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 克 思 商 品 拜 物 教 理 论 探 究

2022-11-01李兆元

经济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拜物教奥秘马克思

●李兆元

商品拜物教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奥秘、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理论观点。研究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对于把握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了解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律具有一定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要准确理解商品拜物教理论,必须回到《资本论》这一经典文本,从历史语境出发,把握商品的奥秘,才能全面了解商品拜物教。

拜物教(fetishism)作为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原意是原始部落的人们对无生命的东西的狂热崇拜。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脱离蒙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征服异己的自然,拜物教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商品堆积”的资本主义社会,拜物教表现为对商品的盲目崇拜和狂热追逐。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的剖析,同宗教领域的类比,提出了商品拜物教理论。本文主要通过对商品拜物教产生和发展、商品拜物教的神秘性质产生的原因、商品拜物教的奥秘和商品拜物教的消亡这四个方面来解读这一理论。

一、商品拜物教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拜物教的产生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马克思指出“劳动产品一旦表现为商品,就带上拜物教的性质”,在原始社会,劳动产品只是作为满足人们需要的生活资料,随着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劳动产品发生了经常性的交换,劳动产品发展成为商品。要搞清楚商品拜物教产生和发展,必须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分析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才能对其有全面的了解。

首先,商品拜物教根源于劳动分工。劳动分工为不同个人之间以及不同部落之间的经常性交换创造了条件。由于生产力的限制,原始人们的劳动生产往往带有一定的局限性,马克思指出“劳动分工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范围,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也就是说猎人只能去打猎才能继续维持其生存,不致失去生活资料。在社会大分工的背景之下,猎人为了获得全面的生活资料,不得不将剩余的劳动产品与他人进行交换。劳动产品一旦成为商品便带有拜物教性质。这是商品拜物教的萌芽,在简单的商品经济时期,商品交换只是为了满足个人或家庭的需要。

其次,商品拜物教兴盛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所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极大地缩短了生产劳动产品的时间,相同的劳动时间所能生产的产品远大于原始社会。充足的生活资料让人们忽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转而关注其交换价值。在长期的商品交换过程中,交换价值遮蔽了人们对商品使用价值的需求,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地位发生转换,交换价值的高低成为人们商品生产中更为看重的因素。这是商品拜物教的盛兴,在发达资本主义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商品的大量生产以及快速流通,商品的交换价值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商品拜物教神秘性质的原因

商品拜物教具有天然的神秘性质。在长期的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们的私人劳动因为交换而发生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劳动。在此基础上,商品成为了连接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中介,人们会不自觉地认为这是商品的天然属性。由此可见,商品拜物教的神秘性质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间接性,来源于人的直观感受。

首先,“视觉中心主义”的误导。“‘视觉中心主义’的核心要义在于‘视觉’和‘真理’直接关联性。”马克思提到,光从外界对象射入眼睛,从客观形式讲是外界对象在人的视神经上留下了印象,从个人主观讲是人看到了外界事物。外界对象经过光的投影,通过眼球的晶状体,倒立成像在人的视网膜上,经过大脑的信息处理,看到外界对象,因而外界对象与人所看到的是呈现相反的状态。当人用“肉体之眼”观察外在事物的形式时,往往被真实世界所误导。类比到商品交换领域,人被商品交换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所误导,忽略了此种形式背后真正要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一直观感受让人们认定,商品交换价值是商品自身所具有天然属性,从而产生了对商品的盲目崇拜和狂热追逐,拜物教的神秘性质由此展开。

其次,社会科学研究的滞后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内容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包含大量社会现象,且社会发展具有不可逆性,兼具“严格的决定过程和偶然的过程”,因而,社会科学的研究是一件十分困难且复杂的事。对商品交换这一经济现象的研究,需要从商品的生产、商品的交换、商品背后所隐藏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商品在不同地域之间流通等等大量的社会现象中进行提炼、概括和总结,最后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由此,人们对商品形式的研究始终处于迷雾之中,正如马克思所言,“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这些形式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完成的结果开始的。”只有当商品形式发展到最后阶段,人们才有可能从其复杂形式的迷雾中看清商品的本质,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由此可以得出,社会科学研究的滞后性导致人们无法在复杂的商品交换过程中看清商品形式的本质,因而,商品拜物教便天然地带有隐秘性质。

三、商品拜物教的奥秘

欲求破除商品拜物教的隐秘性质,必须洞悉商品形式的奥秘,将商品形式的本质从其复杂的迷雾中呈现出来。一旦能够明晰商品形式的奥秘,商品拜物教的奥秘也就能够不言自明了。

马克思指出商品是一种“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怪诞的东西”,原因在于劳动产品一旦成为商品便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商品可感觉的性质在于它是真实可感觉的,是能够用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关于商品的物理属性及其可用性。商品超感觉的性质在于它在交换过程中,会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这个比例由隐藏在商品背后的劳动时间所决定,难以被人所察觉,因而,商品也就成了超感觉的存在物。由此,马克思认为商品“不仅用脚站在地上,而且它的木脑袋里生出比它自动跳舞还奇怪得多的狂想。”

商品形式的奥秘在于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形式的奥秘能够从商品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性质中推导而出。商品的超感觉性质的实质是交换过程中商品的有用性被忽视,交换价值凸显,人们对于一件商品优先考虑其交换价值也就是一件商品能够交换其他商品的数量,并且,由于对商品价值的关注导致生产者会选择具有高价值的商品进行生产。然而,决定商品之间交换比例的是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形式。由此,商品形式的奥秘得以显现,“商品形式的奥秘是: 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反映成了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当商品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形式被物与物之间的形式所掩盖时,便有了宗教领域内虚幻的拜物教形式,便有了商品拜物教。因为,商品拜物教的奥秘与商品形式的奥秘有着一致性,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遮蔽。

四、商品拜物教的消亡

商品拜物教的消亡需要多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大致来讲可以从理论和实践几个方面来看。从理论层面来看,马克思在劳动价值学说上的科学变革从理论层面消除劳动产品价值量产生的偶然性的假象;从实践层面来看,马克思主张通过社会革命来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此来实现商品拜物教的消亡。

其一,劳动价值量产生的必然性。劳动价值量属于劳动价值理论的范畴,是隐藏在商品背后、决定商品与商品交换比例的因素。劳动价值量的产生并非偶然形成,而是有其必然性,这个必然性在于为了拥有尽可能多的生活资料,原始社会的人们在进行劳动生产的时候会考虑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举了鲁滨逊的故事作为例子,当这个传统的英国人在完成了一天的劳动生产之后,便会开始计算各种劳动所要耗费的时间,最后还要计算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所要的平均时间。原始社会的人们根据生产的平均时间在适当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所要生产的产品,当生活资料能够满足其自身的需要时,交换就产生了,而产品与产品之间交换的依据就是产品背后的劳动时间。因而,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就是商品价值量的根据。当商品拜物教的奥秘被揭开,它就丧失了掩盖在其表层的神秘性,商品拜物教走上了消亡的第一步。

其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商品拜物教消亡的根本途径。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实质是生产者的私人劳动通过商品这一物的形式来作为中介与其他生产者产生社会关系。当我们离开资本主义社会,前往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就会发现,商品拜物教缺乏生存的土壤。原始社会的部落所有制以及后来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让生产者强制发生社会关系,生产者的劳动产品属于部落和国家。封建社会中,奴隶为土地贵族服务,生产的产品的所有权归属于土地贵族,由此发生社会关系。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者的劳动产品归属于个人所有,需要通过交换才能发生社会关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私人劳动退场,生产者使用公共生产资料直接发生社会劳动关系。同时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再成为商品,而是归社会所有。社会产品一部分重新分配给劳动者进行再生产,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分配给劳动者,每个劳动者根据他们生产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获得生活资料。当社会形态从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之时,公共劳动取代私人劳动,商品还原为劳动产品,商品拜物教彻底失去了生存土壤。

猜你喜欢

拜物教奥秘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划拳获胜的奥秘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与形而上学——对鲍德里亚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
《资本论》视域下马克思自由观的再探讨
从商品拜物教到景观崇拜: 德波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新推进
张异宾(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零成交背后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