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稀有剧种保护与传承的主要途径

2022-11-05袁冬梅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艺术学院

艺术评鉴 2022年16期
关键词:剧种河南戏曲

袁冬梅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艺术学院

河南稀有剧种具有悠久历史,且具有十分珍贵的认识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是先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近些年来,受市场经济大潮和信息化浪潮影响,我国传统戏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一些地方戏曲发展与传承困难重重。河南作为戏曲大省,一方面是因为有豫剧、曲剧、越调等这些在全国有广泛影响力的剧种;另一方面,还因为有众多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稀有剧种,如大平调、大弦戏、宛梆、怀梆、柳子戏等。据统计,目前河南省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稀有剧种就有29 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4 个,省级项目15 个,这些稀有剧种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困境。加强河南稀有剧种的保护与传承,特别是活态传承,对于繁荣中原文化、建设文化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挥政府职能,为保护传承提供服务保证

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实情况下,传统戏曲可以说是比较边缘化的一种存在,而稀有剧种更是边缘中的边缘,观众越来越少,经营越来越困难,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其价值不高,对我们的生活来说可有可无,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对传承传统戏曲兴致不高。但是从民族文化的视角来看,我们的戏曲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变迁,已经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文化应该充满多样性,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文化形态的共生共存。保护好这些稀有剧种,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多样性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维持我们正常的文化生态,为河南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储蓄宝贵的文化资源。

解决河南稀有剧种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多重困难,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最重要的是需要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强有力支持。这并非是政府包揽一切,而是着重抓三方面工作:领导、管理与服务。

(一)加强领导,强化顶层设计

历史与现实都反复证明,一个地区文化事业发展得好坏与这个地区党委、政府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河南诸多戏曲从名闻遐迩嬗变为稀有剧种,既有市场经济冲击的原因,也有政府缺少支持的原因。河南各稀有剧种都蕴含着浓郁的区域色彩,反映了该区域人民独有的生产生活、价值观念、精神风貌等。市场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打破了地区的界限,各地区人们的文化生活联系日益紧密,使得存在于特定区域的稀有剧种观众日益减少,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如果没有外部因素的强力支持,任其自生自灭,各稀有剧种必然日益式微,直至最后消失,这就需要由各级政府进行扶持,把稀有剧种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上升到文化强省战略高度,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好顶层设计,与其他方面的文化事业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一体推进。

(二)加强管理,引导正确发展方向

无论什么稀有剧种,其都来自于民间,河南剧种也是如此,其充分吸收了河南民间文化的丰富营养。整体来看,河南稀有剧种的内容是健康的,反映了河南人民爱国、勤劳、正直、勇敢等优良品质,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毋庸置疑的是,稀有剧种具有鲜明的草根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不健康的内容。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稀有剧种为迎合底层民众的精神需求,生产、演出一些格调低下的作品,这是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的,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管理,引导稀有剧种对传统剧目进行改革,推陈出新,并且多创作反映时代先进成果、体现河南人民崭新精神面貌的优秀作品。

(三)多措并举,提供服务保障

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这是政府的重要职能。要更好地发挥政府服务保障功能,就必须了解稀有剧种目前存在的困难,对症下药。当前河南各稀有剧种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表面上看,缺少观众,经济效益低。深层次看,绝大多数稀有剧种人才断档,缺少优秀作品,技术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当然,不同的剧种面临的困难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许多差异。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强调研,摸清楚各稀有剧种面临哪些困难,采取不同政策与措施,从资金、技术、用地、物资、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保障。

二、持续推进创新,不断奉献精品佳作

近些年,河南许多稀有剧种推出一些精品佳作,多次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被戏剧界称为“河南现象”。然而,真正能够走向市场,既有良好社会效益,又有良好经济效益的剧目少之又少。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在充分尊重稀有剧种本质特征与历史实践的基础上,从时代进步中汲取动力和营养,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创作生产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一)创新作品内容

从历史上看,河南稀有剧种能够形成并不断发展,根本原因是它们反映了河南普通劳动群众的生产生活,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受到了他们的欢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它们遭遇生存与发展困境,一方面受到其他精神产品的冲击,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萎缩;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的内容陈旧,没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没有反映河南人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生活,与现实脱节。要摆脱生存与发展困境,根本的出路就是改革创新,关键举措是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普通群众之中,反映普通群众的生活。对传统剧目进行保护,并非原封不动、原汁原味地保存,而是要在继承其精华的基础上作出新的演绎,更重要的是充分反映时代精神,满足人民群众独立性、多样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的精神需求,努力创作、生产能够打动人心、征服群众的优秀新剧目。

(二)创新表现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任何一种艺术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通提高,与之相应的是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文艺作品从来都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人民群众不仅希望文艺作品反映新的时代内容,也希望艺术作品能够采取新的表现形式。这些年,艺术界人士不断创新表现形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3D 电影、实景戏剧等,深受观众的喜爱。河南稀有剧种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但整体来看进展不大,绝大多数剧目仍然采用传统的表现形式,长此以往,一方面不能留住中老年观众,另一方面又不能吸引青少年观众,导致其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河南稀有剧种发展的根本途径是适应内容创新的需要,改革表现形式,以适应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求新、求变、求异的心理特征。

(三)创新传播手段

舞台表演是河南省稀有剧种的主要传播方式,现实中仍然是最重要的传播手段之一。在信息化时代,新的传播手段异军突起、日新月异,不断挤压传统传播手段的空间,以因特网、手机等为代表的现代传播手段,不仅大大提高了戏曲传播的速度与质量,而且十分便捷,深受广大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受众的欢迎。利用现代传媒,采用现代科技成果,如抖音、快手等传播稀有剧种,提升稀有剧种传播的速度、质量,进而拓展稀有剧种的传播空间。

三、着力培养优秀人才,不断优化队伍结构

稀有剧种的保护与传承关键在人才队伍建设。这些年,各稀有剧种在编剧、导演、作曲、演员、舞美、评论各方面都涌现出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家,但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队伍结构严重失衡。因此,人才队伍建设既要解决数量不足的问题,也要解决结构失衡的问题。

(一)全面培养各方面优秀人才,以表演人才为重点,兼顾其他方面

稀有剧种综合性特别强,涉及到剧本、表演、导演、音乐、舞美等各方面,哪一个方面的人才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剧种的发展。演员又是稀有剧种发展的核心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稀有剧种其实是“角儿的艺术”。从历史和现实情况来看,稀有剧种的发展水平往往体现在它是否有“名角”。河南稀有剧种最大的困境就是缺少“名角”,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的演员,为稀有剧种的保护、传承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同时,也要统筹兼顾,大力培养剧本、导演、音乐、舞美等方面的人才。

(二)推动剧团之间、角色之间、性别之间实现动态平衡

从调研情况来看,河南各稀有剧种之间队伍不平衡状况十分突出。整体来看,极少数剧种人才状况相对较好,绝大多数剧种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剧团状况不平衡,国有剧团明显好于民营剧团;角色结构水平失衡,旦角演员实力强于其他角色,净角最弱;性别结构不平衡,女性从业人员多于男性;从业人员水平发展不平衡,一般从业人员多,但优秀人才少。根据各稀有剧种的不同情况,应当采取不同措施。为尽可能保护与传承更多稀有剧种,在继续扶持国有剧团的同时,适当向民营剧团倾斜,加大对它们的投入;更多关注净角、男性演员;突出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而保持剧团之间、角色之间、性别之间的动态平衡。

(三)拓展人才培养方式

稀有剧种最初来自于民间,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家庭式、师徒式,在当代,这仍然是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存在面窄、量小、低效等问题。河南省有专门的戏曲学校,许多大中专学校都开设了戏曲专业,一些文化机构也在进行戏曲人才培养工作。政府可以委托院校和文化机构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或者剧团与它们之间进行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也可以通过网络方式开展培训,实现线上培训与线下培养相结合。各剧团要通过内部培训、岗位磨砺、老艺术家“传帮带”等方式培养人才。

四、培育演出市场,促进良性发展

从长远看,稀有剧种的发展必须面向市场,不可能长期完全依赖政府的扶持。目前河南省稀有剧种虽然面临生存困境,但并非毫无希望。一些稀有剧种数次赴京演出,产生很大反响;一些剧种还出走国门,到欧美以及亚洲许多国家演出,引起轰动。这表明:只要措施得力,可以有更多的演出市场。

(一)深化改革,激发各类主体活力

在困难面前,一些剧团、演员失去奋斗动力,一味地依赖政府的扶持。例如,一些剧团不是千方百计地提高演出水平、努力开拓市场,而是“等、靠、要”,满足于维持现状。一些剧种传承人拿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非遗项目补助后,并没有真正去传承剧种,而是把政府补助当成一种“福利”,这种现象不改变,稀有剧种只能永远停留于“稀有”水平上。因此,有必要对现行财政补贴制度进行改革,把补助与传承效绩挂钩,以此激活各主体活动,使其真正走向市场。

(二)走进基层、走向群众

从历史上看,河南稀有剧种并不是政府扶持起来的,而是生活在基层的艺人艰苦奋斗的成果。这些基层的艺人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他们用戏曲的方式表达普通群众的感情、愿望、诉求,因而形成了固定的观众群。现存的稀有剧种大多脱离了基层的普通群众,艺人大多生活在城市中,对基层普通群众没有认知、没有感情,他们的作品差不多成了一种“自言自语”,难以获得普通群众的认同。稀有剧种要彻底摆脱生存困境,就必须走出城市、走出大楼,走进基层、走向群众,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学校等,与基层普通群众同甘共苦,向普通群众学习,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服务,努力反映群众生活,表达群众情感,重构剧种与群众的关系,再建自己的观众群。只有这样,稀有剧种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可靠市场,获得生机与活力。

(三)多渠道宣传推介,扩大稀有剧种的影响力

稀有剧种市场狭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在广大群众中影响力小,年轻一代中很少有人了解稀有剧种。要想扩大演出市场,就必须让年轻一代了解、喜欢稀有剧种。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接受稀有剧种呢?仅仅依靠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手段,显然影响面有限。当代对年轻人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自媒体,所以,有人把当代称为自媒体时代,所以可以借助自媒体,向年轻一代广泛宣传稀有剧种。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学校,可以在大中小学的相关课程中适当增加稀有剧种的内容,培育他们对稀有剧种的认同感。

(四)加强政策支持,为稀有剧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稀有剧种面向市场,并不是将剧团和演员完全推向市场,任其在市场中自生自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稀有剧种盲目失推向市场,一味地由市场引导,那么稀有剧种最终只会走向灭亡。政府应当发挥好服务功能,为稀有剧种培育成熟的市场发挥好自己的职责。一方面维护稀有剧种的合法权益,为其制作、表演、传播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加强监管,防止稀有剧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生产、表演低级趣味的剧目,引导它们合法经营,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传播正能量、消除负能量。

五、建立健全协作机制,形成整体合力

稀有剧种的保护与传承涉及社会的多部门、多领域,需要宣传、文化、教育、科技、工商、财政等多部门之间通力合作,更需要不同剧种之间合作。

(一)建立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形成部门合力

保护与传承稀有剧种是促进河南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河南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各部门、各方面人士的共同努力。可以建立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把文化部门、宣传部门、教育部门、工商部门、财政部门、科技部门等整合起来,形成整体合力,为稀有剧种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支持。

(二)建立健全跨地区协作机制,形成地区合力

河南稀有剧种形成于中原沃土,但融合了周边省份文化艺术的有益营养。仅仅依靠某一地区的力量,无法担负起保护与传承稀有剧种的使命,所以需要建立健全跨地区协作机制,打破地区限制,把剧种流传的地区整合成整体,为稀有剧种的发展提供全区域的服务与支持。

(三)建立健全跨剧种协作机制,形成剧种合力

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事物就是在互相斗争又互相学习中存在与发展的。戏曲的发展同样遵循矛盾规律。任何一种剧种都以自己的特色而存在;同时,又充分学习、借鉴其他剧种的长处,促进自身的发展。无论是哪一种戏曲,在其发展历史上总是与其他剧种互相学习、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剧种如果极端排斥其他剧种,不注重学习其他剧种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它一定会被历史淘汰,这是戏曲发展的一条规律。在稀有剧种面临生存与发展困境的今天,依靠一种戏曲的单打独斗是难以生存与发展的。建立健全跨剧种协作机制,各剧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生共荣、共同发展,最终走出困境,把稀有剧种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河南稀有剧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在历史上辉煌过、兴盛过。保护与传承河南稀有剧种,对于留住中原文化的根脉,彰显中原文化的多样性,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发展河南先进文化,提高河南文化软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今,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河南稀有剧种面临生存与发展的瓶颈,保护与传承这些稀有剧种,是当今时代的河南人民,特别是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以不同的形式参与稀有剧种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推动稀有剧种的发展与复兴。

猜你喜欢

剧种河南戏曲
《戏曲研究》稿约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戏曲从哪里来
Jokes Today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
扬剧老生表演艺术浅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