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退捕渔民生计能力重建:关于转产就业安置问题的研究
——基于对扬州市沿江村的个案调查

2022-10-28董思宇陈欣怡

山西农经 2022年18期
关键词:转产渔民岗位

□樊 敏,董思宇,陈欣怡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0)

1 研究背景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与黄河等河流共同孕育了伟大的东方文明。由于水能资源丰富、航运发达,长江一直享有“黄金水道”“水能宝库”的美誉。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无节制捕捞以及其他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水域的鱼类资源大幅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功能显著弱化,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实行长江禁渔退捕政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促进形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社会共识。

2020 年1 月1 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施长达10 年的禁捕。对于世世代代以渔业为谋生手段的渔民来说,禁捕政策的实施意味着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谋生手段,他们不得不另谋生道,寻求新的生计方式。渔民年龄大、身体素质较差、受教育水平低、掌握技能单一、不喜拘束,加大了他们成功转产就业的难度,加剧了渔民的生计脆弱性。因此,帮助退捕渔民重建生计能力刻不容缓。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禁捕后,帮助退捕渔民做好安置保障和转产转业,成为顺利实施禁捕政策的关键。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扬州市广陵区李典镇沿江村的个案调查,了解该村退捕渔民的基本信息和生活生产安置情况,以调查所获的信息为依据,分析渔民的转产转业意愿和当下面临的困境,提出切实可行的帮扶对策,科学地帮助沿江村退捕渔民解决生计问题。这既对保护生态环境、丰富鱼类资源有益,也能促进渔民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健康发展,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贡献,亦对整个长江流域的退捕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3 沿江村概况

3.1 自然环境

沿江村位于李典镇西南部,南面长江,西接镇江的共青团农场,面积为1.44 km,用地(含村庄及田园空间)73.23 hm,水域面积24 hm,耕地面积21.2 hm。

3.2 社会环境

3.2.1 总体情况

沿江村与李典村、田桥村等村落(社区)相邻,下辖大套片、江套片、江湾片3 个片。截至2021 年底,沿江村有424 户,户籍人口1 680 人,常住人口2 171 人,村集体收入250 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3 万元。

近年来,沿江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注重环境美化,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水美乡村”等荣誉。2021 年10 月,沿江村以特色保护型村庄的身份申报并启动了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新坝村、九店、湾头3 村合并为沿江村,属邗江区管辖,后划进广陵区。沿江村是广陵区唯一的专业渔村,村民代代以捕鱼为生。为了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不断提高村民自治水平,2018 年沿江村结合本村实际量身定制了《村规民约》,涉及渔业生产、婚姻家庭、土地管理、教育与卫生、社会治安、服兵役、村风民俗等方面,其中渔业生产方面的具体约定共6 条。

自2018 年起,沿江村开始逐步推进渔民退捕上岸、转产转业工作。同年举办的首届“渔文化节”是沿江村迈出渔业转型的一大步。由此开始,沿江村挖掘渔文化,创建特色田园乡村,发展以渔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业。2020 年长江流域实施全面禁捕后,沿江村1 600 多名渔民全部退捕上岸。

3.2.2 人口流动情况

起初沿江村上岸渔民多在霍桥、泰安、江湾、前桥大桥、新坝渔港、羊尾巴等地散居,因常年外出捕鱼的缘故,房子空着无人居住。

沿江村外来人口主要是到附近的中铁宝桥、一川镍业等公司打工,本村也有人员外出工作,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居多,大多在市内工作。随着沿江村外来人口逐渐增多,渔民选择把房屋出租,以增加收入。2020 年禁捕后,渔民陆续退捕,重新回到沿江村。

4 沿江村退捕进展及渔民现状

受访对象及其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受访对象及其基本情况

2018 年,沿江村开始部署渔民退捕上岸工作。到目前为止,全村195 户全部上缴了捕捞证,1 658 人全部上岸,符合进保条件的退捕失水渔民全部办理进保,满足退休年龄的渔民均已享受养老保障。经村干部介绍、村民访谈,可大致了解沿江村退捕渔民现状,包括补偿安排情况、生活安置情况、转产就业情况等。受访对象转产转业情况(不包括村干部),见表2。

表2 受访对象转产转业情况(不包括村干部)

4.1 补偿安排情况

自2018 年起,李典镇沿江村开始有序地部署渔民退捕工作。截至2021 年6 月,全村195 户持证渔民已全部上缴捕捞证并且签字确认退捕补偿,8 个月的临时生活补助也已全部发放。此外,240 户无证渔民全部签订退捕补偿协议。

Y01:“我们这边195 户有捕捞证,有证和无证的补偿还是有区别的。有证的话,就是前3 条船(生产船、捕捞船,还有持证的那条船)全额赔偿,后面其余的船都是打3 折赔偿;如果无证的话,只有生产船和辅助船全额赔偿,其他的都打3 折赔偿。具体价格是由评估公司来进行评估,然后由拆解公司来销毁渔船和渔具,并回收一些零件。”

4.2 社会保障情况

沿江村按照广陵区退捕实施方案,将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全都纳入社会保障。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4 月,已有1 658 位退捕渔民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此外,16 周岁以下的村民按照每人23 000 元的安置补助标准全部发放。

Y05:“我们村的渔民已经全都进入社保了,包括16 岁以下的小孩也享有社会保障,每人23 000 元的补助。老年人的话,男同志60 周岁以下、女同志55 周岁以下,全部纳入失地农民保险,(男同志)60 周岁以上的和(女同志)55 周岁以上的是拿最低生活保障,他们除了社保还有农保,农保大概是每月100 多元钱,所以每个月大概能拿到1 000 元出头,基本生活还是够用的。”

4.3 生活安置情况

部分渔民经济来源单一,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没有自建房或宅基地,而是倚船而生。扬州市广陵区政府将住房船、无房户的渔民全面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并已于2020 年着手分配宅基地、统一建设楼房,以落实完善退捕渔民的生活安置。

4.4 转产就业情况

由于退捕渔民文化水平不高、掌握技能少,就业困难,广陵区人社局联合李典镇人民政府在李典镇沿江村多次举办退捕渔民专场招聘会,邀请招聘单位来村宣传并进行现场招聘,通过搭建渔民与用工企业双向对接平台,确保多方位、多渠道助力退捕渔民的再就业。为了让更多渔民学习技能,帮助上岸渔民转产、就业甚至创业,镇政府还提供了40 余个公益性岗位,包括护渔、清江、养殖、物业管理等岗位。截至2021 年,沿江村有劳动能力者就业率超过85%。

5 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的困境及原因

通过实地考察法、访谈法得知,沿江村在促进渔民生计能力重建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5.1 退捕渔民就业不充分或就业质量不高

据2021 年相关资料显示,沿江村有劳动能力的退捕渔民就业率约为85%,说明仍有近15%的青年人、中年人未找到适配岗位或未能成功转产转业。在已就业的人群中,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的岗位多集中于低门槛、低技术的就业岗位,例如环卫工人、安保人员、建筑工人等,甚至有些只是临时工。自主创业、企业吸纳、公益保障等渠道解决退捕渔民就业岗位的作用有限。

5.2 适配岗位有限,不能满足渔民实际需求

退捕渔民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未达到退休年龄的渔民。其中,青壮年渔民占少数,他们偏向选择通过技能培训学习一技之长或去工厂上班;将近退休年龄的渔民占大多数,由于他们掌握技能单一、学历低等原因,找不到工作时只能自主开小店经营、做零工等。第二类是达到退休年龄的渔民。这些渔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补助和退休金生活,每月约1 000 元。这部分渔民会在家里承接一些半成品、手工制品加工来补贴家用。政府提供的部分公益性岗位和企业招聘基本解决了村里较为年轻渔民的就业问题,但对于中年退捕渔民,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帮扶举措。

除村干部外,在受访的10 位退捕渔民中,有4 位已退休且未参加相关技能培训,有5 位参加过技能培训,有1 位从未参加过技能培训。他们大多认为自己的年龄、文化程度不适合现有的技能培训,且提供的工作“离家远,做事辛苦,钱少”,故而不愿意去。

Y11:“政府给我们的培训是好的,但是我们渔民就这个能力,祖祖辈辈就晓得这个(捕鱼)。你叫我们学,我们文化也不高,学不出来。你给我们安排苦事累事不要紧,但像那个开叉车、烧电焊的技术活我们干不来。还有的(招聘)写的大专以上的条件,渔民有这么好的文化吗?我觉得(培训)要注意贴近渔民自身的文化和劳动能力。”

5.3 渔业经济结构和渔民身份仍需转型

沿江村第一产业以蔬果种植、鱼虾禽类养殖为主,第三产业以租房、农家乐、江鲜餐馆等为主,预备将捕捞业转型发展成“食、行、住、娱、文”一体化旅游业,并借助“渔文化”发展出文创、康养服务等产业。在此基础上,可以额外开发出导游、解说员、服务员等多重岗位,供渔民就业。从客观上来看,渔业经济结构和渔民身份的转型不仅需要资金、政策等支持,还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长期工程。这对于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工程刚起步的沿江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主观上来看,一方面,退捕渔民的年龄、身体素质、文化程度等条件限制了他们转产就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长年累月的捕捞作业使渔民更加向往时间自由、文化要求低的职业。因此,想让渔民逐渐转变思想、适应身份转型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6 助力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的对策

6.1 政企联动,合力帮扶

6.1.1 政府牵头企业助力,积极提供适配岗位

政府要采集适龄退捕渔民的就业意向,链接相应的周边企业资源,以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提供适配岗位。例如,安徽省宣城市对于一次性与渔民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或雇佣失业半年以上退捕渔民的企业,由政府给予企业每人1 000 元的一次性新增就业补贴,以加大对退捕渔民的就业扶持力度。

6.1.2 完善技能培训机制,鼓励渔民自主创业

政府要充分考虑渔民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制订合理的培训方向和计划。可以根据周围企业的岗位需求,与企业合作,为渔民提供专业培训。对于顺利结业的渔民,可以给予培训津贴作为奖励。对于有创业意向的渔民,要给予经济、政策和技术上的帮扶,进一步落实税费减免、场地安排、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创业培训等支持政策。

6.2 推动渔业经济结构转型

6.2.1 发展渔产品深加工,直播带货助农增收

要引导渔业转型升级,发展渔产品深加工。除售卖种植的新鲜蔬果和人工养殖的鱼类外,还可以制作成小鱼干、鱼罐头、水果罐头、水果干等,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打造特色品牌。如今,互联网技术发达,与电商、物流平台合作已成为销售的重要渠道。渔村可以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进行产品宣传、销售,助农增收。

6.2.2 推进特色旅游发展,设计渔家文创产品

要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环境,充分挖掘“渔文化”,发展以“渔文化”为主题的特色乡村旅游业。要注重渔村环境美化,通过墙体彩绘、闲置渔船改造、农具等作为装饰,点缀村庄景观。建设渔文化特色建筑,如渔文化展示馆等,将渔民闲置的房屋进行统一规划和改造,打造成特色民宿,供前来旅游的游客居住。还可以开办农家乐、餐馆等,提供餐饮服务。渔村可以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捕鱼和特色民俗的表演,让游客充分体验渔家之乐。设计渔家文创产品进行售卖,顺应时代潮流设计新潮“渔”文创,对村内传统手工艺品进行传承。在发展特色旅游业的同时,一些新岗位随之而生,不仅能帮助渔民转产转业,还能带动经济增长,传承渔家文化。

6.2.3 与本地学校合作,打造特色劳动体验基地

2020 年3 月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在大学、中学、小学各学段加入劳动教育,建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沿江村可以立足自身优势,打造特色劳动体验基地,与本地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农学实践机会。沿江村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劳动教育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项目进行实践。

第一,农家乐体验。沿江村村内风景秀美,耕地面积21.2 hm,有洋芋、白花菜、洋菇、葡萄、芜菁等特色瓜果蔬菜,有农家土鸡等家禽,可以开展花木蔬果种植、蔬果采摘、家禽喂养等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农业生产技巧。针对较高年级的学生,可以为其提供处理食材、户内烹饪、户外野炊等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学习烹饪技术。

第二,渔文化体验。沿江村河塘多,河网密布,水体清洁,水域面积24 hm,有渔家食堂和渔家屋,正积极筹备建设渔文化体验馆和渔家工坊,力争保存并展示渔网、渔具,传承村内竹编技艺人的手艺。沿江村可以开展捉鱼摸虾、鱼塘垂钓、手工编织鱼篓渔网等体验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渔业生产生活,感受丰富有趣的渔文化。

猜你喜欢

转产渔民岗位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应急背景下制造企业成功转产的决定因素研究
——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视角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帮助农民转产增收的具体措施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
鄱阳湖渔业资源保护与天然捕捞渔民转产行为研究
浅谈小水泥厂改建为预拌砂浆生产企业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