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改进与创新问题探讨

2022-11-11赵恒斌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2年9期
关键词:内审信息化

赵恒斌

高校内部审计的建立和完善要贯穿于高校内控体系全过程,对可能面临的风险加以识别并防范,要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信息化平台的搭建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对内部审计提质增效,“业财融合”的创新性思想要逐步深入高校运行各个方面,使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更便利,范围更扩大,最终达到经济业务全面覆盖。在高校这样一个人才聚集高地,学校承担着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责任,观念和理念不断被信息化高速发展所引领,只有创新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内部审计既要有制度的保障也要有信息化手段的变革,通过智能化辅助方式加强识别风险的能力,促进治理手段的提升。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理念。之后,国家各层面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各行各业设立专业化的审计机构和信息化建设。当前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要深入贯彻中央审计委员会相关会议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调动高校各部门对此项工作的深刻认识,通过内审机构监督和控制高校面临的各项风险,保障高校资产和资金的安全。

一、高校内部审计概述

(一)内部审计定义

内部审计是指内审人员通过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活动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加强内部审计体系建设对规范资金收支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夯实财务基础工作监管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内部审计的特点

相对企业等经营性单位而言,高校内部审计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高校内部审计是对高校整体日常运行规范化的综合检查,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国有资产安全、资金收支规范、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等,而企业内部审计一般是为了改进经营管理方面漏洞、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战略目标;第二,高校内部审计所审查的范围非常广泛,除财务方面的审计外通常还涉及高校其他相关部门,其业务可涵盖党政方针、工会、财务、人事、教学、科研、后勤保卫、食堂餐饮、物业服务等部门;第三,内审工作在高校的直接领导下展开,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内审人员不受其他部门的影响,能客观获取审计所需材料;第四,内部审计报告仅服务于高校本身,对外不具备鉴证作用,主要目的是健全高校内控制度,全面提升高校管理水平。

二、高校实施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一)确保高校财务收支合法合规

2019 年起,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标志着对高校财务核算的要求比之前更严格和全面。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加之高校资金来源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除了国家财政拨款外还有地方财政专项资金及高校自身创收产生的资金,这使得高校可支配的资金量持续增长。同时,高校的物业、安防、信息化建设、食堂餐饮等业务逐渐外包,中外合作办学、远程线上教育等新兴的办学模式迅速崛起,高校的经济活动日趋多样化,其面临的经济风险也相应增加。

定期的内部审计是监督高校内控管理效果与会计核算正确性的重要一环。相较于外部审计而言,内部审计更加精细化,审计人员也更加熟悉本单位业务的特点及不足之处。如对于高校教职人员出差培训或参加会议,内审人员会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的通知》(财行〔2013〕531 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审核财务在进行报销审计时是否严格落实了文件所规定的报销限额。此外,针对高校特点,其还会将某些资产验收手续是否完备、入账价值是否充分、资产盘点是否到位、资产的处置是否及时等列为审计的重点。内部审计监督功能的充分发挥对于确保高校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规范国有资产的管理与处置、专项资金的申请和使用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可以健全高校治理结构,改善高校治理水平

《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教财厅〔2016〕2 号)规定,学校为实现办学目标,应通过完善制度、执行程序和实施措施来防范和管控经济活动中的风险。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及完善可以定期对高校经济运行的各风险点进行监督和评价,及时找出内控中的薄弱环节,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能够提升高校治理结构,改善高校治理水平,增强高校凝聚力和竞争力,全面推进高效能的“智慧校园”建设,从而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三、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一)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

高校资金一般都来源于财政拨款收入和稳定的事业收入,资金与资产的获取压力相对较小,高校管理层往往更为重视学生和教师队伍的发展,而忽视了内部审计对高校日常监管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目前高校部门设置越来越细化,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师资队伍层次越来越高,资金来源广泛且财务数据也越来越繁琐,因此,缺少监管部门进行有效监管必然会导致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漏洞不断增大,一些惯常的错误作法得不到及时纠正,进而无法对国家相关财经法规及规章实现有效落实。

(二)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配置不够全面

部分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够清晰,通常未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监管,其内审机构往往和纪委监察等部门合并在一起,并不具备开展专项独立审计的能力,造成了审计专业化的降低,也弱化了内部审计机构自主权威的监管作用。另外,高校审计人员队伍也存在缺陷。一方面,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往往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查找翻阅会计凭证以取证留档,但高校部门较多且业务复杂,仅通过财务资料很难全面审察和抓住重点,且部门对审计检查的配合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有时还需要实地走访调查结合已有资料才能完成相对完整的取证工作,而目前审计人员往往未进行实地考查;另一方面,外部招聘的审计人员虽然具备注册会计师等执业资格,但其往往仅对企业会计非常精通而对行政事业单位核算比较薄弱,缺乏较全面的审计工作经验,给审计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影响了审计质量。

(三)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滞后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普遍较落后,较多还是采取传统的驻场翻阅复印会计凭证、拷贝明细账会计报表等电子数据、利用Excel 等工具进行汇总筛选以查找数据中对应关系等方法进行审计。然而,由于高校审计涉及的范围领域不断扩大,包括资金收支、资产管理、合同管理、人事管理、科研项目、后勤综合监管等内容,如果仍仅依靠传统的审计方式,缺乏顶层设计及相关实施方案,就难以实现多方面、高效率的审计,导致审计人员无法完成审计业务,不能对内控管理提出有效创新的改进方案。

(四)高校内部审计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拓宽

高校内部审计涵盖的范围一般包括日常经济业务审计、领导任中及离任审计、年报审计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审计等。这些常规性的审计工作一般都是事先准备相关材料随后进行逐项审计取证,对审计出的不符合规定的事项再进行逐项整改。这种常规的审计方式,由于缺乏审计抽查的突击性,因此不容易发现日常管理中暴露的问题,比如无法实现对建设单位施工现场临时巡检、资产管理部门突击盘点、银行资金不定期对账、高校科研项目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分析等。此外,高校的内部审计无法从内控、风险管理、促进发展、控制成本等多维度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审计,不能形成内部审计全覆盖网络和实现流程全节点的管控效果。

四、完善高校内部审计的措施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内部审计对高校日常管理的重要作用

高校领导要提高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既要从外部寻找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审计人才,同时也要挖掘内部熟悉全流程业务的精英,使二者能共同建立和完善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内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站位,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过硬的综合业务素质,能全面考虑高校综合发展之所需,具有为高校内控薄弱环节制定强化方案的能力。内审人员除应具备财会专业知识外,还应当具有丰富的高校实践工作经历及基建项目工程、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实操经验,并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内审机构不仅要着眼于日常业务,更要从高校宏观发展层面给予启示,定期出具内控风险审计建议书,年度进行全年审计总结,形成工作方案提供给校领导以便使其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以使审计业务有创新发展思维,能高效管控好各项经济业务。

(二)建立全面完善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为防范审计风险,全面提升审计质量,内部审计全过程要形成一个多维度的内控体系,并建立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制度。全面的内部审计涉及的领域至少应当包括资金收支、建设工程、资产管理、合同管理、人事薪酬、三公经费、科研项目管理、后勤服务、学生收费、工会福利、财务报表、预算决算、项目执行进度、学校课题研究、信息化建设等。

第一,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该领域由于专业知识匮乏,无论是财务人员还是审计人员都只能依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开展核算和审计。由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体量庞大而且资金支付金额往往较高,因此产生的风险也大。对此,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采用施工现场抽查耗材、询问施工现场项目负责人、比对施工概算及资金执行是否严格根据施工进度及合同进行等方式进行合规审查。

第二,一般而言高校固定资产数量比较多、种类复杂。涉及的固定资产虽登记了资产卡片账也进行了定期盘点,但是在管理上并没有做到全周期的监管,导致有些资产长期闲置,个别资产达到使用年限已无法使用但仍未报废,且资产的处置流程过于简单。内审人员应加强资产审查力度,从源头上厘清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和具备的价值,提出专业化的审计建议,对应处置、报废的资产进行妥善处理。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对相关资产管理部门及使用部门问责,以保证国有资产安全。

第三,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目前高校各层级对于项目的立项申请都非常重视,积极筹措资金,项目负责老师也做了相应的基础工作。但是当项目批复且资金到位后往往都怠于执行,或由于招标失误、合同不清晰、供应商提供商品质量规格有误、尾款未及时结算、相关政策变化等原因造成预算执行进度缓慢,最终导致预决算差异明显。内审人员应对科研项目的执行加大监管力度,使执行情况与绩效挂钩,对项目负责人的执行进度进行提示,以推动项目执行到位,资金有效运转。

(三)全面提升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使收支全流程可追溯

当前是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各种现代化技术不断提升着数据处理的质量与效率。高校也应对信息化系统进行改造,以创造高效、便捷的工作环境。针对内部审计信息化程度不高的情况,高校应加大此项投入,购置软件硬件设施,并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和专业化需求,构建信息化网络。对于需要整改的事项进行系统约束,将整改后的材料及时上传系统并进行追踪。对于已经整改完成的事项还要“回头看”,以达到长效监管的目的。审计人员也要强化这方面的意识和技能,更好的利用身边的高科技方式方法提高审计效率,利用手机移动终端和碎片化时间收集日常审计所需材料,及时处理编制分析报告,并为校领导提供管理建议。

(四)形成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协作的审计方式

高校要建立起审计工作运行机制,形成相关规章制度,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对于内部审计主要应通过自查自纠的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对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稽查。财务人员在平日的工作中需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做到系统留痕,形成流程运行轨迹,以方便追责。外部审计主要是对年报进行审计或实施专项审计,审计人员可通过系统平台快速抽调所需查阅的凭证,并直接通过系统平台中储存的扫描件调取查阅记账凭证的附件如发票、合同、流转审批单等原始资料,以增加审计工作的精确度,提升工作效率,减少审计工作量。

(五)将制度与内控相结合,进一步夯实财务全流程监管模式

高校应探索并建立基于资金流与业务流合二为一的动态内审体系,以实现“业财融合”的战略目标,从源头上的项目申报、预算申请、政府采购申请、预算执行到执行调整最终形成决算数据,全方位闭环整合高校的经济业务活动,做到经济业务活动的全程动态化监管。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并修订充实各项财务规章制度,结合财政部要求的工作方针,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立、改、废”,从财务流程上进行进一步的精简和细化,对高校的经济活动从实际需求出发,强化政策精神的宣贯工作,将内审工作的意识能层层传递到每一个人,夯实预决算工作的基础,强化内控管理的严肃性。进一步加大对基建等重大项目的监管力度,结合项目监理情况,及时通过审计系统完成项目资金监管,以做到实时监控项目资金的使用规范性和预算执行程度。通过内审常态化管理,最终从全校各经济业务节点规范经济业务全流程,形成风险防范预警机制,为高校财务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高校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的重要地位,规范日常业务、完善内控制度、构建高效智能的现代化审计环境,促进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要全面提升财会人员特别是内审人员的业务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使内部审计实现全面覆盖。高校审计部门要创新思维方式,用前瞻性的视角制定内审工作流程,真正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不断加强内控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使高校能实现健康可持续的良好发展。

猜你喜欢

内审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风定波宁处有个内审好“林导”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浅析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
2017年《农业信息化》1—12期总目录
简述如何做好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
对基层人行内审监督同级职能部门作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