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馆藏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初探

2022-11-04南京市博物总馆江苏南京210004

收藏与投资 2022年10期
关键词:青铜器文物保护馆藏

李 松,王 晖(南京市博物总馆,江苏 南京 210004)

南京博物馆是国家重点博物馆之一,是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共被细化为历史馆、特展馆、艺术馆、数字馆、非遗馆、民国馆六大馆类。南京博物馆收藏文物丰富、种类不一。观众既可领略到数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文明,亦可探究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南方典型水乡文化。依托多样化的馆藏文物,实现了传播文明、增强民众历史文化素养的社会价值。为充分挖掘馆藏文物应有价值,博物馆在注重保护文物的同时,也需做好文物修复工作。以下内容则结合南京博物馆工作实践,对馆藏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展开了一些思考。

一、馆藏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意义

(一)有利于承担博物馆的社会责任

为确保各级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有序开展,我国在文物保护法规中提出了“保护为主、及时修复、合理应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从法律法规体系来看,博物馆承担着文物保护与文物修复双向责任。

(二)有利于传承精神文明,助力城市文化建设

南京博物馆保护与修复历史文物的过程中有力保护了中华文明。图1中新石器时代彩陶钵形鼎经过修复后,能够将最佳的面貌呈现给观众。因南京博物馆为江苏省内重要的博物馆之一,在保护历史文物的过程中,有效防止了苏派文化受损,实现了对优秀苏派文化的传承与宣扬,丰富了城市文化底蕴,为城市树立了特有的文化形象,并在助力国家文明建设方面贡献了一分力量。

(三)有利于文化创新,提升城市竞争力

博物馆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亦成为创新文化的重要驱动力。为切切实实保护文物,减少现场观摩对文物施加的破坏,南京博物馆积极构建数字博物馆(图2)。数字博物馆突破了传统的以展柜和展板为主的展陈方式,以错层交叠的空间构建手段,集合分列式多屏幕、透明屏、二维码等多媒体形式,运用实时抠像、动作捕捉等数字技术,将空间、装饰、媒体硬件及数字内容结合起来,营造立体丰富的展示环境,引导观众沿着流线移步换景。

二、馆藏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对策

(一)深入实际,全面采集文物信息

全面掌握文物信息是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先决条件。以青铜器修复工作为例,在着手修复与保护工作前,工作人员需做好青铜器信息采集工作。完整采集青铜器名称、病害状况、保存状况、材质、年代、背景、工艺、修复前照相等信息。在完成信息采集工作后,工作人员应有效填写青铜器保护与修复基本信息表格以及文物基本情况表格,为后续制定文物保护与修复方案提供数据支撑。

(二)做好文物分门别类工作

仅可移动文物就被细化为石器、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玉器、瓷器、漆器、工艺品、书画、古文献等不同类别。书画、古文献等纸质文物与器具类文物所采用的具体保护与修缮方法必然有所不同。比如,南京博物馆在修复西周铜戈时,发现此件文物因年代久远,表面存有大量的铜绿且锈蚀严重。青铜器中的铜绿具有危害性,处理不当会对文物产生腐蚀作用。反之,氧化铜、硫酸铜、氧化亚铜等不会对文物产生损伤,可有效防止文物在时间流逝中被进一步氧化。锈蚀又可被细化为有害锈蚀与无害锈蚀。无害类锈蚀不会进一步锈蚀青铜器,亦可对青铜器进行常规性保存。有害锈蚀得不到有效处理,则会进一步破坏青铜器。在对西周铜戈的铜绿与锈蚀情况作出相应鉴定后,工作人员制定了以下保护修复方案。

一是在清洗西周铜戈后,有效去除铜戈表面的氯离子与锈蚀。在清洗西周铜戈表面锈蚀时,工作人员选择了与青铜器不易发生反应的中性温和的清洗液。在执行清洗操作时,需保证清洗操作的全方位性,并严格遵循铜戈纹理与结构,防止对铜戈产生二次损害。二是有效去除西周铜戈表面的氯离子,全面提高青铜器的稳定性。借助物理方法或者化学方法科学合理去除西周铜戈表面的有害锈蚀。

因年代久远,在经过一系列的保护修复后,西周铜戈表面仍存在部分不可去除的铜绿与锈蚀,但其表面的有害铜绿或者锈蚀已被全面去除,严防西周铜戈遭受进一步的破坏。

(三)结合文物种类,合理选用修复技术

经过长时间的掩埋后,出土文物中年代较为久远的青铜器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或者变形问题。在对青铜器整形或者修复时,工作人员可结合具体情况采用铸造法、加热整形法、焊接法等不同的修复方法。对于破损程度较低的青铜器,可采用加热整形法或者捶打法。在焊接碎片前,工作人员需有效收集碎片,并执行补焊操作,从整体上保证青铜器的稳固性。因青铜器易受到焊接温度与焊接口带来的二次损害,工作人员应严格把控焊接次数,并合理应用焊接技巧。

对于一些相对较薄的碎片,则可采用粘接方式。南京博物馆陈列的春秋晚期铜鼎(图4)被分裂成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的碎片。因开裂纹路并不是很大,工作人员采用了粘接方式对其进行表面修复(图5)。将胶黏剂涂抹到缝隙处,强化了断面间的联结,减少了缝隙进一步开裂的风险。在粘接断面前,工作人员需做好粘接面的清理工作,保证粘接面的清洁性,以此提高粘接面的黏度。若出现矿化塑粉断面,则应先渗透加固,方可执行粘接操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迭代,文物修复方法也得到了创新与优化。合理应用现代化修复技术,既可提高文物修复效果,亦可在修复过程中对文物实施全面保护,实现文物保护与修复为一体的文物管理目标。从近代历史建筑物来看,墙建筑材料多以清水砖为主。随着时间推移,在遭受到外界风化、地质等自然因素与人工破坏后,墙体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图6)。在遗迹修复过程中,常见的古建筑修复技术有粉刷涂料式勾缝、砖粉修复等。加固墙面时,不能对墙面材料进行简单化替换,须有效改善砖石材料,达到良好的墙面加固与修复成效。

(四)以科技手段为依托,提高博物馆藏品保养修复成效

将现代化科学技术与博物馆藏品保护与修复工作相融合,为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南京市博物总馆将现代化技术、设备与传统保护方法结合,有效规避了文物遗迹遭受到自然因素的破坏。

一是加大馆藏文物保护设施建设力度。作为国家重点博物馆之一,南京市博物馆严格按照高标准进行库房建设,提高文物保护硬件设施水平,为文物遗迹提供现代化保护设施。尤其,通过加大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力度,借助现代化新媒体技术、影像、声光等技术打造数字展厅,将文物以生动、逼真的形式展示给观众,为观众营造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数字化博物馆强化了博物馆内资源的融合。借助错层交叠的空间构建手段、透明屏、二维码等多元化媒体形式、数字技术的动作捕捉、实时抠像等功能,为观众营造立体化的观摩环境,并规避了现场参观对文物造成的不必要损害。网络虚拟馆则借助网络和图像识别技术将实体馆内的内容高效复原出来,强化了博物馆虚拟间的联结。

二是合理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文物信息采集。对于一些年代久远的青铜器而言,获取其铸造工艺、年代等多元化信息,是一项较大的挑战。在过往信息采集环节,因青铜器破损重叠的地方易存在影像重叠问题,致使修复研究难度增大。随着技术更新与迭代,XCT检测技术在文物信息检测中的应用,实现了信息采集中二维图像向三维图像的转变。以X射线穿透物体,便于工作者采集多元化的文物数值,探测器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到众多图片,进而将文物信息以立体图像形式呈现出来。依托XCT检测技术,便于工作者深入青铜器内部,全面了解其构造与生产工艺。在了解青铜器制作工艺后,便于保护与修复人员制定完善的结构还原方案,达到最佳的青铜器修复效果。作为一项较为先进的文物修复技术,计算机三维虚拟修复技术在修复工作中的应用,便于工作者以激光形式对文物执行扫描操作,并在三维数字建模中获取相应的采样点与离散点集合。对于一些破损较为严重的青铜器而言,工作人员可依托计算机三维虚拟修复技术匹配与拼接碎片,防止青铜器受到二次损害,大幅度提高了青铜器修复质量与效率。

三是注重文物保护工作总结。在文物保护实践中,结合不同质地文物保护工作展开分析与总结,将起到良好的保护成效,便于将专业技术在馆内文物保护工作中全面普及。通过加大科研工作力度,积极研发出更好的新型文物保护技术,为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注入发展动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于南京博物馆而言,馆藏文物保护与修复是其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因博物馆内藏品数量众多,工作人员需要做好馆藏文物分类工作,以现代化XCT检测技术为依托,深入实际收集与文物相关的资料与信息,结合文物受损情况、材质等多元化因素,制定最佳的文物保护与修复方案,最大限度还原历史文物面貌,帮助观众深刻地理解文物背后所折射的历史文化,继而充分发挥博物馆在传承与弘扬历史文化、助力城市文明建设、推动文化创新等方面的价值。

猜你喜欢

青铜器文物保护馆藏
鞍山地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黑龙江省书法活动中心馆藏拓片选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青铜器辨伪概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青铜器上的中国密码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