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对铸牢青少年民族认同感的价值审思及实践路径

2022-11-04高小杰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5期
关键词:认同感弘扬中华民族

高小杰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河南 郑州 450001)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特别提出,要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这一文件的下达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指明了方向。在我国,目前大多数青少年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缺少认同感、自豪感。青少年是一个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感是确保一个民族永续向前、健康发展的动力,是新时代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共力、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精神支撑。同时,民族认同感又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这也是一个国家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代,要想稳定长足、健康可持续发展最应该坚守的领域。因此,我们应牢牢掌握意识工作领导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本、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的意识形态。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来指引青少年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而铸牢青少年民族认同感。

1 弘扬民族传统体育与青少年民族认同感的关系

1.1 青少年民族认同感的内涵

民族认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中华民族内部不同民族对自身的认同是狭义层面的民族认同,国民对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的认同是广义的民族认同。本文所提及的民族认同,是指广义的民族认同,即作为中华民族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认同。

目前,对民族认同所下的定义有很多种,本文主要引用方丹丹的观点对民族认同进行解读。方丹丹认为:中华民族认同是对中华民族及中华文化的归属意识,是在民族身份认同的基础上以文化认同为核心,对中华民族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归属感和情感以及积极的民族行为等。基于此,可以理解为民族认同感包括情感心理认同和行动实践认同2个层面,即对民族的认同不应局限于思想层面,还应该有行动层面的积极践行,如积极宣传本民族的文化、树立传播正向的民族形象等。

基于上述对民族认同内涵的解释,本文认为青少年民族认同感就是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对自己是中华儿女的身份、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和归属以及积极的民族行为的多元结构认同。

1.2 弘扬民族传统体育与青少年民族认同感的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缩的典型代表,是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下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具有独特文化基因的民族传统体育一直起着凝神聚力的作用,其本质早已超越了表面上的竞技形式。民族传统体育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民族的价值认同和民族精神的纵向复制。这也是它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雨都依然能够延续至今的内在原因。因此,通过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使青少年在文化的内化过程中将民族认同感扎牢于心,从而有助于夯实青年一代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对铸牢青少年民族认同感的价值审思

2.1 社会变迁中民族精神的纽带:青少年民族认同感的来源

从古至今,在社会不断变迁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着“适者生存”的规律,民族传统体育亦是如此。在鸦片战争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民族传统体育由于其“以身为本”“以和为贵”的人文价值理念与现代快节奏的工业社会所需要的“效益至上”“时间至上”的理念不协调,使民族传统体育一时陷入没落。即便如此,民族传统体育依然没有断续消失,而是一直延续至今,原因是民族传统体育里最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早已熔铸于人们的血脉中。族群的晚辈大多在老一辈那里从小就受着民族传统体育的熏陶,他们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很快就被“打上”了特定的民族文化标签。这一标签浓缩了特定民族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锁定了族群的族种精神密码,成为民族精神的纽带。青少年对本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正是通过这条民族精神的纽带来连接和获得的。

2.2 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价值显现:青少年民族认同感的底气所在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价值观、思维和生活方式等都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西方体育体系已不能满足和适应高技术下高情感的需要。这种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体的体育发展逐渐突显出其局限性,并且与体育多元化精神相背离。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五千年沉淀下来的瑰宝。其具有“天人合一”“内外兼修”等古代朴素哲学思想的特点,其所彰显的人文价值就是“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其秉持的“以和为贵”的理念也适应当下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同时,其囊括的辩证统一哲学观,如阴阳协调、刚柔相济、神形兼备等,也正是宇宙变化规律的概括。这些便是支撑青少年对本民族的文化充满自信和自豪、对本民族产生强烈认同感的底气所在。

3 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对铸牢青少年民族认同感的实践路径

3.1 以学校场域输出为基础,从根上培育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

教育青少年和输出文化的主要场所是学校。纵观我国的学校体育,从幼儿园到大学,体育教学大多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日积月累的习练不仅使青少年养成了从事西方体育的行为习惯,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青少年的体育兴趣和文化观念。这也正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最让人痛心的事——主体文化的弱化。因此,要从根上改变这种现状,学校就要坚守住自己的文化阵地,切不可被外来文化所同化和渗透。学校要以学校场域输出为基础,大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从根上培育青少年对本民族的文化自醒、自觉、自信和自豪,从而形成对本民族的强烈认同感。基于此,本文建议:(1)加强课程、教材与学科建设;(2)增加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赛事;(3)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与音乐、舞蹈、影视、话剧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些符合青少年审美的喜闻乐见的活动。

3.2 以全媒体为舞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对青少年思想的多渠道熏陶

全媒体是指包括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新媒体、融媒体等在内的多种媒介的融合。全媒体时代的产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人们不仅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且获取信息的速度也比传统媒体更加快捷。但相关研究表明,传统体育的发展还未能很好地融进全媒体时代。传统体育不仅在传统媒体中失去了地位,与新媒体、融媒体、网络媒体的融合也出现了巨大的断层。因此,本文认为,可以通过构建多渠道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体系来改善这种断层。例如,可以借助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青少年热衷的视频软件,以及报纸、电影、电视、网游等途径向青少年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输出。要充分利用好“全媒体”这个舞台,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网络化、数字化,以此促进对青少年思想的多渠道熏陶,从而培育、铸牢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

3.3 以产业化发展为延伸,通过“体育+”铸牢青少年对本民族多方位的认同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想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铸牢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必须扎牢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基础。自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产业化的理念就充斥着各个社会领域。因此,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是民族传统体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其转型发展复活的契机。在此基础上,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还可以通过与其他产业的交叉融合来实现共生发展。例如,“体育+旅游”不仅能丰富旅游的内容,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也有助于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自身造血功能,通过旅游来更好地带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弘扬和发展。经济实力的提升也能为筑牢上层建筑、巩固国民思想意识形态和坚定文化自信打下根基。此外,体育还可以与影视、创意、工业、医疗康复等产业有机融合来铸牢青少年对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元的认同。

4 结 语

民族文化与传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精神文化的历史沉淀,民族文化与传统影响着国民的世界观、价值观、认知观及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和民族认同感等方面都发生着积极的作用。但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体育全球化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单纯的西方化。在我国,大多数青少年对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反而没有对西方的体育运动项目有认同感、自豪感。青少年对本民族传统体育的认同感程度,小到可以影响本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大到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体育强国梦的实现。所以,我国亟须通过大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来铸牢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这也是新时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认同感弘扬中华民族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弘扬传统文化 “粽”下美好心愿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弘扬会师精神 不忘初心使命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