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教育视角下消费教育问题研究

2022-11-08

文教资料 2022年10期
关键词:消费主义高校学生符号

杨 璞

(南京师范大学 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高校的思政工作承担着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学生言行举止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高校思政老师和辅导员的关注。近年来,关于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相关谈论较为热烈,“消费主义”一词也经常出现在各类文章中。有观点认为,大学生陷入“消费主义”的泥潭,导致“校园贷”等危机的发生。那么,到底何为消费主义,消费这样一种时刻发生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到底如何影响个体认知发展?当消费行为偏离既定的准则范围后,会对学生主流价值观产生何种冲击,而高校又要如何针对这类问题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引导与教育?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消费”与“消费主义”

“消费”这一高校学生日常高频行为,到底有着怎样的概念界定。《消费经济辞典》从狭义的生活消费出发将其定义为:“人们通过对各种劳动产品的使用和消耗,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和过程。”从经济学视角来看,“消费”不仅是单纯的耗费,更具有一种与社会化紧密相连的社会属性,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联系了起来。因此学生的消费行为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个体行为。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前高校学生的消费对象已经不仅仅拘于物品的消费,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非实体消费,抑或服务购买消费也成为重要的主流消费之一。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曾在其专著中写道:“消费既不是一种物质实践,也不是一种富裕现象学,它既不是依据我们的食物、服饰及汽车来界定的,也不是依据形象与信息的视觉与声音实体来界定的,而是通过把所有这些东西组成意义实体来界定的。消费是在某种程度连贯性的话语中所呈现的所有物品和信息的真实总体性。因此,有意义的消费乃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这句话预测和揭示了消费行为发展的规律,也完全契合了当前高校学生消费现状,即消费已经成为个体自我表达、自我认同的手段之一。

消费主义思潮是产生于 20 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体系,它与大众消费的兴起相伴随,以消费至上、享受至上为显著特征。这一观念伴随着互联网购物带来的丰富性和便利性在大学生群体中快速传播,正在冲击着主流价值观。而符号消费是消费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符号消费趋势已经慢慢成为大学生消费的潜意识和突出的消费特点。符号消费主要强调四点:第一,相较商品的实用价值,消费者更加注重其作为一个象征符号所蕴含的意义,甚至为了符号意义而忽略实际意义;第二,消费行为逐步成为个体自我认同和确定社会地位手段;第三,消费行为成为区隔社会阶层的工具;第四,消费者消费商品的符号意义更多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从符号消费的特点中可以看出,这一消费倾向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高校学生的行为和观念造成巨大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要素点。

二、消费主义对学生品质发展的负面影响

在消费主义潮流的裹挟下,“符号消费”成为为了高校学生日常消费越来越突出的特征之一。沉迷于符号化的消费,除了引起无度消费、炫耀性消费和盲目消费等不良消费习惯,更会对高校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此外,不良的消费倾向,而造成的经济问题,严重时更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甚至是陷入经济危机而影响生命安全。下面,就消费主义或者符号消费泥沼对高校学生在自我认知和品德修养方面会产生的负面效应进行讨论。

(一)引起学生自我认同感混乱

“自我认同”是个体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化发展进程,自我认同发展良好的标识是学生个体能够“形成一种具有内在深度感和意义感的稳定性、连续的自我意象”。自我的认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实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来自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使个体明确生活的意义和精神的追求。但是在消费主义所构建的符号消费世界中,消费行为或消费对象正在逐渐成为学生个体进行自我认同的手段。学生个体通过消费具有不同符号意义的商品来构建不同的身份角色,例如通过消费带有“二次元”符号的手办、“嘻哈风格”的鞋子与配饰、“黑科技”的各类电子产品等获得一种自我认同,抑或完成一类身份构建。这其中,尤其以“球鞋文化”为显著代表。在一些品牌的推动下,价格高昂的球鞋变成了具有身份建构的象征,吸引部分学生趋之若鹜,通过购买超出个人消费能力的商品实现自我认同。

将品牌或者商品同个体身份认同所联系,是消费主义下由售卖方主动获被动产生的一种现象。但是,由于依靠商品符号所构建的认同感具有流动性,个体依赖此建立起的身份角色具有无限变动性和不确定性,会造成自我认同的碎片化。因此,靠过度符号化消费建立起的自我认同,其个体身份可以被选择性地重新界定,使学生产生对身份的不确定性,过度利用外物实现的身份认同是极其脆弱和浅层的。

(二)弱化学生自省能力

自省能力或者自省的说法,来源于中华民族道德修养优良传统。如果说道德理性强调的是自律与意志,则自省更多的表达反省、省察之意。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日常行为思想,及时纠正错误完善自我。但是,消费主义席卷下的符号消费所导致消费的符号化与符号化的消费,使得“各种符号化的商品与消费行为,正逐渐构成当代青少年标榜自我,寻求意义的重要素材”。学生们沉溺于带有各种符码的商品消费,在标榜个性的同时获得心理的快感。“在日益商业化、影像化的符号消费中,商品的符号价值无限演绎。”购物的欲望被充分的激发,物质主义倾向日益严重。符号消费所宣称的“享受合理化”消费主义,“拔除了道德的根基——德性品质,反而建立了新的伦理准则,那就是欲望满足的品味”。在追求无穷尽符号化商品的过程中,表层的感官愉悦与心理满足,使人迷失自我,无暇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反思。

符号消费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使得学生把消费转换为生活的意义,金钱成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滋生出“拜金主义”和“物神崇拜主义”,导致极度的利己化。符号消费的“意识形态以一种更加普遍化的引诱和权力技术,把个体导向背离精神价值和理想,使他们放弃道德追求和共同价值,而关注个人化的消费符号和消费利益,这使得个体自私化、平庸化和物质化,从而使生活中的价值选择非道德化”。就如庄子所言:沉于物,溺于德。当学生们沉溺于追求符号化的名牌商品,以物的获取为最大的享受时,表层的感官愉悦会遮蔽个体的道德理性与自省能力,使得个体沉迷于物质的满足中而影响其深层次的精神追求。

(三)造成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消解

利益维系起来的社会关系,诱导了个人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只顾物质消费带来的精神满足而忽视对其他个体和社会的关怀与义务,不顾他人利益、生态环境的压力。更为严重会造成其漠视品牌的不正确行为,瓦解道德个体的道德情感与意识,使学生沦为消费社会的工具。“消费主义破坏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道德责任承担的基础,表面上解放了人们对自己的期望和欲望,但是却以更加隐秘的方式使消费成为一种社会再生产的强制性媒介。”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消费教育举措

在已有文献中,高校对学生开展消费教育的目的、路径及方法均有论述。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原因,如“社会、企业一味追求利益,放弃社会责任;学校教育中对消费道德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家庭教育不够,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因此,对于大学生开展消费观教育是为了教会大学生在了解自身经济状况下,在消费中能够适度消费、理性消费,对其所付出的与所得到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消费中不奢侈、不浪费、不与人攀比。对于当前大学生消费教育的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教会大学生合理消费、培养适度合理的消费道德、塑造大学生平和的消费心理、提倡幸福简约的消费。结合上述原因提出相应的消费教育实施建议。从具体实践措施入手,针对大学生不良消费习惯建议展开三方面的教育:“首先利用大学现有教学资源,向同学灌输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理财知识;通过校园课外活动和实践,吸引大学生自我教育;营造一个健康的校园氛围,树立健康校园消费文化。”以上的三种建议,是从校园文化建设和宏观层面进行论述,而针对消费主义对高校学生可能产生的三种影响:引起学生自我认同感混乱、弱化学生自省能力、造成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消解等问题,则更需要借助高校思政教育针对,将消费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

(一)将消费教育融入思政育人全过程

主抓思政课堂阵地,通过对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实现对于学生的消费教育。要帮助学生正视对物质的欲望和享受心理,避免在施教过程中,向学生营造一种“苦行僧”似的消费原则。增添一些休闲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消费反思教育、消费法规教育等内容。通过在讨论学习环节设置消费教育相关内容,启发学生的思考。即直观且显性的对于学生开展消费教育,又通过价值观引导,进行隐性教育。

将消费教育与日常思政活动相结合,做好警示教育和原理引导。对于高校学生的消费教育,要坚决避免“说教式”教育,机械告知学生不应该怎么做,硬性灌输教条式的规则和命令。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消费活动中拥有的自主性,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注重事前引导和警示教育,警示和引导重于事后教育和反思。可多用案例教学或者案例分享,为学生敲警钟。

(二)挖掘“符号消费”正向引导功能

消费者在消费商品的符号意义时,意在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享受。这一倾向如若能够发挥其正向的引导作用,将会有助于学生消费道德的养成。学生对于物品符号价值的重视使得其热衷于购买某些享乐倾向的商品。但如若能够将这一倾向运用于学生对于书籍、文化产品、高雅艺术品的消费,则会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通过类似的阅读书目、契合的精神文明消费、积极向上的身份认同来形成同辈群体。通过注重对书籍包装的设计,突出文化产品的审美格调,合理赋予文化类产品符号特征,从而引导学生更加关注文化类消费、艺术类消费和精神文明消费。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与享受。以文化修养、精神文明而非仅物质消费获得身份认同与地位认同,营造高雅消费,适度消费的良好风气。

(三)发挥电子媒介依托下的网络思政功能

发挥电子媒介的正向引导功能,是从社会层面对于包括高校学生群体在内的个体进行消费引导和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要加强对于各类广告、应用软件如网贷客户端的审核力度,对于不实广告不予推送,对于有年龄段限制的应用软件加强用户年龄监管,等等。避免传播内容对学生起到误导作用,甚至是诱导学生进行不科学消费。此外,加强法制宣传、发挥好监督作用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法律知识、树立基本法律意识有助于维护自身消费权益不受伤害;积极曝光、监督不合理消费现象同样能使消费者树立科学消费观。此外,聚焦高校学生群体的消费教育,还应当发挥好网络思政育人力量。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打造能够吸引学生的新媒体平台,通过定期推动微信公众号文章、制作警示视频、制作科普展播、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制作短视频、漫画文创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消费教育引导。

四、结语

聚焦高校学生消费行为,分析在消费主义泥淖下可能会对学生个人修养和道德判断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有的放矢对学生开展消费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消费教育和科学消费观引导,能够正向激励学生跳出物欲吸引,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圆满,做有理想、有抱负的新时代青年。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高校学生符号
Film review:WALL·E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的欲望叙事——论《嘉莉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