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江心岛生态修复策略探讨

2022-10-31周勇熊瑛

农业与技术 2022年20期
关键词:江心景观生态

周勇 熊瑛

(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整体性和系统性地保护各种生态元素[1]。目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城市用地空间不断扩张。许多江心岛已经用于开发建设,也仍有许多还是未经开发的状态。但由于我国江心岛规划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盲目的开发带来的是江心岛面临着保护力度不够,生态功能逐渐丧失,地域文化遗失,周边水域受到污染,景观风格不延续等许多严峻问题[2]。

在生态文明建设指引和新时期发展需求的双重背景下,如何对未开发的江心岛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如何提升已经开发江心岛的整体生态环境,重新赋予其生态、经济、文化、美学价值,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和解决。

1 城市江心岛生态修复的基本内涵

1.1 城市江心岛概述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岛屿是散布在海洋、江河或湖泊中四面环水,高潮时露出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并能维持人类居住或者经济生活的区域[3]。其拥有独特的区位和景观、生态特质。本文所研究的岛屿是指位于城镇区域内的河流岛屿,四面环水的陆地。具有开发利用条件,是城市重要的生态景观资源,能为城市的生态安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功能性需求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分为3大部分,见表1。

1.1.1 生态价值——城市重要的生态区位

城市江心岛长期以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空间存在,同时拥有陆地、水文两栖生态,是城市生物多样性重要的承载空间。丰富的植物生长和持续的动物繁衍,能够促使城市江心岛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表1 城市江心岛价值体系一览表

1.1.2 社会经济价值——城市重要的绿色开放空间

在我国城市人口大幅度提升的背景下,城市天然绿地空间不断被挤兑,稀缺性日渐显现。城市江心岛与城市陆地隔离,孤于一方,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能为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提供休闲场所美化环境,对居民的日常休闲起到积极作用。

1.1.3 功能性价值——生态河道的调节器

城市江心岛具有保护水土、净化水质、防洪蓄洪的作用。因为其独特的地形特点以及成因,在洪雨季节,能够有效缓解水流,保护下游水土安全和航道安全,且滨水区域丰富的植物群落也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为城市水安全提供最大的保障。

1.2 城市江心岛生态修复的内容

生态修复是指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功能,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原有的功能与结构,并且能自我维持正向演替和生态平衡,旨在解决当前和未来受人类影响的生物圈中的环境问题,提升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及人类福祉,实现可持续发展[7]。城市江心岛生态修复是围绕江心岛地域范围展开,包括岛体、消落带、沿江水域3大空间区域,具有修复规模大、区域性强、工程技术复杂等显著特点。从总体上看,城市江心岛生态修复的目标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解决实际突出问题为核心,着重江心岛生态系统平衡协调发展,其修复对象不仅包括城市江心岛的自然生态系统,还包括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且对自然生态过程有影响的社会、经济要素系统。以此来实现城市江心岛全要素、全过程的系统修复[8]。

目前,我国对城市江心岛生态修复研究领域并不丰富,根据中国知网检索结果,至2022年9月初,篇名含“江心岛”、“江心洲”的中英文学术期刊文献共计1411篇,以生态修复为主题的学术期刊仅为7篇,加强城市江心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在今后仍然是重点关注研究的课题。

2 城市江心岛现存的生态问题

2.1 生态本底脆弱,生态敏感度高

城市江心岛是河流生态系统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岛陆、消落带和滨水带3个系统组成。由于地理区位空间特殊,四面环水,与陆地长时间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使其拥有了独立的自然生境。但是其与陆地自然生境相比极不稳定且非常脆弱,生态敏感度高,边界效应明显,见图1。主要表现:通达性能差,远离陆地,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能量、物质转移不活跃;洪涝风险大,受河流汛期、雨季影响,会造成周期性淹没、岛体因冲刷造成水土流失;环境容量有限,面积较小,资源有限,生物链脆弱,抗干扰能力弱。

图1 生态系统脆弱

2.2 生态承载压力大,生态系统失衡

城市江心岛位于城镇中心区域,其区位条件好、土地价值高。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频繁,岛与城与人各类矛盾愈发凸显,主要包括城市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生活垃圾污染、近水域养殖、植物单一等因素,加之较为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其生态承载压力大,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管理管护面临的压力非常大。除了人为因素高频度干扰以外,江心岛四面环水,使得作业环境不良,管护难度较高。

2.3 追求短期发展,肆意盲目开发

城市江心岛的建设开发,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早期为了单纯追求利益最大化,无视生态环境保护,肆意盲目地开发建设,如房地产开发,见图2,旅游资源建设,使得江心岛原有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导致生物多样化缺乏,景观品质不高、保护力度不够、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后期,随着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视和加强,地方群众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提高,江心岛的生态规划建设也提上了日常,但是由于理论研究尚未成熟,没有专项规划指引,这也严重制约了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的建设速度。

图2 房地产开发

3 城市江心岛生态修复策略

3.1 核心原则

3.1.1 摸清本底,准确定位胁迫因子

通过全面调查江心岛生态系统的水脉、山林、湖泊湿地、生物资源等要素,并对其做出生态现状评价,准确定位出关键的环境胁迫因子,以便采取最优的、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技术手段和景观营造方案。

3.1.2 因地制宜,规划最优方案

规划最优的设计方案,需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和规律,总结已有方案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从江心岛的多维角度视角出发,围绕江心岛内资源的保护和再生能力,最终实现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得到提升,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景观稳定性、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等生态系统服务明显提升[9]。

3.1.3 塑造稳定的生物景观群落

基于江心岛的现实条件出发,以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更美的视觉效果为前提,在保护好已有的动植物群落类型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完善和发展其他群落。如植被群落展示走廊、鸟类栖息营地、蛙类以及昆虫类栖息营地。

3.1.4 采取多种技术模式,相互融合

针对江心岛内部体系间复杂矛盾,生态修复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模式,更快实现江心岛生态修复的预期目标。如生态工程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等不同组合模式。

3.2 具体措施

立足于江心岛实际情况,在对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从江心岛的独有特征出发,针对江心岛内外双重维度提出具体的生态修复方案策略,重点改善江心岛的生态环境、强化江心岛安全性能、提升江心岛的美学价值,注重江心岛与周边环境的良性互动。

3.2.1 自然生境修复:立足江心岛本底尺度,构建完整生态安全框架

所谓的江心岛生态本底是指存在于江心岛内的各类生物资源,主要包括山地、水脉、农田、湖泊、草地以及动植物群落等要素,共同组成了江心岛的生命构架。对于江心岛的生态修复,要基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摸清本底,准确定位,辅以人工修复措施,实现岛内各生物资源要素之间的有效链接和可持续发展路径[10]。以路网、水系作为生态脉络,将与其周边山水、林地植被等生态斑块联系起来,倡导“大保护+微修复”观念,构建完整的江心岛生态安全框架[11],从基本上来解决江心岛生态本底修复工作,见表2。

表2 城市江心岛各生物要素修复措施一览表

3.2.2 安全性能修复:立足生态平衡,构筑健康稳定的江心岛空间

3.2.2.1 促进信息物质交流,加强岛陆交通联系

江心岛是连接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的自然过渡带,是江河与陆地间能量、物质、信息交换的自然交错区,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岛陆之间的联系不仅能提升岛陆的通达性能,还能促进岛陆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流。具体而言,可分为2种方式。

人工通道。分为2个角度,从安全性和时效性角度出发,可以建设跨江桥梁,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不仅提升了江心岛交通的便捷,还削弱了江心岛的孤立性[12]。从生态自然视角考虑,可建设驳岸,用船只来与城市陆地交流。这种交通方式会受到天气环境的影响,可用于辅助桥梁进行交流。此外,还可结合城市生态旅游建设,城市人流,探讨跨江索道、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可达性。这种方式较为特殊,且建设维护成本比较高,一般极少出现。如松花江索道、重庆长江索道、长沙橘子洲地铁站等。

生物通道。依托岛陆两岸滨江带整治措施,在江心岛沿岸和河道沿岸,搭建生态阶梯——建立多层次的水生植物群落结构,促进两栖生物、昆虫的迁移、栖息、繁衍;同时还能改善河水水质。

3.2.2.2 运用生态工程技术、植被细化,稳定岛体形态,应对不同水位环境

不同水位环境。健康的江心岛滨江沿岸线,不仅能为江心岛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还能维护江心岛的生物多样性和抵御外界自然灾害。但是,江心岛沿岸水位受河流汛期、枯水期影响,水位时而高涨,时而降落,导致江心岛滨江区域周期性淹没,江心岛水土流失、滨水空间植物群落遭到破坏。江心岛滨江沿岸空间治理,成为了江心岛生态修复最紧急的任务之一,同时也是江心岛生态安全屏障的构建。主要策略:针对河流汛期和枯水期不同水位条件,从江心岛内外维双重角度出发。外维环境以控制水位高度、水流速度为主。在江心岛上游适当的距离和合适的地理位置,采取生态工程拦截技术,如设置水坝等技术来调节区间的水量,将水位尽量控制在常水位,同时还可以配置合适的水生植物,净化上游水质,避免水源污染。内维环境以场内竖向设计为主,结合生态景观要素。采取主要人为活动场所避开高水位,道路分级设置,修筑防洪设置等措施合理满足不同时期的水位变化。还可在滨江岛滩位置设计可被水淹没的游览设施,搭配水生植物,丰富岸线景观,防止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

岛体形态稳定。基于江心岛的形成条件可以发现,岛体形态不稳定的原因在于受河流冲刷的影响,上游岛体泥沙不断转移至岛尾,导致岛头泥土流失,岛尾泥沙淤积,其中岛头的受损情况最为严重。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增强岛头、岛体稳定性能来解决。主要以保护岛体泥沙为主,可在受到水流冲袭较强的岛头位置种植深根、耐阴、耐湿的水生植物,增加植被间的密度,并且形成乔、灌、草丰富的植物群落[13]。还可采取生态工程护坡技术,如防洪堤、生态植草护坡、卵石生态护岸、本地枯枝与木桩护岸等技术,加强江心岛岛头、岛体抗冲刷能力,维护岛体稳定。

3.2.3 景观生态修复:立足洲岛景观,重现原生态立体美学空间

景观生态修复是以自然生境修复、安全性能修复为前提条件,是江心岛生态修复的核心内容。前期的修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江心岛空间景观斑块、基质、景观廊道发生变化,因此,从整体上开展景观生态规划就显得十分重要。其以江心岛内部空间优化、结构调整、生态保护为基本手段,旨在避免江心岛景观风格单调,洲岛地域特色缺失,同时减少工程技术对场内生物要素的影响,将江心岛的生态多样性与景观稳定性放在首位[14]。

3.2.3.1 挖掘原生态乡土要素,营造特色洲岛景观

乡土原生态要素是指江心岛原有自然环境状态下,未受外界影响和干扰的自然风貌要素[15],长久表明,其不仅能维护江心岛生态系统的平衡,还能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以其为设计理念,具体内容可以分解为4大板块。山水策略,将江心岛原有山水、林地、农田等要素加以景观艺术升华,构建自然艺术之美;人文策略,弘扬本地人文景观,以园林构筑物形象进行表达,营造属于江心岛自己的精神内涵;绿色策略,以乡土植物为主要内容,通过与其他植物的组合体现一种具体多层次、多动态的自然美感;城市策略,融入城市特色、习俗、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能够贴合其特色的景观格局设计[15]。做到生态持续,城市共享,岛岸互动。

3.2.3.2 构筑景观多样性与景观稳定性格局

在原生态乡土景观的基础上,同时引入其他景观要素类型,如休憩景观、运动景观、疗养景观以及亲子生态景观等,形成多样性景观格局,在此基础上,通过各要素的空间组成类型、大小,排列组合的方式以及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使其维护在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上,稳定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江心岛生态修复是一个可动态的多维度概念,其不仅是指区域内各修复措施与江心岛生态系统整体治理的协同,也包括后阶段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维护。在解决城市江心岛生态修复的问题中,从本底条件出发,逐一分析,立足于江心岛基础数据与多学科的相互合作,将其有机地融入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目前我国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尚处于初步研究发展阶段。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江心岛生态系统的关键调控因子及其演变变化特征,探究在水文变化以及各种外界环境干扰影响下的江心岛生态环境适应机制。为保护生态环境及提升人民福祉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江心景观生态
景观别墅
“生态养生”娱晚年
周延《虞原璩江心寺诗》
火山塑造景观
命运的交响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陆羽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