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化教育时间的隐忧及其超越

2022-11-01◎魏

中小学德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制度化个体生命

◎魏 超 孙 峰

时间是构建教育理论的重要之维,也是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石。时间历来是教育实践的主题,“深嵌”在教育活动之中,制约着教育活动的开展,没有任何概念会比时间更涉及教育的本质。古人很早就注意到时间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循循然善诱人”,此处的“循循然”就是强调教育要遵循时间节奏;孟子进一步提出教育要“盈科而后进”,不能违背教育的时间节奏“揠苗助长”;《学记》则明确指出教学过程“不陵节而施”。近代,夸美纽斯借助对时间制度的调整构建起现代学制的基本框架,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但以时间为纲的现代学制也隐藏着严重的缺陷:“学校中的时间安排预设所有科目都需要同等数量的学习时间,所有学生都以相同的方式和速度学习。”进入21世纪,时间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切实有效地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教育部出台了“双减”政策,通过严控学生课后作业的时间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尽管时间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学校仍习惯以机械的制度化时间安排教育,时间与教育的内在关系处于迷雾之中。

一、教育的时间性

教育是关涉个体生命成长的实践活动,个体生命在时间之流中诞生、展开,生命、时间与教育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时间对于教育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发生的时间性

“教育需要时间,它可能而且确实是发生在时间的任何一个瞬间的过程。”不论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门教育活动,还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广义的教育,任何教育活动都需要经历或长或短的时间历程,教育与时间的消耗天然地联系在一起。个体认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时间性,时间性是对于感知对象的持留、驻留、停留、滞留、延续,是意识流动的一个区间、片段。时间性帮助我们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如果没有对感知对象持续的时间滞留,就无法形成连续性的时间体验,我们所能知觉的只是一堆破碎的信息,而无法形成完整的、深入的认识。因此,教育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对感知对象、产生滞留,从而形成包含丰富内容的时间片段;否则便不会产生认知,也不会有教益发生。

(二)个体生命时间是教育的唯一尺度

时间与生命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生命在时间里进展和延续。”时间总是个体的时间,离开了个体生命,时间便毫无意义;时间是生命的内在属性,离开了时间,生命便不复存在,生命在时间之流中诞生、成长、老去。个体生命时间具有独特性,对于个体而言,时间是有限的、变化多样的,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生命时间系统;同时,个体的生命时间也会因个体的意识、精神状态而发生改变。

个体生命依循着自身的生命节奏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不同阶段流转,同时,个体不同的生命阶段具有不同发展任务,不同阶段的转换也要遵循其独特的时机。因此,教育需要遵循生命成长的内在节奏,注重教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转换时机。但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进的过程中,时间从个体生命中抽离出来而成为了一种异己的、冷漠的客观钟表时间,其可分割、可量化的特点为安排教育活动和教育进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手段。如此,“生命”在制度化时间中隐退,“钟表”逐步确立了其在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

(三)自由时间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前提

马克思认为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作为人发展的空间的时间实际上是指个体不受束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劳动者的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的余暇时间,是用于发展不追求任何直接实践目的的人的能力和社会的潜力的时间,即自由时间。自由时间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首先,自由时间为个体能力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个体能力的获得与发展离不开个体参与社会交往、教育学习等各种实践活动,而参与这些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就是自由时间的占有和运用。其次,自由时间为个性发展提供空间,马克思认为,个性发展与自由时间的增加是相统一的,自由个性的实质就是对自由时间的支配,“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显然,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个性是通过对自由时间的支配来体现的。

二、制度化教育时间困境

“时间是一种生活事实”,是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土壤。对于学生成长的关注,需要我们俯身审视这片土壤是否已经贫瘠,若时间失去了意义和灵魂,成长便无处可寻。在当前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制度化时间确立了自己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霸权地位,主宰了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学生的生命成长遭遇了时间质与量的考验。

(一)碎片化的隐忧

学校运行的是一种“可分割”“可计量”“非情境”的钟表时间,所有人都被束缚在一张由铃声、课程表、作息表以及校历等组成的时间之网中。学校通过各种时间表为学生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内容,但日常的教育时间有限,每个活动都只能分得四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非教学活动时间更是被大大缩减;不同性质的教育活动之间还需要一定的集体转换时间。这就导致学生在每一项活动中滞留的时间呈现出“短时化”的特征,不同活动之间的转换呈现出“高速化”特征。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学校盛行的是一种“完整的分解教育”,时间被精细地划分为连续的、短时段的“时间单元”,每个单元何时开始、何时结束都有严格的规定,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每一个“时间单元”的每一时刻进行具体的控制和有规律的干预,从而确保稍纵即逝的时间被最大化利用。这种机械化拆分时间的方式在带来学校教育高效率的同时,也导致学生发展连续性的中断,学生的发展呈现出阶段化、碎片化特征,学生有着丰富的时间体验却无法形成具有丰富内容的时间片段,时间“飞快流逝,却又在记忆里不着痕迹”。

(二)生命时间的隐退

人类对时间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吉登斯认为“‘时间’并不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单独的‘维度’”。传统的时间是包含着价值取向的感知与行动的深层结构形式,它与个体的生命历程深度融合。伴随着技术发展,时间逐步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统治者”,个体生活完全被时间控制,过去、现在和未来十分清晰而确定地展现在眼前。

生命存在着,就已经存在于本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之间了,个体的生命发展需要保持时间维度上的一致性与连续性,需要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经验直觉为统一整体,从而确保个体发展前后相继、保持统一,否则个体在时间的长河中只能体会到片段式的自我,导致自我成长在时间维度上出现新的危机。学校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思,总是以那个遥不可及的未来规划、控制现在,单调、无趣、苦闷、压抑充满了现在的时间。我们总认为可以以当下的苦痛置换未来的幸福,但当下的苦痛却早已沉淀为个体的生命底色,失去了当下幸福的根基,未来的幸福也只是“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楼的幻象。无休止追求“未来”,否弃“现在”,遗忘“过去”,己为现代制度化教育时间的突出特征,以控制为形式、用焦虑当动力的时间生态让“‘现在’在理论上呈现为一种无法维持的空洞瞬间,实践上表现为没有合法的地位以及被强行打断的状态,这也导致‘现在’这一维度在学校中隐退。”个体既无法立足于现在,也无可期待的未来。

(三)自由时间的消退

学校中流行以单向线性钟表时间安排学生的日常活动,这是一种异己的、冷漠的、无生命的、无意义的机械时间——钟表滴滴答答,时间自在流失。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时间不再具有属人的独特性质,机械时钟把“时间从人类活动中分离出来”。时间成为了一种对象、客体,成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时间意志诞生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使得人们可以在既定的社会结构的支持和配合下把时间意志施加于人,通过时间去实时控制和支配,其直接的代价就是造成了人的“物化”和自由意志丧失,最终走向被奴役。时间完全控制了人的社会生活,成为了生活的指挥棒,是具有最高价值标准的稀缺资源,需要臣服于他,争夺他,珍惜他,利用他。学校通过各类时间表掌握了学生的时间,“在作息时间中,学生一天的时间安排被精确到分、秒,时间不再属于自己,而是一种被规定的纪律”。时间就像一个高举着皮鞭的监工,驱使着学生奔波忙碌。

学校通过制度化的时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的学习活动,以填满学生的每时每刻,导致学生失去自由时间。同时学校的制度化时间会以强制的学习要求剥夺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以各类时间表掌控学生的成长进度,“它要求学生遵循进度规划与步调,节制甚至忽略身体的需求与冲动”。学生处于一种失去时间主宰权的境遇,教育者将学生看作一件有待塑造的物品,对其时间进行控制、支配、剥夺其自由时间。上学的时间不属于学生自己,处于一种“填满却未被充实的状态”,是一种缺乏自主权的时间。学生常以“混日子”“熬时间”的心态对抗集权化的时间安排,导致与教育者之间的一种紧张的对立状态。

三、制度化教育时间的超越

时间是教育的重要维度,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当前的减负措施通过调整学生在校时间以及课外作业时间来减轻学生的负担,这样的尝试为减轻学生沉重的负担迈出了坚实一步,然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并不能单纯地依靠在时间上做加法或减法的策略。只有对时间与教育的关系进行追根溯源的反思,才能够为我们建立一种和谐的教育生态提供坚实的基础。

首先,尊重学生的生命时间,依时而进,还时于学生,使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教育者需要尊重学生内在生命时间的时序和节奏,做到不夺其时,既不侵占学生的当下时间也不抢夺学生的未来时间,在教育中“盈科而后进”,逐步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给时间以生命,以生命主宰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

其次,立足当下,与时“共鸣”。调整与时间的关系,与时“共鸣”,这种“共鸣”关系可以“让主体有身处世界、不被世界抛弃的经验,并且在共鸣过程当中主体有机会吸取世界的支持来为自己所用”。共鸣关系让学生可以沉浸在当下时间中,在时间的流逝中可以获得满足,得到休憩和内心的安定。只有在共鸣关系中,学生才能“将事物发展的过程看作在进行中的事物中的开展、更新、变通、流通的连续体”。个体生命成长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才能得以保障。

最后,重视“闲暇”教育。闲暇让学生在繁忙的“工作世界”中体会内心的宁静,使自己成为自己。闲暇指引我们以“不工作”的观物姿态审视自身与时间的关系,它是一种个体的精神状态,它强调学生内在的无忧无虑。只有将学生从制度化的教育时间困境中解放出来,学生才能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去反思自身与外在“工作世界”的关系,从而使自己在喧嚣的“工作世界”中获得内心宁静。同时,闲暇要求学生以开放的姿态面向“工作世界”,闲暇的状态是不干预,是要学生“自我开放,把自己释放出去,达到忘情的地步”。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生命世界向着当下的生活世界敞开,唯有沉醉于灵魂宁静开放的此时此刻,伟大的真知灼见才能显现,学生才能在闲暇中自由成长。

猜你喜欢

制度化个体生命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