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2-11-01李海舰李凌霄

企业经济 2022年1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家精神

□李海舰 杜 爽 李凌霄

一、引言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企业家精神对于实现上述要求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所谓企业家精神是对企业家这个特殊群体所具有的独特个人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抽象表达,即人们将企业家所具有的某些共同特征概括归纳为企业家精神,例如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冒险精神、契约精神、诚信意识、社会责任等。比较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体制下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对于打开企业家精神的“黑箱”,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意义特别重大。

二、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企业家精神

(一)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家精神的形成

1.资本主义价值理念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

最大程度追求物质财富是资本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它构成了资本主义企业家精神的内核所在。马克斯·韦伯(2010)指出,“在一个完全资本主义式的社会秩序中,任何资本主义企业不利用各种机会去获取利润,那就注定要完蛋。”“资本主义和追求利润是统一的,而且永远是以连续的、合理的资本主义企业经营为手段来获得利润。”马克思(2004)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追求更多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无止境地追求是资本家阶级包括资本主义企业家的基本价值取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以及作为其人格化代表的企业家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不断地追求利润,这是资本主义企业家行为方式的动机和根源。

2.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

市场机制是资本主义企业家精神形成的根本基因。市场机制的内在作用促使企业家为攫取更多利润而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善于捕捉把握市场机会。威廉·鲍莫尔(2004)指出,“自由市场经济存在一套内在机制,能够自发促使企业家不断创新。”同时,市场机制除了内在地促使企业家创新精神、进取精神的形成,也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家为使个人利益最大化,不惜损害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进而表现出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一面。

3.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

为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资本主义国家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法律制度。例如,《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鼓励企业家通过提升企业家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再如,《拜杜法案》的通过,使大学和研究机构可享有政府资助科研成果的专利权,极大鼓舞了技术发明人员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转型,激发了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热情。

4.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

(1)近代资本主义。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到20世纪30年代,属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市场竞争机制尚不完善,市场主体竞争呈现无序性、自发性和盲目性。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守夜人”,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对市场竞争主体的约束作用十分微弱。由此,形成了企业家自私自利、贪婪成性等特征。同时,这一时期的企业家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雇佣工人进行残酷剥削,资本家与工人阶级处于严重对立状态。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一时期的企业家是资本家,其行为规范无法与企业家精神划等号。

(2)现代资本主义。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大危机、大萧条,以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新政”实施和凯恩斯《通论》发表为标志,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入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共同作用的混合经济时期,也称为现代资本主义阶段。混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在市场机制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政府通过财政、货币及其他社会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和调控。与政府宏观调控相适应,社会法律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道德规范进一步强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市场机制的自发性、无序性和盲目性,企业家自私、贪婪、唯利是图的特质受到约束,劳资对立关系得到一些缓解。随着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进一步规范,资本主义世界涌现出一批关注社会公益、注重社会公德,且勇于创新、敢于冒险、不断开拓、善于把握市场机会的企业家。

(3)当代资本主义。20世纪后期特别是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群”广泛应用,推动资本主义进入“数智化”发展新阶段,也称为当代资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科技资本的利润率进一步提高,激发了企业家创新精神,同时点燃了他们攫取更多社会财富的欲望,由此出现大量以知识作为主要资本的“知本家”,许多科学家、工程师本身就是著名的企业家,企业家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在他们身上完美融合。一方面,“知本家”利用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作为基本竞争手段,获取更多社会财富;另一方面,“数智化”时代驱动“知本家”阶层在行为规范、精神风貌等方面更具“科学”“智慧”色彩。尽管如此,然而资本主义制度内在固有的驱使企业家对财富无止境追求的动机并未减弱,反而更加强烈,手段更加先进。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家精神的形成

1.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

(1)建立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企业家精神是与市场机制天然连在一起的,而市场竞争机制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基础性、决定性机制。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企业拒绝创新只会死路一条,只有与时俱进、主动求变、锐意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激励企业家打破均衡、不断创新、敢于冒险、抢抓机会。

(2)建立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市场竞争不规范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至关重要。通过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严厉打击行政垄断、行业垄断、盗版侵权等不正当竞争行为。通过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和业务。通过打破区域壁垒,反对地方保护主义,推动全国统一市场建立,形成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

(3)建立完善公司治理制度。现代公司治理制度的建立使得企业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既有利于选拔出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企业领导者,也有利于保障企业家精神的充分发挥。从中国改革进程看,通过不断推进和深化各层面的改革,从推进承包制到股份合作制,再到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不断完善现代公司制度和治理结构,为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体制机制土壤,特别是基于现代公司制度形成的产权结构,使企业家具有相应的财产所有权和剩余获取权,从制度层面促进企业家精神的充分发挥。

(4)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契约精神,确立并实施了企业信用承诺等相关制度,督促企业家自觉诚信守法、以信立业,依法依规从事生产经营。近年来,伴随数字经济发展,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正在建立和推行,通过整合各部门各领域企业及企业家信息,逐步建立起企业家个人信用记录和诚信档案,对守信者进行激励,对失信者进行惩戒。

2.社会主义法律法规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

(1)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益。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是激发企业家努力经营的基本保障,企业家只有对自己的财产财富有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对企业发展有稳定预期。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中国基本形成现代产权制度和产权保护法律框架。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私有财产权的法律地位得到更为清晰的界定。要逐步建立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长效机制,为有效保护企业家创新创业、持续合法经营提供法律保障。

(2)依法保护企业家创新权益。知识产权制度是保障企业家创新权益、激发企业家创新创造活力的基本制度。只有进一步完善企业家知识产权保护,对知识产权的产权界定、处置权利、市场交易等进行更清晰地界定,使知识产权作为一种要素在市场自由流动,才能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热情,拓宽企业家创新创业空间,促进全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发展。

3.社会主义营商环境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

(1)以企业为中心的营商环境。世界银行以全球190个经济体为评估对象,围绕企业从设立到终结的生命周期设置,将开办企业、申请建筑许可、获得电力、注册财产、获得信贷、投资者保护、缴纳税款、跨境贸易、合同执行、办理破产十大领域作为一级指标,构建以企业为中心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参照这一国际标准,在国际上营商环境排名大大提高。

(2)以人为本的营商环境。数智化时代,零工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涌现,个体成为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营商环境建设,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形成有利于企业家安心创业的良好人文环境,更好地解决企业家个人的社会保障以及老人养老、小孩上学等问题,充分激活企业家创意创新创业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亲清政商关系环境。政商之间亲而有度、清而有为,只有不断创新政企互动机制,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才能更好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只有更好规范、约束政府权力,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才能让企业创新创造源泉更加充分涌流,更充分地发挥企业家的智慧和才干。

4.党的领导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

(1)党对国有企业家的领导作用。党高度重视国有企业内部党组织建设,通过创新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将党委嵌入董事会,充分发挥党委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领导作用,注重培育形成国有企业家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精神风范。

(2)党对民营企业家的领导作用。通过发挥企业家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培养带动民营企业家形成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和意识。通过加强民营企业党建工作,使民营企业家更加了解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把企业经营与党和国家的意志紧密联系,强化民营企业家的责任担当。

(三)不同社会制度下企业家精神形成的比较

1.两种社会制度下企业家精神形成的相同点

(1)市场经济体制是形成企业家精神的共同土壤。市场经济在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等综合作用下,形成企业家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等精神特质。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内在地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和欲望,这驱使作为企业人格化代表的企业家不断开拓、创新,善于捕捉市场信息,准确把握市场机会,在极具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

(2)法律制度规范是形成企业家精神的制度保障。尽管两种社会制度下的法律制度在导向、内容及实施效果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规范市场经济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等方面作用一致。一方面,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运行秩序,激励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形成;另一方面,对企业家行为进行约束、限制和规范,督促企业家遵守法律、诚实守信。

(3)民族历史文化是形成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基因。企业家精神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渐进式、潜移默化的,同时是持久的、深远的。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同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企业家精神的内在特质和外在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就是不同历史文化传统对企业家精神产生的不同影响。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同样受到实业报国、守信重义、智勇兼具、乐善好施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影响,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企业家精神。

2.两种社会制度下企业家精神形成的不同点

(1)政府市场关系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完全立足市场,具有明显的自发性特征,表现为通过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等自发作用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既形成企业家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敢于冒险等精神特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企业家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等行为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家精神的形成不仅在市场中求解,也要在政府中求解。一方面,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对形成企业家精神的正向作用;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可能引致的负面效应,通过政府机制有组织地引导企业家积极向善。

(2)两个不同中心理念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社会主义企业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致力于维护全体人民的利益。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国家发展和国家利益为根本宗旨,在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下,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资本主义企业家强调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意志,企业家精神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私有制天生具有的维护少数人利益、忽视社会公平正义、无视大多数人利益诉求等制度性特征,很难形成举国体制,无法利用举国体制优势来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的作用。

(3)社会价值引领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念,而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全社会广泛共识的核心价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用来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武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存在为整个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核心价值观,只存在差异化、零散化的社会价值观,在这些具有不同价值追求、相互交织甚至充满内部矛盾的社会价值观的引领下,资本主义国家形成斑驳陆离、层次各异的企业家精神。

三、不同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家精神

中国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家精神和民营企业家精神都是社会主义企业家精神的构成要素。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赋予企业家精神新的内涵,可概括为“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国际视野”。国有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家都在上述五个方面提升自己,但其具体内涵和形成机制存在差异。

(一)国有经济体制下企业家精神的形成

1.国有企业家爱国精神的形成

国有企业家既要完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又要承担市场不确定性的风险,在他们肩上既有经济责任、社会责任,也有政治责任和国家责任,他们是“四大责任”担当者。正是由于国有企业家特殊的责任担当,其爱国精神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首先,国有企业家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经济领域为党工作”的职责使命,带头强化政治责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政治自觉力,胸怀“国之大者”,为国家兴旺民族复兴奋斗不息。其次,国有企业家要提升素质和能力,部分国有企业管理者需要实现从管理者到企业家的跃升,实现从资产管理者向资产创造者的转变。再次,国有企业家要有追求卓越的精神,肩负起把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重任,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将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紧密对接、企业命运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最后,国有企业家要强化安全发展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开放和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

2.国有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形成

国有企业在实现国家技术创新战略目标中具有特殊地位、承担特殊使命,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一是需要大量资金和高层次人力资本的领域,特别是一些关键性战略领域,资金投入大,且需要更多高层次人才,需要国有企业家带领企业进行探索和积累。二是基础性和通用性技术创新领域,这类创新具有相当程度的公共产品性质和较强的市场外部性,可为其他技术创新提供支撑,与国家整体技术创新水平和前景密切相关,国有企业家在其中大有可为。三是具有持续性和累积性特征的技术创新领域,国有企业发展历史、技术实力、产业专注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对于需要持续积累的连续性创新,国有企业家要带头突破。四是需要实现国家意志的技术领域,以高铁为代表,这类创新需要在国家大力支持下通过国有企业实现突破。五是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创新领域,如核工业、航空航天等,技术创新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决定了国有企业家是肩负此任的“最佳人选”。国有企业家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支撑,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3.国有企业家诚信意识的形成

国有企业肩负重大责任,国家和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家的要求更高、监管更严,这要求国有企业家必须具备较强的法治意识、契约精神、守约观念,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珍惜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做诚信守法的表率。这不仅影响企业信誉,还关乎国家荣誉。国有企业党委要履行主体责任,明确坚定信念、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素质要求、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肃查处侵吞国有资产、利益输送等问题,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确保国有企业家政治合格、作风过硬、为政廉洁。

4.国有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形成

由表4可知,挖金沟的水系沉积物中Cu元素的含量从上游到下游先增大后减小,因为上游到中游之间有挖金沟矿山,所以含量先增加,随着离矿山的距离便远,含量逐渐减少,但由于矿山靠近上游,含量总体上游大于下游。海底沟从上游到下游也是先增大后减小,因为下游靠近海地沟矿区本部,所以总体趋势增大。江浪沟下游靠近矿区本部,所以含量逐渐升高。说明水系沉积物中金属元素含量在矿区附近含量较高,在远离矿点的区域,会随着水流方向逐渐降低。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在GIS工具的辅助下采集更少的点来对矿区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从而节省采样和化验的费用,符合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不仅具有营利性组织的一般职能,而且具有实现国家意志的特殊职能。同时,国有企业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天然优势,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高效执行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这需要国有企业家具备勇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积极投身国家重大战略,在关键时刻发挥“稳定器”“压舱石”“顶梁柱”的作用。目前,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历史使命,国有企业家要担当起新型社会责任,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5.国有企业家国际视野的形成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有企业通过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整合国际市场资源、技术资源、生产资源,推动企业在开放发展中加速成长、迭代创新,在此过程中培育形成了国有企业家的国际视野。新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风险挑战,国有企业家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能力,提高把握国际规则和防范风险能力,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规则、制度、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增强企业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

(二)民营经济体制下企业家精神的形成

1.民营企业家爱国精神的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摆到重大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战略高度,以“亲”“清”关系内涵界定新型政商关系,以“内在要素”“都是自己人”定位民营企业家和民营企业,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制度支撑。中国共产党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最有力保障,民营企业家要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党忠诚、听党指挥、为党尽责;要牢记民营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把个人成功、企业发展、财富积累融入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之中。

2.民营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形成

民营企业具有市场经济的天然基因,具有机制灵活、市场嗅觉敏锐、经营高效等特点,是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最具竞争力的部分,创新活力巨大。在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虽然受到许多外在环境因素的限制,但挫折与挑战塑造了民营企业家的危机意识和创新动机,使其能够不断突破、勇往直前。优秀民营企业家所具备的领导力、创造力、冒险精神、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共赢意识等精神特质,明显区别于其他社会各阶层人士,值得全社会珍惜、尊重和学习。新时期,民营企业家要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3.民营企业家诚信意识的形成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民营企业家精神的形成是以诚信守法为基础的。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老字号”“金字招牌”的打造,源于其对诚信守法的长期坚守,只有诚信守法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市场广泛信任,得到社会高度认可,实现可持续发展。民营企业家要不断提高法治修养和道德水准,重信誉、守信用、讲信义,做到聚精会神办企业、遵纪守法搞经营,在合法合规合理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4.民营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形成

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家在社会扶贫、改善民生、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公益慈善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伴随中国步入新发展阶段,部分民营企业无法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企业经营粗放,热衷于铺摊子、上规模,在环保、社保、质量、安全、信用等方面不规范、不稳健甚至不合规合法。新时期,民营企业家要把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企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5.民营企业家国际视野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锻炼成长,中国民营企业家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市场开拓,更深入地融入国际经贸合作,涌现出一批具备国际视野的民营企业。新时期,民营企业家要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通过优化国际化布局,积极融入全球资源体系,优化企业生产要素配置,提升企业运营质量和效率;通过运用国际化思维,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全球技术和市场竞争,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能力;通过建设性参与国际热点问题,在气候变化、减贫、网络安全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总之,民营企业家要努力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在未来的全球化竞争中赢得主动。

(三)不同经济体制下企业家精神形成的比较

1.国有企业家精神和民营企业家精神内涵比较

(1)相同点。无论国有企业家还是民营企业家,其能力的发挥、事业的成功都与国家稳定与强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企业命运只有与国家发展相一致,才能踩准时代节拍;无论国有企业家还是民营企业家,都应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勇于创新、大胆探索,这是企业家区别于社会其他阶层人士的典型特征;无论国有企业家还是民营企业家,没有诚信寸步难行,各类企业都把守法诚信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无论国有企业家还是民营企业家,不能仅仅追求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都应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才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无论国有企业家还是民营企业家,都要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化经营的素质能力,带领企业在国际市场占据优势地位,发展壮大为世界一流企业。

(2)不同点。国有企业除具备一般企业的基本属性之外,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济基础;国有企业家兼具企业家和官员双重身份,“政治素质”是对国有企业家的首要标准。由此,爱国、社会责任等层面,对国有企业家的要求更高。创新层面,尽管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两类企业家都要富有创新精神,但创新的侧重点和着力点存在一定差别,在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技术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家应充分发挥设备、人才相对充足以及创新资源组织能力等优势,在新型举国体制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民营企业家则应优先探索技术路线具有较高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技术创新领域,在创新过程中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对市场信息高度敏感、机制灵活等优势。两类企业家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形成有利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合力。

2.国有企业家精神和民营企业家精神形成机制比较

(1)相同点。一是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发挥基础性作用。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企业家勇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等精神特质,都是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形成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促进企业家精神形成的组织保障,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公平竞争的市场制度和竞争政策,包括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等,都对形成公平竞争、合法经营、遵纪守法的企业家精神起到激励约束作用。二是党和政府引导对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发挥支撑性作用。党和政府重视对两类企业家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两类企业家爱国敬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形成遵纪守法意识。三是政府市场协同对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发挥关键性作用。在中国情境下,国有企业家与政府构建政治类契约关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实现国有企业保值增值;民营企业家与社会形成经济类契约关系,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国有企业家更善于利用政府机制配置资源,同时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只利用政府机制配置资源的是国有企业领导者,不是国有企业家。同样,民营企业家更善于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同时利用政府机制配置资源,只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是民营企业经营者,不是民营企业家。这里,两类企业家精神的形成都离不开政府配置资源和市场配置资源两套机制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作用。四是企业机制改革对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发挥内生性作用。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通过企业机制改革促进企业家精神的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要改革,方向是市场化;民营企业要改革,方向是规范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的改革方向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企业效益和企业家利益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好激发企业家去干事创业。

(2)不同点。一是市场竞争程度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相对滞后,面临不充分的市场竞争,创新外生动力不足。特别是处于自然垄断或行政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已经拥有国内市场支配地位和竞争对手难以获得的稀缺资源,在市场机制局部失灵的情况下,这些国有垄断企业难以感受到生存压力,大大抑制了国有企业家创新、进取、开拓精神的形成和发挥。而民营企业家天然处于市场竞争环境,通过不断创新、开拓,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在市场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二是选拔评价机制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一方面,国有企业选拔评价机制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要求存在一定脱节,尽管已在持续改革,但在操作层面仍存在关注当期重于长远、关注业绩重于创新等问题,使得国有企业经营者们倾向于选择稳健的发展策略,规避创新潜在的风险。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存在过重的政策性负担和一些政策迎合取向,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政府很难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创新能力等作出全面、准确评估,这为企业的迎合行为制造了一定空间。因此,相较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管理者即便从事创新活动,可能也是受到创新绩效考核的约束,其创新活动不是自发的而是被动的,这势必影响国有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挥。三是创新激励机制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从产权性质和结构看,国有企业无法像民营企业那样有明确的承担责任的企业监管者,存在委托代理及预算软约束问题。由于缺乏有效激励和监督,国有企业家往往追求其任职期间的个人收益最大化而非企业收益最大化,使国有企业家行为具有短期化特征,缺乏对回报期较长的创新活动的内在激励,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有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形成。相比之下,民营企业人格化的产权性质决定了民营企业家通常以追求企业长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具有开展中长期创新活动的内在激励,更有利于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四是市场环境质量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中国市场环境发展距离“竞争中性”仍有一定差距,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要素使用等方面仍有较大弱势。部分领域名义上对民营企业“非禁即入”,但实际仍存在很多变相歧视民营企业的“玻璃门”,由此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同时限制了民营企业家精神的发挥。政府政策存在倾斜性,有悖于公平竞争原则,特别在能源、交通等领域,政府利用价格手段维系基础产品价格优势,提高这些领域国有企业营利水平,不利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另外,对国有企业较高的财政补贴以及债务减免、展期、债转股等优惠政策,使民营企业难以享有平等待遇,人为扭曲正常的市场竞争机制,恶化市场竞争环境,对国有企业家精神和民营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和发挥均产生不良影响。五是融资环境质量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国有企业的融资环境和融资条件明显优于民营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营企业生产要素和资金的获取,尤其对于中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现有金融体系提供服务不健全。一方面,贷款过程所需的民营企业经营情况、信用信息等,往往分散在各个部门和机构中,难以得到有效认证。同时,贷款过程需要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抵押,大部分中小微企业并不具备足够实力,很难获得大型金融机构的优质金融服务。在无法通过正常融资渠道获取资金的情况下,很多民营企业家选择高利贷、非法民间集资等融资方式,这不仅不利于民营企业家精神的培育,甚至可能使民营企业家采取非法手段牟利。六是法治环境质量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保护私有财产虽已写入国家宪法,但在执行过程中,并未彻底消除国有财产优先于私人财产、国有企业利益重于民营企业利益的观念,且对民营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的保护还存在明显不足。司法过程仍存在“重公轻私”思想,在处理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经济纠纷案件时不能一视同仁,导致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保护。诚信立法方面,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个别地方政府信用责任机制不健全,失信于民现象频发,这对国有企业家精神和民营企业家精神的形成都造成不良影响。比较而言,对民营企业家精神形成的不良影响更为显著。七是社会环境氛围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博弈问题始终存在,“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的争论不绝于耳,社会对民营企业家的认知一直存在偏差。受传统认知和风气的影响,目前仍有部分人认为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地位高,这类观念导致民营企业家承受很多偏见,严重挫伤了民营企业家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阻碍民营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发挥。需要指出的是,国有企业同样面临社会上的一些误解。例如,有人认为国有企业的市场地位是靠政府行政保护得来的,营利则是靠垄断获取的。不可否认,国有企业的确还存着一些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弊端,但为了消除这些弊端,更需要国有企业家拿出大胆创新、锐意改革的劲头,激发他们打破传统体制束缚,积极探索深化体制改革的路径,培育形成不断创新、锐意改革的企业家精神。

四、培育激活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政策建议

(一)培育激活民营企业家精神的政策建议

1.营造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

加快建立依法平等保护各类所有制经济产权的长效机制。立法环节,完善充分听取民营企业意见的立法工作机制,及时修订以区分所有制而制定的违背公平原则的规章制度;执法环节,纠正以权谋私、乱收费等违纪违法行为,确保民营企业正常经营不受干扰、合法财产不受侵犯;司法环节,妥善处理民营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审慎把握处理产权和经济纠纷的司法政策,加快甄别纠正侵害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冤假错案。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创新权益,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价值转化体系,提高企业家创新回报;进一步完善有关知识产权申请授权、管理和侵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形成尊重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进一步探索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以知识产权市场价值为参照确定损害赔偿额度。

2.营造促进民营企业家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快确立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和业务,提升民营资本参与市场竞争的广泛性和深入性,扩宽民营企业发展空间。持续推进负面清单制度改革,通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提升清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保障各类市场主体拥有平等的权利、机会和规则,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彼此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营造鼓励民营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

优化政商关系,各级党政机关干部要主动服务、积极作为,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同民营企业家建立真诚互信、清白纯洁、良性互动的工作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改善舆论环境,引导全社会扭转国有与非国有博弈的传统思维,充分肯定民营企业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尊重民营企业家价值、鼓励民营企业家创新、激活民营企业家作用。

(二)培育激活国有企业家精神的政策建议

1.健全国有企业家选拔机制

国有企业家具有企业领导人和党政干部的双重身份,必须兼具企业家和政治家的双重素质和能力。其中,政治素质是前提和基础,对国有企业家的选拔任用,要将其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企业家人力资本这种稀缺性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国有企业家选拔机制与市场竞争环境相适应,选出市场认可的人才。

2.完善国有企业家激励机制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家薪酬制度改革,加快国有企业家薪酬与市场接轨,使薪酬与国有企业家的贡献相匹配,有效保护国有企业家的合法财产。采用多种方式探索完善中长期激励机制,将国有企业发展战略的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与企业家的年度业绩考核、3年战略指标考核、5年任期考核等挂钩,引导企业家兼顾年度短期业绩和中长期战略目标。引入国有企业家终身动态评价机制,根据其各个阶段任职情况建立国有企业家档案系统,通过相关信息披露,强化国有企业家声誉激励。

3.健全国有企业家容错机制

创新实践需要先行先试,建立合理的容错机制才能激活国有企业家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从制度安排上给国有企业家以试错机会,鼓励国有企业家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和竞争力为目标探索创新、锐意改革,探索过程中出现失误和错误,只要不属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当牟利、主观故意、独断专行,要予以宽容,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同时,建立与“容错”机制相对应的“纠错”机制,避免出现严重的国有资产损失,及时止损,降低犯错成本。

4.转变国有资本的监管方式

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实现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的转变。在监管理念上,强化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使国有企业家有充分空间发挥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在监管对象上,从关注企业个体发展转向更加注重国有资本整体功能,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保值增值,使国有企业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在监管方式上,改变重审批、轻监管、弱服务的行权方式,坚持放管结合,通过市场化、法制化方式,更好地把监管要求转化为股东意志,更好地服务于国有企业家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企业家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对话“疫线”企业家
对话“疫线”企业家
2018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拿出精神
2016上海民营企业100强排行榜
关于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