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照片之于电视新闻:论媒介的意涵维度转型

2022-11-04王凯煜宋兆宽

今传媒 2022年10期
关键词:意涵电视新闻维度

王凯煜 宋兆宽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1432)

2021年12月31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电视画面向全国人民致以新年贺词,透过电视画面,习近平总书记身后书架上的一张照片引人注目。

在这一举国关注的电视画面中,照片的嵌入为何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在纸媒新闻市场被挤压、生存空间缩减的前提下,新闻照片如何完成自身的维度与属性转变,从而在电视新闻的市场中找到一席之地?官方媒体在重大电视报道中利用照片来构建画面的模式,这在维度上对照片进行了怎样的创新定义?

通过剖析传统照片媒体的工具维度,解析新闻照片在与电视新闻碰撞与妥协中的维度转型,进而提出传统媒体的再媒介化方向。

一、传统照片媒体的工具维度

照片,是经过显影、定影后的人物、事件或场景图片,是现实在信息场中的投射,具有直观和形象的特征。维度,从哲学上讲是人们思考、表述某事物的思维角度,即事物不同概念的集合。有学者将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分为价值理念、目标导向、实践方略、制度建设四个维度。

事物的维度并不会被人为地增加或减少,新闻媒体任一维度的凸显,都是以实践需要为旨归的。在以报纸为核心的新闻报道中,照片通常被置于工具的维度加以考量,重点被关注的是补充内容、提示要点的作用。一幅具有冲击力、感染力的照片,可以作为整篇报道的领头羊,统领全文。总体而言,在报纸时代,照片的工具维度呈现出如下优势。

(一)直观全面,高保真度

照片与常规的文字媒体、声音媒体不同,它具有纪实功能,能百分之百地录入画面,且只要不被裁剪,信息就不会变形和缺失。因此,它能够对新闻事实进行比较完整的录入与再现,将包含的关键要素分毫不差地转述给受众,解决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失真与变形问题。此外,在重大新闻报道中,照片能将新闻信息全部留存,为之后的考证与回溯提供依据。

(二)自主解码,赋权受众

新闻话语是有抽象层次的,抽象层次是单个代码中编辑信息量的规范。单句的抽象层次越低,所传达的信息量就越具体细致,也就越容易理解。拼音文字作为一种话语艺术形式,具有比电视画面、网络画面更高的抽象层级,解读难度更高,并且,受众在阅读文字时自主发掘信息的机会较少,对内容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文字。

照片却完全不同。首先,照片的抽象层次相当低,它的含义能够被受众轻易理解。其次,照片具有话语隐性和意义模糊性,赋予受众挖掘信息的权利,受众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新闻事件中的蛛丝马迹,形成自主认知,这与受众只能被动等待“投喂”的文字报道相比,具有天然的巨大优势。可以说,照片增加了受众解读内容的自由度,有照片参与的媒体环境相较于单一的文字报道,更利于受众对信息的理解。

(三)传播互动,传递“感觉”

新闻事件的核心意义之一在于接近性,对利益相关的事件报道往往追求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照片作为一种视觉文本,能够让受众在直观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视觉激活感性,产生对新闻事件的“感觉”,并与新闻报道形成情感上的互动。比如,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新闻摄影作品 《香港见闻:市民为执勤警察点赞,警察感谢市民支持》,通过一张香港市民为执勤警察竖起大拇指的照片,融千言万语于方寸之间,使受众深受感动。因此,报纸媒体在大多数新闻报道中都有照片的身影。

照片对新闻事实具有关键作用,新闻报道准则就对照片的处理作了严格规范:既不能遮掩、裁剪关键要素,也不能通过改变照片颜色、形态的方式使关键信息变形。

然而,随着电视技术的推广与近十年网络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文配图”报纸市场受到了电视新闻画面的冲击。电视新闻具备照片的优势:直观度高、保真度强,电视画面的动态也能传达出更多的信息量,因此,照片这一媒体形式在其履行工具维度属性的市场中遭到了电视新闻画面的挤压。

时代在改变,许多既有媒介的作用域和功能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随着重大主题报道中用户的情感需求越来越显著,一部分照片媒体形式与电视新闻融合,诞生了新的维度——意涵维度,照片作为电视新闻画面的素材之一,融入新的媒体环境,成了一种新媒体要素。

二、电视叙事内容情境对意涵维度的要求

电视新闻画面在网络平台上的大量涌现,一方面割据了报纸的市场,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报纸中许多元素的重构与转型。比如,拼音文字转变为多种活泼的艺术字体;平面单调的表格转变为可视化信息图表;传统的排版模式转变为可供操作的H5等;甚至报纸的受众也在传播地位上转变为新媒体的用户。

但是,上述转变大多数为功能上的转变,仍然未脱离本身的工具维度,媒体应基于用户需求不断完成从工具维度向意涵维度的转型。比如,北京冬奥会的标识艺术字“冬”,就是弱化了文字的信息功能,重点关注其内在意义。然而,照片在电视画面盛行的媒体时代,在保留原有的工具维度的基础上,也开始了基于叙事内容情境的意涵维度转型。

(一)新闻报道的叙事内容情境概念

1.基于场景的用户中心情境

用户中心情境即基于用户的身份特征与生活规律,通过感知用户所处的空间与环境、用户的实时状态、用户的生活惯性与社交氛围,来决定哪种信息输出方式最容易被受众接受,再通过GPS技术与可穿戴设备读取用户的实时数据,结合用户的个人行为模式进行分析,并推送个性化服务。用户中心情境多基于智能媒体构建的互联网空间,用户在与媒介的交互中体验场景,强调用户主体与媒介主体的共存,具有“媒介化社会”与“数字化生存”的鲜明特质。

2.基于画面编排的叙事内容情境

叙事内容情境即叙事者为了获取期望中的用户反映而创建出的文本语境,某种意义上和场景情境一样,都是为了满足传播客体即用户的需求。但是,叙事内容情境是为了满足用户的偏好而对新闻生产流程做出的改变,通过对新闻报道画面、视角、素材、画面、语言文字别出心裁的选用、处理与编排,来提高受众对新闻的兴趣,也包括新闻报道中依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种类媒体的多样采用。本文主要探讨照片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如何从工具维度转入电视新闻叙事内容情境的意涵维度。

(二)叙事内容情境构造意涵的必要性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成为多中心化的舆论场,新媒体新闻传播从“单方面的灌输”转变为“用户主导的获知”,强调用户的主体地位。比如,学者何纯、张海寅提倡新闻不仅仅要简单地让用户达到信息获知,还应塑造适合受众接收信息的内容情境。叙事内容情境构造意涵的必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内容情境增添新闻温度

新时代的新闻具备比以往更丰富、更多元化的信息内涵。因此,新媒体新闻中的内容情境逐渐向多元化、复杂化转变,对新闻现场蕴含的“意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新闻报道情境的意涵化。当今,新闻报道开始积极地整合Vlog、短视频、网络语言等媒体形式,它们所履行的并非是报道事实的功能,而是构建全篇报道的“情境”。在武汉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期间,网民“陈小桃momo”创作的卡通画 《全国美食为热干面加油》得到了各大媒体的转载,其实这张卡通画的新闻信息量远不如一篇通讯或消息,但是各大媒体对它的转载,就是借助图片素材构建叙事内容情境和创新新闻传播思路的。

2.内容情境增强新闻体验

多种媒体形式介入新闻报道不仅会引发内容层次的叠加,还会引发“蒙太奇效应”,进而为用户提供全新的新闻感知体验;而同一电视新闻时段内包含的信息量不断扩容,能够使用户从新闻情境中发掘出不同的意义。例如,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 《生命缘·永生》,讲述了武汉ICU病房全力抢救重症患者的故事,穿插着医生与现场记者的同期声,让受众既能从观看的新闻画面中获知新闻事实,也能从同期声中品味新闻客体人物的情感、状态等要素,进而使新闻具有了人性与温度,增强了受众的新闻感知体验。因此,媒体人在构造电视新闻画面时,应不遗余力地创造叙事内容情境以构建新闻产品的意涵。

三、照片从工具维度向意涵维度的转入

新闻媒体将照片作为一种素材加入电视新闻的画面中,完成叙事内容情境的构建。在这种情况下,照片失去了作为新闻照片传达新闻信息的工具属性,它在新维度——意涵维度下的属性,就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作家老舍在1936年所著的《相片》,就指出照片除了具有记录事实的属性之外,还兼有“意涵”属性。老舍在文中提到:相片不仅是对过往信息内容的形象化记录,还是一种回忆媒体,它承载了具备情感可供性的内容情境,满足了受众的情感所需。

在这种情况下,照片的文本意义并不会被高度关注,值得关注的只有它产生的“氛围感”。这种“氛围感”不是工具维度中用户与单个媒体之间的“情感互动”,而是由多幅照片构建的画面与用户之间的互动。

作为过去事实的内容载体,照片的意义超出了反映事实的一般范畴。简单来说,照片具有“图腾”的属性,是历史的象征物。它作为过去事件的代表,承载了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的交织,它的存在就呼唤着人的感动。因此,照片与常规的新闻载体不同,它具有“双重投影”的特质,具体来说:照片既能反映现实,又能建构人们的想象;既是视觉模式,又是情感思维模式;既能传递信息,又能承载意义;不仅能作为报道内容的组件反映新闻事实,还可以作为新闻画面中的环境要素,构建更富影响力、吸引力的新闻场景,使新闻亲切可感。

因此,照片在报纸媒体、电视媒体与互联网媒体中的嵌入,不仅是一种要素多样的新闻内容生产模式,还蕴藏着新闻生产实践中媒介融合与媒体转型的先进逻辑。在当今媒体环境中产生新的运作机制,迎合了受众对新闻内容与新闻意涵两个方面的要求。

四、结 语

媒体技术的发展与用户需求的扩张是相依相生的。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用户的需求标准,用户的需求又反过来促进媒介形式的改革。比如,用户的情感需求促使诸多媒体功能发生了转变,进而将照片这一媒体形式的维度转型引入了大众视野。

在理想中,新技术的发展不会消灭任何一种既有的媒体形式,只会将其用创新的手段裹挟于应用中,促成媒体形式作用的改变与维度的创新,服务于受众的信息需求,这便是旧媒介的再媒介化。

正如文字可以弱化其信息属性,强化其象征属性,照片也可以弱化其工具维度,从意涵维度的层面上融入场景。总体来说,诸多媒体形式都会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变化诞生出其新的维度。因此,传播形式的与时俱进、传播效果的不断增强以及媒体人对媒体形式新维度的不断发掘和应用,永远不可分割。

猜你喜欢

意涵电视新闻维度
如何促进我国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基于FSO框架的分析
从功能语用角度解析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雨来了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试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