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光银:扎根大漠40余年成就“治沙英雄”

2022-11-04华康

金秋 2022年13期
关键词:治沙树苗

※文/华康

他扎根大漠4 0 余年,一家三代在毛乌素沙海里筑起长百余里的沙漠绿色长城,彻底改变“沙进人退”的历史;他治理荒滩25万余亩、植树5300多万株(丛),创办治沙公司,将荒沙治理与沙区资源开发相结合,“沙漠绿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他就是2021年“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

幼年立志长大带村民治沙

2021年6月29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石光银缓步走上领奖台,在雄壮的《忠诚赞歌》乐曲声中戴上代表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石光银,治沙造林事业的模范代表,40多年坚持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创造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新模式,为彻底改变毛乌素沙漠南缘‘沙进人退’恶劣环境作出杰出贡献。”简短的出场介绍,让更多的人记住了这副宽厚的肩膀扛起来的不凡事业,也为“治沙人”的故事写下梗概。

1952年2月,石光银出生在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乡,这里地处陕西与内蒙古交界。他的家乡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蒙语中,“毛乌素”的意思是“坏水”“寸草不生之地”。石光银的童年记忆里,漫天肆虐的风沙是当地人的“天敌”。一场大风沙,可以让庄稼失去收成,而移动的沙丘,则会淹没人们的居所。小时候,因为风沙的原因,石光银曾跟随父母搬家九次。七岁那年,石光银和小伙伴虎娃出门放羊,结果一场沙尘暴将二人席卷而走。父亲花了三天时间,最后在三十多里地之外的一个蒙古包里找到了他。而五岁的虎娃再也没回来,虎娃的父母悲痛欲绝。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当地人的生活异常艰辛。“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地炕烂草棚,四季冒黄风,糠菜填肚皮,十户九家穷。”当时的一首民谣,道尽了风沙肆虐之下,当地群众恶劣的生产环境和贫苦的生活状态。

石光银小时候时常坐在门前,望着沙窝,治沙的信念就在那时候扎根在他心底,他发誓:长大一定要带领大伙治沙。到了15岁,石光银加入生产队;18岁时,他成为生产队长,去榆林学习了沙漠栽树技术;20岁那年,石光银担任大队队长,开始带领村民在荒沙里种树,“经过三年苦战,在不毛之地种活了1.4万亩树木,使海子梁有了第一片绿洲。”石光银兴奋不已!

1 9 8 4 年,国家出台政策,允许农民承包治理“五荒地”。身为海子梁乡南海子农场场长的石光银,毅然放弃当时被称为“铁饭碗”的职务,成立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新兴林牧场”,与乡政府签订了承包治理3000亩荒沙的合同,成为全国首位承包沙地治沙的农民,从此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治沙路。

为了筹措买树苗资金,石光银拿出所有积蓄,卖掉家里84只羊和1头骡子,还四处借贷。可在那个时候,所有人都不看好石光银,甚至自己家人也极度不支持他。石光银的妻子骂过,阻拦过,吵过架,甚至把家里的钱藏起来,但是石光银却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不治沙,生态环境不改善,乡亲们的穷根永远拔不掉,治好了沙,日子才能真正好起来。”最终,经石光银苦口婆心,他好不容易联合了7户村民,正式投入治沙事业。妻子见丈夫如此义无反顾,叹息一声,只得由着他。那之后,石光银每天早出晚归,带领大伙在3000亩荒沙地上栽种旱柳、沙柳、杨树。恰好那一年天公作美,雨水充沛,树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治沙首战告捷,石光银内心充满一片希望!

接着,石光银又与国营定边长茂滩林场签订了承包治理5.8万亩荒沙的合同。为了解决人手不足问题,他在海子梁乡政府门口贴了一张“招贤榜”,上面写着:“四方父老乡亲:我叫石光银。我成立了一个荒沙治理公司,要治理狼窝沙……凡有人愿意与我一起治理狼窝沙的,不论民族、不论身份,内蒙古的也行,宁夏的也行,甘肃的也行,咱陕西的更行,一概欢迎!”这份招贤榜,帮石光银召集了127户484人的治沙队伍。然而,治沙行动所碰到的困难超乎他的想象。

三战“狼窝沙”不屈不挠

治沙之路虽充满着坎坷与荆棘,“但治沙是我唯一的事业,只要一天不死,我就要栽一天树,把治沙进行下去。”这是石光银立下的誓言。“印象最深、最难的就是狼窝沙治理。”石光银所说的“狼窝沙”,是榆林市定边县长茂滩林场上千个沙梁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这里长年风沙肆虐,基本不下雨,树苗难以成活。石光银说:“狼窝沙是我们承包治理荒沙中最艰苦的一仗,面积6000余亩,沙丘纵横,流动性强,常年大风不断。”1985年,他带领招贤榜招来的100多户乡亲开启了“三战狼窝沙”的战斗。可当时有人就称石光银为“石疯子”,大伙都替他捏着一把汗。

1 9 8 6 年春天,石光银和大伙在沙漠中苦干几十天,树苗全靠人一捆一捆背进沙窝,一个个都弄得灰头土脸。然而几场大风过后,刚栽种的树苗几乎全部被毁,石光银心痛不已。第二年春天,他凭借老经验,带领众人又干了三个月,没想到当年四五月间,连续刮了十几天风沙,80%的树苗又被风沙毁掉。两战两败让不少乡亲灰了心,有人选择离开,有人上门索要树苗款,更多的人开始质疑。“我就想着一定不能向风沙屈服,去外面找找专家,兴许有办法!”石光银说。这一回,妻子也给石光银打气鼓劲说:“光银啊,乡亲们可全都看着呢,咱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定边林业局的技术人员也送来建议:沙地栽树,光凭热情不行,还要学会运用技术。

面对前两次的惨痛教训,石光银带人开始外出考察学习,并让市里的专家现场指导。1988年春,石光银带领群众第三次征战狼窝沙,采用“障蔽治沙法”:在迎风坡画格子搭设沙障,使沙丘不流动,在沙障间播撒沙蒿,栽沙柳固定流沙,然后栽植杨柳树……“终于取得成功,90%以上的树苗都成活了!”石光银欣喜地说,树苗成活了,就给了人希望,大家都认识到沙子并不可怕,只要有决心、有恒心,用科学方法,沙一定能被治住。经过几个月奋战,他们在6000亩沙地上搭设了长达800余公里的沙障。

石光银回忆,那三年时间在沙漠里干到哪里,就睡在哪里,住的是柳条和塑料布搭起的帐篷,吃的是被风耗的又干又硬的饼子。为了方便治沙,石光银还把自己的家搬到狼窝沙附近的四大壕村,这是他为了治沙四次搬家中的第三次。抚今追昔,石光银感慨万千:“当时就有不少人质疑沙漠窝里还能种出树呢?我就有这股倔强劲,不信邪,树种不出来,死到那个沙窝窝里我也心甘了。”以后每次来狼窝沙,石光银都要叮嘱护林员及时修剪林木,他像一个父亲一样疼爱着这里的一草一木。“这些树木都是我的孩子,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我十分欣慰!”

进入2 0 世纪9 0 年代,石光银治沙的步伐驰入了“快车道”。定边县在石光银和他的团队长达四十多年的植树造林、治理荒沙事业中,变成了今天的草木茂盛、树木成林的绿色海洋,成为了一道保护百姓生产生活的绿色屏障。当地年降水量从30年前的不足200毫米,增长为如今的450毫米。陕西榆林市委书记赞叹:“石光银,了不起,是赫赫有名的治沙英雄!”

要携手治沙也要共同致富

“ 生命不息, 治沙不止”,这是石光银治沙的人生格言。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过巨大磨难和伤痛。2008年3月12日清晨,石光银唯一的儿子石占军遭遇车祸,不幸去世。此前一段时间,石占军一直忙着考察优质树苗和节水灌溉管道,“植树节”当天,他在凌晨急着驱车赶回定边县布置工作,发生了意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是巨大的,但石光银却没有让自己沉浸在丧子之痛中,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我虽然没了儿子,但还有孙子,要把治沙造林事业一代一代传下去。”石光银坚毅地说。孙子石健阳从记事起就看着爷爷治沙,读大学时他义无反顾选择了林业技术专业,2019年大学毕业回到定边县,在爷爷影响下,加入到治沙造林队伍中,已成了懂得林业科技的“第三代”治沙人,成为爷爷石光银的好帮手。

“种树和培养娃娃是一样的,要精心呵护才能成材。”树荫下,石光银悉心地把造林的经验一点一点传给孙子。他攒了多半辈子的心得成为孙子学习林业知识的“宝库”。石健阳与技术团队一起开展林下经济科研活动。“爷爷一直是我心中的榜样,是我们全家的骄傲。”石健阳说,眼下环境改善了,我要发挥专业特长,研究适宜沙地生长的经济作物,像苹果树、桃树、葡萄等,再带动瓜果蔬菜种植,最终形成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进入新世纪,石光银意识到当年栽种的灌木林寿命短、经济价值小、观赏性差,粗放造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够显著,低产林改造成为他新的计划。通过不断改良,以樟子松为主的优质树种已达100多万株。“林子的生态效益好了,经济效益就上来了,致富不再是一句空话。”石光银说。

治沙几十年,让石光银意识到,治沙和致富是统一的。从1997年开始,石光银响应政府号召,劝说定边白于山区最贫困的51户272人逐渐迁出大山,成立十里沙行政新村。他的公司在已承包治理好的沙地上无偿给每户划拨3亩宅基地,带领他们打水井、盖房子、架电线、精心发展种养殖业,逐渐走出贫困。经过几年摸索,石光银及其团队探索出“公司+农户+基地”经营发展模式,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使沙区群众收入大增,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治贫先治愚!”这是石光银多年治沙和扶贫的另一个经验。他的公司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建起荒沙小学、光银希望小学,解决了十里沙村及周边适龄儿童上学难问题。2015年,行政村扩并,石光银成为十里沙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十里沙村先后完成自来水入户、村级生产道路建设及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宽带网络户户通实现全覆盖,村民的生活日益改善。

谈及治沙造林的效益,石光银乐呵呵地说:“过去定边地区只能种玉米套种黑豆,现在西瓜、辣椒等经济作物都能种了,治沙前作物亩产200-300斤,现在亩产2000斤,极大提高了作物产量,也增加了农民收入。”自2019年起,石光银又率领与支持当地村民新建322座移动大棚,并流转200亩土地,在全村发展枸杞、蜜桃种植产业。村民崔浩在自家大棚里忙活着,大棚里的辣椒再有半个月就上市。“不愁销路,2020年收入超过6万呢!如果没有老石他们治沙,哪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呢。”“在老石帮助下,我们走上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共同致富的路子。仅362座蔬菜大棚,2021年为农户增收480多万元。”十里沙村党支部副书记蒋杰说得开怀大笑。

这几年,由于生态向好,许多山区贫困户移民搬迁到这片曾经的“沙海”。如今,以石光银名字命名的治沙公司仍在探索林下经济发展的前景,大力发展林草经济和畜牧产业。在石光银带动下,当地先后开办起林业技术培训中心、月牙湖旅游景点、秀美林场、百头肉牛示范牧场、3000吨安全饲料加工厂、千亩樟子松育苗基地、千亩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千亩辣椒种植基地和5万亩生态林等十多项经济实体,走出了一条集荒沙治理、休闲旅游、苗木培育、畜牧养殖加工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发展之路,让2000多户农户受益。使沙区群众年人均收入超过二万元。定边县曾经闻名全国的毛乌素风沙草滩区变成了“塞上粮仓”。石光银的公司已成为集造林治沙、种植养殖、旅游观光、科技示范、农工牧一体的大型绿色庄园。2020年石光银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很多人都问石光银投入那么多钱,吃那么多苦,到底值不值,他的回答一直没变过。“人不能这样算账,治沙是根本,生态好了才能种地,才能致富,这个地方沙子治不住就什么都干不了,这是为子孙后代考虑,这个事要算大账。”石光银义无反顾坚持40余年治沙,感动着方圆百里的乡民,感动了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他先后11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收获国家级荣誉无数,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两次被邀请出席联合国国际防治荒漠化会议,介绍治沙经验。先后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的“世界优秀林农奖”与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的“世界林农杰出奖”。石光银笑笑说,“取得今天的治沙成果是大家共同奋斗的结果。我要尽最大努力,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治沙造林成果,让家乡生态变得更绿更美,让‘沙漠绿洲’成为乡亲们持续增收的‘金山银山’!”

猜你喜欢

治沙树苗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合影
三代治沙 大漠花开
三棵桃树苗
致敬中国治沙人:每一抹绿色都是一段故事
浇水
在不确定中寻找生机
在不确定中寻找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