥更加面貌斑驳,气韵古朴。

廊桥东侧有两棵古老的榕树,据说有上千年树龄。树身粗壮,每一棵需要二三人合抱。虬龙一样苍老的树身从岩石中翻卷出来,树冠如一张碧绿的大伞,一面向溪水上空伸展,一面向桥边的店铺蔓延,树枝靠近店铺窗口,又越过窗子把屋顶也覆盖了。树皮如鳞片,结着一层暗绿的苔藓。

溪水中养了很多鲤鱼,红的,黄的,五彩的,大的有四五斤重。在大家看来,这里的鱼是吉祥物,当地人不会偷捉,外地人喜欢拿鱼食喂它们。当鱼饵入水,那些鱼就像一团彩色的云团,彼此之间纠缠涌动。

榕树下面,近水岸的地方有三块石头,当地人说那是三只乌龟。夏天的晚上溪水清凉,它们会复活过来,下到水中游泳。善良的泗溪人真是有着丰富的想象。他们说,还有一块石头现在被水淹没了,我们看不见。那块石头是白色的,状如白马,所以大家称这一片溪水叫“石马潭”。又说在两宋时期,泗溪镇的名门望族林家的达官贵人常在溪中洗马。故又称这溪为“洗马潭”。

在溪水中央,有一条长长的石碇步,游人可以从榕树下一直走到对面的河坡,然后坐在草地上全景式欣赏北涧桥的风貌。据店铺摆摊子的阿姨说,溪水里原来是有船专门供游人坐。船上面蒙的不是乌篷,而是四周有镂空的花窗,上面有鱼鳞片式的瓦棱。亭子的四周还挂了红灯笼,夜晚坐在船上游玩别具一番风趣。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画船都撑走了。如果你走累了,还可以坐在桥下的“廊桥红”茶馆,泡上一壶泰顺本地的三杯香茶。

从溪下向上走,是一条斜坡,全部用不规则的鹅卵石铺成。石头有方有圆,全都被脚板打磨得油光发亮。台阶的两侧摆放着小石盆,里面种着叫不上名字的植物,另外还有被浸得发乌的竹匾,里面晒着半干的青菜。

上面就是北涧桥的东侧了。桥边有一条小街,说是街,其实不足30米,一溜木板房。房子很旧了,是做店铺用的。两边的檐头伸出来很长,长得可以互相抵到一起,檐下密密麻麻摆满了货品,就是下雨也不会淋到。货品种类丰富,全是当地的一些竹制、木制、石头制品,桃木剑、手串、竹盅、檀香扇、竹制小水桶、色彩鲜艳的香囊、天堂伞,还有已经成为文物的雨具——蓑衣。还有久负盛名的泰顺木雕,这些手工制作的工艺品,价格不贵,游人喜欢挑一二件带走。

现在我们来说一说北涧桥的修建和重修。当地人说,桥东有石碑,是为纪念修桥捐资人的。桥西有雕塑,是为纪念建桥倡导和带领人的。

我们先说修桥的故事。康熙十三年(1674)的夏天,接连几场大雨溪水暴满,冲垮了北溪的木平桥,村民们于是开始商议建造更加牢固的桥梁。下桥人陈国隆、林嘉会、宝林寺明灯法师三人携手筹措资金,招募造桥的匠人。造桥的师傅技术独到,参考了当地的风雨亭之后,在拱桥上又建造了廊屋,就是现今的北涧桥。桥成之后,大大方便了两岸的村民往来走动。因为下雨天在廊桥上也可以进行商贸交换活动,北涧桥渐渐成了附近村民买卖的好去处,有时连节日、俗风等活动村民们也要在廊桥边举行。桥东边有一座老戏台,可以见证当年活动的热闹景象。

在北涧桥建成四十年后,康熙甲午年(1714),清代知名诗画家、泰顺知县梅庚来泗溪游玩,赞叹北涧桥之美,更感佩建桥人的善心功德。他题赠“功著济川”给陈国隆,又赠匾“善世津梁”给林嘉会。今人不忘三位首事人的功德,在桥西树立陈国隆、林嘉会、明灯大师的雕像。雕像虽然有些陈旧,文字虽然有些模糊,但三个人的功德依然流传在乡野间。

廊桥的台阶是很有讲究的,刚才上坡是鹅卵石,现在要上桥了,台阶成了一色的麻青石。因为石头长度不够,一端又接出一截。石板凿錾得很是精细。上台阶,抬头一块牌匾——月波摇影。这是对廊桥夜色最准确的称赞。明亮的月光之下,廊桥的倒影沐浴在溪水中,风很小,水波微微,月光如一溪碎玉,廊桥的影子在波光中时隐时现,整个廊桥及周围的景象,恍如暗藏在人间的胜境。

我们拾阶上桥,也可以说,我们走进了廊屋。抬头就可观赏到廊桥内部精巧的结构,那些横的、纵的、相扣的、压迭的柱、梁、檩,一根一根,一格一格,布局得繁复而有序,兼及科学性、合理性和对称性,无不让人赞叹。其中桥中间的左侧廊屋中,摆放着几尊菩萨,左边是观音、中间是地藏王、右边是弥勒佛,每位菩萨的前面,各有香炉一座,内有香灰和残香,另有酒盅放置。村民相信北涧桥的神仙是有灵性的,逢年过节,家里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来这里上香跪拜,不管真的灵验与否,至少在他们内心,是寻到了一种安宁和慰藉。

过了廊桥,下台阶,就到了北涧桥的西面。迎面是一大片开阔地,已经收割了稻谷的水田,几块绿补丁一样的菜地。地的边缘是几丛挺拔的竹子,竹子前面,是三尊塑像。这是为了纪念三位建桥有功的乡绅先贤。三位乡绅,从左至右分别是下桥宝林寺明灯法师、林嘉会公、陈国隆公。关于泗溪的由来,当地人是这样记载的。下桥村东面有一条溪水流到溪东桥处,折过来向西几十米,和南溪交汇。溪水一路向南,到北涧桥的前方,和从横坑来的北溪相遇,这三股溪水相汇后,水势越发浩大,浩浩荡荡向西奔流,到下桥村口西山脚下和白翁山来的西溪汇流,四溪交汇,于是称为“泗溪”。

前面说过了北涧桥的建造,现在我们来说桥的重修。北涧桥作为一座木廊桥,经历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淋,大水灌漫,前后经过了几次重修,至今才屹立在溪上。在桥的东侧有一块《北涧桥碑》,上面刻着修桥首事和捐资人的名字,我们在上桥前是看到过的,说的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第三次重修。六位首事人分别是:陈庆荣、汤国修、林日暄、陈孔恕、林从位、汤国定,三个姓氏各占两名。

据当地人介绍,林、陈、汤在泗溪,是三家名门望族。比如汤国修、汤国定,他们是亲兄弟,一个是例贡生,一个是国学生,在家族中有较高的威望。据林氏族人的林日暄回忆修桥经历时,说汤国修年过六十还不辞辛劳,“偕其同事数人各处劝捐,经营越半载,而桥梁焕然一新”。而陈庆荣是陈国隆的第五代孙,他承继先业,以修桥为己任,一家两代人为北涧桥付出许多汗水。上面这些故事,一直在泗溪广为流传。

泗溪林氏家族的先祖,是唐朝唐内阁长史林建。林建为避五代之乱,于后唐同光三年(925)从福建建安迁徙瑞安义翔乡筱村东岙龙须岩下(今泰顺筱村)。当时他还为泗溪写了一首《建公观泗溪山景诗》:“传闻此地特来寻,果是桃源洞里深。叠叠青山呈谷口,层层碧水绕村心。晓闻啼鸟闲关语,暮听鸣猿宛转吟。今古几经千百载,半空乔木望森森。”从诗中可知林建很爱这里的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带着六子林旸迁到泗溪,于北溪上段竹里(今下桥后池)置地造屋,成为泗溪林氏的开基之祖。

陈氏也是较早开发泗溪的家族之一,泗溪陈氏奉唐代大理评事陈新为始祖。陈新在闽地躲避战乱,他的后裔辗转迁到了浙南,其中有一支在北宋时期迁入泗溪下桥村,在这里开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读继世。

陈氏族人中有一个叫陈大翁的,生前积德行善,为村民做了很多好事,传说死后显圣于江海之上,护国卫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于是村民在溪东葛藤坪建一座“陈大翁宫”,泗溪陈氏家族每年进行祭祀,久而久之成了整个泗溪的风俗。

北涧桥除了桥上之外,桥的两边,周边,已经发展成为当地村民重要的商贸场所。除了在这里交换出售农副商品之外,桥东边还有一座戏台,以作节日活动唱戏用。每次唱大戏,十里八乡村民汇集到北涧桥边,一时热闹非凡。

北涧桥和溪东桥,两桥相距约一里,和东溪桥相邻的有陈大翁宫、临水宫。临水宫供奉的是陈十四夫人。陈十四又名陈靖姑,她的称呼有很多,泰顺人称呼她为“佛姨奶”。她是泰顺人信奉比较广泛的保护神,她的故事在闽浙一带可谓家喻户晓,人们还把她的传说编成木偶戏《陈十四娘娘收妖》,每年正月各地常会上演这部“神戏”,很多老戏迷看过几十遍,连台词都会背了。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按当地的风俗习惯,村民们都要来临水殿,陈大翁宫许愿,祈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合家团圆。到了年底,还要来还愿,并且还要抬陈十四和陈大翁的神像到北涧桥头戏台前看戏。大家敲逻打鼓,张灯结彩,抬着圣母神像巡街,所到之处,信徒们持香列队迎接,从溪东桥通往北涧桥的这条街,一路烟花闪耀,鞭炮齐鸣,这个活动前后历时四天方才兴尽。

第二天,下雨了,我们打算天晴之后,再去看看溪东桥,拜会陈十四和陈大宫。

猜你喜欢

泰顺廊桥
无钉桥梁的传承
北涧桥
基于SWOT分析的泰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泰商回归”:回归经济模式地方实践的案例研究
浙江泰顺耄耋老人“以身许桥”推广廊桥文化
自驾游中国廊桥最多的县
中国廊桥家族纵横风雨两千年
记忆中的廊桥
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流程管理
廊桥叙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