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梦”在高校的传播路径探析

2022-11-07段丹东卢彬彬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传播路径新技术中国梦

段丹东 卢彬彬

摘要: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深刻影响着高校传播“中国梦”的路径。文章在分析“中国梦”的实质、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的基础上,以新媒体为载体,以大学生为主体,提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传播“中国梦”的有效路径,以期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对高校传播“中国梦”的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中国梦”;高校;作用;新技术;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9-0054-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2021年度一般项目“‘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FKY04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拓宽“中国梦”在高校的传播路径,是当前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学生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助力拓宽“中国梦”的传播路径,值得探讨。

本文分析“中国梦”的实质、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提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传播“中国梦”的有效路径,供学界参考。

一、“中国梦”的实质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國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此,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一)数字化

信息技术的进步催生数字化的传播方式,数字化是新媒体最显著的特征[1]。数字化传播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通过全方位的数字化过程,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文化、艺术、教育、管理等领域,实现科学与文化的高度融合[2],开辟“中国梦”的传播新路径。

(二)交互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交互性更强。传统的大众媒介多是单向式传播,而新媒体是双向互动的交叉式传播。新媒体能给受众带来更真实、更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能够有效增强传播者与接收者的互动。

(三)超文本

超文本是一种全局性的关于连接、链接、关联的信息结构与文本模式,其代替了传统传播中的闭环结果,通过关键词句链接不同的文本,使文本之间实现交互式搜索。

新媒体通过超文本、超链接、短视频等形式,实现学习主体与创作者的互动,使学习主体不再被动获取信息,而是主动探索和建构链接。

(四)虚拟性

新媒体的虚拟性体现为,以数字化符号为中介,构建虚拟交流环境,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传播知识的魅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虚拟环境下实现自由交互,获得身心沉浸,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无法比拟的放松与慰藉。

(五)网络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四全”媒体时代来临,其突出表现为人们的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越来越网络化,逐渐形成新型社区。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草根化

草根化,即通俗化、大众化,具体表现为人们对自我的关注,以及人、事、物,甚至文化的草根化。

伴随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想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道德观念、价值观和审美均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与此同时,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也为草根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平台。这恰巧满足了自我呈现欲望较强的大学生,使其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走进公众视野,塑造理想化的自我。当前,越来越多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展现自我,主流文化发展日新月异,草根文化逐渐火热。

(二)族群化

族群,是指具备某种共同特征的群体,其成员的认定强调自我认同。族群化是新媒体的基因,代表着个性化的需求和习惯。

目前,大学生利用新媒体的频率很高,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接收知识的新“感官”,其利用新媒体围绕政治、经济、社会事件发起讨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及意见,极大地促进了个体的群体化表达,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

(三)年轻化

在时代深刻变迁、技术快速发展、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作为备受社会关注的新生代力量,大学生已然成为各大新媒体的青年主力军。

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具备开阔的眼界和强烈的自我意识。这使得媒体信息的获取、收集、消费等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态势,一定程度反映了年轻化主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活跃度高

从网络社交活跃度看,大学生的活跃度极高,其不仅关注时事,而且热爱美食,追求时尚、潮流等,活跃于各大论坛,参与大咖分享交流会。新媒体的出现,使大学生打破了传统的、固定的活跃区域和空间,为新事物的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同时也反哺新媒体的发展。

四、新媒体对高校传播“中国梦”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青年富有朝气和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高校是青年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高校的支持与努力。因此,高校必须加强“中国梦”的宣传与教育,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完善“中国梦”在高校的传播机制,开展系列教育活动,让大学生深入把握“中国梦”的实质与内涵,使“中国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高校要借力新媒体开展“中国梦”的宣传与教育,必须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信息化发展,切实把信息革命的时代伟力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动力[3]。

如前文所述,大学生参与网络社交的活跃度高、新媒体普及率高,因而高校在开展“中国梦”的宣传与教育时,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与作用。比如,利用微博、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知乎、B站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即时传递“中国梦”教育信息、共享“中国梦”教育资源、传播“中国梦”教育思想、讨论“中国梦”教育内容。这种即时性分享建立在相互联系的各高校之间,使信息发布者同时也是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有效地传播“中国梦”的实质与内涵,为宣传其教育思想以及开展“中国梦”主题活动提供思路[4]。

简言之,高校开展“中国梦”的宣传与教育,应以新媒体为载体,不断拓宽传播路径,丰富传播内容。如此,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其播种对未来的期望,激励其为实现梦想付诸行动,进而将其培育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梦”在高校的传播路径

(一)学习强国APP构建“中国梦”即时传播渠道

2019年1月1日,学习强国APP上线。该学习平台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权威、最全面的信息平台,是立足全体党员、面向全社会的优质平台[5]。

学习强国APP拥有丰富的图文、音频、视频等学习资源,平台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色亮点,展现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该平台最显著的特色是首页具有新媒体所具备的定时跳转功能,无论是PC端还是手机端,首页都是随时更新的滚动新闻和定时跳转的新闻图片等。这些文章、图片、音频下设置的学习、关注、转发、收藏等功能,是“中国梦”即时传播的重要渠道。

当代大学生具备认知成熟、可塑造性强、敏感度高等特点。高校应基于这些特点,依托学习强国APP,传播主流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把稳思想之舵,打造政治素质过硬的学生队伍,从而自觉抵制新媒体环境下一些腐朽落后、低俗化的宣传报道。此外,还要积极开拓爱国教育课程资源,开展党史学习传播与教育等,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青春力量。

(二)利用专业终端分享“中国梦”学习资源

移动互联网时代,教育终端纷纷融入通信、大数据、云计算、AI等新技术,终端各项功能和数据融合度、全面度不断提升,这对分享“中国梦”学习资源相当有利。

以学习通APP为例。该平台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集阅读、科研、学习、交流、管理等用途于一体,融合移动端、教室端、管理端各类教学应用于一体,包含文献、图片、音频、视频、论坛和授课等多媒体互动功能[6]。目前,学习通APP凭借自身优势,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重要的辅助学习手段,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线上教学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共同学习的主要途径。

如今,越来越多高校通过学习通APP,采取直播、录播、音频、微课等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并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不仅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形成了课堂内外无缝衔接的学习模式,帮助教师更好、更全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学习通等专业终端为分享“中国梦”学习资源提供了良好平台,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利于丰富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为高校开展“中国梦”的宣传与教育带来全新机遇。

(三)借力短视频传播“中国梦”教育思想

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既要继承过去,也要立足当下。新媒体时代,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媒体纷纷利用微博、微信、B站、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传播“中国梦”,通过打造正能量的短视频来开展“中国梦”的宣传与教育。把短视频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中,让短视频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获取渠道,已是大势所趋。

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在各大媒体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作品,大学生也不例外。其可在新媒体平台大展身手,创作属于自己的、充满正能量的作品,向主流媒体投稿或进行官方认证,在吸引流量、引发大众交流探讨的同时,输出优质原创内容。

在“中国梦”的宣传与教育方面,高校借力短视频进行传播,并带动大学生参与其中,是新媒体时代一次有益的尝试。短视频內容丰富,贴合当代大学生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且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传播力,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梦”的实质与内涵。

此外,短视频中的留言、评论等功能,能使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学生能快速接触到创新的思想,焕发出青春与活力;学校可根据学生的留言、评论及停留时间等,获取真实的反馈信息,从而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并且,相较面对面交流,不少学生更愿意通过新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在新媒体的助力下,学校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内心动态,从而更好地开展“中国梦”的宣传与教育。

(四)动员班级团支部在网络互动平台探讨“中国梦”教育内容

班级团支部由班级中的团员组成,是学校共青团组织体系中最基层的政治性组织,是班级建设的主导力量,是扩大传播“中国梦”影响范围的潜力团队。

为了充分发挥团支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更好地调动团支部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充分地反映青年的呼声和愿望,应积极动员团支部成员在网络互动平台探讨“中国梦”教育的相关内容。比如,在班级微信群、QQ群、钉钉群、学习强国群等组织群里组织开展“我的‘中国梦”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以新媒体为载体,采取演讲、朗诵、书法、绘画、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发挥线上投票、点赞、留言、转发等功能,开展线上线下学习交流活动等。

六、结语

新媒体的普及应用,深刻影响着“中国梦”在高校的传播。未来,高校应持续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讲好新时代“中国梦”的故事,不断扩大“中国梦”的影响力,增强“中国梦”的感染力,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使命与职责,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朱娅婷.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场所的影像传播与城市文化构建[J].新媒体研究,2015(1):24-26.

[2] 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 2013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新进展论文集[C].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4.

[3] 王钦敏.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网络强国[N/OL].人民日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641700774407209&wfr=spider&for=pc,2021-04-21.

[4] 王佳茵,徐亚永.新媒体时代中国梦宣传教育的载体维度[J].戏剧之家,2016(5):254-255.

[5]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线仪式在京举行 王沪宁出席仪式并宣布平台启动[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 cn/n1/2019/0102/c64094-30498245.html,2019-01-02.

[6] 田茂娇.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的运用探析[J].视界观,2020(13):249,251.

作者简介 段丹东,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卢彬彬,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传播路径新技术中国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