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熨斗的研究与修复
——以金代铜熨斗为例

2022-11-03张雨青何锦章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7期
关键词:胶棒金代环氧树脂

张雨青 何锦章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 201808)

前部为圆斗,后方带有长柄,整体形象类似于古代烹饪用具“斗”,即中国传统铜熨斗的形制。目前有关中国古代熨斗分类的考古报告与数据研究中,大多数论述都是对不同时代的熨斗特性进行简单分析,而对铜熨斗进行保护修复的文献较少。张晓东的《漫话熨斗》在形制演化上对不同时代的熨斗特点进行了简单探讨。董文珍在《浅析古代金属熨斗的演变》中将汉魏时期的金属熨斗归纳为两个种类,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了归纳。任棠所著的《考古出土的汉唐时期熨斗研究》中以底部特征为分类依据,而刘云华的《红帮熨斗与中国传统熨斗之比较研究》一文则是着重于中国古代熨斗和现代红帮熨斗之间的比较。本文通过对熨斗的保护与研究,可以帮助广大观众关注熨斗、认识熨斗,并从熨斗身上看到历朝历代中锻造工业的革新、服装的变迁、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1 文物状况描述

金代铜熨斗口径18.5厘米,底径12厘米,通高7.3厘米,壁厚0.6厘米,通长33.5厘米,重1.18千克。器物口沿部位残缺较为严重,几乎占据了斗身口沿部位的三分之二,并有2个残片。斗底有一道细小的裂隙。此外,器物被一层厚厚的泥土包裹,清理后发现器身布满表面硬结物,且存在不同程度的锈蚀(图1、图2)。

图1 修复前照片

图2 病害图

2 成分检测

2.1 检测条件

在器物口沿两处不同残缺断裂口处分别用钳子取下小碎片作为样本,重量均为1克。使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对样品基体成分进行分析,仪器型号为岛津EDX-8100,测试条件为空气模式,电压50千伏,光斑为1毫米。

2.2 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XRF检测数据

2.3 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鉴于前人对金代青铜器以及熨斗器型的器物的研究较少,且多为纹饰形制角度的研究,少有成分方面的数据及研究。故本文对金代青铜熨斗残缺处进行了取样,并将检测结果附上。根据分析结果,可总结出几个特点,其中较为显著的有两点:铅含量波动较大;铁含量与其他器物类型相比较多。本文对这两个特点进行粗浅的研究和探讨。

2.3.1 铅含量波动较大

在进行实验分析的两份定量结果中,铅的比例分别为23.767%和30.58%,数值相差非常大。青铜器主要由铜、锡、铅三种材料构成。其中铜与锡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形成化合物,而铅与铜、锡以及铜与锡组成的合金间没有固溶关系,从而无法形成金属间的化合物;而铅的熔点为328,低于铜与锡组成的合金,因此只能等铜与锡组成的合金凝固后,再在其上面进行结晶和凝固。最后,铅以游离的状态、以软夹杂物的形式分布在青铜器中①。而在青铜器的制作过程中,根据冷却速度和混合均匀性的影响,铅的颗粒大小会有所不同。这就导致了铅在整件青铜器中的分布并不均匀,所以才会产生铅含量波动较大这一结果。

2.3.2 铁含量与其他器物类型相比较多

在进行实验分析的两份定量结果中,铁的比例为4.94%和8.988%,与一般青铜器物中的铁含量相比占比较大。通过查阅其他宋辽金元时期青铜器的成分资料,并未发现铁含量大这一特征。因此含成分铁量大可能为铜熨斗的特征。初步推测熨斗为百姓日常用品,需求量大,而因熨斗形制,金属用量也大,工匠为减少成本,在锻造中加入大量的铁,故铁含量超过了别的青铜器。此推测仅为个人想法,无文献或数据的依据,客观可靠的原因仍待分析研究。

3 修复过程

在进行修复工作之前,首先要对器物进行影像记录、称重、各个数据的测量的工作,并进行详细的记录。其次,根据文物的保存现状与病害程度,向导师与专家寻求建议,针对器物制定适合的修复方案。最后为器物建立修复档案,记录修复方案、使用材料等相关信息。

3.1 清理、除锈

由于器物被泥土包裹,使用蒸汽清洁机对厚重的尘土进行冲刷,再使用毛刷清理器物表面残余顽固泥土,最后使用清水清洗。将浓度99%以上乙醇和蒸馏水以1∶1的混合液制成2A溶液,将器物沉浸其中,将表面浮锈清理干净(图3)。对于残余表面硬结物与锈蚀严重部位,使用超声波洁牙机处理。后再次用清水洗净器物。经处理之后,金代铜熨斗器身清晰显现,裂隙、残缺与断裂处干净整洁,为下一步的工作打好了基础。

图3 除锈

3.2 粘接、补配

金代铜熨斗口沿处的残缺、断裂,需要进行粘接与补配。因器物厚度较厚,环氧树脂的强度已经可以满足粘贴的需求。将两片残片用纸胶带调整好位置并进行固定。将灰色色粉与白色色粉混合,调出与器身一致的颜色,再使用环氧树脂混合色粉调均匀后,使用手术刀将其均匀涂抹在残片与器物的断裂处,将两者粘接,使用胶带进一步固定并等待其固化。固化后再次调制环氧树脂将残片与器物间的裂隙填补修整完善。全部固化后使用打磨机将其打磨平整(图4)。

图4 初步打磨

粘接完成后的金代铜熨斗仍有大面积残缺,通过多次尝试不同的塑形方法与材料,最终选择捏塑法,采用美国PSI速成铜胶棒作为材料进行补配。将塑料管中的胶体取出,切下所需用量,再将胶体内芯与外皮两种不同颜色的材料用手充分糅合均匀,直至融为一色。将速成铜胶棒用力压在器物残缺处,并捏塑出金代铜熨斗口沿处大致形状,略厚于器身厚度以留出后期打磨空间。待其固化后对其进一步打磨,使其接近器物形状。因金代铜熨斗纹饰较为简单,故使用捏塑法将速成铜胶棒在补配部分捏塑出粗略纹样,待其固化后进行打磨。对补配完成的器物使用打磨机进行初步打磨,完成后使用180目、320目、600目水砂纸进行精细打磨,使补配部分观感与原器物保持一致。

对斗底部裂隙进行填补,使用环氧树脂与色粉混合,调制出相近颜色后将其均匀涂抹在裂隙处。待其风干后使用打磨机将多余部分打磨平整,再使用600目水砂纸进一步打磨,使其与器身观感一致。

3.3 作色、做旧

因金代铜熨斗器身锈蚀痕迹较为严重,表面有不同程度坑洼,故使用加入色粉的环氧树脂对补配部分进行做旧,完成后使用1000目干砂纸进行打磨,使其与原器物观感一致。然后采用矿物颜料色粉、混合硝基清漆、乙酸乙酯,根据器物的底色调制相应的颜色。使用不同型号的平头刷进行作色、做旧处理(图5),使补配部分与器身颜色相协调。完成作色、做旧的步骤后,将器物放置在通风的地方进行晾干。

图5 作色

3.4 整理、完善修复档案

全部修复步骤完成后,要将其修复档案整理完善。拍摄器物修复后的影像(图6),测量器物修复后尺寸、重量,并记录在案。金代铜熨斗修复口径18.5厘米,底径12厘米,通高7.3厘米,壁厚0.6厘米,通长36.4厘米,重1.22千克。

图6 修复后照片

4 思考与讨论

4.1 塑形方法的选择

补配是修复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而塑形是补配的第一步。塑形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补配的效果,进而影响到文物的整体修复效果。因此对于塑形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在文物修复过程中,文物的形状、大小、状态各异。对文物残缺部分的塑形方法也要根据文物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在金代铜熨斗的修复过程中,尝试使用的塑形方法有模制法和捏塑法。

①模制法。翻模时以本器物同部位作为参照物,将油泥加热后紧密包裹在参照的部位外侧,待油泥冷却变硬后揭下。多以参照部位的轴为边界,制作内外两块油泥作为外范。用手术刀修整外范,使其更加平整。将两块外范边沿封好后填入调好的糊状石膏,凝固后修整并涂上脱模剂,再次使用石膏翻模。金代铜熨斗的器型大致为圆形,故尝试使用了模制法。然而因器物的制造工艺较为粗糙,斗身并非为规整的圆形,斗沿与斗底的角度间差值也较大。制作的石膏范与器物间无法很好地贴合,故放弃了使用模制法。

②捏塑法。对于残缺形状清晰、面积或体积较大的部位,可以采用将补配材料捏塑成型的方法进行补配。填入残缺处随型捏塑,将捏塑完的零件留在残缺处等待固化。金代铜熨斗的补配部分符合使用捏塑法的基本条件,且器物本身无精细的纹饰,使用捏塑法不会造成过大的误差,为了最终的修复效果,选择了使用捏塑法对器物进行修复。

4.2 补配材料的选择

4.2.1 环氧树脂

在金代铜熨斗的修复中,首先尝试使用了较为传统的环氧树脂作为补配材料。传统的环氧树脂是将合众牌AAA超能胶的AB两张胶以1∶1的比例调和,再加入适量滑石粉和与器物颜色相近的矿物色粉,调制成半凝固状,填入模具与残缺部分贴合处,静置至凝固。尝试使用环氧树脂作为补配材料时使用了之前制作的石膏范。由于补配部分面积较大,环氧树脂的流动性较强,凝固时间长,凝固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形,不易控制(图7),加之模具无法完美贴合,故放弃了此方法。

图7 尝试使用环氧树脂补配

4.2.2 速成铜胶棒

美国P.S.I公司生产的速成铜胶棒是一种形态类似于橡皮泥的双组分同芯胶棒,是一种铜加强型修补剂。其优点为固化迅速,黏结力优异,固化后强度与硬度高,不易收缩或锈蚀,且可对其进行打磨、锉光、喷漆等加工②,对铜、铜合金及其他有色金属材料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故有时也使用于文物修复中。使用时取出装在塑料管中的胶体,切下所需的用量,将胶体内芯与外皮两种不同颜色的物质用手充分糅合为同一色直到均匀,然后将其压实并粘牢到需修补处。糅合后的胶体约五分钟后会发出少量热量,开始其反应固化过程。约一刻钟后即变得坚硬。其固化前是不易滴落流淌的泥状形态,非常适合金代铜熨斗补配过程中大面积塑形的要求。因此,最终选择了使用速成铜胶棒为修补材料。

5 结语

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对文物保护事业的关注和重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物保护事业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文物具有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保护文物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义务。铜熨斗作为实用的家庭用具,历经三千年发展演变,虽然材质装饰随时代变迁各具特色,却凝聚了古老的生活智慧与悠久的历史传承。通过对熨斗发展历程的梳理,可以进一步推断出各个朝代熨斗的技术工艺、审美思想、文化潮流等。虽然古代熨斗在当代已经不再具有适用性,但熨斗能够从古代延续至今,从时间维度上就证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③时至今日熨斗仍服务于社会生活之中,不曾退出历史舞台。对熨斗的研究便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工艺进步、审美特征、思想潮流。在金代铜熨斗的保护修复过程中,遵循了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等基本原则,以科学方法为基础,进行了清洗、除锈、粘接、补配、做旧、作色等科学保护方法与传统修复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有效地保护修复了文物,还原了其历史、艺术及研究价值,为之后的古代铜熨斗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

注释

①宋志强,孙金松,曹建恩,等.内蒙古新店子出土铜器成分分析[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2):78-82.

②王金潮.美国P.S.I公司生产的速成胶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J].东南文化,1995(4):67-68.

③折璐,杨九瑞.传统日用之器设计价值研究——以古代熨斗为例[J].中国艺术,2021(5):94-99.

猜你喜欢

胶棒金代环氧树脂
变电站组合电器用胶粘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环氧树脂胶粘剂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纳米B4C(BN)/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趣玩撕贴画
金代社会阶层间个体晋升的途径
从猛安、谋克官印看金代的尺度
金代赐姓问题研究
环氧树脂混凝土
小盘子大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