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22-11-10

观察与思考 2022年9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指标

黄 意 武

提 要:精神生活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构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形成与精神文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精神生活是间接的、无形的,其评价体系应是多维的、多方面的,可围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结合过程和结果、需求与供给、整体与个体、物质和精神、主观与客观等层面进行设计,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民素质、文化生产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精神文化消费等维度进行评价,遴选出代表性的指标,推动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运用。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也是精神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是人类文明生活的显著标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发展才能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重大使命任务显得更为重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描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建设情况,综合反映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共同富裕一直是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话题。马克思在提出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时,就明确提出了精神富有的基本要求。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通过私有财产及其富有和贫困——或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和贫困——的运动,正在生成的社会发现这种形成所需的全部材料。”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精神富有”一词,而后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中,包含着丰富的精神富有的思想。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进步,精神生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但精神生活的虚拟性、间接性、无形性一定程度影响了人们对其概念内涵、规律性的认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概念、目标要求、评价标准等理论建构也处在初步探索阶段,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尚未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科学的评价理论和指标体系。

当前,学术界对“精神文明”“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等方面评价指标进行了探索,主要从教育程度、精神状态、文化生活、健康状况、公共活动等维度进行反映。王锦宏等认为,建构精神指标体系应该以人的精神需求为主线,从主客观两方面构建指标系统。他借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把精神生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安全需求的满足、社交需要的满足、尊重需求的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等四个大类,包含23 个指标。包一玫认为,文化生活质量的主体可由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消费结构、文化生活方式、文化生活感受四类要素构成。廖声丰认为,城市人文精神主要包括地域情感、人文知识、思想道德、人生态度和人际关系等五个方面指标,这套指标体系的运用依靠调查问卷、群众访谈、实地考察来实现。徐达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参与度、文化认同度、文化管理、文化价值等维度构建起乡村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筛选了27 个二级指标。杜漪认为,精神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物质基础、教育、文化及卫生、人口素质及道德、文明典型等方面,包括人均GDP、人均教育经费情况、文盲半文盲的比重、总抚养比、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个数等具体指标。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中提到了对精神文明、文化生活等内容的评价。浙江省德清县积极开展精神富有探索,建立地方技术性规范《县域精神富有评价指南》,从理想信念、道德品行、文化生活、社会风尚4 个维度,构建了县域精神富有评价指南;该《指南》具体包含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由理论学习与宣传、精神与价值观等14 个一级指标,以及理想信念教育质量、融媒体传播影响力等33 个二级指标组成。这个指标体系考虑与地方精神文明创建有关指标的衔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除此之外,涉及文化产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强国(市)、文化市场、文化消费等方面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也是非常丰富,为精神生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了研究基础。

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研究更多侧重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评价测量,缺乏对共同富裕的理论观测;更多侧重理论上的建构,缺乏实践上的运用;精神生活的系统化、体系化研究不足;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关注不够。为了回应上述问题,解释现有疑义,需要进一步探讨以下问题:第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什么?第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怎样建构?与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评价指标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第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指标怎样遴选,价值认同等方面的评价如何转换为可衡量指标,并成为指导工作的方法和路径。

二、理论基础和构建思路

基于层次分析法,在综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构建精神文化理论、评价方法、原则和思路,以作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工具。

(一)理论基础:满足精神生活需求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精神生活是指一定社会人们的精神生产、思想传播和精神享受过程的总称,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精神生活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的精神生活,主要包括文化消费和文化参与,而广义的精神生活与文化的生产、传播、消费和服务等息息相关,并且与人的精神活动密不可分。精神生活既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既包含了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主观感受等思维和心理活动,也包括人们参与文化活动的具体行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内蕴精神追求,有精神追求的人生活质量更高、幸福感和获得感更强。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包含了精神生活和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强调,所谓“共同”,从主体上来看是指全体人民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共同”指的是人民性,它不是某一个人、某一群体、某一民族的精神生活需要,更不是只享受生活而不创造生活,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精神生活富裕状态。精神生活富裕是指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充足,包含了文化生活的丰富、文化产品的充足、价值观念的正确、文化内容的健康等;精神生活满足主要指社会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充足的文化产品,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精神生活的满足、文化内容的健康则是精神生活富裕的实质和灵魂。所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指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领域对美好社会的理想信念、向上向善的价值理念、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念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认同并用以指导自身行为的精神状态。

富裕是相对贫困而言,精神生活富裕也是相对精神生活贫困而言的。精神生活富裕与物质生活富裕并不完全是同步发展的,物质生活富裕并不代表精神生活富裕,但物质生活富裕能为精神生活富裕打下基础。从这个角度而言,精神生活也可以分为贫困、小康和富裕三个阶段。精神生活阶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贫困阶段主要指人民群众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严重缺乏的阶段;小康阶段主要指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总体得到满足的阶段;富裕阶段是指人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能得到有效和全面满足阶段。精神生活富裕不仅指主体创造精神生活财富的能力,更是指群体或个人获得精神生活财富后满足的状态。具体而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对象上来看,可以分为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从个人层面而言,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是从收入等角度衡量人们是否摆脱经济贫困,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更多是从思想、认识、观念等方面,避免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摆脱人们在文化需求上的贫困、解决人们在基本素质上的缺失等方面的问题;从社会层面而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从整个文化发展的整体规模、状况来看,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发展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文明程度、是否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否具有一定的文化竞争力,对内能否形成凝聚力,对外能否具有影响力,能否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同。

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但精神生活又有其相对独立性。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和载体,当物质生活水平较低时,人们更加关注生存方面的需要,收入主要用于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求方面,物质的富足给人们带来生活上的满足,并为精神上的富裕提供基础。但是,不论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程度如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始终存在,在生存需求得到保障、生活无忧的状态下,人们倾向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正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所认为,人的需求是递进的。当今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只有充分重视和发挥精神文化的力量与作用,才能让人民群众在精神上真正富裕起来,能够更加正确认识贫富差距,更加积极推动缩小差距,更加努力提升自身的政治觉悟、道德水平、法治水平,进而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二)构建思路:精神生活评价科学理论的建构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评价指标,是根据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要求,用以反映一定时期某个区域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状态的评价指数,而不是反映个体的精神文化生活状态。构建这一评价指标,可以客观地衡量精神文化领域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状况,直观地反映当前的建设实际;同时,可寻找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发展实际状况与目标的差距,尤其是从对比中发现问题,为缩小文化差距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可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等,在收集整理精神生活相关文献基础上,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进行界定并构建指标体系,然后进行指标遴选,结合专家赋权方法进行指标修订和增补,并完善指标权重及目标值,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试调查,并修改完善。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标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全面客观反映一个区域精神生活的发展水平,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动态性原则。要把系统性原则贯穿指标体系建构和指标遴选的过程中,把精神生活看作一个有机系统,建立起层次清晰、领域完整的评价系统,既要覆盖供给侧的体系,也要强化需求侧的内容,以确保精神生活的全方位、多角度和综合性的评价。评价指标的选取、权重赋予、模型建构,要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要始终坚持各类指标的选取能够反映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并将指标的内容密切结合工作实际,确保测算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要以阶段性和长远性目标相结合,并根据不同的阶段动态调整评价指标,确保指标体系贯穿于高质量发展的供给侧改革始终,全面反映精神生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并能够进行地区或区域之间的比较。

(三)构建维度:精神生活评价的多维建构

鉴于精神生活复杂性和无形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度的,在多维度中寻求统一。一是从建设维度和结果维度来进行评价。换言之,既可从精神生活的建设状况来进行衡量,也可从精神生活呈现的结果状态来进行评价,建设状况更多侧重过程来衡量,包括社会为人的精神富裕提供的物质基础和实现条件,结果状态主要是精神文化产品最终呈现出需求满足的状态。二是从需求维度和供给维度进行评价。既可从需求侧层面进行衡量,也可从供给侧层面进行评价,需求侧层面反映人们对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性、公平性、满意度是其重要衡量指标,可以反映精神生活需要和消费之间供需平衡程度,而供给侧层面更多侧重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文化产业要素市场的健全程度,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丰富性和优良率,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程度,这当中包含了文化创造、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销售、文化市场及相关服务活动等。三是从整体维度和个体维度进行评价。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整体认识还是个体视域,虽然共同富裕是全面的和整体的,但离不开个体的组成,所以,在遴选指标和构建维度时,既要有覆盖整体性的指标,也要有人均性的指标;既要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状态,也要从社会整体的视角来看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状态,而不是只看个体或者部分群体的精神生活状态。四是从物质维度和精神维度进行评价。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可以结合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进行分析,兼顾个人精神生活当前状态的认可情况进行评价,个人物质文化生活是满足人类生存、物质等基本需求,而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方面主要与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相关,可以从个人对发展前景的信心、对社会地位的认可、对情感需要的满足、对社会融入的满意状况进行评价。五是从主观维度和客观维度进行评价。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既有人的主观认识和层次反映,也有客观世界的精神呈现。同时,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标体系也是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的结合。精神生活是人的主观层面,应借鉴主观指标的衡量标准和测量维度进行评价,但由于主观指标较难把握,为了确保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可借助能用于计量分析的客观指标,将两者进行综合运用、结合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一重要论述明确指出了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标,也阐明了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更为构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指明方向和重点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要素,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是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手段,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目标。这五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整体,从社会和个人层面来反映精神文化生活在各领域的发展情况。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可以从结果层面进行评价;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从文化的生产供给层面和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层面进行区分;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的和结果,可以从居民文化消费的频次和效果来进行评价。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度为主观指标,国民素质、文化生产供给、公共文化服务、居民文化消费等维度可结合客观指标来进行衡量,国民素质反映人们的综合素养发展水平,而文化生产、服务、交流则反映精神生活从供给侧到需求侧改革的情况,以及社会和个体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情况。

三、构建指标与实践应用

构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文化现代化为主线,以文化现代化、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精神文化生活等评价指标体系为支撑,立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和指标,构建起多维度、多层次、多方面、可操作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民素质、文化生产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精神文化消费等5 个一级指标、14 个二级指标、41 个三级指标组成。三级指标以客观为主,对于不能量化的结合主观指标进行评价,41 个三级指标中有客观指标31 个,主观指标10 个。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式精神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就是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首要的衡量标准,就是要让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显著提高,国民向心力和凝聚力明显增强,最终让全社会形成主体文明、关系有序、观念健康、制度完善、行为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程度可以从主观问卷进行衡量,主要包括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公民价值准则等3 个二级指标,国家价值层面的践行情况,主要包括认同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增强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传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评价等主观指标。社会价值层面的践行情况覆盖了社会舆论、社会风气、社会秩序、社会氛围等领域,主要包括营造积极向上社会舆论、弘扬平等友爱社会风气、维护安定和谐社会秩序、形成文明礼让社会氛围的评价等主观指标。公民价值层面的践行情况,主要包括筑牢理想信念、守好社会公德、践行个人美德的评价。

二是国民素质。国民素质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其内在要求就是要实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评价既可以从手段来评价,又可以从结果来评价,手段评价可通过加强思想引导、文化宣传、道德教育、行为约束、体育锻炼等外在手段提高国民素质,也可通过道德自律、内心自省、思想自强等内在手段提升自身素质,结果评价就是从国民素质的最终的呈现状态来进行评价,可分为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社会关系等维度。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更为侧重从社会整体层面进行评价,应更为重视国民整体素质状况。从这个角度而言,国民素质的实现程度可通过客观指标进行衡量,主要包括国民身体素质、国民心理素质、国民文化素质等3 个二级指标。国民身体素质从人生存的结果和过程进行衡量,包括人均预期寿命、国民体质达标率等指标。国民心理素质从逆向结果来衡量,包括心理不稳定、心理抑郁等指标;国民文化素质是从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整个社会受教育情况以及未接受教育情况等方面来进行综合反映,包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受教育年限、文盲率等指标。

三是文化生产供给。文化生产供给是文化生产部门向文化市场提供文化商品的形式和数量,主要包括文化生产工作者、文化生产设施和文化商品的普及情况,是人们进行精神文化活动的基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仅需要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更应不断优化和提升文化创意能力、文化产业结构、文化带动就业能力、文化产品服务。文化生产供给程度主要包括文化生产规模、文化机构数量、文化生产效益等3 个二级指标。文化生产规模主要反映整个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的发展状况,文化供给越丰富,人民能够享受到的精神文化产品也就更多,主要包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人均文化产业产值、文化产品出口贸易额等指标。文化机构数量主要体现文化生产供给是否丰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不断增加有效文化供给,减少无效文化供给,满足文化消费需求,主要包括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数、文化文物机构数等指标。文化供给效益主要反映文化企业的发展状况,体现文化市场的良性运行情况,主要包括文化市场经营利润、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文化及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指标,一定程度体现文化经济的健康程度。

四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由政府主导、各方参与,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服务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的领域也非常多。《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 年版)》提出了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范围,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送戏曲下乡、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读书看报、少数民族文化服务和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等8 个方面内容,这是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的领域进行划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也可从基础设施、服务运行、投入保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主要包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公共文化服务运行、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等3 个二级指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每万人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覆盖率、数字电视用户数等指标。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主要包括群众文化机构提供文化服务次数、群众文化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公共文化数字服务覆盖率等指标。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主要包括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等指标。目前,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已基本建立,但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仍需精准化。

五是居民文化消费。居民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一种消费活动,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意味着宣传文化工作领域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寓教于乐、打动人心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城乡居民能广泛享受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居民文化消费情况主要包括文化消费支出、文化消费结构、文化消费差异等3 个二级指标。文化消费支出指家庭或者社会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状况,包括文化消费支出总量、人均教育娱乐文化服务消费支出、文化娱乐用品价格指数等指标。文化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文化消费过程中享用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比例情况,包括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娱乐文教服务支出占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等指标,恩格尔系数虽然是经济指标,但恩格尔系数与居民文化支出息息相关。文化消费差异主要反映不同地区、城乡文化消费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城乡人均文化消费比、城乡人均旅游消费比等指标。

这里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一定程度能反映人民精神生活的实际状况,但由于精神生活的无形性、动态性等特征,要构建科学、完整、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文化指标仍需要不断提炼、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更加富足,对于文化产品的质量、品味要求越来越高,精神生活的内涵也在不断动态发展,应遴选体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文化指标,这就需要不断优化指标体系,适应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发展的动态性和阶段性要求。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指标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