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举制对唐朝武术发展的影响

2022-11-05付景浩刘存忠谢书玉

武术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武举习武武则天

付景浩 刘存忠 谢书玉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1 武举制产生的时代背景

武举制实质就是一种专门为国家选拔军事人才的选拔制度。武举制诞生于隋朝但得到国家的承认却是在唐朝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武则天认为“九州之广阔,怎么能一人风化,必伫才能,共成羽。”武举制从唐朝正式被设立一直延续到清光绪年间才被废除,一共存在1200多年,他的地位仅次于科举考试。武举制被设立的时代背景:其一,随着历史的发展,武将世袭的弊端越来越突显出来,武将的选拔迫切需要改善,武举制应用而生。其二,经过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朝国力鼎盛,人民安居乐业,和平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主题,战争的意识渐渐被淡忘,军队战斗力远不如以前。到了武则天执政期间,以突厥和吐蕃为首的少数游牧民族不断侵犯边境,严重威胁其统治,国家迫切需要具有军事才能的人才,而武举制的产生为国家解决了缺乏军事人才的困难。其三,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势力庞大的关陇集团是其最大的威胁,武则天需要培养自己的势力才与其抗衡,而武举制的创立使习武之人有了步入仕途的机会,使其收获了一批具有军事人才,壮大其自身的统治力量。

2 武举制的内容

唐朝武举制的创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规章制度,有计划地面向全国选拔武术人才的制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唐朝杜佑《通典》卷十五《选举三》记载:武则天执政第二年,有人在教练习武术,“其后每岁如明经进士之法,行乡饮酒礼,送于兵部。”从《通典》这部古籍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断定武举制是在武则天长安二年设立的。武则天要求内外各级文武官员,都要举荐自己知道的,只要具有稳定边疆和治国能力的人才无论出身是否高贵都要举荐上来。唐朝武举制有严格的时间规定,每年举办一次,是由中央和地方组织的,其考试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骑射类主要包括长垛、马射、马枪、筒射和步射。第二类是力量类,包括穿箚、翘关和负重。第三为言语类,主要是军事理论和身材样貌。长垛考核的规定:考生用三石弓和六钱的弓箭射百步以外的箭靶,射中靶心为上等,射圈上为中等,射圈外为下等。马射又叫骑射,就是考生骑在马上射箭,全部射中为优秀,不全中者为中等,全都没有射中的为下等。马枪的考核方式是:驰马入,运枪左右,触必版落,而人不落,其他比赛科目都是展现考生武术能力特点。筒射:为筈以傅弦,内箭筒中,注箭弦上,筒旁为一窍,穿小绳系于腕,彀弓即发,豁筒向手,皆激矢射敌,中者洞贯,所谓筒射也”。步射:就是用弓箭射草人,射中者为上等,虽中而不法者为中等,虽法而不中者为下等。穿箚的考核方式是:考生用弓箭射盔甲,根据考生射穿盔甲鳞片的数量来判断成绩的好坏。翘关:是一种举重力课试方法,要求手持门关之一端举之。负重:负重者,负米五斛,走二十步,就为中第。言语和材貌则主要选取身材魁梧,应对详明,有领兵作战能力的人才。此外,武举制还有一些附加项目,就是要求考生需要掌握一些特殊的兵器,例如:机弩。凡是参加武举考试合格者,无论出身门第,身居何职,家境如何,都由兵部颁发“告身”凭证,结合考生的综合成绩的高低以及他们的才能分别授予不同的武职。国家也通过武举制选举了一批具有军事才能的人才,例如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和唐朝后期宰相崔圆等都是通过武举制选拔出来的。

3 武举制对唐朝武术发展的影响

3.1 武举制的实施对唐朝武术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3.1.1 从国家层面为武术发展提供保障

武举制的创立表明武术已经得到当朝者的认可使武术发展具有了政治方面的保障,民间习武也具有了合法性。而且武举制设立后国家对考试时间、形式和内容做了统一规定,只要考生成绩合格,无论出身门第,身居何职,家境如何都授予相应的官职。武举制度的实施充分调动人们习武的积极性,社会上习武的风气达到历史高潮。练武的人数也在渐渐的增加,极大的推动了武术的快速发展。

3.1.2 武术的地位得到提升,尚武风气盛行

一方面,武举制使得以文取仕的传统观念被打破,以武入仕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武举制的地位与科举一样,打破了人们的重文轻武的思想,甚至出现有一部分文人弃文从武的现象,例如,著名唐代诗人杨炯《从军行》曾写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武术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每一个王朝都是从刀枪马背上建立起来的,其统治者大都存在尚武的风气,随着统治者的思想扩散到朝野上下,武术越来越被重视,使社会中的尚武风气也越来越重,一时间社会尚武风气浓厚,从而加快了武术的发展。

3.1.3 武举制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军事人才

武举制设立之前唐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居安思危的意识渐渐淡薄。当时兵器都收入了国库,军队的战争意识渐渐变得薄弱,军队的战斗力远不如从前。而武举制的设立为国家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唤醒了人们的居安思危的观念,战争与和平也慢慢进入人们的观念之中。武举的考试内容都是与实战相关,考核的标准是统一的,难度非常大,只有刻苦练习以及具有军事才能的人才会通过考核。尽管道路艰难但它是习武之人进入仕途报效国家的唯一途径,吸引着无数英勇之士参加武举为国效力。例如,唐朝中期为平定安史之乱做出巨大贡献的郭子仪就是通过武举制选拔出来的。这些人才选拔出来分配到军中大大提升了当时唐朝的军队战斗力和军队的文化水平。

3.1.4 推动武术教学发展,开启武术发展新局面

武举制设立后,唐朝为了更好地让人们练武还下令每个地方设置木桩供人们练习,一时期民间习武风气大涨。由于武举制的考核内容是国家统一规定,具有统一的考核规则,于是就诞生了一批专业的传授武艺的人,使得武术教学在全国范围得以开展,武术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对武术事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武举制设立以前军事人才的选拔大都是官员的推举以及世袭,会产生举荐自己的亲人使大批人才被埋没的弊端。武举制打破了武将世袭的漏洞,为广大习武之人提供了一条步入仕途和为国效力的道路。当时社会习武风气大涨,谏议大夫田敦奏对说:“兵部每年举办的武举都有数百人前来参加, 挟持弓矢, 出入皇城间。”足以表明当时习武人数之多,达到历史新高。此外,习武之人要想进入仕途,报效祖国为人民做贡献,只有参加武举考试才能获得功名而且武举考试只要求成绩及格,不问出身来历,所以即便是最寒微的平民,只要考试能够合格,就能分配官职,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更多人的习武热情,并极大的促进了武术在民间的普及与推广。由于武举制的实施唐朝兵器也有很大的改进,出现了新型的兵器陌刀,陌刀具有长柄,杀伤力比较强,适合军队作战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军队。陌刀是四种唐刀之一,由于其杀伤力比较强能配合各种部队作战,还能有效地克制突厥等游牧民族的骑兵,所以被广泛的应用于军队,并作为先锋极大的提高了战斗力,由于这些原因,当时唐朝军队还专门成立了陌刀队并设立了陌刀将一职。《通典》有言:“军队后面有人专门看管,手里拿着陌刀,看到士兵有后退者便立即斩杀。果毅领傔人,又在后方督查战士,看到士兵不畏战的便斩杀。”陌刀作战的成功案例:裴行俭伏击突厥的战争,高仙芝征伐小勃律的战争,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张议潮、张淮深与吐蕃、回纥的战争以及平定望苴子蛮。这些为唐朝做出杰出贡献的军事将领大都是通过武举制步入仕途的。

3.2 武举制的实施对唐朝武术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虽然武举制设立对武术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武举制的推广,其自身的局限性也慢慢的展露出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武术的全面发展。从武举制的考核内容来看,主要考各类骑射和马枪以及对兵书的考察,这是冷兵器时代一个将领所需具备的。但是从武术本质属性上来讲,武术不仅仅是军事武艺还包含着民间武艺。而武举制更多的是体现军事武艺,导致人们片面地以为武术就是军事武艺除此之外便无其它的形式,从而导致武术不能全面的发展。武举制所考核的内容大都是与军事相关并且内容每年都是规定好的,从而导致武术的文化属性并不突出,但是习武之人要想进入仕途就必须严格按照武举考试中规定的内容来进行练习,严重限制了武术的发展空间。导致习武之人所注重的焦点集中在考核的内容上,武术的理论和创新等方面被忽视。这就造成武术技击和武术理论不能同步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武术发展的步伐。

4 结语

唐朝武举制的创立在武术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具有军事才能的人才,打破了以往重文轻武的观念。武举制的考核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对武术技术的精炼化与规范化。此外,武举制的设立也是对武术本身的一种推广,激发了人们的习武热潮,出现了以培养武术人才的教育学堂,开创了武术发展的新局面。唐朝确立的武举制经过后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趋于成熟,对武术技术的多元化存在和精炼化起到积极的推广作用。

猜你喜欢

武举习武武则天
从前有只猴儿
从前有只猴儿
MYTH AND MECHAS
武则天的遗嘱
宋代武举华岳的军事思想
武则天陵墓前“无字碑”解读
武则天与文化中国
王宝强幼年习武照曝光 苦练一字腿鹰爪功
天一阁藏明代武举录探析
习武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