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州气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2022-11-11胥德梅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气象灾害天气

王 霄,钱 铖,胥德梅,谢 冬,杨 阳

(1.凉山州气象局 四川,凉山 615000;2.宁南县气象局 四川,凉山 615400;3.会东县气象局 四川,凉山 615200)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构想,是解决我国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18 年3 月,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由此可见,气象服务乡村振兴,是现在和未来的重点研究领域。2021年4月,四川省气象局印发《2021年四川省气象局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工作要点》,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气象趋利和避害两个方面作用,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加快四川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

凉山州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重发,严重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气象服务保驾护航。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结合气象工作实际,深入分析凉山州气象事业发展现状,努力探索提升气象服务能力的对策与举措,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气象力量。

1 凉山州概况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一年四季气候适宜,可与春城昆明相媲美,享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之美誉。凉山州东与宜宾市接壤,北连雅安市、乐山市、甘孜州,南与攀枝花市毗邻,全州幅员面积60423km。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最高为木里县境内的恰朗多吉峰5958m,最低为雷波县境内大岩洞金沙江谷底305m,相对高差达5653m。凉山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不明显,干雨季分明,无霜期较长,气候南北差异大。全州年平均气温14.8℃,极端最高气温40.4℃,极端最低气温-25.4℃。年平均日照时数1963.6h,年平均降雨量902.1mm,年平均风速1.8m/s,年平均雷暴日数55.7d,平均霜日37.6d,平均无霜期259.3d,平均雪日9.8d,其中东北部多、西南部少。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低温冷冻、暴雨、洪涝、连阴雨、大风、冰雹、雷电等。生态环境脆弱,山洪泥石流等衍生灾害多发。

2 气象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现状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逐步完善,16 个县成立了气象防灾减灾、气象灾害应急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等形式的气象工作领导机构,建成气象信息服务站97个,气象信息员5000余人;9个县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中心,落实地方编制35名,15个县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对乡镇和县级部门的考核;积极推进与自然资源等部门的协作,形成防灾减灾合力;州政府和16 个县政府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3个县印发了分灾种应急专项预案,16个县组织了气象灾害应急演练,进一步提升了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成立了应急气象服务保障领导小组,下设应急气象观测、气象预报服务、人工增雨作业、信息报送、后勤保障等小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应急气象保障服务有序开展;气象服务在暴雨、冰雹、森林草原火灾等灾害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农牧业生产、旅游、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同样成效显著;人工影响天气在防灾减灾特别是森林草原防火中发挥关键作用;大力推进全州11个试点县防灾减灾“六个一”能力建设,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全面推广气象为农服务管理展示平台、农业气象综合业务系统和四川e农手机客户端三大平台;推进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和西南区域天气数值预报模式的本地化应用,通过“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平台”和数值预报模式的预报产品订正后,各项预报质量取得较好成绩,全州短期灾害性天气预报质量68.1,灾害预警信号TS 评分98.95,高于过去三年平均值,灾害预警时间提前量(T2)为57 分钟,全州24小时晴雨和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稳步提升;建成国家级气象站17 个、区域自动站626 个、L 波段探空站1个、酸雨观测站1个、国家农气一级站4个、无人自动气象站1 个、土壤水分自动站18 个、GNSS/MET 水汽观测站1个、陆态网观测站6个、大气电场仪2个、雷电观测站3个、车载移动雷达1 部、气象应急观测系统3 套、新一代天气雷达1 部、风廓线雷达1 部,区域自动站实现了乡镇全覆盖,天气现象、日照、雪深等要素已实现自动观测,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达100%,2021年已启动5个县(市)三维雷电监测项目改造,一部移动激光测风雷达即将投入使用,区域站单要素升级多要素改造项目也纳入规划。

3 对策与举措

3.1 强化观测设备保障及运行水平

今年,全州国家级台站和骨干区域站观测设备的现场校准、核查已升级为实验室检定、校准,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成州县一体化维修测试平台及气象装备保障基础信息库,推进装备保障标准化,提升计量检定能力;积极探索适合凉山的区域自动站社会化保障模式;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加强备件储备力度;加强邻近县局的区域交流协作、备件共享,进一步提升技术保障工作效率;适时开展“网络培训”“集中面授”等方式的培训,进行骨干区域站现场核查等工作时,组织开展现场教学活动,达到“以工代培”“以工带学”目的,不断提高保障技能水平。

3.2 提升乡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地面气象观测站建设,重点向偏远乡村、生态脆弱区与敏感区、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等区域倾斜,GPRS 信号弱的站点配备北斗通讯终端,提升资料传输效率。

目前,已在西昌建成新一代天气雷达1部,在德昌、越西建成X波段全固态多普勒雷达2部,在盐源建成风廓线雷达1部,雷波X波段全固态多普勒雷达正在建设中。但是,美姑、昭觉、布拖、金阳、会东、木里等县的部分区域仍处于雷达探测盲区,应加快推进上述区域雷达建设,进一步提升雷达观测覆盖率,增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

建立无缝隙、细网格、数字化的中期、短期、临近滚动预报预警业务,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重点围绕中短期和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增强暴雨、雷电、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开展精细到乡村的气象预报预警;加强中小河流洪水、地质灾害、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县级气象部门在上级预报产品基础上进行补充订正,强化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工作。

3.3 提升乡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3.3.1 推进乡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机制建设 建立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协调配合、高效联动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和机制,将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各县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指导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各乡镇编制应急预案,建立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制定气象灾害避难图,包含气象灾害风险隐患点分布、应急避难场所、安全疏散路径、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等信息;向每户发放气象灾害防御明白卡,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开展乡村气象灾害风险普查、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建立以村为单元的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图;建立气象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构、气象信息员、气象灾害隐患点、应急预案等信息纳入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加大气象信息员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其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作用。

3.3.2 丰富乡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 逐步建立进村入户的乡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畅通信息发布渠道,实现预警信息全覆盖,解决农村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重点面向基层、农村、弱势群体,依托抖音等媒体平台,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建立气象部门和乡镇、村、中小学校的双向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和机制,利用电视台、手机、互联网、电子显示屏、高音喇叭等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偏远乡村搭建应急广播电台,形成运行高效规范的乡、村、户直通的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

3.4 提升乡村新媒体气象服务能力

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短视频等媒体平台具有用户基数大、上传速度快、分享方式简单、实时互动性强等优点,充分利用该类媒体平台进行气象服务产品的发布,展示气象科普宣传知识,与用户进行即时互动等;结合凉山实际开发一款气象服务手机APP,发布旅游气象、农业气象、中长期预报、预警信息等各类气象服务产品,帮助用户生产生活做出更好决策;多渠道利用新媒体技术,及时掌握最新平台的推广模式,推动气象服务方式全方位转型。

3.5 提升乡村农业气象服务能力

在会理石榴、雷波脐橙、德昌桑葚、盐源苹果、布拖马铃薯、烟草等产业示范基地建立特色作物小气候观测站;围绕现代农业种植模式,以村组为单位,以农业生态园、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为补充,开展气象产品需求调查,精准把握为农服务需求;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针对水稻、玉米、苦荞、烤烟、马铃薯、洋葱、草莓、葡萄等大宗作物,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平台,开展精细到乡村的土壤墒情预报、作物产量预报等气象保障服务;及时发布重大天气过程、转折性天气提醒,重点做好暴雨、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服务;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减少冰雹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害,有效提高农作物品质,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3.6 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气象服务能力

通过新建或改造农气观测站、农气试验站、生态气象站及应用气象监测站,建成与卫星遥感监测互补的生态气象监测网,针对森林、草原、湖泊等下垫面,开展热点监测、植被监测、陆表温度监测、气溶胶监测、雾霾监测、水体监测等;提升干旱、雷电、大风、低温冰冻等灾害的气象预警及评估能力,建立完善森林草原火灾发生的敏感性气象指标体系,制定精细化的森林草原火灾风险区划,优化森林草原火险气象预报方法;加强生态环境气象数据信息共享力度,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生态环境监测评估、空气质量精细化预报、污染物扩散传输成因分析等工作;与相关部门共建科研项目,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能力和成果应用,提升生态环境气象服务能力。

3.7 提升乡村旅游气象服务能力

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省局相关职能机构沟通协调,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地方旅游发展。结合气候品质评价、气象科普宣传等领域,共同挖掘凉山乡村旅游气候资源,打造气象科普示范基地;继续争取“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好产品”“中国气候康养地”“四川特色气候小镇”“四川气象公园”“四川气候好产品”等项目,积极参与气候品牌创建;充分依托四川省精细化预报业务平台、“六个一”平台、“天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等,整合实况数据、预报数据及其它气象资源,利用精细化格点预报服务产品开展乡村旅游精细化气象服务,同时将气象预警、常规要素预报等融入乡村旅游气象服务;针对特色乡村旅游、鲜果采摘和农家乐等项目,在常规精细化预报产品的基础上,利用1-5km 高空间、高时间分辨率的预报产品,为景区和游客提供更加精准的预警预报服务,帮助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安排出行时间等方面做出更好决策;根据不同人群需求,开发“个性化”的乡村旅游气象服务产品。针对偏好户外露营的人群,发布降水概率预报等服务产品,在露营地增设风向风速、湿度等要素观测设备,针对摄影爱好者开发日出日落、摄影等气象指数预报,康养旅游地区增设负氧离子、大气成分、太阳辐射等气象观测设备,进一步增强乡村旅游体验感。

3.8 提升乡村智慧气象服务能力

通过升级或新建的方式,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设置一批“智慧型”多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利用大数据平台在乡村电子显示屏等媒介发布气象服务及预报预警信息;建设农田小气候站,实时观测土壤湿度等气象数据,并通过电子屏滚动显示监测数据、同病虫害墒情预报、气象灾害保险、产量预报等农业气象专题服务信息;利用“天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与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进行数据共享和技术交流,充分发挥气象数据信息重要作用;将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物联网、5G、区块链、边缘计算、VR/AR等现代信息技术[11],充分应用于观测、数值预报、数据共享、公众及行业服务、防灾减灾等领域,建设具有凉山特色的智慧气象服务体系,提升智慧气象服务广度和深度。

3.9 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保障能力

3.9.1 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科学管理水平 形成组织完善、服务精细、保障有力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水平和精细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健全县级组织机构,逐步优化工作机制和政策环境,为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3.9.2 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安全防控 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智能化平台建设,应用物联网、智能识别、电子芯片、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手段,配备一键报警、视频监控、智能终端等安全防控装置,实现对作业站点、运输车辆、弹药库等关键部位和场所的远程监控和实时风险监控预警,提升综合安全防护水平;健全部门紧密协作的联合监管机制,加强作业装备、弹药的购销、运输、存储、使用等安全管理;依法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备案和培训,落实空域申请、作业安全、作业点巡查等工作制度,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隐患。

3.9.3 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 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地面固定作业点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火箭、高射炮、烟炉等作业装备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改造和列装,淘汰65式单管37高炮等效率较低的老旧装备;推广应用更为高效、安全、绿色的作业弹药;健全人影应急作业监测预报、空域保障、指令下达、发射操作和弹药供给等技术、保障要求和对策;加强与空中交通管制部门的信息融合与空域协调,建立智能识别、科学指挥、精准作业的人工影响天气一体化业务系统;探索大型无人机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新方式、新手段。

3.9.4 常态化开展“多功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总体思路由防雹为主转为增雨与防雹并重,制定凉山州常态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计划,增强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作业力度;针对雷波脐橙、盐源苹果、会理石榴、烤烟等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常态化开展防雹作业服务,完善常态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评估业务,大力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总体效益,助力农民增收致富;针对安宁河、邛海等重要水源涵养区,木里、冕宁等火灾后生态环境脆弱区,白鹤滩、溪洛渡等大型水电站库区,深入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实施科学精准的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作业,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水库增蓄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10提升气象人才队伍建设能力

3.10.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与气象专业高校的沟通联系,大力宣传基层气象台站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和良好发展前景,吸纳更多优秀毕业生到凉山州气象部门工作;鼓励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提升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通过科研项目申报和创新团队建设,对干部职工提要求、压担子,促进人才的整体成长;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鼓励青年干部职工多岗位锻炼,通过业务指导、现场教学、经验交流等方式,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依托中国气象远程教育网等教育资源,加强网络培训力度,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质;通过一线重大气象服务保障任务磨砺锤炼青年人才;加强县局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做好县气象局班子的选配工作;对年富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科级干部纳入处级领导后备干部队伍重点培养和使用。

3.10.2 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对在业务、科研、管理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对业绩突出的人员在职称评审、职务和岗位晋升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高层次人才和骨干人才在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激励措施。

3.10.3 推进干部人才交流 建立健全优秀管理干部和优秀技术骨干人才交流学习机制,采取上挂下派等方式,州局每年至少选送一名骨干到省局学习交流,一名骨干到重要岗位、急难险重岗位和艰苦地区锻炼,每年至少选送四名县局骨干到州局学习交流;继续选派业务骨干参加东西部人才对口交流;按照相关政策规定,积极探索部门外交流机制。

3.10.4 建立人才稳定机制 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等保障制度,充分激发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优秀人才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良好的科研平台和交流学习机会,创造评优、职称评聘、职务晋升条件,落实好休假和定期体检制度,增加职工幸福指数,促进人才融入凉山州气象部门大环境。

4 结论与讨论

从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这对高质量气象保障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只有不断提升观测设备运行保障及运行水平、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新媒体气象服务能力、农业气象服务能力、生态环境气象服务能力、旅游气象服务能力、智慧气象服务能力、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保障能力、气象人才队伍建设能力,强化科技创新,不断完善机制凝聚合力,全面提升气象服务能力,为凉山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气象灾害天气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气象树
天气冷了,就容易抑郁吗?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Weather(天气)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灾害来临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