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基础课“测绘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22-11-03李一源

云南农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测绘思政课程

郑 琳,周 敏,李一源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 小哨 650212)

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把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各类课程之中,是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在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构建基于专业背景的课程思政体系一直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难点。文章将以“测绘技术基础”为例,通过对难点的分析,提出解决的思路,实践并探索建设的路径,为专业基础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测绘技术基础”是工程测量技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中主要包括测量测绘基础理论、主要测量工具使用、GNSS测量基础知识等内容,是《控制测量》《工程测量》《数字化测图》《地理信息技术》等核心课程至关重要的前导课程。笔者基于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和领悟,结合实际授课经验,认真分析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法,探索并实践将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测绘技术基础”的路径,为推动相关专业课程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提供一些借鉴。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

(一)课程思政目标难设定

课程思政目标与技能培养目标要同向同行,避免“贴标签”“两张皮”,必须围绕“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进行设定,这就要求建设团队要充分结合相应课程的定位、目标、作用、特点以及学生学情等。而要准确掌握这些信息,又必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走访学生和毕业生、向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工作繁重而庞杂。

(二)课程思政元素难发掘

课程思政元素要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紧贴教学目标,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与专业教学内容相融合,达到“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要求,这就需要建设团队广泛了解相关行业前沿、典型人物、技术趋势、法律法规等。

(三)课程思政教学难设计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要达到“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的要求,需要建设团队在对课程标准、教材选用、教案撰写、课件开发进行全面提升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好课前任务、授课内容、实训实操和教学评价等环节,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教学的水平。

(四)课程思政教师要求高

解决上述难点的关键在于以授课教师为主的课程思政建设团队,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在“政治性”的前提下设定好课程思政目标,针对不同知识点挖掘合适的思政元素,持续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协同。

二、课程思政目标的设定

“测绘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建设团队对标指导纲要、结合课程特点,将“测绘技术基础”课程思政目标设定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引导学生遵守测绘测量法律法规,提升学生工程伦理道德水平,养成学生精益求精、丝毫必究的工匠精神,激发并筑牢学生技能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一)对标指导纲要

建设团队在设定“测绘技术基础”课程思政目标时,精准对标《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硬指标”。明确首要政治任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增强“三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将法治教育融入课程,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以下简称《测绘法》)、《基础测绘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教学,深化学生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突出“工程伦理”教育,通过介绍测绘行业的大国工匠,帮助学生掌握测绘工作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规范;培养工匠精神,在课堂教学和实践实训过程中,反复强化测绘工作精益求精和丝毫必究的要求,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敬业的职业价值、精益的职业能力、专注的职业品质、创新的职业行为,激发其技能报国的情怀和担当。

(二)结合课程特点

建设团队充分结合“测绘技术基础”课程特点,针对性地设定课程思政目标。针对“内容更新快”的特点,建设中做到思政目标与教学内容同频更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针对“应用领域广”的特点,切实增强思政目标与应用领域的相关性,达到“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的目的;针对“知识涉及杂”的特点,紧密围绕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建设主线,深挖各类知识点相关的思政目标,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融入课程标准

建设团队在修订“测绘技术基础”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将价值塑造充分融入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目标当中。

三、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

建设团队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课程思政建设内容重点”为依据,结合“测绘技术基础”的特点,从“伟大工程、法律规范、工匠故事、技术差距、测绘事故”几个方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一个“融德于知”思政元素体系(见图1)。

(一)介绍伟大工程,为学生理想信念增“自信”

十八大以来,测绘地理信息主动作为,深度融入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涌现出一批伟大工程。授课教师结合课程的知识点,向学生介绍这些伟大工程,能够很好地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激发学生更加奋发有为的投身新发展阶段。例如,结合“测绘基础知识”介绍“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增强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二)强调法律规范,为学生依法依规建“坐标”

新修订的《测绘法》实施后,我国形成了以《测绘法》为核心,4部行政法规、35部地方性法规、6部部门规章、近百部地方政府规章和大量规范性文件组成的测绘地理信息法律规范体系。授课教师对体系的解读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线下课堂对《测绘法》进行精要解读,线上将整个体系资源推送给学生进行自学。帮助学生构建一个依法依规从事测绘工作的“坐标”体系,达到指导和督促学生掌握最新法律知识的目的,促进学生养成遵法守法的意识和学法用法的自觉性,提升学生运用法律思维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事务中问题的能力。

(三)讲好工匠故事,为学生专业发展树“标杆”

2022年3月1日,中国测绘学会公布了首批全国十大“工程测量工匠”名单[1]。他们秉承着执着专注、务实创新、严格自律、恪尽职守、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为国家测绘行业科技自立、技术自强、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师在授课中结合知识点讲好他们的故事,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测绘人,了解测绘工作,了解测绘行业,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树立起“标杆”。

(四)直言技术差距,为学生追求卓越定“靶心”

在测绘测量领域,虽然我国在北斗卫星导航、大规模实景三维建设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是也有很多关键技术被“卡脖子”[2],特别是测绘设备核心原部件受制于人,国产遥感卫星分辨率有待提升,国产GIS软件自动化程度不高,地信数据处理核心技术难突破等问题较为显著。在课程中,教师可以合理的将这些问题向学生讲清楚,帮助学生在了解相关世情、国情的基础上,树立追求卓越的“靶心”,激发学生学好技术、技能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五)陈述测绘事故,为学生职业道德立“基准”

测量测绘工作受作业环境、人员水平、仪器设备的影响,可能产生测量安全事故、测绘质量事故和测绘违法事件。结合知识点或教学情境,将这些案例融入其中,让学生了解事故产生的原因,不断警醒学生,能够针对性地增强学生职业道德,在从业之初就立好职业规范和职业责任的“基准”。例如,学生在学习“测量误差与衡量精度的指标”内容的时候,可以讲一讲“控制点下沉导致高程偏差”的测绘质量事故,帮助他们养成“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四、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

建设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强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统一,结合“测绘技术基础”课程的专业教学内容,从课前任务、课堂教学、实训实操、教学评价4个环节设计教学过程(见图2)。

五、专业教师自身的要求

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3]。作为“立德树人”“主力军”的专业课教师需要提高自身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才能真正做到在思想政治育人中“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见图3)。

(一)要杜绝“两张皮”现象

克服课程思政“两张皮”是实现“三全育人”的一个重要抓手,专业教师需要通过“增知、强德”修内力,“精艺、利器”练外功,内外同发力杜绝“两张皮”现象。所谓“增知”,即与时俱进补齐自身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短板”,渗透专业知识及政治思想并形成联动。所谓“强德”,即加强自身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遵循新发展阶段党的思想建设总要求,紧跟时代步伐,把稳自身思想之“舵”。所谓“精艺”,即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结合学生的学情,找准角度“融德于知”,让思政内容“言之有物”。所谓“利器”,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教材、教案和课件,打造适合自己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池。

(二)要加强“常态化”推进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对思想政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常态化”开展课程思政研究和思政素材收集,才能确保课程思政的内容跟上主旋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要增强“服务型”意识

“重视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同并付诸实践。以学生为中心,那么教师的角色就自然成为了“服务员”,因此增加“服务型”意识也就成为了专业教师的必然。“融德于知”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需要专业教师向学生提供课程辅导与精神陪伴的服务。一方面,引领学生学习课程知识,帮助学生评估知识学习效果,答疑解惑,查缺补漏,做好课程辅导[5];另一方面,启发学生呈现发展视角的价值判断,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做好精神陪伴。

(四)要坚定“高标准”要求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深刻地影响到学生,良好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而言是最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需要在“主动了解学情、悉心设计教学、认真准备课程、真实开展评价、积极总结反思”等方面高标准要求自己,争做“四有”好老师,寓价值观引导于自己的以身作则和亲自示范之中。

猜你喜欢

测绘思政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测绘质量的措施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测绘新技术在测绘工程中应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3D SLAM在农房不动产测绘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