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空间留白的韧性城市体系构建策略研究
——以昆明市官渡区巫家坝片区为例

2022-10-31王晓叶

科技和产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韧性灾害体系

王晓叶,连 华

(兰州交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兰州 730000)

随着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及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城市应急处理体系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中国学者对韧性城市建设体系的研究由此不断深化。早在2006年,灾害学领域的学者率先引入“韧性”的概念。2012年“弹性城市”国际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标志着“韧性城市”已成为城市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2021年郑州、山西暴雨,季节性极端降雨使得城市脆弱性问题再次暴露在世人面前。因此,韧性城市的建设已刻不容缓。越来越多的学者将韧性体系构建作为新时期城市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的中心支点,为未来的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1-2]。

目前,对于韧性城市体系构建中实践探索层面研究较少。因为中国地域广袤,在地形地貌、风土气候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导致中国的自然灾害也具有多样性,如南方沿海地区的台风、洪涝,北方高原地区的干旱以及地震等。故韧性城市建设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以当地政府对于防灾减灾的需求来开展韧性城市体系构建。本本的韧性城市空间留白设计着眼于云南省昆明市巫家坝片区,力图展现出在实际建设层面如何通过物质空间的设计来构建韧性城市体系。

1 基地概况

先前的昆明市河网密集、相互贯通,能够及时排出雨水,但是伴随着城市建设的无序蔓延,小河流被填平,较大的河流砌起堤坝,这些都破坏了昆明的自然肌理,损害了自然排水功能。2017年,由于城市化导致的极端气候频发、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不完善,昆明被列入全国60个内涝最频发的城市名单中。每逢强降雨,城市内涝状况在昆明市大街小巷频发,韧性城市建设迫在眉睫[3]。

昆明市官渡区巫家坝片区位于广福路以南、南绕城高速路以北、飞虎大道两侧。规划控制范围1 000亩(1亩=666.67 m2),核心区为650亩。项目用地为河道流经区域,内有3条河道自北向南穿越,分别是盘龙江、明通河、海河,且区域内有宝华寺,曾为老昆明一景,是目前昆明主城区内河道景观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最具特色的地区。

基地现状用地多以农林用地、村庄建设用地和二类工业用地和部分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图1)。用地范围内建筑多为1~3层,主要为临时性的厂房,建筑质量较差。现状沿两河之间为密集城中村,城市风貌欠佳,与西侧度假区城市风貌形成鲜明对比。

图1 土地用地现状

2 空间留白设计

由昆明灾害报告可以看出,昆明市现阶段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洪涝灾害、地震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个方面[3]。方案设计中,韧性留白设计的“白”旨在打造基地空间的可塑造性与灵活性,将基地内的整个韧性体系分为3个层次。一是连续的人工建设覆盖地表空间,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开放空间,即“黑”空间;二是基地内部和周边的非建设区域的“灰白空间”,以往的这一区域往往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被忽视;三是指允许有限人工建设的开敞空间体系,即最大限度地保留自然生态的情况下,加以少部分的人为改造建设的部分,视为“白”空间[4](图2)。故此次城市设计主要通过生态留白、建设留白、公共空间留白、市场机制留白4个方面完整全面构建微观层面的韧性城市体系。

图2 韧性体系分区

2.1 生态空间留白

生态留白是城市规划留白中最为重要、系统和直接的留白[4]。结合绿地系统将水体有机地引入到地块中来,贯穿始终,形成水绿交融的生态格局,打造区域生态循环体系,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1)对区域内生态系统进行点、线、面3个层次的生态空间设计[5]。构建起以公园、公共绿地为面状生态空间;重梳五甲河、小清河、六甲河等自然河流,最大限度保留基地内的原生河道,保护河流自然肌理,在河道两岸塑造自然景观绿化,设置生态绿色通廊为区域内线状开敞空间;针对附近商业塑造庭院景观绿化和一般街头绿化作为区域内点状生态空间,形成密集的生态网络系统。以点、线、面3类生态空间分别作为城市生态微循环基点、循环通道和综合循环平台,形成均质完整的城市生态循环体系(图3)。

图3 生态循环体系示意图

2)对区域内部河流、道路等线状开敞空间与构筑物结合,有效引导城市风向,考虑城市风速和风频,打造城市风道,避免汽车尾气、化工等有害气体在城市长时间停滞,危害市民健康。大面积公园绿地可有效改善城市微气候,调节城市温度、湿度,避免温室效应。由点状街区绿地、线状的亲水绿廊和面状的公园共同组成的绿地体系覆盖整个城市,打造城市内部气候循环体系,塑造城市绿洲。

3)通过对城市屋顶花园、小型公园、街头绿地等一系列城市建设空间,利用植被土壤和海绵设施,打造城市点圈层微型水循环,经一轮循环利用后的冗余水资源汇集到区域内的河流、绿色通廊等线圈层,经由通道两侧的设施、植被对水资源再次循环后,最终排至大片城市郊区绿地。

此外,规划最大程度保留河道两侧的自然生态河岸,对自然河岸利用网格切割进行加固处理,保留河岸两侧原生植物,同时充分利用滨水绿地、公园、街头绿地、防护绿带、沿街绿带以及社区中心、公共商业空间等开敞空间形成多层次、紧凑、复合低碳的慢行交通系统。

2.2 建设空间留白

韧性体系的人工建设空间包括建筑、道路与基础设施,它们组成了城市韧性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建筑空间中,主要采用层级退台的方式,同时在建筑内部或顶层加入一定面积的开放式交流空间建筑内部共享空间作为缓冲灰白空间。在建筑内部建立清晰的空间层次,塑造空间弹性边界,在建筑灰白空间预留一定的灾害应急物资储存空间,按期更新物资,遇到灾害时,各建筑留白空间启动应急功能,开放救援物资以保障生活圈内基本生活功能正常运行,便于应急状况处理。

在道路空间中,根据前期对基地交通的分析,存在硬化路面过多、排水不畅等问题。将道路交通与城市设计结合,创造良好的内外部道路空间景观。利用灰白空间,在街道两侧及或街道中心建设下沉绿化带,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起到美化景观和为人群提供活动的作用;在遇强降雨时,雨水顺着道路缓坡流入下沉绿化带,可以在特殊天气下保持紧急疏散避难通道路面通畅,而且也可通过一系列生物蓄水净水工程,达到雨水二次利用的目的[6](图4)。

图4 道路留白空间示意图

最后,着眼于该区域采取“多圈层、均衡分散”原则在自然景观、开放空间、健康步道投放基础服务设施。平时作为公共空间承载日常活动,遇到突发事件时作为应急避险场所和隔离转移通道,对此类空间进行定期审查,保证其通畅性和开敞性,防止潜在安全风险,提升基础设施应急能力。

2.3 公共空间留白

公共空间主要按照小型开放空间与大型开放空间进行考虑,整体开放空间系统布置遵循“小分散、大集中”原则。规划将由绿化、高差界定的小型开放空间依据150 m的服务半径,覆盖至整个区域,在商业空间应分布更为密集[7]。而大型开放空间则按500 m的服务半径与小型开放空间交叠,为基地内人群提供服务。在抑制疫情传播方面,可以通过单元的形式进行有选择地隔离,人们可以在单元内的公共空间进行活动。

对于密集河两侧的小型公共空间,主要采用下沉广场设计,利用基地高差,设计多层次公共空间体系交叠。在休闲步道两侧同样修建台阶式下沉绿带,在强降雨情况下,广场和两侧绿带可以转变为绿色基础设施,短暂蓄水,后通过管道排出。保证在极端天气下,不会影响到休闲步道的正常使用(图5)。

图5 开放留白空间示意图

大型公共空间主要结合基地内寺庙、水系、商业布置,根据规划意向,模拟出大型公共空间不同状态下人群重点活动规律,同时也为开敞空间设计了在不同节庆期间针对不同活动的平面布置,并为其策划了许多可承载的不同文化活动(图6)。

图6 公共空间活动策划图

同时,对于公共空间的管理措施,推进新型半开放空间系统,利用智能空间管理系统,调控分配开放空间的使用,对于半私密的小型开放空间,提供空间预约使用功能,为居民在特定时间段、特定地点、特定功能提供活动场所。在疫情时期,在保证人们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人群交叉传染。

2.4 市场机制留白

在城乡规划市场机制运作情况下,贯穿灵活应用的灰白空间。通常,城市正常运行,市场机制正常运作,促进城市发展。当灾害来临时期,城市面临市场机制失灵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开启弹性适应机制,以保证城市正常运转。将基地内的公园、广场等转换为紧急避难场所,医院承担起救灾指挥中心的作用,人群也通过不同避震疏散通道流向避难场所[8](图7)。考虑到此次疫情,可以通过政府智慧调控,将酒店置换为临时隔离点,同时与西侧医院形成抗疫重点区。

城市灾害发生时,主要依靠人民军队进行抢险救灾工作。但灾害发生猝不及防,人力资源的调度往往需要时间。而城市抵抗灾害的时间最为宝贵,此时在灾害地点附近的人民是城市抗灾最有效的有生力量。2021年10月的“郑州暴雨救助点名单”“山西暴雨救助点名单”更凸显了人民群众在抵抗城市灾害时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图7 市场机制留白策略示意图

在韧性城市管理体系中,不应该忽略这一最及时最有效的抗灾力量。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防险抗灾的知识宣传,增强社区凝聚力,以社区为单位配备部分抢险救灾器械,由各个社区工作人员以社区为单位组织起热心居民互助救助小组。当灾害发生时,社区居民互助救助小组应以社区为救助单位,有组织地进行抢救工作,主要着力于解决社区内部影响较小的灾害。各社区救助小组也可联结起来以较大层级的生活圈为救助范围,各生活圈内的社区救助队互相帮助,共同抵御生活圈范围内的突发灾害。对于抢险救助工作的管理,应以深入基层的社区互助救助小组为单位,通过生活圈、区域、城市层面的统筹调配层层嵌套,形成密集的韧性城市救助体系网络,将城市的灾害损失降到最小。

3 结语

区域韧性建设是构成韧性城市体系的基础,但韧性城市体系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于某一区域或某一城市,应从都市圈、省域乃至整个国土空间更宏观的角度构建国土防灾体系[9]。以昆明市巫家坝片区为载体,着眼于城市在面临各种突发状况时,针对人群活动需求以及经济发展需求,从人的角度出发,结合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弹性规划等规划理念,探讨了在实践层面下如何通过生态空间、建设空间、公共空间以及市场机制4个方面的设计来构建韧性城市单元体系,由此为基础来构建城市全域层面的韧性空间体系,构建未来的韧性城市体系。

猜你喜欢

韧性灾害体系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灾害肆虐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多星联动紧急服务地震灾害监测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