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渡口

2022-11-03王幅明

散文诗 2022年19期
关键词:大禹渡口黄河

◎王幅明

黄河之水天上来。

从 “世界屋脊” 的雪峰流下, 宛转曲折, 汇成一条并不起眼的涓涓细流, 清澈透明。

一往无前, 百折不回。

吸纳众多支流, 穿越重重峡谷。

历经万里长征, 最终融汇成浩汤大河, 投入渤海。

黄土高原的黄沙染黄了河的颜色。

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 有黄河源头的标志——牛头碑。

牦牛, 见证了奇迹的发生。

华夏祖先在黄河的怀抱里生息、 繁衍。

如何到达彼岸, 解开更多的未知, 开拓生存的空间?

渡口应运而生。

黄河像一条巨龙, 沿岸的古渡口, 犹如巨龙身上的胎记。

正是这些难以数计的古渡口, 书写了黄河的人文史。

每一个渡口, 都有自己的故事。 古老的传说代代相传。

莲花渡缘自莲花的地形; 青石渡缘自渡口石头的颜色; 君子渡缘自一位正人君子的传说; 索桥渡则缘自一座古老的铁索桥。还有临津渡、 金城渡、 横城渡、 风陵渡、 孙口渡、 大禹渡、 茅津渡……

甘肃靖远境内的古渡口, 见证了西汉张骞及其随从, 两次出使西域时渡过黄河的身影。 汉武帝以军功封张骞为博望侯。 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开通大道的 “凿空之旅”。

张骞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 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 苜蓿、 石榴、 胡麻等物种到中原培育与种植。

一件古代欧洲的银器鎏金银盘在靖远出土, 揭开了黄河古渡与丝绸之路的内在联系。

黄河上游的扎陵湖渡口, 被誉为第一古渡口。

它见证了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贞观十五年, 唐皇室公主文成公主前往吐鲁番, 与藏王松赞干布会合, 而这位美丽的公主与松赞干布相会后, 经过的黄河渡口, 就是扎陵湖渡口。 它是中原与青藏高原沟通交流的要道。

扎陵湖渡口, 或许并非黄河的第一个古渡口, 因为它是汉民族与藏民族融合的象征, 历史记住了这个渡口。

星罗棋布的古渡口只有一处以人名命名, 它, 便是大禹渡。

大约四五千年前, 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 十年九涝, 大家推举鲧担任治水首长。 后来, 尧以治水无功的罪名把鲧处死, 任命鲧的儿子禹领导治水。

禹十分伤心, 他发誓要治服洪水完成父亲的遗愿。

经过实地考察, 禹决定采取以疏导为主的治水方案。 禹领导人们经过许多年的奋斗, 凿龙门, 辟伊阙, 疏通了一道道水系,最终消除了洪水的隐患, 让无羁的河水得以臣服。

他长年在外, 几次路过家门而不入, 与众人一起在泥水中干活, 浑身是泥, 看起来像只熊, 于是, 便有了 “禹化为熊” 的传说。

人们感激禹, 尊称他为大禹, 传颂他的事迹。

舜把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传给了大禹。

大禹渡的禹王庙建在一处高地, 有 “万里黄河第一庙” 之称。庙前有一株四千多岁的古柏, 被人们称为神柏, 相传, 大禹曾在此拴马, 憩息, 指挥治水。 古柏的枝干上缠满了红色的丝带, 寄寓着众多游客的心愿。

黄河最美是韩城。

韩城境内有黄河名胜龙门渡口。

龙门亦称禹门, 相传, 大禹在此导河, 凿石通流。

禹门三级浪, 平地一声雷。

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增添了几分神秘。

在韩城芝川镇南原上, 建有司马迁衣冠冢和司马迁祠。 那位受过宫刑仍隐忍苟活、 发愤著书, 写出千古 《史记》, 死后重于泰山的韩城汉子, 日夜倾听龙门传来的黄河涛声。

龙门弹奏的巨大旋律, 只有英雄才能会意。

黄河在中条山和崤山的夹峙下, 奔向又一个险峻的峡谷。

峡口的两座石岛神门岛与鬼门岛, 把河分为三股, 像为黄河打开了三扇大门。 相传, 当年大禹治水, 用神斧劈开砥柱山, 形成 “人门”“神门”“鬼门” 三条峡谷, 引水东去, 三门峡由此得名。

峡口三座小石岛梳妆台、 炼丹炉和砥柱石, 顶着黄河的巨流。

砥柱石独立波心, 敢与狂涛争高下, 被誉为中流砥柱。

三门峡北岸有一个古老的渡口茅津渡, 与南岸渡口会兴渡隔河相望, 距今已有2700 余年的历史。 茅津古渡自秦至唐, 都是漕运码头重镇。

“唇亡齿寒”“假虞灭虢” 的历史典故, 便源出于此。

黄河是全世界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泥沙导致中下游河床升高, 制造了高出地面的 “悬河”。

二千多年间, 黄河泛滥, 决口数以千计, 数十次被迫改道。

黄河洪水, 改写了历史上的河流版图。

曾经与长江、 黄河、 淮河并称为 “中国四渎” 的济水, 因黄河的 “吞” 入而消失踪影, 仅留下济源、 济南等地名。

黄河的改道也委屈了淮河, 使它与大海再无缘分。

河南滑县白马津古渡口, 修建于先秦, 消失于元代, 曾上演过多幕历史大剧, 而今, 仅有一块 “白马津遗址” 的招牌立在马路一侧。 好在还有李白的乐府诗 《白马津》 可以立此存照: 将军发白马, 旌节渡黄河……

山西省永济市蒲津古渡口, 曾是秦晋两地的交通要冲。 战乱、积沙迫使黄河改道, 致使渡口与浮桥神秘消失千年之久。 近年,考古发掘出唐开元年间修建的蒲津渡遗址。 除了铁索、 浮桥残片, 还在遗址发现4 尊大铁牛和4 个虎虎有神的铁人, 被称为“世界之最”。

古渡口隐藏的文物, 复原了久违的盛唐气象。

河南孟津, 因武王伐纣 “八百诸侯会盟津” 而得名。

“盟津之誓” 吹响了灭商兴周、 改朝换代的号角。

先后有6 个朝代在此建都。 这里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 华夏民族的摇篮。

孟津黄河渡口, 曾为黄河一条黄金水道。 南来北往的军队客商, 西输东运的粮食货物, 都要在这里停留装卸, 搭乘船只。

而今, 这些古渡口, 成为游客穿越历史的教科书。

黄河流淌黄沙, 也流淌先辈的血泪。

郑州黄河南岸古渡口花园口, 历史上有过许多次决口, 但都未造成特大灾害。 1938 年, 蒋介石命令在花园口扒开黄河大堤,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 没有淹死日本侵略者, 却让89 万同胞丧生, 千百万人流离失所。 花园口从此扬名。

由于黄河决堤, 被迫改道8 年之久, 导致了1942 年的河南大饥荒, 3000 万人受灾, 300 万人死于饥饿!

渡口都有记忆。

记忆或在民间流传, 或物化为广场、 雕像、 纪念碑。

花园口纪念广场, “一九三八年扒口处” 纪念碑坐落于此。 一组大型浮雕, 再现了当年河水泛滥、 百姓流离失所的凄惨场面。

今天, 黄河南岸已建成国家湿地公园。

1952 年, 毛泽东利用新中国诞生后第一个假期的机会, 乘专列视察黄河, 发出 “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的号召。

70 年过去了, 昔日桀骜不驯的黄河, 岁岁安澜。

郑州邙山的黄河水, 经几处提灌站和取水闸, 每年为郑州市提供大部分水源, 成为郑州人的生命线。

黄河上中游先后建成13 座水利枢纽和水电站工程。 三门峡、小浪底等黄河水利枢纽, 令世界瞩目。

母亲河, 已成为水利之源、 电力之源。

时过境迁。

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华丽大桥, 取代了昔日那些古朴的渡口。

桥梁不是天外来客, 它只是渡口的延伸、 升级。

黄河上的第一座正式桥梁, 郑州黄河铁路桥, 1906 年竣工,由比利时人承包修建。 它在20 世纪末, 成为 “古董”。

1949 年, 黄河上仅有郑州黄河铁桥、 泺口黄河大桥和兰州公路桥3 座桥梁, 全由外国人设计、 施工。

新中国成立后, 黄河上陆续建成公路桥、 铁路桥、 人行桥、公铁两用桥有二百多座。

“一带一路” 全球倡议由中国提出。

古老的丝绸之路, 有了全新的升级版。

黄河渡口, 有了更长的延伸。

记住黄河上的那些渡口、 桥梁, 那些故事。

坐标不灭, 目标与抵达就不会迷失。

猜你喜欢

大禹渡口黄河
界首渡口缅怀红军
汉江渡口——两代艄公的“价值观”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每一个彷徨的人生渡口,唯有自渡
渡口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黄河』
“小大禹”来治水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