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民意表达引导策略

2022-11-08胜,凌

学术交流 2022年1期
关键词:民意民众群众

高 德 胜,凌 海 霞

(1.哈尔滨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01;2.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1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这一论述既凸显了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从社会体制方面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社会的建设和治理是亿万人民共同的事业,每一个人都肩负着社会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拓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更加明确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要重视民意。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社会治理工作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工作水平和效果如何,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直接,也最有发言权。因此民意评判社会治理成效是权重最大的评委。引导民众正确表达意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为此,“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既要做到一切工作为了人民,尊重民意、落实民意,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向往,又要做到一切工作依靠人民,汇集民智、凝聚民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合理化。

一、民众表达意见的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的公平、民主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更加关注自身利益的维护和公民权利的实现,民意表达的热情逐渐高涨。与此同时,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导致社会中不同的人或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传播媒介层出不穷,为民众提供了多样化的表达渠道。这都有效地激发了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参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重要性,从而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公共事务,明确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一)民主意识的觉醒激发民意表达的热情

“社会主义民主意识,是人们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地位、权利和义务的一种内在意识,是广大人民对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迫切愿望和自觉要求。”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的觉醒是时代的发展、现实的社会基础以及自身思想观念的变迁相互结合的产物。一方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重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得到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现如今,无论是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使14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升,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被群众理解、接受和认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群众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蓬勃发展,为群众的民主政治参与提供了有效保障。现如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以前变得更加丰富而全面。人们不再停留于追求物质生活需要,转而对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有了更高的向往与期待。这不仅包含着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获得感”,也包含着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参与感”。基于此,人民群众素质能力的提升以及民主意识的增强成为政治参与的内在动力,而民意表达作为参与政治生活的特殊形式,受到民主意识觉醒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促使民意表达的热情不断高涨。

(二) 利益驱动下民众积极表达利益诉求

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无论是从事生产活动,还是进行阶级斗争、社会革命,都是为了获得利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利益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对群众的切身利益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发展中的利益矛盾日益复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很突出、处理起来很棘手的问题,而其中大量问题是由利益问题引发的。”现阶段,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使得经济社会中的利益矛盾越来越明显,贫富悬殊、收入差距扩大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社会转型带来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关系复杂化,各领域间的利益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一系列突出的现实问题影响着民众的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促使民众表达意见的热情不断上升。另一方面,社会各阶层更加注重寻求利益保障。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分化,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正如马克思所讲的,社会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有机体,而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固化的封闭体系。当前,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民众在经济利益、政治诉求方面均有不同的要求。在利益的驱动下,民众希望通过参与政治生活来表达利益诉求和对公共生活的态度,尤其是不断壮大的新社会阶层对政治参与具有较高的积极性,更加愿意在政治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立场。

(三) 互联网为民众意见表达提供重要平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新媒体的兴起,网络逐渐渗透到民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早期的论坛、博客、SNS到QQ、微博、微信,再到微视、快手、抖音等,新媒体经历爆发式增长后走进寻常百姓家。新媒体以其更加简单、快速和多样的表达方式吸纳了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成为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接收器”和传递信息的“传声筒”。现如今,网络逐渐成为普通民众公开表达和获取社会信息的主要方式,是民众发表意见、表达诉求的重要工具和平台。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新媒体除了为民众表达意见和建议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空间之外,其潜在的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出来。

一方面,新媒体成为民众表达意见和建议的重要平台。新媒体的普及与应用,为普通民众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极大地释放了民众政治参与、意愿表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新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网络意见表达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常态化现象,尤其是一些社会弱势群体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得到了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维护了其权益。现如今,民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发表观点、展开讨论,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声音,也有效地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例如,“十四五”规划编制首次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自开展以来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网民建言超过101.8万条,为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另一方面,民众借助新媒体平台表达意见和建议也引发了一些新问题。网络意见表达面临着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既与虚拟空间的复杂性有关,又与民众自身的思想素质有关。大体上说,大部分民众能够做到依法理性地表达诉求。然而,伴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各种思想文化在网络空间交流、交融、交锋,其中充斥着大量错误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对人们的认知方式、思想和言论等产生了负面影响。并且,我国民众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民众自身知识水平较低、媒介素养和信息甄别能力有限,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导致网络意见表达出现问题。比如,一些民众在网络空间肆意发表不当言论,其中夹杂着个人偏见和情绪,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大肆发表错误言论,恶意操纵网络舆论,造成一些具有负面效应的民意快速传播,对社会价值观、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都将产生消极影响,这种状况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不言而喻,这也更加凸显了引导民众在网络空间正确表达意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引导民意表达的理论基础

在社会治理变革、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时代,引导民众正确表达意见,既需要把握民意表达的现状,厘清引导民意表达的现实需要,又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引导民意表达的理论依据,才能为其提供科学依据和现实指导。

(一) 现实需要:当代民意表达失范现象的反思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从制度上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有权表达个人见解和意愿,有权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人民群众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仅有利于改进党和政府的工作,还有助于发扬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然而,就现实情况而言,民众意见表达存在失序、失真和失效的问题,从而导致表达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分析这类事件,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第一,民众表达强烈但不够理性。尤其是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类人员都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关注,更加高频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进行沟通与发表意见,也更加容易被情绪化语言和利益集团误导。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面对如此急难险重的情况,疫情防控工作出现个别疏漏问题在所难免,这既需要民众的理解,更需要公众协力克服。然而,糟糕的是,个别不法分子捕风捉影,无视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绩,故意发表偏颇言论误导公众,试图制造负面舆论和意识形态事端,不仅严重混淆了社会视听,还扰乱了抗击疫情的公共秩序。

第二,民众表达积极但缺乏辨识。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民众积极传播相关信息,在促进信息交流的同时也为一些不实信息“插上了翅膀”,造成一些谣言不断传播的状况,形成了社会恐慌,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社会公众通过微信、微博、贴吧、抖音等社交平台发布、获取和传递信息变得格外容易,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信息传播变得非常高速和简易,随之相伴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吃大蒜、喝酒吸烟可以防肺炎”“鼻子抹香油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室内用醋喷洒可以消灭新冠病毒”等谣言被大肆传播,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中老年人往往无法利用自身已贮信息辨别谣言,更容易信假为真,容易成为不法分子蛊惑、操纵的对象,在不知不觉中就可能成为传谣者。这类伪科学信息的传播在误导大众的同时,使得疫情防控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第三,民众关心社会但缺失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的主人翁意识显著提升,关心国家和社会问题,但是习惯于对别人工作的挑错,没有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解决社会问题需要每个人参与,更需要人们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积极承担起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和义务。

就现实情况而言,民众意见表达失范现象不断出现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社交平台的出现,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加快了新旧信息更迭的速度,尤其是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发生以后,信息的泛滥和爆炸式增长,使得普通民众难以辨别信息真假;二是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各种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一些错误思潮也趁机渗入,民众受到错误思潮的蛊惑和侵蚀;三是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任重道远,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

(二)理论根基:引导民意表达的理论依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的主要参与者,也是检验社会治理成效的重要评判者。民众表达意见作为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形式,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充分发挥民意的作用,这就需要既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地发动和组织群众,激发群众民意表达的活力,又要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同时,还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和协调群众利益。

1.前提条件: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这一论述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同时,也表明了人民群众具有主体性,能够发挥自身能动性、创造性,从而推动历史的发展。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发展历史,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先进性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得到印证。我们党始终置人民于最高位置,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向前发展,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力量,就不可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更不可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当今我国发展仍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既有新机遇,也有新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人民群众是我们党“育新机”“开新局”的信心和底气,应当“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对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来说,必须把人民主体地位贯穿于社会治理的始终,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参与社会治理,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为此,社会治理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既要强化群众参与的理念,又要健全多方参与的共治机制,以此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更广泛的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积极为社会治理建言献策,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2.重要基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探索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经过百年的探索,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发展,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不断丰富,民主渠道不断拓宽,民主水平不断提升。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民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突出优势,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强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当前,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人民行使政治权利提供了各种保障和途径,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之中,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有效行使。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与人民息息相关,在新的奋斗征程上,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可以在各方面、各环节得到落实和体现。为此,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让人民更多地以参与者的姿态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及时反映诉求、发表心声、建言献策,有利于将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汇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合力。

3.重要方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丛生、表现多样。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放大社会风险,激发社会危机,酿成社会冲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正确认识和区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前提。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对于正确认识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新时代的社会矛盾绝大多数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并主要由利益问题引发。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用民主的方法,通过讨论、批评、说服教育等和平方式去解决。正像毛泽东同志强调的,“一句话, 只能用民主的方法, 让群众讲话的方法”,“许多人,许多事,可以由社会团体想办法,可以由群众直接想办法,他们是能够想出很多好的办法来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当前,做好社会治理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筑牢维护稳定的群众基础。因此,要在正确坚持和运用毛泽东关于两类矛盾学说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路径。就此而言,为了有效解决社会矛盾,要扩大和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汇聚民意民智、凝聚民心民力,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三、引导民众正确表达意见的路径选择

民意表达既有助于实现人民群众反映的利益诉求,也可以聚民智、集民力,推动和改进党和政府的工作。在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需要引导民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意见,避免民意表达失范现象的出现,这对于化解社会矛盾、缓和阶层冲突、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一)固本培元:以德教化筑牢民众思想基础

以德治国、以德教化是我国社会治理的一条重要经验。引导和规范民意表达,需要重视发挥德治的教化作用,既要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又要提高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同时还要培育健康理性的社会心态,为民意表达筑牢思想基础。

1.加强国民教育,提升国民素质

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公民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提升民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其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是引导民意正确表达的重要方面。一方面,要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各种价值观念的传播,使得主流与非主流思潮叠加,各种信息和言论相互交织,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带来了巨大冲击。为此,要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帮助人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互联网为公众的利益聚合与表达提供了全新的途径,但民众如果不能够与这种转变相适应,缺乏应用网络技术的意识、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民意表达的效用。为此,需要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们的信息选择能力、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而能够理性地辨识不同信息、客观地对待各种意见,避免盲从,理性表达意见。同时,培育民众的网络媒介素养,提高人们借助互联网表达的技能,促进民意表达方式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2.培育民众社会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提升民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甚为重要。当前,民众在民意表达过程中社会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时有发生。为此,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实质上就是要引导民众全面深刻认识与理解社会责任和集体主义的内涵,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他人、集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自觉担当社会责任,学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首先,要依托学校、社区、单位等组织积极开展群众教育活动,将社会责任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培育贯穿其中,引导民众在学习过程中领会内化社会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其次,营造贯穿社会责任意识、集体主义精神的环境氛围。综合运用报刊书籍、广播影视和各类新兴媒体广泛宣传社会责任和集体主义,加强对民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的熏陶。最后,有效结合重大社会热点事件开展教育活动。例如,节庆日、纪念日以及重大社会公共事件中蕴藏着丰富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资源,是我们重要的教育素材,有助于增强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概而言之,当群众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时,就必然会激发起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进行民意表达的时候,就不会仅限于个人利益的得失,而更多地带着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他人的关爱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去。

3.培育健康理性的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一个时代人们的社会诉求往往会通过社会心态释放出来。良好的社会心态是民意表达的重要心理基础和行为动力。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深刻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在丰富人民生活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社会心态和心理品质。当前,我国社会心态主流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但也要看到,当前仍存在一些阴暗、不健康的社会心态。尤其是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心态整体偏理性,但仍有少数个体甚至群体心态失衡、价值扭曲,行为呈现极端化。例如,少数民众在表达意见和建议时表现出偏激情绪和极端行为,主要表现在侮辱、威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网络散布过激言论,煽动群众非法聚集等。这类行为不仅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威胁到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还触犯了法律,将面临法律的制裁。健康理性的社会心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人们理性平和地解决各种问题,促使人们理性表达民意。为此,要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为民意表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为涵养良好的社会心态提供正确的指导;其次,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培育功能,充分利用好各种文化资源,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最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既要在加强统筹谋划、强化顶层设计上着力,又要在抓好具体落实、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涵养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二)强化动因:激发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活力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仅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多元主体在社会共治领域进行资源互补、责任共担和协同治理。这就需要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既坚持为了人民,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权益,又坚持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调动其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人民群众成为最直接的参与者、受益者和评判者。

1.调动民众意见表达的积极性

社会是由人民组成的,社会治理必然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步伐加快,社会治理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在社会治理进程中,构建了人民群众参与体制,公民个体在社会治理中的责任边界和角色定位越发明晰,既保障了民众行使国家赋予的政治权利,又激发了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在多元分化的当今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然要求多元化治理主体的参与。调动民众意见表达的积极性,要发动不同阶层、群体和社会成员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积极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出谋划策、建言献计,挖掘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同时,引导人民群众既要关注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要提高公众意识和责任意识,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加强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主动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关心和维护社会的共同利益。

2.尊重民众的意见表达

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者, 因为它是一切的基础。一个多元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而应该百花齐放。一方面,尊重不同阶层、群体和社会成员的意见表达权。当前,我国社会阶层不断分化、新阶层兴起,各阶层群众具有不同的背景和出发点,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利益诉求。事实上,无论是工人、进城务工人员,还是领导干部,其社会参与和利益表达都代表了所属群体的声音,都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因此,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平等地对待不同阶层、群体的意见表达权。另一方面,尊重与统筹各方面的意见和观念。群众遍布全国各地、各个领域,由于职业类型、经济收入、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事物的认识具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是正常的。因此,必须正视民众的不同观点和意见,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最大范围地获取更全面的声音,最大程度地聚集多元化的力量。

3.及时回应民意表达

民意如流水,宜疏不宜堵。面对民众意见或诉求,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及时处理和回应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一是吸纳合理意见和建议。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直接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要求,工作效果如何,人民群众最有实际体验和发言权。民众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帮助党和政府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党和政府应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吸收、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二是及时回应民众的利益诉求。民众意见是民之所盼,是人民群众的呼声和需要,既代表了普通大众维护自身权益的现实诉求,也体现了民众对个人、社会、国家发展所面临问题的态度和意见。政府要坚持为民着想、为民谋利,不仅要对民众的各种诉求给予积极的回应,更要着眼于群众的需求和愿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实现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盼有着落、有回应。

(三)消除障碍: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

社会治理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必须畅通和拓宽群众和利益诉求渠道。既要借助于现有的制度平台,有效疏通民意表达渠道,又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拓宽群众利益诉求的渠道,进而满足不断增长的民意表达的需要。也就是说,既要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信访制度和民主协商制度等的重要渠道作用,使其发挥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困的良好作用,又要拓展公民表达权行使的新途径,为民众开辟表达意愿和诉求的多样渠道。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最大限度发挥互联网优势,为群众反映诉求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渠道。

1.健全和完善群众利益诉求渠道

长期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主要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信访制度和民主协商制度等组成,发挥着反映民意、整合民意的主渠道作用。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要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一是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人大代表由人民依法选举产生,肩负着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使命。各级人大代表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切实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做到体察民情、传递民声、监督民意落实。二是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维护群众正常的信访渠道。信访工作在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维护群众权益、凝聚人心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既要强化信访工作宣传,让群众全面了解信访工作是什么,又要鼓励群众坚持依法、如实、有序的原则,向信访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三是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扩大社会公众的有序政治参与。协商民主作为一种广泛的政治参与和利益调节机制,能够让不同社会群体表达各自诉求、维护自身利益,同时督促他们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为不同社会群体平等参与国家事务,参与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提供平台和渠道。在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建设进程中,形成了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多种协商形式。在我国,各种协商形式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既要突出各种协商形式的特色效能,使得各类协商得到充分运用,促使不同的民意诉求通过不同的渠道表达出来,让党和政府更好地了解民众的需求与意见,又要“扬其长避其短”,加强各种协商形式之间的协作,构建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提高民主质量。

2.搭建联通民意的媒体平台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兴媒体对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因此,搭建联通民意的媒体平台,必须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和信息化趋势,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互联网成为党和政府听民意、汇民智的重要渠道,成为民众反映诉求、发表心声和建言献策的重要平台。

首先,发挥传统主流媒体平台的作用。相对于新兴媒体而言,传统主流媒体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更加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和信赖。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兴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使得传统主流媒体在当今受众中的影响力逐渐式微。面对这一现实与困境,传统主流媒体应坚持守正和创新,重新找回自身的影响力。一方面,主流媒体要不忘初心,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增强主流声音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发挥其引导民意的作用。另一方面,传统主流媒体要改革创新,实现数字化转型和媒体融合发展。传统主流媒体要借助新技术和新的传播方式,创新拓展民意表达渠道,及时获得社会各方面的反响,在和用户良好的互动中发挥征询民意的作用。同时,要积极为人民群众发声,成为展现群众现实诉求的重要媒体平台。

其次,发挥新媒体的桥梁作用。新媒体传播成本低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优势使其逐渐成为民众表达的主要选择。为此,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让其成为民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桥梁和纽带。新媒体作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重要桥梁,既要发挥其担当的政府对民众的“下达”作用,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党和政府的工作,又要发挥其担当的民众对政府“上传”渠道的作用,将人民群众的心声有效地传递给党和政府。因此,党和政府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建立网络问政、网上群众工作等互联网群众意见收集平台。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具备信息整合和数据挖掘的功能,对网络民意进行采集整合和深度挖掘。

最后,强化自媒体的基础管理。近年来,自媒体迅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和表达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自媒体中存在大量负面言论和不良信息,部分“自媒体”通过散布虚假信息、歪曲历史、传播错误价值观等方式恶意引导舆论,造成的乱象日益成为网络社会治理的一大难题。有鉴于此,必须对自媒体意见表达进行规范,约束自媒体言论。

(四)加强保障:以法律法规保障和规范民意表达

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是我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经验。民意表达是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形式。引导民意表达,既需要重视发挥德治的教化作用,提高大众思想道德水平,更需要法律的健全完善与有效实施,夯实民意表达的法治保障。

在我国,表达自由是法律确认和保障的一种权利,是法律对于人们实现民意的表达、思想的外化提供的一种规范的行为模式。当前,我国正在不断为民众扩大和畅通诉求表达渠道,但并不意味着民众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不受限制。

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民众的表达权。我国已初步形成保障公民表达权的法律体系,但仍需要增强其全面性、针对性、有效性,尤其建立健全保护弱势群体表达权的法律法规。通常来说,弱势群体的表达权处于弱势状况,这与相关法律法规落后于时代要求有重要关系。因此,为了维护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要尽快完善弱势群体权利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用法律予以支持和保障。唯有如此,才能最大范围地保障群众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主张。

其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民众的表达。公民的民意表达既由法律来保障,也应由法律来规制。因此,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完善立法明确言论自由的法律边界,进而规范公民的言论。尤其是要继续建立健全公民网络言论方面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言论自由权利进行规制。

最后,着力提升民众的法律意识。当前,一些民众法律意识薄弱,对表达自由的概念和边界认识模糊,结果导致随意表达,发表不良言论、违法言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有鉴于此,必须加强群众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明晰不当言论的法律责任和法律边界,以法律法规来促进民众依法、理性表达意见。

猜你喜欢

民意民众群众
韩美联合军演遭民众抗议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圣诞礼物
民意更关注事件真相
浅谈民意与司法适用的关系
央企高管薪水何时不再是民意问题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