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SR 模型和熵权法的临沂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2022-10-26

科学技术创新 2022年29期
关键词:集约临沂市用地

高 登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城市土地是城市内部经济活动及居民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1]。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对土地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因此使城市之中的人地矛盾日益加剧,在保证基本耕地的前提条件下土地供给的有限性制约了城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基于此,采取合法的方法提升土地利用效益,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应用,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人地矛盾,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

国外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关学者从成本、收益等多个角度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课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构建了各种类型的研究模型。我国部分学者也对这一课题展开了研究:邓富玲[3]等学者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深入研究了陕西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性的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地区政策对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杨静[4]从土地产出效益、土地强度、土地投入强度三个方面构建了完善的指标体系,实现了对四川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有效评价,其研究表明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土地投入强度和土地产出效益。陈维肖等[5]学者以8 个国家级中心城市为具体研究对象,对其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其研究结论表明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土地产出和土地利用程度。

相关学者在选择的研究对象普遍为省级以上区域,研究内容偏向于宏观层面,以土地结构分析为主,但土地利用问题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大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分析应从县、市小范围展开。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临沂市为研究对象,依据临沂市人地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借助熵权法构建了PSR 模型,实现了对该地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有效评价。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以临沂市全部建设用地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包含了城乡建设用地、除农村道路之外的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等。城乡建设用地则包含了城镇、村矿用地。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处于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相结合的位置,处于鲁南临港产业带区域,是我国建设的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被称之为物流之都。区域维度坐标为34°22′~36°13,经度坐标为117°24′~119°11。依据行政区域划分临沂市包含3 个区,9 个县,总行政面积为17 191.2 km2,当前城镇化率为52.75%,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其东西长度为161 km,南北长度为228 km。

在研究的过程中参考的经济数据主要来自于《临沂市统计年鉴》,土地资源数据主要来自于山东省政府形成的《临沂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资料。图1 为临沂市位置示意图。

图1 临沂市位置示意图

2 研究方法及过程

2.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模型的建立

PSR 即压力- 状态- 响应模型,该模型是由加拿大科学家在1979 年提出的。PSR 模型依据原因- 效应- 响应这一作用体系,全面系统的挖掘了人类自身的社会经济活动同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的关系。城市之中土地集约利用所面对的压力主要集中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需求等方面;土地集约利用状态则主要是指土地的利用程度、利用结构、利用效率;在PSR 模型之中响应的含义是土地管理人员针对土地利用状态和压力所采取的措施。

2.2 指标选取及评价体系的建立

土地集约利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在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时必须满足科学性、全面性、导向性及可操作性的要求。依据土地集约利用的含义和PSR 模型的构建标准,结合临沂市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构建了三层评价。第一层为目标层,第二层为准则层,第三层为指标层。依据本研究需要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2.3 指标标准化

依据各个指标对土地集约利用产生的影响,可以将指标划分为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正向指标的数值越大表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负向指标越小代表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越高。用于表示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的各个指标存在量纲上的差异,为有效提升各个指标的可对比性,对相关指标进行标准化无量纲处理,并使各指标取值处于0~1 之间。

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之中构建的评价体系包含了3 个评价层次和16 个评价指标,各个指标对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此需要依据各个指标对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影响大小进行赋权。依据本研究实际选取熵权法明确各个指标的权重。

熵原本是一个热力学之中的概念,被申农引入到了信息论之中,并将其命名为信息熵,当前这一概念在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6]。熵权法依据各个指标自身的变异程度,借助信息熵对各个指标的熵权进行计算,然后依据该值对指标的权重进行有效的修正后实现指标权重的分配,从整体上看熵权法赋权结果较为客观,其计算公式如下:

(1) 计算标准化后第i 年份第j 项指标的比值(Yij):

(2) 计算指标信息熵(ej):

(3) 计算信息熵冗余度(dj):

(4) 计算指标权重(Wj):

式中:k=1/lnm,m 为评价年数,n 为指标数。计算得到的评价指标体系各相关数值见表2。

表2 临沂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层与准则层权重

3 评价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熵权法对设定的指标体系各项指标进行计算,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参见图2。

图2 临沂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及各子系统评价结果变化

3.1 土地压力状况分析

由图2 可知,临沂市土地压力状况总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临沂市在2015-2016 年之间土地压力上升,原因是该年临沂市建设用地增长率增大,致使该市土地利用压力增大。2016-2017 年,临沂市土地压力上升,是由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提高,而建设用地增长百分比下降,二者综合导致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提高。2017-2018 年,临沂市土地压力略有下降,主要是由于建设用地增长百分比提高,使得人口用地增长弹性系数降低。2018-2019 年,临沂市土地压力降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2019 年临沂市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区域GDP 出现下滑,进而使该地区的生产总值和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下降。

3.2 土地状态分析

依据图2 可知,临沂市土地状态总体状况处于上升趋势。2015-2016 年临沂市土地状态急剧提升,其原因是该年临沂市社会消费品零售大幅提升,进而带动了临沂市土地状态的提升。2016-2017 年临沂市土地状态下降,其原因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大幅下降,此外地方财政收入等其他指标因素也出现下降,受多项指标的综合影响使临沂市土地整体状态下降。在2017-2018 年除人均建设用地这一指标下降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提升,且这一年度各项经济指标好转,因此这一年度临沂市土地整体状态值提升。同2018 年相比较,临沂市2019 年土地状态值进一步提升,其原因是2019 年除建设用地、区域生产总值两项指标下降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提升,基于此可以判断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受经济稳步发展的影响,临沂市土地状态将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3.3 土地响应分析

由图2 可知,在2015 年到2019 年之间临沂市土地响应状态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各项数据指标显示在2015 年到2019 年之间临沂市土地响应评价结果呈现不断提高的良好趋势,且在这一段时间内临沂市土地响应同该市的基础设施投入呈现了相似的变化趋势。在2015-2018 的三年间临沂市土地响应迅速提升的根本原因在于临沂市各项经济指标快速提升。2018-2019 年临沂市土地响应指标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该市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基于上述分析可知该市的土地投入水平对土地响应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以临沂市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借助PSR 评价指标体系和熵权法对该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评价,并得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一是依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构成指标体系的各个角度看临沂市2015-2019 年的土地压力变化情况为先增加后降低,土地状态、响应整体上体现了逐年提升的趋势,因此其综合评价结果也是逐年上升。依据上文分析可知临沂市近五年来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大幅度提升。

二是依据本研究构建的PSR 系统,临沂市2015-2019 年期间各项指标评价标准三个状态的协同度数值较低,这一数据结果表明当前临沂市的土地资源利用仍处于粗放利用的阶段,应对集约式利用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索,进而有效地提升自身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

三是依据本研究针对临沂市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之中的各项指标数值的变化说明,临沂市的建设用地呈现了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建设用地的增长率在逐步的降低,这表明临沂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临沂市对于土地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进一步加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地压力的同时有效激发了人口的聚集效应。

依据本研究的研究结论,临沂市在未来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应保持当前的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变,优化全市各个区域的城乡建设用地,实现对建设用地的合理统筹,科学使用土地增量,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效应形成,不断提升对核心区域人口的吸引力。此外临沂市应采取有效地措施提升自身的城市管理能力,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实现动态监控,不断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猜你喜欢

集约临沂市用地
自然资源部:坚决防范临时用地“临时变永久”
山东省临沂市:田园“调色板”
小馋嘴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山东省临沂市政协原副主席李作良涉嫌受贿罪被决定逮捕
浅谈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日本“缩小意识”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
城镇建设中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