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抗疫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教学

2022-11-08赵钰棋

文教资料 2022年7期
关键词:思政课抗疫中学生

赵钰棋

(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1)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决心,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创造了人类在疾病斗争史上的奇迹。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强调:“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伟大抗疫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2020年9月26日,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出要求,各类学校要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弘扬伟大抗疫精神。2021年9月,伟大抗疫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一、抗疫精神对中学思政课的教育意义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抗疫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中学思政课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学思政课中融入抗疫精神,体现了思政课对现实的观照,对于培养青年一代的民族自信、爱国情怀、责任担当都有着关键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中学生的爱国热情

中华民族是在磨难中成长起来的,在疫情极为严峻的形势下,中国人民用最短的时间取得了全国疫情防控的战略性成果。在病毒面前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展示了强大的凝聚力。80多岁的钟南山院士“逆行”出征,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院长奋战在抗疫第一线,数以千计的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口罩生产者和工地建设者不舍昼夜,各个社区采取各种办法防范疫情扩散,等等。一桩桩一件件的故事,能够使中学生感受到全国一盘棋的凝聚力和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感受到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栋梁,在思政课中融入抗疫事迹和抗疫精神,能够增强中学生对国家的信心,激发其爱国热情与奉献精神,使青年人更有志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新时代思政课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最根本的任务。教师将抗疫事迹与抗疫精神相结合,使学生不仅局限于教材理论知识,也融入和国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时政热点,体现了思政课对现实的观照;教师将中国的抗疫成果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使学生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感受到国之强大;教师将抗疫精神与教材其他理论性内容相结合,使学生树立制度自信。

(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将抗疫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知识整合能力和教学专业素养,教师不仅要熟悉传统教材知识,同时还要关注时事热点,探索抗疫精神、抗疫事迹与政治教材的关联,将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内容,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教师还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这都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

(四)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时效性

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针对青年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他们的思想特点,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进行讲授。若教师只关注传统教材知识,容易使学生与现实脱节。在信息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很多学生愿意主动关注国家大事,因此在思政课中融入抗疫精神和抗疫事迹十分有必要。教师将抗疫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意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和活跃度,体现思政课对于现实的观照。

二、抗疫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的现存问题

(一)忽略抗疫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

在伟大抗疫实践中凝聚成的伟大抗疫精神,可以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中学生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明、有纪律的“四有青年”。但目前部分中学课堂只是单纯地罗列抗疫事迹和抗疫精神,并没有升华到价值引领层面,忽略了对中学生的爱国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例如,在讲解高中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一书中的“实现人生的价值”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用钟南山院士的事迹,在讲解时不仅要讲清楚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还要发挥榜样的模范带领作用,升华中学生的思想,以实现抗疫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抗疫精神与教材内容衔接不当

一些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讲解,忽略了抗疫精神的价值和作用,未能把抗疫精神充实进教材内容,课堂教学中也很少讲解抗疫精神方面的知识。这就导致了抗疫精神与教材内容割裂开来,在课程讲授中不能很好地融入抗疫精神,形成了一个单独的版块,讲解并不深入彻底,这并不能完全发挥抗疫精神对于中学思政课的作用。例如,在讲述必修一中的“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时,只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而忽视了可以利用抗疫所体现的“中国速度”来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三、抗疫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的方法

抗疫精神蕴含的政治价值十分丰富,教师应深入挖掘抗疫精神的内涵,选取恰当的抗疫资源,发挥抗疫精神应有的价值。

(一)从教学目标出发,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课堂正处于由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的过渡之中,将抗疫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应切合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具有操作性和可测验性,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思政课教学目标素养化的设计要合乎课程标准,要统筹学科主干知识、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核心价值观,统筹三维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形成知识学习与学科育人功能相统一,核心素养目标与教学目标内容相结合,实现思政课教学对人培养的全面回归。抗疫精神作为时代的精华,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等各个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促进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形成以“学”为中心的思政课堂,既要注重对于教材理论性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也要关注抗疫时政变化,将理论性的知识与抗疫精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促使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高中必修三中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根据三维目标,教师要讲清党的领导的内涵、要求、意义等,并通过将我国抗疫成果与美国疫情变化数据做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使学生对党的领导产生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二)从教学内容出发,将抗疫精神融入政治教材

抗疫精神在思政课上的运用应围绕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教学内容不同,选取的抗疫事迹也应不同,因此,教师应把握教材知识点,熟练运用抗疫资源。另外,抗疫精神能起到教学的辅助作用,因此设计的时长不宜过长,以免耽误教学进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应选取具有升华价值的抗疫事迹。

例如,在必修一中的“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将中国火神山医院建成的速度、各省援鄂的速度进行展示,感受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同时选取中国援外抗疫的资料,感受中国的大国担当以及中国智慧,深化学生的价值观念。在必修四中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一框内容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取得阶段性胜利,将伟大抗疫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的伟大民族精神。

(三)从教学方法出发,促进思政课堂灵活化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依据教学大纲和政治教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多样的课堂开展形式,有效利用抗疫精神在思政课中的价值导向作用。

1.情景式教学法

政治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是纯理论性知识,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直接讲述法很难使学生把握知识点。情景式教学通过将学生带入一定情境中,降低了学生理解教材的难度,同时也为抗疫精神和教材内容的连接搭建了桥梁。教师在进行情景设置时应考虑课程内容、学生特点,根据所选取的抗疫事迹设置合适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教材内容,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必修四中的“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展示钟南山院士在高铁餐车上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是什么以及钟南山院士是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并结合该情景思考个人应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2.探究式学习法

将探究式学习法应用到中学思政课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解决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思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在高中必修三中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关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的抗疫成就等相关材料,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党的领导所发挥的作用,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得出结论。

3.趣味性教学与鼓励性课堂

将抗疫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教师应打造和谐向上的课堂气氛,在应用抗疫材料时避免生搬硬套,将所选材料生活化、趣味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破解教材内容的枯燥性。尝试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讲述“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时,可以引用趣味性的视频,提出在疫情期间,应该怎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等问题,并尽量将课堂上所提出的践行办法落到实处,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在疫情期间应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互联网时代下的思政课堂,不再局限于一根粉笔、三尺讲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讲解。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整合抗疫资源并应用于中学课堂中。教师选用视频等形式呈现抗疫内容时,要注意视频不宜过多和过长,否则会影响学生把握重点。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广泛,而部分信息的虚实有待考证,因此教师也应当提醒学生筛选有价值的信息。

(四)从教师素养出发,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要将抗疫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必须提高自身的资料收集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教学专业素养。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进程中, 努力做到课程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要紧密结合时代变化和学生需求,以疫情斗争的科学理论、科学实践,支撑、诠释、展现抗疫的科学精神价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认同并内化。把伟大抗疫精神讲活、讲透、讲出新意、讲入心底,引导中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

(五)从学生学段出发,教学内容循序渐进

抗疫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堂,要明确中学生不同学段的授课内容,保证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其中,针对不同学段的中学生年龄特点,如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装在心中;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将不同学段思政课内容连贯起来,让中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抗疫精神的价值,立志为祖国、为人民奋斗终生。

猜你喜欢

思政课抗疫中学生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