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口银炉:晚清民初东北独特的金融业

2022-11-04李玉颖林克宇营口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西炮台遗址陈列馆辽宁营口5004营口市博物馆辽宁营口5004

收藏与投资 2022年10期
关键词:营口资本

李玉颖,林克宇(.营口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西炮台遗址陈列馆,辽宁 营口 5004;.营口市博物馆,辽宁 营口 5004)

晚清民初的营口,其实就是指西大街。1861年4月23日营口开港前后到20世纪初,营口成为东北的经济、商业、金融、航运和东北药材业的集散中心,如日中天。众多的厂家、商号、店铺在西大街的历史舞台上,使营口迎来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经济发展春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营口有一个特殊的金融机构,即营口银炉。

一、银炉的产生

什么是银炉?外地、本地现银,经熔化铸成银锭,重53.5两,品位992,这就是银炉。所熔铸之银则为炉银,即营口炉银,又称“营平”“营平现宝”,作为流通货币。当时清政府户部铸造的“库平银”,即官银成色为999(含银量为99.9%),而营口的炉银成色为992,二者每百两相差7两,每50两相差3.5两。炉银每锭铸成53.5两后,含银量可以与每锭50两的库平银相等。另外,清政府规定,地平银不得与库平银持平,营口炉银与东北各个贸易伙伴城市,如锦州、奉天、吉林、齐齐哈尔等地流通的地平银都是992,便于流通。随着营口贸易的发展,来自各地的现宝(流通的银制货币)成色不一、重量各异,每次交易时都要过秤、验色和搬运,既费时又费力。炉银成为营口市场主要的交易支付手段后,为了免除扛送过秤的麻烦,方便交易,由银炉在双方账户中进行划拨而不进行现宝交易。尤其是光绪年间卯期结算制度确立后,成为以转账结算为主要内容的过炉银制度。早期的营口银炉,初步具有金融机构的职能,把各种纷纭复杂的流通货币统一为“营清”,成为交易标准货币,从而促进了物资的交流,商业发展。

开设银炉的目的是:熔银铸锭加工费;集资,即吸引本地厂商和个人存银;用自己的银炉资金来支持、发展、扩大其他联号商业、实业,相互通融,实则以银炉资本作基础。银炉的出现是商业发展的结果。

二、营口银炉的发展及兴盛

营口于1861年4月开港,由于商品贸易的兴盛,营口地区在那一段历史时期的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营口地区的货币需求量激增,外来银子的种类很多,大小、规格、成色各不相同,很多厂家和做买卖的个体户急需借助于货币进行交换。自1861年开埠到1906年大连开港前,营口是东北唯一的对外港口,一度是东北经济金融中心、货物贸易的集散地,这是营口经济发展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开港后,裕盛祥、义顺魁、东和泰、世昌德、恒义福、庆丰号等银炉相继开业。总体上看,营口的银炉业因商业贸易而兴起,伴随商业资本的发展而派生出来,是商业资本转入金融资本的特殊金融业。营口银炉业通过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随着营口银炉功能的演变,银炉的运营效率提升了,进一步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加速了当地金融业的进步。

19世纪中后期,营口经济进入发展期。1880年,裕盛祥银炉在公议会提出过炉银办法,用炉银转账、结算(即将现银送至银炉存放注账,开条为据,日后交易则经银炉结算),这就是虚银位时期,炉银演变成“抹码银”,亦称“过码炉银 ”“码子银 ”“过炉银”,而银炉则变成了代收代支的信用转账机构。“过炉银”是一种虚银本位的体制,使用类似支票的三联单,代替炉银作为支付手段,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缩短交易手段的周转率,从而促进市场交易的发展,过炉银制的信誉极高,成为近代营口金融流通的独有特征。

1883年,银炉裕盛祥执事(经理)李业声、栈房永同庆执事宋墨桥、油坊履泰执事胡连泰三人议定,营埠商业贸易等往来,以炉银来决算,一年分四个卯期,腊卯总决算,标志银炉地位的确立,成为营口交易的标准货币。

20世纪初,营口银炉达到全盛时期。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1912年银炉公社成立,这是各银炉商家的联合组织,即民间组织;金融界的中心地位已确立,信用牢靠,几乎所有商业往来都用炉银决算;大商号,大企业(如油坊),几乎都开设银炉,形成联号商铺,联东不联财,会计独立(类似于今天的连锁店);除个别银炉转制经营其他外,没有倒闭现象,银炉业增至30家,盛况空前。

银炉成为营口商业的支柱和后盾,它与大屋子资本、油坊资本紧密结合混合生长。市场需要的通货均由银炉供给,大屋子联号均需银炉供应资金。如1905年4月28日统计,营口共有银炉26家,日平均出入额24万~25万炉银,营口贸易年需炉银4 000万两,日平均20万两。其中25家银炉,年共贷款1 018.7万两炉银。

三、营口银炉的衰落

据统计,从清咸丰元年(1851年)营口成立第一家银炉永成德开始,一直到伪满时期1933年仅存的四家银号被迫停业,其间共有七十三家银号活跃于营口埠内,提供商贸交易所需的“通货”。然而近代发生的几次金融倒闭案也给营口市面带来极大震动,至民国前后,营口银炉呈衰落之势。

衰败之势的主要表现:营埠银炉的倒案事件增多以至消失,如1905年天字号倒案,1907年东字号倒案和裕字号倒案,银炉利润在衰减;银炉业及其资本呈减少之势。1910年尚存13家,1919年巨商义字号破产,1920年12月14日义字号银炉倒闭,1912年营埠银炉只剩4家,至1929年全国共存银炉7家。

“九·一八”事变后,营口商业停顿,大户银号倒闭。1933年,经过倒闭风潮以后,只剩下了永茂号、世昌德号、公益银号、永惠兴号四家。1933年11月3日,日伪政府在统一币制的美名下,由财政部公布《过炉银清理纲要》:禁止过炉银的发行和流通,关闭银炉。其中,永惠兴号首先于10月6日关闭,其他三家截止到1934年,将所有一切依过炉银通货计算的债权债务,一并移交于营口商业银行继承。至此,盛行营口七十余年历史的银炉业退出历史舞台。

四、营口银炉业立足于东北金融业的原因

1.营口银炉业的出资者都是营埠的大商巨贾,即油坊业主、大屋子主,批发商、装船业主等。这些大商家、企业主资本雄厚,势力庞大,营埠举足轻重的商号均开办银炉。

2.银炉业也以油坊业、大屋子、货栈等为副业,依靠联号经营,资金上可相通融,这些联号联东不联财(会计独立),盘根错节,北达黑龙江,南俯辽南,最多联号20余家。

3.与外地银炉不同,营口银炉业资本雄厚,少则5万两,多达50万两甚至达90万两,上海银炉大都在4 000~5 000两。上海为货币制造机关,而营口则是按通货的需要而产生的金融机关,属商业银行性质。自己资本成为债务的保证金、代付等运转资金,是预付金的基础。百姓又有储金的习惯,而银炉又视银根松紧而定,银根紧则贴色(加息),银根松则倒贴色。这种灵活多变、自由利率以及拨兑制度,使银炉如虎添翼。

五、营口银炉业对营口经济发展的历史意义

因为贸易的需要而出现的银炉业进一步推动了营口的商贸发展。而铸造炉银的银炉业,也由最初的加工银锭发展为为商户办理存银转账等业务,为贸易规模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营口银炉曾以信用机构的姿态立足于东北金融业之中,虽然没有演变成近代银行,但它的众多机构和信用工具,汇兑业务的各种做法、汇划制度和复杂多变的利率管理制度等等,为后世银行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提供了技术,业务和管理方面的经验。银炉不但能作需要供给,且能作营业辅佐。同时,银炉为营口的贸易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不仅限于当地的商业,实与全东北的经济有莫大的关系,对繁荣本地经济、扩大贸易规模曾起到积极作用。

晚清民初东北特殊的金融业—营口银炉业,在东北乃至全国都是极其罕见的、极其特殊的,为营口所独有,营口辽河大街西段清末民初银炉业旧址随处可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均排列在西大街南北两侧,整齐划一,遗址保存良好。

1.世昌德旧址。位于西市区工商街工商里二委四号,资本主是营口白庙子百善堂王海安,资本10万两,至1929年股份制资本增到40万3 099两3钱3分,当年资本50万两。1891年开业,至1933年停业。

2.永茂号银炉旧址。位于西市区繁荣街正大里20号。资本主是东永茂加上山东登州人刘怀卿,资本20万两,1904年开业,1933年停业。

3.东生长银炉旧址。位于西市区渡口里,原长兴金店,后改为人民旅社。资本主兼执事(经理)是广东人叶朗清。

4.永惠兴银炉旧址。位于西市区工商里62号。资本主是天津郑筠荣,原资本1.5万两。1907年6月19日于此地重新开业,资本金20两,至1929年资本达50万两,1896年开业,1933年停业。

总之,营口银炉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活动于商业领域经济之中,既具有封建性,又具有近代银行萌芽的因素,成为金融支付的信用手段,这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特殊产物。对营口近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奠定了营口作为清末东北贸易与金融中心的历史地位。

猜你喜欢

营口资本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河风海韵·醉美辽河”全国诗歌大赛获奖名单
醉美辽河,流进我梦想的城(组诗)
大美营口
资本策局变
营口成为世界海蜇产业链核心
当资本无处可去时,可以造车啊!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资本过热烧出伪需求更多O2O项目可能在下半年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