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发展转向及提升路径

2022-11-01关振国

经济师 2022年10期
关键词:现代化主体政府

●关振国

一、引言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的两大主要目标。其中,加强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有效方式,更是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先决条件。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对提升我国人民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对国家整体战略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建国初期,“四个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与经济现代化的目标相适应,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矛盾增多等,都给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公众的需求层次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政府的治理目标也已经从注重经济建设、以经济建设发展为中心转向了注重整体社会发展,这样的发展变化趋势也给新时期下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时期下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内涵

(一)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为公共安全不断地做出努力。进入新时期后,我国社会秩序整体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不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以当前我国各地方政府现有能力来说,有的地方政府不具备良好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当遇到一些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如洪灾、旱情、大型生产事故以及群体性事件时,部分地方政府由于其不恰当、不合理的应急处理方式,导致事件影响进一步扩大,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是政府在进行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必备能力。在面对紧急情况时,政府工作人员应保持镇定,沉着冷静地进行指导调度,保持公正态度,正确排解纠纷和矛盾。拥有良好的应急处理管理能力,也就意味着政府在面对任何紧急情况时,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对紧急事情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把握,遇到突发事件能够以最合理的方式果断解决。

(二)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分析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数据数量十分庞大,社会信息网络也已经形成。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中,政府在传统社会治理中所遇到的盲点、空白的地方也随之不断增加。网络社会中人们可以随意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等特性,也为我国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政府必须紧随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据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吸引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参与到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建立中来,实现社会治理相关信息的快速获取和及时发布,为应对社会事务、处理应急事件以及后续事项的处理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支撑以及技术支持。

(三)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能力

当前我国政府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提供基础交通、基础医疗、基础通信、义务教育、公共就业以及安全性公共服务等,当前的公共服务项目基本能够满足民众的需要。然而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国情也有了一定的转变,为了顺应国情变化,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我国的公共服务制度也应该有相应的创新。各地政府应当基于中央整体规划之下,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区的公共服务,改善不适应地方发展的公共服务制度,不断优化公共服务相关政策,提升整体公共服务能力。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做“甩手掌柜”,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完全依赖于非政府组织,政府仍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的主体。

(四)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

要实现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就必须创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这也就意味着政府应当有良好的引导能力以及培育能力,能够让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到整体的社会治理中来,积极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缓解政府作为社会治理体系中单一主体的治理压力,弥补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培养社会各界的公共责任意识。

三、新时期下影响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治理结构要素的选择与重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单元社会逐渐向公共社会转变,社会组织架构、利益联系方式以及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很多改变。中国的社会治理架构已经从以前由国家、政府部门直接委托、由行政机构实施的社会治理架构关系,逐步转化为如今的由国家、政府部门直接面对个体群众的社会治理架构关系。中国多元化的社会治理结构及社会治理环境,需要中国政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持续推动体制创新变革,让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主体融入到社会治理的体制秩序当中。目前,中国的社会治理活动更加重视多样化社会治理活动主体以及民主法制的要求,并不断反思自身在社会治理中所担当的角色,从而更好地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总之,在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要对社会治理结构要素进行审视与分析,以便于进一步促进中国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二)社会治理工具的优化创新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治理环境越来越复杂,政府职能扩张受到限制,社会治理参与主体呼吁政府“赋权”,地方政府部门积极主动地“放权”,二者在相互促进中形成了对社会治理权力的共享。中国作为主权国家,政府在承担社会治理责任的同时,政府和非政府工具之间也通过结合共同培育出了中国实施社会管理的“治理工具”,而这些社会管理工具的选择也成为中国当代社会管理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子。当前的中国社会管理工具基本完成了对传统政府和非政府工具价值的延续和发挥,研究中国当前的社会管理工具,必须要在实现政府工具价值的同时也要兼顾人文主义关怀,应当对参与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履职方式、社会治理工具的总体性等方面展开相应研究,以此进一步促进社会治理工具功能的开发及科学运用。社会治理工具的科学选择,使政府能够更熟悉社会治理权力的分配与运行,推动社会治理善治目标的实现。

(三)基础综合治理能力的影响

当前中国社会基层治理成熟度提高的方法,与中国党政机关领导方式的改革、社会民众的公共管理意识和公众管理能力的提升、社会公众组织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中国社会基层群众自治机构的不断健全密不可分。这些要素都在提升中国社会治理能力和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上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基于社会系统论等相关的社会治理理论,不难看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中依然存在着党政机关领导的认知结构失衡、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缺乏动力,以及社会治理体系存在缺陷等多方面的问题。总之,基础综合治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发展。

(四)社会治理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我国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治理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对于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产生了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国大范围使用的网格化管理对于现有的基层安全治理等技术管控类事务有着良好的效能,但多元责任主体共同参与度不足,这严重制约了社会治理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依托于社会信任、公共精神的资本,可以帮助政府实现多元化社会治理参与主体之间的价值融合、资源的优化整合等,有效改善多元化主体之间的关系,对我国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城乡社区作为当今我国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最基本单位,进入新时期以来,要通过培育社区社会资本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及运行机制,从而在实现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上,助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四、新时期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发展转向及提升路径

(一)提升现代化社会治理的意识

进入新时期以后,我国政府的现代化治理需要从国家战略选择、多元化参与主体的价值观念、多元化主体的整体结构等多维度进行现代化转型,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一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理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构建起良好的社会认同机制,确保基本的民生福利,围绕民生保障、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来进行社会治理体系的改革。要坚持围绕问题与需求的导向,对我国整体社会治理能力发展进行提升,优化整体社会治理体系,落实好群众工作,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对政府社会治理的新期待、新要求,让群众更好地享受我国社会治理的成果。

二是要坚持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积极引导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到我国社会治理之中。由于基层治理在我国社会治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应当将基层党组织在整体治理中的主线作用落实到位,推动以党建为核心统领的整体性社会治理,实现政府、社会以及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三者联动共同参与我国社会治理。此外,还应当优化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从而提升整体工作效率,推动社会治理工作中路线方针、决策部署能够得到贯彻落实。

三是要形成治理合力,在整体社会治理中实现共建共治。这就意味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系统化、综合化、法治化以及源头治理的作用,构建共产党领导、政府负责、多元主体参与、协同发展、有法律保障以及科技支撑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优化多元主体之间的联动机制,将自治与他治相结合、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从而满足新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是在新时期这一重要的发展阶段,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我国的社会治理体系与制度。要对照先进的社会治理体系标准,推动我国政府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聚焦多种维度的民众需求,不断提升政府在应对多种情况时的应急应变能力,进而维护民众的切身权益。

(二)促进多元主体合作参与社会治理

基层社会治理在社会治理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在优化社会治理体系、提升自身社会治理能力时,必须关注到基层社会治理。在进行优化创新时必须重视群众的发展需求,一是要创新现有的党建引导的实现机制,创造性地将多元主体纳入社会治理结构中来。与此同时,还应当将创新社会治理制度与目标纳入社会治理体系中来,从而发挥党建在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应当构建以政府为核心引导的多元主体共治结构。政府在社会治理体系优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放权”,让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改变僵化的制度体系以及固化的社会结构,真正实现民主化、科学化的管理,加快我国政府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治理也已成为了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提升自身的社会治理能力时,必须关注到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关系问题、民主协商的问题以及信息安全共享的问题。妥善地处理这些问题,也就意味着制度安排与社会结构在根本上要得到转变与重构,必须不断提升政府的统筹管理能力,构建整体的社会信用体系、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等,不断提升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以及公众的社会治理能力,同时推动网络协商民主的不断发展。

(三)构建规范化的社会治理机制

一是要激发社会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以及责任意识,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从而实现全新的社会治理转型。多元化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是扭转政府行政过度参与的社会治理方式,社会治理社会化的系统推进也就意味着政府的政治行为要进行社会化处理,在社会事务方面要实现社会化的自治,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此外,还要从社会治理理念的创新、顶层设计、社会治理基础条件、社会治理体制优化等方面为社会治理的社会化转向提供坚实的支撑条件。进入新时期,要真正落实好三个方向的社会化治理,实现“三社联动”,促进群众向积极的责任主体转变,推动人人参与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

二是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政府的社会化治理也应当朝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政府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化治理能力。进入新时期,我党把科技支撑列入了我国政府社会治理体系的要素之中。要明确社会治理智能化转向的重要性,也为契合群众利益需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数字化治理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动力。并且,在实现政府社会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中,要不断突破现有的技术限制、文化限制、制度限制,通过数据的开发与共享,推进整体性治理的实现。

三是实现法治化的社会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各项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实现社会治理的法治化中,要求构建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法治保障制度,推动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任务的实现,通过法治手段维护公众利益,引导群众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不断提升规范化的社会治理能力。

(四)推动社会治理制度创新及运行

一是要建立技术化的社会治理制度创新机制,也就是按照社会共享与共治的逻辑理念重构社会治理结构模型,并根据各自优势和为民众服务的理念转变,通过对社会治理程序和技术手段的提升,带动整体社会治理能力和效率的提高,从而促使当前的社会治理向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而且,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当前社会治理也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发展环境,应当从制度创新等方面去寻求有效的社会治理策略,从而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二是要构建贺东航教授所提出的“政治势能”下的制度运行机制与执行机制。这就要求在社会治理中,必须坚持党的制度化领导,对“放权”进行一定的制度化约束,从而推动良性公共政策的落地。此外,在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时,还应当考虑到现实条件,对制度出台的科学性、合理性等进行深入研讨,考量其是否与市场规律以及法治原则相符合,培养出有行动能力的高素质制度执行人才,从而充分发挥“政治势能”的变现优势。

五、结语

进入新时期以后,我国政府社会治理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更好地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本文主要从政府社会治理能力要素的构成、社会治理能力优化提升的影响因素以及其具体改进措施,探讨进入新时期之后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发展及提升路径。具体而言,应瞄准当前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短板,从提升现代化社会治理的意识、促进多元主体合作参与社会治理、构建规范化的社会治理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制度创新及运行等维度进行实践,从而确保政府社会治理效能的发挥,以期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稳定运行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现代化主体政府
边疆治理现代化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