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茗史》作者万邦宁籍贯考辨

2022-11-01郭孟良

农业考古 2022年5期
关键词:著录

郭孟良

《茗史》二卷,明万邦宁撰,成书于天启元年(1621),仅存抄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分别据清抄本影印。是书采撷历代茗事掌故,卷上44则,卷下41则,另附《茗史赘言》九品。《茗史小引》后有点茶僧圆后识语云:“惟咸《茗史》,羽翼陆《经》,鼓吹蔡《录》,发扬幽韵,流播异闻,可谓善得水交茗战之趣矣。浸假而鸿渐再来,必称千古知己;君谟重遘,讵非一代阳秋乎?”不无过誉之嫌。

万邦宁,字惟咸,号须头陀。其籍贯,历来多认为是四川夔州府奉节县(今属重庆)。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万邦宁《茗史》二卷。”旧抄本有注文云:“奉节人,天启壬戌进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谱录类存目》著录:“《茗史》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万邦宁撰。邦宁,奉节人。天启壬戌进士。是书不载焙造煎试诸法,惟杂采古今茗事。多从类书撮录而成,未为博奥。”当今学者多从其说,如陈宗懋主 编《中 国 茶 叶 大 辞 典》、蔡 定 益《香 茗 流芳:明代茶书研究》、方健《中国茶书全集校证》等,都是沿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说法。也有认同奉节说,同时注意到作者在书末《茗史赘言》后自署“甬上万邦宁惟咸氏”,故称“两地不知何是祖籍,何是其居住地。待考”。如郑培凯、朱自振主编的《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等。笔者较早关注这一问题,经查阅方志、谱牒文献,确认万邦宁籍贯为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州区),并在《晚明茶书的出版传播考察》一文中,将他与屠隆、屠本畯、闻龙、罗廪并列为宁波茶人群体的中坚。然限于体例,未及详细申说。今特撰此文,加以考辨。

按万氏为有明一代甬上世族之一,自明初即有所谓“三世四忠”(万斌、万钟、万武、万文);明代后期,万表、万邦孚、万泰等祖孙三代才兼文武,皆一时人望,黄宗羲称其“有事则显忠节,无事则显儒术”。万泰子斯年、斯选、斯大、斯同等兄弟八人,更以学问、节行为世所重,号称“万氏八龙”,成为浙东学派的翘楚。因此,黄梨洲先生由衷叹赏“浙东门风之雄,莫过万氏矣”,“明州万氏,无愧为国家之世臣也”。

万邦宁乃甬上万氏第九代,祖父万表,字民望,号鹿园,又号九沙山人,累官都督同知,为抗倭名将,又为王阳明私淑弟子,有《玩鹿亭稿》等行世,是一位儒将。父谦甫,万表庶长子,万历元年(1573)贡生。《濠梁万氏宗谱》卷五《世传四》载:“曾伯祖考[盛一府君]讳谦甫,字来章,别号凝斋,茂一府君庶长子也,充郡庠生。万历改元,选贡任江西万年县簿。娶张氏,兵部尚书文定公邦奇女。继娶王氏。子邦宁,庶出。合葬应嶴水家山。”卷五)叔父达甫,字仲章,号纯斋,历官广东海防参将,又与罗洪先、王畿、钱德洪游,晚年与焦竑、冯梦祯、屠隆等结诗社,有《皆非集》传世。堂兄邦孚字汝永,号瑞岩,官至福建总兵、左军都督府佥事,曾入朝抗倭,有诗集《一枝轩吟草》。

至于万邦宁的生平事迹,略见于《濠梁万氏宗谱》卷六《世传五》:“叔祖[嘉三府君]讳邦宁,盛一府君之子,字惟咸,别号梦庵。娶唐氏,继娶俞氏,子二:复、晋。生于万历乙酉(1585)九月初十日,卒于顺治丙戌(1646)九月廿四日,享年六十二岁。府君攻于诗文,善作行草,所著有《玉树坛稿》。”宗谱卷十四《家集录》著录其著作还有《佛顶山院记》。另康熙《鄞县志》卷十六《品行考·列传·明三》亦载:“邦宁字惟咸,后改名象,字象王,邦孚之弟。能诗文,好禅理,恒与雅士名僧游,亦矫然出尘之品。一子名晋,字方昼,精于篆刻,不幸早亡。”卷二十《修辞考·著述》著录其“著《象王诗文稿》”。“好禅理,恒与雅士名僧游”,与《茗史小引》中自称“须头陀”亦正相合。

值得注意的是,《茗史》书前有五则友人所撰的《茗史评》,而这五则评语的作者,均为鄞县人,同属宁波文人群体,可佐证万邦宁籍贯鄞县的真实性。

一是“崙海董大晟”。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八十引《鄞县志》载:“董大晟字扬明,博学工文。著《海曙楼赋》,渊泓得体,不滞不诡。又有《雪月风花赋》,并为世所称。”《甬上耆旧传》著录其《啸庐集》;《鄞县志》另据屠隆《白榆集》著录“董扬明《啸庐四赋》”,还有《半楼赋集》《四明胜览》等。

二是“社弟李德述”。乾隆《鄞县志》卷二十二《艺文·集部》著录其著有“《潺湲集》《息枝吟》《耐轩藉句》”,并附小传云:“李字木皋,为名诸生,能诗,有经世意。壮岁入闽,与曹能始先生、徐山人炬渤称诗相唱酬。晚年复游塞下,为开府左荐于朝,会以疾卒,曹能始为刻其诗闽中。”卷二十二)

三是“全天骏”。天骏字思若,南京工部侍郎全元立之孙,工于书法。乾隆《鄞县志》卷十八《艺术》引全祖望《鲒琦亭集》云“全氏多工书者”,并记载全天麟、天叙“以汉隶名”,天骏、大科“皆以行书”。康熙《鄞县志》卷二十下《特艺考》载:“全天骏,字令超,初名天启,乡贡,官应山令,行草流丽当家。”对此,同治《鄞县志》认为“天骏当系天授之误,令超亦因灵超而误也”,是说康熙志把他哥哥全天授的生平张冠李戴了,“全天授,字啬馀,一字灵超,岁贡,文学渊奥,官应山知县,卒。”卷三十六)因此我们对于全天骏生平的了解仅限于同治 《鄞县志》卷和民国《鄞县通志》所载的“天骏字思若,工书”了。

四是“友弟蔡起白”。蔡起白,生平不详,当地著名隐逸士人蔡学用之子。同治《鄞县志》卷三十六《蔡学用传》记载:“蔡学用,字子行,号青山……人称乾溪孔子……子起白,能诗,有父风。”

五是“社弟李桐封若甫”。咸丰《鄞县志》卷十八《人物》、同治《鄞县志》卷三十九《人物传》均有传略:李桐,字封若,号侗庵,光禄寺监簿德继之子。生三岁而孤,事母至孝。“读书通大义,肆力于诗古文词”。甲申之变,北京沦陷,赋《悲愤诗》十章,遂感沉疾。浙东起事,命子从军,授兵部主事。及江上师溃,旬余病剧卒,享年四十九岁,门人私谥曰贞愍。同治《鄞县志·艺文志》著录其《侗庵诗稿》以及《柳亭庵志》二卷、《寒香阁戊寅集》一卷,另有其“手辑先世诗文曰《衣德集》”。晚明鄞县茶人薛冈的《天爵堂文集》卷二《李封若诗集序》谓:“少年具兼才,为诸生,又为诗人。其为诸生,务研精经史奥义,发为时义,自匠门堂,不屑屑依人帖括;其为诗也,《三百篇》潴而为渊源,汉魏六朝流而为脉络,初盛唐望而为大海之洋,而发之为诗,遂奄有《三百篇》、汉魏六朝初盛唐之至理正法。……无怪封若超今日诗人而居上乘,盖不第有其才,其学力亦自胜人远,故在李为白眉,在里为巨擘,斯亦诸生之明效也。……封若后来杰士,虽无待文王而兴,相观而善,谓之摩前人之功在后学,岂可诬也。”

至于将万邦宁籍贯署为四川奉节,当源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十六《子部·谱录类存目》:“《茗史》二卷,明万邦宁撰。邦宁,奉节人。天启壬戌进士。”而同时的四川省夔州府奉节县确有这么个人,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官板进士履历》(正文首页作《天启二年壬戌科会试三代进士履历便览》)载:“万邦宁,涵春,诗四房,戊戌(1598)十月十九日生,奉节人。戊午(1618)六十八名,会二百名,三甲九十九名。大理政。本年授南宁府推官。甲子调桂林府推官、本省同考,养病。”奉节地方的文献记录中,也未见有将其与《茗史》联系起来的。显然,此万邦宁非彼万邦宁,二人年龄相差不多,而生平事迹毫无关涉,四库馆臣张冠李戴,致有此误。后世学者不察,沿袭下来。故有必要正本清源,予以辨正。

猜你喜欢

著录
我国档案著录的基本概况
录附:《石渠宝笈》著录的圆明园旧藏书画目录
解放初图书基本定价问题探析
解放初图书基本定价问题探析
浅析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
图书编目工作中外文学术会议录的著录再探讨
试析协同应用国际档案理事会系列档案著录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