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国内模糊限制语研究综述

2022-11-01刘漫漫曹慧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5期
关键词:语言学语料库研究者

刘漫漫,曹慧玲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590)

模糊限制语的定义最早是由Lakoff[1]提出并引入语言学领域的,模糊限制语就是“使事物变得模模糊糊的语言”。而后廖东平[2]翻译了Lakoff 的著名论文Hedges and Meaning Criteria,并将模糊限制语研究引入国内。自此,模糊限制语研究逐渐成为我国语言学家关注的语言现象之一。

模糊限制语这种语言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人们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语使语言表达更为委婉准确,在交际过程中能更好地表达自己不确定的观点,并给会话留有余地,保全说话者的面子,因而受到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模糊限制语的研究逐步趋向多元化,研究者们从语义学、语用学、对比语言学、认知研究、翻译、二语习得等众多角度不断深入。但不可否认的是,研究成果虽然较多,但发表在高水平刊物上的数量较少,因此系统全面地回顾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是很有必要的,故该文通过代表性研究的总体趋势和主题分布,分析了模糊限制语研究的发展态势,并从语用学,对比语言学,翻译学和二语习得4 个主要研究视角对模糊限制语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评述,以期推动该领域后续的健康发展[3]。

1 近十年国内代表性研究成果概况

为客观全面地对我国近十年的模糊限制语代表性研究分析评述,作者在中国知网中文库对目标文献进行了精确检索。设定检索项为篇名,检索词为模糊限制语或模糊限制词,检索时间范围为2011—2021年,检索期刊来源类别选中北大核心和CSSCI,并对检索结果进行人工筛选,检索结果共44 篇。对检索出的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分析结果,并选取以下两个图做进一步分析。

如图1所示44 篇核心期刊代表性文献发表的总体趋势。从图中折线图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出,2011年文献数量最多,2012年数量开始下降,2014年上升,但2015年已上升不到最高水平,往后几年总趋势是下降的,但也有较小波动。总体来看,对模糊限制语研究的核心期刊的文献数量有限,且整体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在很多角度都有涉及,研究者们似乎遇到了瓶颈期,找不到新的理论和视角去突破。这也启示我们只有不断地回顾总结以往的研究,才能突破瓶颈,找到新的研究视角,为该领域的研究增添新活力。

图1 2011—2021年核心期刊模糊限制语文献发表总体趋势分析

如图2所示近十年模糊限制语代表性研究的主要主题分布。从图中各个主题的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偏向对其语用功能的研究和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从语用视角的研究主要以顺应性、人际功能、礼貌原则等理论为基础,对不同类型的语篇进行分析,如学术论文、科技英语、商务评论等。其余文献主要是从对比语言学、语言的习得与教学、社会语言学、翻译学的视角加以研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语料处理越来越方便,语料库语言学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利用语料库对语言研究做定量分析,然而这类研究长于数据描述,短于理论阐释,故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会更有意义与价值。

图2 2011—2021年模糊限制语代表性研究主要主题分布

2 多视角研究评述

通过以上对我国近十年模糊限制语代表性研究的总体趋势、主题分布分析,得出近年来我国模糊限制语高水平期刊论文数量较少,且研究数量有减少倾向。从多个视角对以往研究总结评述有助于后续研究者们找到新的研究视角。从主题分布分析可以看出,44 篇模糊限制语代表性研究主要是从语用学、对比语言学、翻译学和二语习得几个方面分析,故该文也将从这4 个角度对模糊限制语研究进行总结和评述。

2.1 语用学视角

20世纪80年代,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主要是从语义学角度进行的,但随着之后语言研究向语用角度转向,国内研究者也纷纷开始探究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特征与功能,因此对模糊限制语形式语义学的研究也止步于此。作为国内第一个从语用学角度探讨模糊限制语的学者,何自然[4]将模糊限制语分为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和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两大类。此后众多研究者以语用学理论为基础,对不同类型的语篇进行分析。据笔者统计,在44 篇核心期刊文献中,有26 篇是从语用学角度探讨模糊限制语使用的,主要以会话含义、顺应理论、关联理论等语用学理论,对不同类型的语篇进行分析,如科技语篇、学术语篇、商务谈判等。

杨德洪和左义认为模糊限制语作为一种弹性语言,在商务谈判中被用作一种策略手段和语言技巧,并通过一些实例的分析,探讨其在商务谈判中的积极作用。使用模糊限制语不仅可以使语言的表达更加凝练与灵活,准确性更高,而且能使谈判的局面显得更轻松和谐,尽可能地减少商业风险[5]。陈敏用语料库定性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劝说文体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和特征,发现模糊限制语不仅有助于作者树立良好形象,维护读者面子还有自我保护的效用[6]。任大玲从认知语用角度出发分析文学语篇中的模糊限制语的文体功能语用特征,认为使用模糊限制语不仅能在语言方面起作用,还有非语言方面,如听话人或读者对语境的理解和感悟[7]。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对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主要是从礼貌原则、关联理论、人际功能等理论对各种语篇题材的分析,创新不足。认为研究者应积极以认知语用学、模因论和跨文化交际角度等新兴语用学理论深化对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

2.2 对比语言学视角

从对比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模糊限制语在不同语言、不同领域或者不同时间段的使用差异和共性是模糊限制语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语料库语言学的快速发展,对比语言学视角下的模糊限制语研究几乎都是借助语料库做定量分析,比较二者使用频率、种类及分布情况等。近十年国内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不同学科学术语篇中的使用情况做异同分析。

赵秋荣、董元兴和刘惠华运用类比语料库和卡方检验对英语原生文本和翻译文本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做对比分析,发现英语原创比翻译文本更频繁、灵活地使用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但翻译文本比英语原创文本中的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使用频率更高[8]。王晶晶和吕中舌研究了模糊限制语的使用特征,对中国理工科博士生学术写作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理科博士生比工科博士生在使用模糊限制语方面存在更大的问题与困难[9]。通过研究对比分析结果,为不同学科提供更全面的建议,以期在以后的写作中更好地使用模糊限制语。除共时研究外,历时的对比研究能从另一方面揭示模糊限制语在使用中的变化。蒋跃与寇英通过建立两个跨度为十年的英语医学论文语料库,对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做了历时研究。结果表明,其使用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由于医学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医学话语的模糊性降低了,但是研究者为了增强说服力还是会频繁使用变动型模糊限制语[10]。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模糊性限制语的对比研究多是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可以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做更多的其他语言的双语或多语对比研究,更全面地认识模糊限制语在不同语言中的语用特征的异同。

2.3 翻译学视角

无论是在笔译还是口译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对话语含义的影响都至关重要。近十年国内模糊限制语研究也有不少是从翻译角度进行的,具体考察的大多是在特定语料库中,具体语境下模糊限制语的翻译策略和手段。

潘峰运用记者招待会汉英会议口译语料库,对口译活动中模糊限制语的应用做了实证研究,通过对比其在口译和原创英语及笔译英语中的使用,发现口译比原创英语口语显著少用模糊限制语,但却比笔译英语显著多用[11]。吴光亭与张涛运用英汉平行语料库和定量分析方法对不同种类的英语模糊限制语的汉译策略进行了考察探究,由于其具有的特殊语义特征,发现不同类型的模糊限制语的翻译使用了不同的主次策略。整体而言,译者主要使用直译,其次是删译和意译,而增译使用最少[12]。

这些研究均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分析实际使用的语言材料,描述模糊限制语翻译策略使用的规律,得到的数据更客观。但大多采用的是定量分析方法,在以后的研究中利用语料库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更能全面分析模糊限制语在文本中的翻译策略使用情况。

2.4 二语习得视角

英语模糊限制语的习得问题也是近年来我国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话题。之前的文章主要是探讨学习者在各种类型的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特点,近十年的核心期刊论文则是通过对比语料库或中间语对比的方法研究,且口语研究明显增多。

李小鹏和詹全旺基于动态系统理论对模糊限制语的习得过程做了历时研究,以4 名学生历时一个学年的40 篇作文为语料,考察了模糊限制语习得的动态过程[13]。结果发现,对于模糊限制语输出的种类和频次,4 名学生的习得总体呈非直线型发展轨迹,且各类型发展速度不均衡。除此之外,个体的习得发展轨迹也存在不同,但输出总体发展是呈显著相关性的。胡贻铸与马茂祥用中间语对比研究的方法,探究了模糊限制语在中国大学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口语中的使用情况,发现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二语学习者过多地使用模糊限制语,但具体语言形式的数量却非常有限,类型单一,有些词汇被过度使用,但有些又过少使用[14]。

上述研究在分析英语模糊限制语的习得时,采用不同的理论对口笔语习得做了探讨,如复杂系统理论、动态系统理论等。而这些研究基本是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做定量研究,这类研究的缺陷是理论解释弱。因此,在后续研究中研究者们应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比如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语篇补全法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发现习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3 结语

该文从研究概况和4 个研究视角两方面,回顾总结了国内近十年模糊限制语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总体来看,近年来国内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已经由从成熟快速发展阶段向平和缓慢阶段发展,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从语用学,对比语言学,翻译学和二语习得4 个视角对核心期刊上的代表性模糊限制语研究做了系统的评述,并在4 个视角下探讨了模糊限制语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首先,从语用学视角来看,后续研究应多从认知语用学,模因论和跨文化交际角度等新兴语用学理论深化对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其次,从对比语言学视角来看,目前对比研究多是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对其他语言做双语或多语对比研究,从而更全面认识模糊限制语在不同语言中的使用特征异同;最后,基于语料库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只做定量研究,理论解释是不够的,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才能更全面地解释问题。模糊限制语是一种有着特殊交际功能的语言现象,无论在言语交际还是学术写作等正式场合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还需不断创新,不断深入,以期取得更佳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语言学语料库研究者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分析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版《〈红楼梦〉教学法》:要览与反思
饿死的毛毛虫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运用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写作
年轻瘦人糖尿病增多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The Influence of Memetics for Language Sp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