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11-09姚锡伟毛朝勋许翊

大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育人院校人才

姚锡伟,毛朝勋,许翊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土木工程系,四川 内江 641000)

在我国人才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发展趋势下,重视高职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发展路径,也是为我国在各行各业中实现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在实施高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意识到这些专业教学对社会所承载的价值和重要作用,能够真正发挥其在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力。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让他们能够在校园中学到更多有关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并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和渠道,让学生可以通过实际学习的过程加强自身的综合能力,由此实现高职院校专业的育人目标。

对土建类专业来说,其更是需要这样理论化和实践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加以验证,在此过程中发掘他们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竞争力。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在当前国家教育领域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其中非常重要的核心板块,位于众多教育环节过程中的显著地位。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力发展高职院校教育能够进一步推动科学和教育的融合,并且可以在各个领域培育出服务于各类职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样的教育理念和培养观念能够为国家提供更多技术类岗位的人才,以弥补社会中技术类岗位的空缺。尤其是高职院校中的土建类专业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热门和迫切需要的专业类型,学生选择这样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能够在毕业后帮助自己更好地找到满意的工作,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高职院校在育人的过程中需要重点以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为自身的教育目标,以提升高职学校自身专业与社会产业之间的需求的匹配度,在当下的社会发展趋势中有针对性地培养更加契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基于自身的教学发展,结合乡村振兴策略,从传统单一的育人模式逐渐发展为全方位、多元化的办学育人模式,让学校、专业与社会之间产生紧密的联动关系,从而实现产学研的高度结合,对发展高职学生的个人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产生重要且长远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乡村振兴发展的大环境下,就应该重点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水平的提升,将育人作为高职院校的核心内容和目标。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育人模式限制,缺乏明确培养目标

当前社会虽然更加看重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以及自身的综合能力,但是从大趋势上来看,一些社会岗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依然以学生的学历为他们就业的“敲门砖”。这样的社会环境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会让他们在实际就业的过程中面临很多限制和阻碍。

一方面是由于当前社会依然深受“学历至上”的观念影响,没有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专业学生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对当前高职院校传统育人模式提出了一定质疑。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采取固定化的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理论知识,但是却缺乏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和训练,在此过程中没有充分树立全面育人的目标,这就使得很多学生虽然具有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但是在学校中并没有掌握真正有价值的专业技能。

(二)高职院校人才流失,师资力量不足

高职院校对专业教学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很多名校毕业的教师不愿意进入高职院校,因此无法吸纳和整合更多的高质量教学人才用于学生培养。一些学校采取社会招聘等形式招聘一些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进入学校执教,教师质量参差不齐。在高职院校学习和毕业的一些优秀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后也不愿意留在高职院校,这就导致学校用心培养的人才在不断流失。这对高职院校师资建设而言,存在较大的缺失和弊端。在科研学术等方面,教师更加注重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专业科研领域,在教学中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广。部分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评估的过程中,也是以教师的学术成就作为重点考核内容,这样会使得教师轻视教学质量的把控。

(三)教学内容趋于失衡,实践培养缺少创新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之所以要注重对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是因为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并不缺少一些专业化的理论人才,而是专业化的实践类人才更为稀缺。但是部分学校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区域失衡。以土建专业培养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给学生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重视学生在学校各类考试中的表现和分数绩点,忽视了对这些土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虽然表现出学术上的优秀特质,但是在实际走向专业岗位的过程中则无法发挥自身的特长与优势,不能契合社会对土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一)找准市场需求导向,建立明确育人目标

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发展环境下,重视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以及对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进一步为社会各领域输送优秀人才,但是在实际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会发现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教学定位和人才定位存在问题,没有充分契合市场需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岗位竞争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综合实力。土建作为一类热门的就业方向,高职院校应当对教学的目标和形式进行全新的改革。在此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能够将市场的需求作为教学的基础,尽可能贴合地方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树立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应该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从自身院校专业中的基础情况、专业特点、师资团队、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等几个方面展开全面的探究和研讨,基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从而实现院校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的紧密联系,让高职土建类专业能够精准地为社会各岗位输送人才。只有做到上述几点,才能够实现院校职业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衔接,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高专业的技术人才,让学生在校园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提前熟悉社会岗位招人用工的要求,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使自身能够契合社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建立起以就业为指导的科学人才培养机制,在教学环节规划过程中能够以全新的课程设计为基础,让学生在土建类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乐趣,可以明确自身在专业领域内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提升自身在专业学习中的参与度,在学校中建立起远大的就业志向和目标,从而在毕业后能够顺利走向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

(二)优化升级专业教学,提高高职教学质量

在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下,社会对各个地方的区域发展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将发展地方经济、实现地方振兴作为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目标,运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对土建类专业来说,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社会对该专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工程的机构都呈现出复杂化和大型化的特点,传统土建类专业教学中所采取的一些教学措施和实践环节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因此土建类专业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革新专业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其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快速革新人才的培养方式。

在此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就需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一方面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对土建类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升级,能够运用全新的教学标准和专业教材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另一方面则需要在学校开展多元化的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充分将土建类学习理论和实践活动相融合,进一步实现专业教学的革新与升级。

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土建类专业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支撑保障,在专业教学中能够时刻以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为根本,积极培养出大批土建类优质的学生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学环境的建设,在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引导,成为专业内的领军人物,从而在高职院校中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开展校企协作机制,打造专业实践基地

对高职院校来说,单方面地对学生展开专业的教学和培养是不够的。在土建类学生的培养中,学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未来本专业的用人单位岗位对学生人才的需求,使高职院校的土建类专业设置及改革能够契合和适应市场需求,需要更加明确地探求校企合作的新路径,从而在高职育人过程中实现精准办学。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还需要充分结合自身的教学优势以及学生资源,与一些外部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样就能够通过校企协作的教学机制给学生提供更加充分和完备的培养环境,让学生可以将自身在土建的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所吸收和理解的内容充分运用到企业实践过程中。

高职学校应该以学校为单位,带领学生对土建类企业展开深入的调研和考察工作,从而可以了解到当下企业对本专业的用人情况,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未来的就业趋势和选择,提前做好相关打算。学校应该基于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专业的育人路径,对标企业的发展需求,然后在此过程中建立起以学生为主的企业实践平台。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实现科研和教育之间的联合,还能够借助外部企业的专业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充分锻炼,设立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平台。

这样的校企合作教学机制也有利于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共赢的目标,一方面,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硬件设施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与企业签订人才输送合作计划,要求企业能够为这些土建类的学生在毕业时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企业能够借助学校的学生资源,为企业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可以在学生毕业后在其中挑选优质的毕业生人才直接进入企业岗位中。学校教育也为企业发展免费的培养人才,在此过程中实现创新性和综合性人才的吸纳,对促进企业经济发展而言也是重要的渠道和板块。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多样教学活动的方式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邀请土建类学生进入企业中进行参观和学习,也可以邀请企业中的管理人才和一线员工进入校园开展专业类讲座。在这样的培养机制下,学生在毕业后直接无缝衔接地进入企业内进行工作,不仅具备学校专业学习的经验,而且通过前期实践能够快速上手一些专业性工作,降低了企业的用人成本。

(四)重视优质师资建设,发展现代师徒制度

为了促进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需要充分重视在学校范围内进行优质师资力量的建设,作为专业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首先需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才能够为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和科学的学习观念。在此过程中,学校应该重点吸纳一批具有专业教学能力的优秀高校毕业生,让他们进入高职院校中任职,作为一股全新的教学力量,为土建类专业教学输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对土建类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来说,高职院校还需要为学生建立起双导师的教学模式。不仅需要在校内为学生配备专业理论教学教师,还需要在校外为学生配备实践指导教师。相较于以往单一的校内教师的教学模式,这样的双导师模式更能够基于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展开全方位教学,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竞争力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可以让学生充分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利用空闲时间去学习更多专业方面的实践知识,以此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师资力量建设能够更好地推进高职院校土建类人才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导师的双重教学和要求下,一方面提高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此过程中具备高度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产出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外部实践导师的领导下建立起现代师徒制学习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发挥实践示范作用,带领学生真正在实践中掌握关键性的技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和输送能够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从而大力发展乡村经济;还有利于促进高职土建类专业的就业发展,能够基于社会市场需求导学,在一些热门岗位竞争择优,选出真正优质的人才;更有利于推动土建类行业创新驱动,源源不断地为高职院校输送学生资源,保证更多高质量的生源进入学校,从而在良性循环中实现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育人院校人才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