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视角下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评价体系构建

2022-11-08曾可昕

文教资料 2022年7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曾可昕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方位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近年来,全国高校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度不断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各专业教育工作者都深刻认识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思考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协同。经济类专业旨在通过经济学等相关知识的传授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科学思维,增强学生对于经济社会的理性认识,拓展经济视野,培养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其本身与思政教育的育人理念有着高度的契合性,这为实现课程思政与经济类专业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理念认知程度、师资水平、管理机制、教学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课程思政建设与经济类专业教育的协同机制还不够完善。目前我国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协同的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研究停留在“价值构建”和“经验借鉴”层面,鲜有学者进行系统的机理论证。值得关注的是,思政教育与经济类专业教育应如何实现更好地融合与协同发展,两者协同的机理与路径何在?两者的协同效应又该如何评价?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探讨不仅可为经济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进一步开展提供理论基础,也将为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提供创新性的实施路径与可行的对策建议,因此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经济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内在机理探讨

(一)思政教育与经济类专业教育协同的重要前提

其一,两者的育人目标一致。我国思政教育旨在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对思政理论课的获得感,使思政课程内容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经济类专业旨在通过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具有经济学视野与思维方式,具有良好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熟悉中国经济运行规律与改革实践,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思政教育和经济类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共同的目标,目标一致性是两者深度融合的内在驱动力。其二,两者的教育内容联系紧密。思政教育与经济类专业教育均重点关注全球经济与社会领域的热点问题,在经济类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两种不同视角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可更深刻地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现象及相关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其理想信念,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多重育人目标。

(二)思政教育与经济类专业教育协同的理论基础

在协同育人视域下,思政教育与经济类专业教育协同的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其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显性教育课程,而作为隐性课程的经济类专业课,要潜移默化地渗透育人价值,则必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基于两类课程的融合互补而发挥协同效应。其二,人文教育与课程科学教育相融通。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通过不断挖掘和运用经济类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使得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二者互为基础、互相促进,从而推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有差别的基础上走向交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既可使科学教育获得更丰富而有生机的人文意义,也由此推动了人类整体文明程度的不断升华。其三,全面发展与德才兼备相统一。课程思政模式实现了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的因材施教,课程思政中有关道德规范、价值引领、发展规律认识与研判等内容由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师讲授,既提升了学生的道德修养,也切实基于更多“触点”而增强了学生的政治素养、战略思维和精神气质,以期实现全面发展与德才兼备的统一,培养有理想、有境界、有精神、有责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协同育人视角下经济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目前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高德毅等分别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队伍建设等层面指出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目前部分高校对课程思政缺乏明确的要求和考核制度等,且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合力尚未形成、育人资源挖掘不够等问题。整体来看,目前影响课程思政与经济类专业教育协同的困难与问题,主要体现在协同理念与意识、协同方法、协同制度与评价等几个方面,因此从协同育人视角来看,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推进亟须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展开。

(一)理念协同

树立全课程育人理念,教学理念上注重系统架构,突出课程思政的立体化渗透。基于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相结合,通过多元渠道、多类课程、多门学科和多种手段,努力实现课程协同、学科协同、学段协同、方法协同,推动教育改革,实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使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

(二)师资协同

要全方位培养人才,传道者自身首先要明道、信道。因此高校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经济类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其一,增强经济类专业教师的政治意识和育人意识。通过自我教育、开展课程思政研修活动等,使广大教师认清其肩负的育人与育才双重责任。其二,提升经济类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广泛开展思政课专职教师与经济类专业课教师之间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与教研合作,积极构建课程思政集体教研规范。通过课程思政教研项目的开展推动教师主动探索新方法新手段,并基于实践而不断探求客观规律,在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协同互动中日益提高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强化专业素养。其三,基于课程思政示范性课程及名师的培育以树立榜样,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从而产生价值观体验和“双育”意识,调动高校广大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而教师的言传身教本身就是重要的德育元素,其认真敬业的教学与研究态度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方法协同

其一,应创新教育教学范式,打通经济知识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融合点,挖掘专业知识蕴藏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让学生在掌握经济运行的理论机制、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走好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的意义与影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理念,促使其形成对经济社会的理性化认识,进而树立经世济民、抱柱之信的职业素养。其二,调整现有教学策略,科学设计经济类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教学环节,将思政教育目标细化到具体的学科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环节中。其三,务必有过硬的课堂教学质量,推动深度学习的开展。学习倘若只发生在知识的表层,则难以达成德性养成的目的,只有深度学习方能产生精神意义的学习。因此教学内容力求做到“顶天立地”,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前沿学术知识解析,也应选取典型的专业案例或财经热点新闻,与学生共同探讨,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目标。其四,在教学方法上,可通过对比分析法、启发式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多元方法加强课堂过程的趣味性,运用师生共创的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同时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渊博学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行为体验与情感体验中产生共鸣。其五,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及网络技术与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互动,既能有效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做到课堂交互化、线上线下交互化,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加以引导。此外,对于经济类专业而言,还应立足不同课程的差异之处,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发挥专业导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以及双创教育四个方面在思政教育中的引领力及多元协同效应。

(四)制度协同

从政策导向、制度规范、机制保障、资金保证、评价激励体系等方面协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课程思政的持续发展。其一,需加强顶层设计,多部门联动配合,形成一套自上而下、协同高效的课程思政实施体系。做好全面规划,一方面在制订学生培养方案时充分考量“双育”融合发展的需要,统筹优化“课程思政”学科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设计教学大纲时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同时在教材与教案体系设计中彰显课程思政。其二,加强过程管理监督,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并予以实施。在宏观层面加强监管与指导,细化目标任务,构建责权清晰、分工明确的课程思政组织实施系统。同时还应建立合理且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可以看到,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在建立经济学类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中,应着重增加对课堂育人效果的评价比重。此外,还应完善经济类专业课教师激励考核机制,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各项评估、认证与考核之中,并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教师岗位聘用、评奖评优、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基于此,高校、学生、教师等各主体“多位一体”,多元协同,共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优化与进步。

三、课程思政与经济类专业教育协同效应的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课程思政应着重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在精神层面发挥大学课程的育人价值,这也对大学课程的评价制度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学生的精神成长以及价值观培育具有主观性和内隐性特点,片面推崇“唯量化”评价,可能会使得那些难以量化的内容无法纳入评价范围。因此各类专业在开展课程思政时,需要将课程教学评价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综合且灵活运用客观量化评价与主观效度检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比较评估和达标评估法、群体评估和个体评估法、自我评估和他人评估法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细化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量。此外,以学生评价为关键指标,同时引入专家评审制度,既在学校层面和广大教师及学生层面进行评估,又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角度进行评估,以此多维度、多主体、大视野下对专业课程进行持续性跟踪评价。可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构建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综合评价体系。

(一)教师素养层面

教师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范以及道德状况是课程思政取得理想效果的先决条件。可选取教师的德育意识、道德状况、学术水平、师生交流能力、教学能力、教学态度等作为二级指标来对教师水平进行衡量。

(二)教学过程层面

教学过程影响课程质量高低,教学过程顺利开展是保障教学效果、影响课程质量的前提。应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课程资源等作为二级指标来对教学过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予以衡量。

(三)协同机制层面

对于推动课程思政与经济类专业教育协同创新而言,通过对协同合作进行评价,有利于促进各参与主体的开放发展,尤其是有利于促进各部门、各要素之间打破障碍,建立良好的交流机制和协同机制。拟以机构建设、跨部门合作、考核激励体系等作为二级指标来综合衡量协同机制的构建与完善程度。

(四)育人效果层面

从整体上看,传授知识和技能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功能,课程教学还涉及对学生生存意志的锤炼、正确价值观的引领等。因而在协同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与经济类专业教育的协同要从思想道德品质、日常行为、规范遵守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衡量课程思政的学习效果,但这在短期内往往较难全面准确衡量。因此应建立持续性追踪评价体系,既要选用短期显示度更高的指标,如课堂活跃度、学习效果、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意愿、学生满意度作为二级指标,又要选取综合能力培养、价值观塑造、思想道德提升等具有内隐性且长远性特点的二级指标,从而全面、系统、综合地设计测度指标以对经济类专业育人效果予以衡量。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