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灰色系统理论的发展及其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

2022-11-02刘思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灰色关联理论

刘思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灰色系统研究所,南京 211106)

1982 年,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邓聚龙教授开创性论文的发表[1],标志着灰色系统理论新学说的问世。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挖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从而使人们能够运用数学模型实现“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的分析、评价、预测、决策和优化控制。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灰色系统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1985 年,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了邓聚龙教授的第一本灰色系统专著——《灰色系统(社会·经济)》[2]。同年,当时的华中工学院出版社推出了邓聚龙教授的《灰色控制系统》[3]。这两本著作将灰色系统理论这门新学说的框架结构完整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40 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灰色系统理论在邓聚龙教授原创思想和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4]。如关于灰信息表征与运算,定义了灰信息的“核”和灰度[5],基于“核”和灰度构建了灰数的简化形式,提出了一般灰数概念和灰数“和”“差”运算灰度合成公理[6]。其揭示了复杂系统要素之间接近性、相似性和高维关联规则,定义了多种积分元,提出了灰色绝对关联度、相对关联度、综合关联度[7]、相似关联度、接近关联度[8]和三维关联度[9]等系列关联分析新模型,建立了新型灰色关联分析模型体系。2022 年初,经过40 年的不懈探索,终于突破逆向序列关联分析难题,提出了多种负灰色关联分析模型[10];提出了原始差分GM(1,1)模型、均值差分GM(1,1)模型[11]、离散灰色模型[12]、分数阶灰色模型[13]和自记忆模型[14-15]等系列原创概念与模型,构建了新的灰信息预测模型技术方法体系;提出了基于混合可能度函数的灰色评估模型[16-18]、多目标加权智能灰靶决策模型[19]和基于聚核权向量组的两阶段灰色决策模型[20]。此外,关于序列算子和多种强化和弱化缓冲算子的构造及其性质研究[21-28]、灰色投入产出模型[29-30]、灰色博弈模型[31-32]、GM(1,1,β)模型[33]、GM(1,1,tα)模型[34]、派生GM(1,1)幂模型[35]、广义累加模型[36]、随机振荡序列预测模型[37]、微粒群建模方法[38]、新 信 息 离 散 模 型[39]、广 义 灰 色Verhulst 模型[40]、区间灰数关联分析模型[41-42]、基于DEA 的模糊多属性灰色关联分析[43]、灰色多目标线性规划[44]、灰色非线性时序组合模型[45]、灰关联熵分析方法[46]、灰色控制系统[47-50]和序列算子频谱分析方法[51-53]等方面,均取得了系统性创新研究成果。

贫信息系统建模、分析的强大需求为灰色系统理论注入了蓬勃生机。自1982 年问世之后,经过几代人近40 年的辛勤耕耘和精心呵护,灰色系统理论这棵科学园地中的幼苗日益成长,一门中国原创学说已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自立于科学之林,一步一步登上国际学术舞台。

1 灰色系统理论的快速发展

作为一门中国原创学说,灰色系统理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实际应用需求的强力推动。

进入信息时代,各个领域的人们开始深切地认识到数据分析方法已成为每个人不可或缺的技能。正像埋藏在沙海中的黄金,人们希望了解、掌控的规律和特性被纷乱繁杂、信息密度和价值极低的数据信息深深地掩盖,迫切需要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顺应时代需求,灰色系统理论应运而生。正像任何一种新生事物一样,一门新学说的成长过程自然也充满艰辛和曲折,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非议和质疑。而人类社会实践中对贫信息数据分析方法的渴求形成了强大的原动力,使灰色系统理论在质疑声中仍能吸引各领域大批有识之士的积极关注。

在中文和英文学术论文数据库中,均能检索到大量灰色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

因ISI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主题词检索结果中会包含较多非灰色系统论文,故按文章标题中包含的英文词组Grey number,Grey data 和Sequence operator 等进行检索,所得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ISI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标题包含灰色系统相关词组的论文数Table 1 Number of papers in ISI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with grey system related phrases in the title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输入灰色系统、灰数、序列算子、灰色关联分析、灰色聚类、灰色模型、GM(1,1)、灰色预测、灰色决策和灰色控制等10 个灰色系统相关词组进行并行检索。结果表明,从1982 年至2020 年,中国知网数据库共收录精确包含上述词组的文献230 874 篇,其中期刊论文120 972 篇,会议论文4 950 篇,图书231 种,成果79 项,报纸文章40 篇,学位论文103 605 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14 161 篇,硕士学位论文89 444 篇。1982—2000 年以及2001—2020 年各年度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包含上述词组的文献和成果数详见表2。

表2 1982—2020 年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包含灰色系统相关词组的文献和成果数Table 2 Number of documents and achievements containing relevant phrases of grey system included in CNKI database from 1982 to 2020 万篇

从表2 可以看出,自1982 年至2000 年的18 年间,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灰色系统论文共1.5 万多篇,与近几年一年内收录的论文相当。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灰色系统论文呈快速增长趋势。2001 年收录论文1 856 篇,到2004年,收录论文数已达4 151 篇,翻了一番多,2007 年在2004 年的基础上又翻一番,达到8 821 篇。自2008 年起每年收录的论文超过1 万篇,2014 年起突破1.5 万篇。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中,标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重要科技计划项目的文献1 637 篇,详见表3。表3 中的数据表明,灰色系统理论在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得到了中国科学院赵淳生院士的充分肯定[54]。

表3 国家重要科技计划项目组在中国知网发表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和方法的论文数Table 3 Number of papers applying grey system models and methods in CNKI published by the project team of national importa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s

由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文献可以发现,中国所有双一流高校和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均有大量灰色系统论文被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被收录论文数位于前20 的高校被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和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数详见表4,其中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数量大体相当。表4 中的数据充分表明,灰色系统理论在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表4 被中国知网收录的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和方法的文献数量位于前20 的高校Table 4 The top 20 universities of literatures applying grey system models and methods in CNKI

在大数据时代,基于小数据挖掘的灰色系统理论异军突起,成为人们从海量数据中萃取有价值信息的有效工具。近40 年来,灰色系统方法和模型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各领域的创新和进步。

灰色系统理论在创立初期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经济管理领域的成功应用,即20世纪80 年代全国各地普遍开展农业区划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迫切需求的强力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统计体系的调整直接影响到经济数据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互不衔接的数据为当时的规划编制人员出了一道大难题。如何基于小样本、贫信息数据完成系统分析、建模任务,据以获得具有较高可信度的预测结果,支持各级政府科学决策?以小样本、贫信息数据建模、分析为特色的灰色系统理论适逢其会。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政府部门尝试运用灰色系统方法和模型分析经济数据,编制发展规划。邓聚龙教授主持完成了河北省易县和湖北省老河口市发展规划的研究和编制。笔者也曾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协多项重点招标项目及河南省、江苏省、南京市和郑州市中原区、三门峡市湖滨区、长葛市、武陟县等地发展规划研究,数据分析主要采用灰色系统方法和模型[55]。

中国工程院杨善林院士、陈晓红院士、立陶宛科学院Zavadskas 院士及其团队运用灰色系统模型和方法成功解决了管理实践中的许多重大难题,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56-58]。

罗马尼亚的Scarlat 和Delcea 等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和模型研究经济系统控制问题,取得了一系列成果[59-60],出版了罗马尼亚文研究专著。

李桥兴、王学萌等关于灰色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及其应用问题的研究[61-62]、方志耕等关于灰色博弈理论及其经济应用的研究[31,63],都是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应用成果。

2 灰色系统理论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深度应用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分别输入物理、化学、生物、地质、水文、作物和医学等主题词,查询以物理、化学等为主题且精确包含“灰色系统”词组的文献,所得结果如表5 所示。

表5 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精确包含“灰色系统”词组的文章数Table 5 Number of articles containing the phrase“grey system”in various disciplines of natural science

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地质、水文、作物和医学等领域,取得了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

2.1 物理学领域

陈蕾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基于ASD地物光谱仪的两种天空光测量方法——标准灰板反演测量法和直接测量法,明确了不同方法适用的情景[64]。王月等运用应用灰色关联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宇宙射线μ 子成像,提高了物质区分效率[65]。

韩力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了强夯填土地基的地球物理特征,通过分析面波波速、电阻率与土体干密度、含税率等地球物理特征参数的关联度对强夯质量、效果进行了评价[66]。

Evans 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对英国钢材强度进行研究,同时提出了一种广义灰色Verhulst 模型参数估计的新方法[40]。

Shi 等基于灰色模型对AP1000 核电堆型非能动余热排出进行可靠性分析[67];王勤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电弧信号焊接过程的最佳参数[68],取得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成果。

2.2 化学领域

Kasemsiri 等运用田口方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木薯淀粉、油棕榈纤维、壳聚糖和棕榈油合成的可生物降解泡沫复合材料进行优化[69];刘耀鑫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及预测模型研究高温固硫物相硫铝酸钙生成反应[70]。

Gupta 等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混杂填料拉挤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进行多响应优化[71]。

Jena 等应用田口灰色关联分析法优化Zn1-xFexO 纳米颗粒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参数[72]。

2.3 生物学领域

张富丽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了Bt 抗虫棉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认为秸秆还田是转Bt 基因植物秸秆无害化处理的理想方式[73];Yang 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了水稻营养期色素含量与标准差植被指数[74]。

罗钦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了秀珍菇辐射新品种子实体中微量元素含量与铅含量的关系,为选育铅含量更低的秀珍菇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75]。

郭瑞林对作物灰色育种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培育了多个农作物新品种[76]。

Jin 等基于高光谱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对冬小麦叶片含水量进行估算[77];Wei等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评价藏青稞品质[78],取得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成果。

2.4 地质与地球科学领域

赵鹏大院士等构建了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理论及方法体系,提出了“地质异常”“地质体数学特征”“三联式”定量成矿预测、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新概念、新内容及研究方法,在新疆北山地区发现铜镍硫化物远景成矿带2条,在东准噶尔发现金矿带1条[79]。

高玮和冯夏庭院士关于岩土工程(包括滑坡)的安全性分析、评估、开挖与控制措施设计优化、实时监测等方面的研究[80]、李晓红院士等关于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及可靠性分析的极限位移判别研究[81],均取得了具有重大价值的成果。

彭放等建立了基于灰色规划聚类分析的盖层定量评价新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琼东南盆地3 个主要勘探区4 套泥岩共12 种盖层对象进行了评价,结论与勘探结果相吻合[82];梁冰等通过建立多指标灰关联度优选模型,对评价指标值为区间灰数的复杂地质参数特征研究区的勘探开发潜力进行了优选排序[83];陈荣环等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研究测井、钻井取心、试油及有关地质资料,通过匹配、拟合和提取参数,以统计分析特征值及其准确率、分辨率研究划分地层岩性、物性和含油性,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84];王云云等运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对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进行了科学预测[85]。

方晓彤等运用多维灰色评估模型预测煤与瓦斯突出风险,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依据[86];Zeng等基于弱化缓冲算子和无偏灰色模型对中国页岩气产量进行预测[87];Kose 和Tasci 基于多变量灰色预测模型和回归模型对大地形变进行了预测[88]。

2.5 水文与水资源领域

夏军院士等关于灰色系统水文学的研究[89]、吴中如院士等关于水工结构及大坝安全监测方面的研究[90]和Hipel 院士等关于水资源利用的研究[91],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林跃忠等依据三峡现场边坡的测试数据,建立了边坡岩体变形的灰色预测模型,绘出了边坡变形的拟合和预测曲线,为边坡岩体变形的预测提供了可靠保证和理论依据[92]。

Hao 等不仅采用灰色系统模型对喀斯特流域水文过程进行分析和预测,获得了较高精度,还采用分段灰色模型研究了人为活动对喀斯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93]。

Peng 等研究了灰色预测模型与DDDP 相结合的梯级水库调度优化算法[94];Mahmod 等在水文地质资料有限的情况下,运用修正灰色模型对埃及哈尔加绿洲努比亚砂岩地区地下水流动进行分析[95]。

2.6 医学领域

灰色系统方法和模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疾病预测与控制、卫生管理评价、智能诊断系统构建、药物疗效评价和医学图像处理等现代医学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形成了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医学研究分支领域[96]。

汕头大学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谭学瑞教授及其课题组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对临床试验的灰关联方法学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提出的遍历性灰关联空间理论、灰色医学关联因子的极性分析理论与方法、多层次灰色医学关联的公理体系和灰关联方法对比模型等临床试验新方法,被应用于心血管内科学、消化内科学、神经内科学和传染病学等多个临床医学学科,取得了显著成效[97]。

魏航等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中药色谱指纹图谱模式识别模型,56 批次不同品种化橘红药材样品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对药材中化学成分的种类与含量十分接近的毛橘红不同栽培品种的识别率超过92.85%[98]。

Icer 等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对脂肪肝超声图像定量分级,得到了科学诊断结果[99];Lai 等将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无监督单链聚类法应用于细胞外电生理记录的棘波自动分选[100];Gupta 等基于直方图修正灰色关联分析的乳腺图像保亮度对比度增强和质量分割方法[101],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灰色系统理论在工程技术领域中的深入应用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查询以交通、电力和机械等为主题且精确包含“灰色系统”词组的文献,所得结果如表6 所示。

表6 工程技术各学科领域精确包含“灰色系统”词组的文章数Table 6 Number of articles containing the phrase“grey system”accurately in various disciplines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交通、电力和机械等工程技术学科领域,取得了数以千、万计的研究成果。其中,电力、计算机和材料科学领域论文均超过5 000 篇,交通运输领域超过1 万篇,信息科学领域超过2 万篇,环境科学领域接近3万篇。

3.1 交通运输领域

刘秋妍等综合运用灰色聚类和粗糙集模型对频率受限的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规划方案进行优化,提高了电平和干扰矩阵估计的精确度[102];高凡等按照列车运行目标设计适应度灰数,构建了基于灰色遗传的高速列车速度控制器模型[103];陆小红和王长林研究了基于预测型灰色控制的列车自动运行速度控制器建模与仿真问题[104];Chirwa 等基于英国和美国的数据,运用GM(1,1)模型估算车祸风险[105];米根锁等以模糊故障诊断法、遗传算法和灰色系统理论3 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结果为基础,构造最优组合模型,对25 Hz 相敏轨道电路进行故障诊断[106]。

Twala 将人工神经网络、分类与回归树、K-近邻方法、线性判别分析方法、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准优算法和支持向量机方法等与灰关联分类器算法得到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灰关联分类器算法最适合南非Gauteng 省道路交通事故数据的建模和分析[107]。

3.2 电力工程领域

孙才新院士团队开展了关于高电压绝缘和故障诊断技术研究领域的研究[108-110];黄新波和李立浧院士课题组开展了关于电网工程、直流输电和交直流并联电网运行技术的研究[111]。

Liao 等关于电力变压器油溶气体含量的分析[112];Yang 等根据风电机组齿轮箱的润滑油温度和铁元素含量等实测数据,引入多源信息,对传统灰色系统模型进行改进,预测风电机组齿轮箱磨损趋势,为齿轮箱维护和更换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113]。

Ossowski 和Korzybski 运用灰色系统模型开展模拟电路故障诊断[114];蒋维基于灰色粗糙集理论对风电机组传动链故障进行诊断[115];Dejamkhooy 等开展了关于非平稳电压波动建模与预测的研究[116]。

3.3 机械工程领域

贾振元院士团队开展了关于高端装备高性能零部件控形控性机械加工理论、技术与装备的研究[117];方辉和谭建荣院士团队开展了关于机械设计及理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的研究[118];廖健和何琳院士团队开展了关于潜艇降噪技术领域的研究[119];Cempel 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机械振动状态进行监测[120];王旭亮和聂宏运用灰色系统模型预测机件疲劳寿命,大幅度降低了预测误差[121];张雪元等运用GM(1,1)模型研究机器人情感状态变化规律,实现了情感机器人交互系统[122];李桐等运用灰色预测模型测算疲劳裂纹扩展速率[123]。

张杰院士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二齿差摆动活齿传动故障进行分析,为提高二齿差摆动活齿传动系统的可靠性提供了科学依据[124];夏新涛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滚动轴承加工质量与振动的关系,发现结构尺寸误差参数是对轴承振动影响较大的因素[125];谢延敏等通过对各因子与目标序列的灰色关联度进行方差分析,获得了影响方盒件稳健性各因子的最佳参数[126]。

Prakash 等基于田口方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开展了石粉增强铝基复合材料车削多目标优化研究[127];Loganathan 等 运 用 灰 色 关 联 分 析 模 型 对AA6061 合金渐进成形输入参数进行优化[128];Pagar 和Gawande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金属膨胀波纹管径向挠度应力进行参数化设计分析[129];Sharma 等运用田口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GFRP 齿轮精度和表面粗糙度[130];Khan 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干、湿、低温下车削钛基合金进行多目标优化[131]。

3.4 航空航天领域

王衍洋和曹义华采用灰色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中国民航运行风险的非线性在线预测模型[132];杨天社等运用灰色系统模型对航天器故障进行预测,获得了较高的精度[133-134]。

解建喜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解决了飞机顶层设计方案优选决策问题[135];章程等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飞机客制化方案[136];肖军和章玮玮综合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故障树方法研究靶机坠毁故障,为诊断靶机坠毁故障原因,控制故障的发生以及改进系统可靠性提供了理论依据[137]。

余锋杰等将灰色聚类决策方法应用于飞机大部件自动化对接装配系统,提高了系统稳定性,降低了设备故障风险,同时控制了维修费用[138];张峰等运用灰色聚类评估模型对舰载机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对预先发现系统安全隐患,预防和降低事故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139]。

3.5 智能控制领域

王耀南院士团队发展了关于智能控制理论与机器人系统、图像识别理论与机器视觉应用、先进制造装备智能化控制技术、电力电气行业重大工程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究[140];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刘业翔院士及其课题组运用灰色系统方法和模型研究铝电解过程控制问题,取得多项成果[141]。

田建艳等建立了加热炉钢坯温度灰色预报模型,提出了钢坯温度控制方法[142];王伟等针对具有强非线性、大时滞、多扰动特点的焦炉火道温度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组合灰色预测模型的改进模糊专家控制方法[143];张广立等结合传统反馈控制方法和灰色预测控制,设计了自调节灰色预测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新型控制器具有更为优良的动态性能和鲁棒性[144]。

乔桂玲等针对深海行走机构在海底复杂作业环境下行走呈现出随机性、非线性和时变性,难以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等特点,提出了灰色预测——模糊PID 控制方法,实现了对深海行走机构的有效控制[145];朱坚民等提出的基于灰色关联补偿控制的气动位置伺服控制系统研究,有效改善了传统控制方法对于气动位置伺服控制系统的跟踪精度[146]。

3.6 武器装备研制与运用领域

崔建鹏等运用多目标灰色决策模型研究了地空导弹武器系统选型问题[147];李新其等构建了导弹核武器最佳配置的灰色规划模型,为导弹核武器的订购、存贮、阵地配置及作战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148]。

韩晓明等运用灰色聚类模型对防空反导导弹战斗部研制方案进行综合评估[149];姚军勃和胡伟文根据超视距地波雷达的特点和作战任务,应用灰色评估模型对其作战效能进行评估[150]。

林加剑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求解影响爆炸成型弹丸(Explosively formed projectile,EFP)速度的主要因素,得到了对EFP 的药型罩和装药结构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结果[151];赵国钢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了舰艇反导作战中来袭导弹威胁评估模型,为舰艇指控系统适时进行目标威胁判断提供了决策依据[152];刘以安等开展了关于雷达目标跟踪的研究[153]。

4 结 论

从1982 年创立至今,灰色系统理论已经历40年的成长过程。适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大好时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中华文化沃土,积极投身民族复兴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大业,为世界贡献新知,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也是灰色系统理论研究领域同仁的职责所在。

按照科学发展规律,一门新学说需要经过几代人的持续耕耘,历经几十年、上百年乃至数百年方能臻于完善。灰色系统理论在40 年的时间内已初步建立起一门新学说相对完善的体系结构,并被广泛应用于解决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实际问题,在中国和世界上众多国家取得了大量应用成果[54,154],一门中国原创学说稳步登上国际学术舞台。

灰色系统理论作为一门新学说,依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如近年来刚开始起步的序列算子频谱分析方法,尚有待进一步深化;基于核与灰度的灰数运算法则,已有关于灰数和、差运算的灰度合成公理,而关于灰数积、商运算的灰度合成公理,仍需要继续探索;此外,关于不同类型缓冲算子适用的情形、关于灰色预测模型的选择与检验标准、关于灰色聚类评估模型和多种贫信息决策模型适用范围及其可信度评价,以及灰色系统模型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各领域中的应用创新,都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完成[155-156]。诚望广大同仁继续在从事灰色系统理论研究园地不懈耕耘,虚心接受并认真对待各种批评和建议,不断探索、不断发掘新的生长点,使中国学者原创的灰色系统理论不断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灰色关联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浅灰色的小猪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灰色时代
她、它的灰色时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