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玉溪地方志中的彝族音乐史料研究*

2022-11-08普艺蝶云南艺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27期
关键词:峨山民族志玉溪

普艺蝶(云南艺术学院)

地方志作为我国一种特有的地方性百科全书,承载着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使命。根据前期调查,以地方志为切入点,研究玉溪彝族音乐的文章甚少,对彝族音乐的研究更多是从民俗学和民族学的角度进行,缺少从音乐史学角度进行阐述的。所以本篇文章以现当代部分玉溪地区彝族的地方志作为研究载体,运用音乐文献学、音乐史学的方法,对当代玉溪地区彝族音乐文献史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解读,窥探玉溪彝族音乐发展状况。

一、玉溪地区地方志概述

本篇文章选用的地方志,主要来源于玉溪的3 个彝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峨山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以及2 个彝族人口所占比例较多的县区(华宁县和通海县)。据中国地方志数据库记载,5 个彝族县共存有地方志118 部,从这些方志中,选取了彝族音乐史料较多的8 部地方志展开论述,本文使用的8 本方志,如表1所示。

二、当代玉溪地方志文献中彝族音乐史料分类

文章通过对现当代玉溪彝族地区的地方志进行阅读、梳理,将记载彝族音乐史料的8部地方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内容分为:婚嫁音乐文化史料、器乐音乐文化史料以及民间风俗音乐文化史料。婚俗音乐文化史料部分通过涉及婚俗音乐的史料,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彝族人婚姻中以歌寻偶、婚礼欢歌的现象,阐述音乐在其中所体现的作用。器乐音乐文化史料部分主要是对文献记载中彝族使用较多的乐器进行分析,总结这些乐器在仪俗活动中的使用,以及乐器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民间风俗音乐文化史料又可分为曲调、歌谣、山歌等文化史料,此部分叙述了文献中有音乐记载的节日活动,分析音乐在不同节日活动中的表现,并探讨音乐在各仪俗节日活动中的作用。

(一)婚嫁音乐文化史料

从笔者所收集到的彝族婚俗音乐史料来看,当地玉溪地区彝族的婚姻过程较为简单,多为自由恋爱,通过媒人说媒,双方家长同意之后即可结婚。自由恋爱是通过“以歌寻偶”开始的。结婚的各个环节,接、送、饮宴、拜堂、回门都有音乐伴奏助兴,结婚当晚欢歌达旦以示庆祝。音乐贯穿整个彝族婚姻,笔者将解读音乐在婚嫁史料中的作用,分析所蕴藏的文化现象。

(1)以歌寻偶

少数民族的婚姻以自由婚为主,玉溪地区的彝族也不例外,男女婚前通过各种节日集会、歌舞场、跳乐场等活动来选择婚恋对象。关于“以歌寻偶”在当代玉溪地方志中进行了记载。《华宁县民族志》载:节、会及临时相约的篝火都是爱的助燃剂,未婚青年围着篝火,以歌传情,藉舞搭桥。待至爱火炽烈,便相约离群,倾诉衷肠,若有异议,便各自分飞,另觅佳偶。《峨山彝族志》载:彝族青年的恋爱大多数为藉舞为媒,以歌传情。春节、火把节、宴客、赶街等节庆的跳乐场及赛歌场是未婚青年谈情说爱、相恋择偶的好时机。根据以上记载,说明婚前的每一次篝火晚会、跳乐场、赛歌场都是年轻男女以歌寻偶的好时机。年轻人围着篝火边唱边舞,以此相互产生情愫。在这些玩乐场上,两个人情投意合便告知家长,依照习俗办婚礼,如果相互没有看上,在玩乐场结束后便各自回家。《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志》载:在“三苏街” “朝山会”等歌舞场上,小伙子拨响四弦,吹起芦笙,姑娘敲响烟盒,边唱边跳,互相倾诉恋情。《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志》所载,指明歌舞场上彝族年轻小伙和姑娘都会通过自己的乐器来展示自己,吸引异性,互相倾诉恋情,而且在《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志》中还明确写出歌舞场的名称,如“三苏街”和“朝山会”。《峨山彝族志》还记载了在各种场合上年轻男女对歌的场景:男女各坐一边摆阵对歌,歌词大多为触景生情,有问有答。亦有情歌对唱,一人领头众人帮腔,相互赞誉。《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志》将“以歌寻偶”详细到不同的支系,聂苏颇的“阿哩情”、腊鲁颇的“赛歌会”,在《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志》中都有具体的记载:每逢农闲季节或节日,就是彝族青年用“阿哩”来谈情说爱的好时光。小伙子们弹着四弦,吹着笛子,拉着二胡,背着烟筒及食品等东西,向娱乐场走去。姑娘们听到乐声,心里乐滋滋,奔走相告。

表1 文章所用地方志简介

对于“阿哩情”只是简单描述,对腊鲁颇的“赛歌会”有更详细的记载,如赛歌方式、内容等。腊鲁颇的婚姻更为风趣,他们多是通过一年一度的“赛歌会”来选择情侣。“赛歌会”主要是赛歌,当篝火熊熊燃起时,歌手们便吹起了葫芦笙,在欢乐的乐声中,主持人宣布赛歌会开始,接着是双人对赛,这种对赛主要比赛谁掌握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丰富。若先唱者唱的是春季生产的知识,对唱着要接唱这方面的知识,如果接不上就算输了。最有趣的是男女对歌,随着众人“哟——”的一声呼喊,胆子大的小伙子先上场,用歌声来逗引姑娘上场对歌。对歌中,先是互比歌才,若互相敬慕,就委婉、含蓄地试探对方的心,表达爱恋之情。

腊鲁颇的赛歌会,主要是通过相互对歌赛歌的形式,来以歌寻偶,试探对方的心思,表达爱恋之情,是腊鲁颇婚前结识伴侣的好时机。直到现在,一年一度的“赛歌会”在腊鲁颇中仍保持着,而且更加隆重、热闹。

(2)哭嫁

结婚本是令人高兴的事情,但彝族姑娘却有出嫁前“哭嫁”的习俗。“哭嫁”有专门的哭嫁调,这些哭嫁调多为世辈相传,但也有姑娘们即兴创作,关于“哭嫁”在玉溪地区地方志中有记载。

《峨山彝族志》载:旧时,女方出嫁前夜,婚女邀女伴同宿,并哭诉《阿嫫妮勒惹》,该调为古彝文传统调式,即“妈妈的女儿”。一般多为即兴哭诉,倾吐婚女成长经历,父母养育恩德及兄嫂、弟妹的好处和即将分离的伤感,以深表与亲人难舍难分之情。《峨山彝族志》说明,峨山地区彝族主要是哭诉古彝文传统调式《阿嫫妮勒惹》。哭嫁调比较单一,用传统的彝文调式,加入自己的亲身经历,即兴哭诉。《新平彝族志》记载,哭嫁调在不同的场景内,哭嫁的内容会有所改变。

《新平彝族志》载:彝族姑娘在出嫁前都要哭嫁。其主要哭诉出嫁女的经历,父母、兄嫂、弟妹平日的好处及男女的不平等。在《新平彝族志》中还有具体哭诉调的记载:祖传老房屋,哥妹同生长。房产归阿哥,阿哥笑嘻嘻。阿妹嫁远方,离家泪汪汪。可怜呀可怜,阿妹真可怜。

哭嫁调在不同场景哭的内容不同:开始哭嫁时,哭“约伴调”;即将出门梳妆打扮时,哭“梳妆调”;出门时,哭“出门调”;走在途中哭“过山调”;快到新郎家时,则哭“进寨调”“进门调”等。哭的词义大都为即兴之作,触景生情。

综上所述,现当代玉溪彝族的婚俗,虽有不同,但大部分是相似的,都是通过婚前的各种节日集会、歌舞场、跳乐场等活动相识,通过媒人说媒后结婚。婚礼前一天或者是当天,婚女都会进行哭丧。音乐在彝族婚俗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歌唱相识,达到以歌寻偶的目的。婚礼前通过哭嫁,表达婚女出嫁前后的心情。婚礼中通过歌舞庆祝,渲染婚礼的热闹场景,达到娱乐的目的。

(二)器乐音乐文化史料

乐器作为音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玉溪地区地方志中音乐部分都有涉及。乐器很多时候以伴奏乐器的形式出现在婚嫁、节日等各种场合。

在《峨山彝族自治县文化志》中器乐部分记载:峨山的民间器乐有吹、打乐,即唢呐、鼓、锣、钹、钵等一齐演奏。主要在婚丧喜庆演奏。还有弹拨乐类的四弦和三弦,多用于跳乐时伴奏。根据《峨山彝族自治县文化志》记载,峨山地区所用的民间乐器主要分为两个类型,吹打乐器和弹拨乐器。吹打乐器主要有唢呐、鼓、锣、钹、钵,演奏方式为一齐演奏,弹拨乐器主要为四弦和三弦,两种乐器分开分别演奏。两种类型的乐器的主要用途还各不相同,吹打乐器主要用于婚丧喜庆演奏,弹拨乐器主要用于跳乐时伴奏。

在《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志》中,婚前“以歌寻偶”部分对器乐有记载:在歌舞场上,小伙子拨响四弦,吹起芦笙,姑娘敲响烟盒,边唱边舞,互相倾吐恋情。根据《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志》记载,新平地区用到的乐器包括四弦、芦笙和烟盒。说明这三件乐器多数是在歌舞场上出现,也是作为伴奏乐器出现,弹起乐器边唱边舞。其对男女使用的乐器也进行叙述,男生弹拨四弦,吹芦笙,女生敲烟盒。乐器的演奏方式也表现出来,四弦为弹奏乐器,芦笙为吹奏乐器,烟盒为弹奏乐器。

在《元江县志》中,对火把节的描述部分对乐器有记载:早饭后,男女青年成群结队,聚集到附近山上,弹起四弦、烟盒,吹起笛子,围成大圆圈,欢跳彝族传统的“乐作”舞。根据《元江县志》记载,元江地区用到的乐器包括四弦、烟盒和笛子,都是作为伴奏乐器在歌舞场上出现。乐器的演奏方式也有体现,四弦和烟盒为弹奏乐器,笛子为吹奏乐器。《华宁民族志》中,在乐器部分提到了月琴和鼓:月琴,俗称弦子,有三和四弦之分,大小有别。鼓有两种,一为小圆鼓,另一种即“皮烟盒”。根据记载,华宁地区所用到的乐器包括月琴和鼓两种类型。其中,月琴为弦子的总称,弦子又根据弦的数量分为三弦和四弦,三弦和四弦形制有大小之分。在华宁地区用到的鼓有两种,一种为小圆鼓,是跳乐时妇女所用的乐器,一手执棒,一手执鼓。另一种为“皮烟盒”,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烟盒。

综上所述,根据玉溪地区地方志的记载,玉溪地区出现的乐器主要为月琴、葫芦笙、小鼓、皮烟盒,都是伴奏乐器。根据其他文献资料的记载,这一地区还出现了可以进行独奏的乐器,如口弦和叶弦。

(三)民间风俗音乐史料

玉溪地区民间音乐遗产极为丰富,特别是在彝族居住的村寨,无论是在村旁路边,还是在田间地里,常常能听到宛转悠扬、清新悦耳的歌声和弦子声。

彝族保留下来的民歌基本可分为三大类:山歌、跳乐调和民俗歌。

山歌,通常由男女青年在玩乐场上时进行对唱。歌曲高亢悠扬,婉转动听,节奏较为自由,有对唱、领唱加伴唱形式。曲调分为“四字腔”“白话腔”“旗子腔”或“七字腔”等。唱时不需要伴奏,各有其固定的唱腔和旋律。在《峨山彝族自治县文化志》中有“旗子腔”的具体唱词记载:一想一爱一棵花,只望歌来不想家,白天想起懒干活,晚上想起睡不着。二想二爱二棵花,一对鸳鸯串莲花,莲花开放心粉红,亲哥胸怀多优雅。

……

这首歌名为《想旗》,唱词中多运用比喻的手法,用数字一、二、三、四、五作为每一腔开头的第一个字,以达到唱词上的协调对称。这首歌的唱词,是青年男女借歌倾吐自己对情人的相互思念。像这样的旗子调,通常7 字为一句,4 句为一段,由青年男女对歌时唱出。唱“旗子腔”时,先由伴唱按“头腔、二腔、三腔、四腔”唱完,领唱才开始唱,然后领唱唱一句,伴唱唱一腔,以此下推。

彝族人的跳乐调属于舞蹈歌曲,在跳乐时边跳边唱,配以四弦伴奏,舞者按强拍击掌。跳乐的曲调活泼明快,节奏规整鲜明,曲目丰富繁多,歌调内容广泛。其代表性的曲调主要分为“拢总调”和“杂调”,一个调就是一个舞蹈。其还有在跳乐之前单独演奏的曲调,代表性的曲目有“上四品”“下四品”等,属于舞蹈的序曲,这些曲调流传的地区不尽相同。青年男女在玩乐场上和社会交往中,由于交往的对象不同,曲调也随之不同,同一首曲调也会出现风格差异。跳乐调唱词内容反映十分广泛,有反映生产生活的,有变现自然风光的,还有表达爱情方面的。在《峨山彝族志》中有一段跳乐调唱词的记载:化念坝子有哪样?不有别样有甘蔗,一颗甘蔗一扇糖,两盒甘蔗一盒糖,峨山坝子有哪样?不有别样有韭菜,韭菜配着瘦肉炒,瘦肉炒给阿妹吃。

风俗歌曲包括宴席中的“划拳调”,仪式中“跳鼓调”,以及结婚时的“迎亲调”和儿歌等。从远古时代起,彝族的风俗歌就不断地伴随着历史发展起来。它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表现了彝族人民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显示了彝族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成为祖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民间风俗音乐具有表达人们真实情感的功能。音乐曲调大多欢快愉悦。这些音乐也大部分得以流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音乐依赖于民俗活动而存在,民俗活动通过音乐又得以表现。民俗活动通过音乐得以表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玉溪地方志中彝族音乐史料的特点和价值

在玉溪地区地方志中存在的音乐史料,与其他类型的音乐文献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故对这些音乐的特点和价值进行论述。

(一)彝族音乐史料的特点

玉溪地方志音乐史料的类别如上述,可分为婚嫁、器乐、民间风俗音乐文化史料。这些存在于地方志中的音乐史料,与其他类型的音乐文献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故对这些音乐的特点进行论述。

第一,音乐史料集中分布在礼仪风俗章节。综合上述音乐史料文化,发现彝族音乐史料主要分布在文化艺术、民族、习俗等章节中,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礼仪风俗章节,在其他的章节,如地理、人口、交通运输、商业、政务政法、军事等章节中,尚未发现有关于音乐的记载。出现此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音乐主要是依附民风民俗活动而存在的。礼仪风俗这个章节主要还是以介绍当地的习俗为主,只是稍微提到音乐。而在商业经济章节并未发现有音乐的记载,说明当时的音乐只有娱乐等功能,没有经济功能。其他类别与音乐无太大关系,所以尚未出现关于音乐的记载。

第二,地方志史料对音乐的记载较少且缺乏具体描述。笔者翻阅了众多玉溪地方志,其中记载彝族音乐的有8 部。这8 部地方志所记载的音乐内容甚少,8 部志书中关于音乐史料的描述就只有三十几例,且关于音乐的记载均是伴随着礼仪风俗活动出现的,记载音乐的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一小部分,记载得不够深入详细。如婚丧活动中提到的“哭嫁调”“哭丧调”,只是提及何种场合唱何种调式,对这些曲调的词和曲都未述及。音乐史料有高度的相似性。在整理音乐史料过程中发现,不同地区对于同一现象会有极为相似的情况。如华宁县和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关于选择另一半的场合的描述,《华宁县志》记载:婚前,节日聚会、赴街同路、农事相遇、山林邂逅,工作相帮都是男女结识的良机。《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志》也有类似记载:婚前,节日喜庆、上街赶集、生产劳动、婚丧祭典等都是男女青年相识恋爱的时机。这些记载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因为华宁、峨山、新平、元江、通海五县均为邻县,所以活动习俗也会比较相似。再者,现当代的此类活动与之前相比化不大,因此可能直接引用前人所述,导致了文献的相似性。

(二)彝族音乐史料的价值

本文通过对玉溪地区地方志的史料研究,为玉溪地区彝族音乐史的研究提供了文献支持。地方志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对民间民俗音乐的记录,还原音乐原本的样子,可信度和真实度较高,让后人更直观地了解不同时期少数民族音乐的形态。

四、结语

文章以当代玉溪地区地方志中的彝族音乐史料为研究对象,将史料分为婚俗音乐、器乐音乐和民间音乐三类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整理发现,地方志史料对音乐的记载较少,搜集到的音乐史料也集中分布在礼仪风俗章节,且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诸多的音乐史料也体现了玉溪地区彝族的音乐方式为歌、歌与乐器结合、歌舞乐为一体的三种形态。从史料的综合情况看,歌多为山歌、情歌、哭嫁歌等。歌与乐器结合,彝族所用乐器能为歌曲伴奏,也能组成乐队。歌舞乐为一体的多为跳乐。自古以来,学界就侧重于汉族音乐史的研究,近几年来,不断有少数民族音乐相关著作、文章问世,但从史料角度进行研究分析的文章不多。在地方志中关于少数民族音乐的记载只是寥寥数语,但这些记载也是管窥当时音乐文化的重要史料。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地方志中的音乐史料,对当代玉溪地区彝族音乐史料的整理与分析,不仅丰富了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成果,更是对区域音乐史的一个补充。

猜你喜欢

峨山民族志玉溪
溯源灵性与超越的神话诗学:厄休拉·勒古恩的民族志科幻书写
有眼无珠
走向理解的音乐民族志
玉溪 滇中的清流如玉
关于戏曲民族志的思考
云南峨山县草地贪夜蛾防控措施
不同杀青与揉捻时间对峨山绿茶品质的影响
献给玉溪师院的歌
从“批判话语分析(CDA)”到“传播民族志”(EoC)——话语、传播实践与“钟情妄想症”的分析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