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脊髓血管造影4D成像技术及其在脑脊髓血管病中的应用

2022-10-25吕福群向伟楚白三莉马廉亭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9期
关键词:动静脉后处理造影

吕福群 向伟楚 白三莉 马廉亭

脑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脊髓血管病的金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设备的更新、医学影像学数字化成像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我国各级医院的大型影像设备CT、MRI、DSA等已具备数字化成像能力,既提高了影像的质量,又为影像保存、传输提供了方便[1~6]。随着影像后处理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以及各种数字化应用软件的研制成功,通过DICOM接口把不同模态成像数据输入影像后处理系统,进行多模态影像融合、双容积成像、多平面成像、3DDSA、4D-DSA,可获得多模态融合影像、三维立体影像与四维动态立体影像,从而使医学影像显示的解剖结构更多、毗邻关系更清晰,明显提高了诊断准确性、手术的精准性和效果,对科研、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7~15]。我院2006 年引进GE-Innova3100 单C臂DSA 机,2011 年又引进了西门子双C 臂平板DSA机,并配备后处理工作站及全套应用软件,我们全面开发影像后处理功能并于2016年3月在国内率先以全媒体形式出版《神经系统疾病三维影像融合技术、应用及图谱》,今年即将以全媒体形式出版《脑脊髓手术入路多模态融合影像解剖学》。现将我们开展的脑脊髓血管病3D-DSA、4D-DSA技术及其在脑脊髓血管病中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1 月至2022 年1月收治的57例脑脊髓血管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17例;年龄7~72岁,平均32岁。

1.2 4D-DSA的检查方法

1.2.1 对病人的要求 平卧在脑脊髓血管造影床上,全身麻醉、神经安定麻醉或局部麻醉使头部不移动,完成3D-DSA、4D-DSA操作。

1.2.2 DSA机器的设置参数3D-DSA:5sDSA 或8sDSA 旋转影像数据采集。4D-DSA:“8sDSA”或者“12sDSA”4D采集模式。

1.2.3 高压注射器的设置参数

1.2.3.1 3D-DSA 的设置参数 颈内动脉3 ml/s,总量18 ml;颈外动脉2 ml/s,总量12 ml;椎动脉2.5 ml/s,总量15 ml;脊髓动脉2 ml/s,总量12 ml;压力300 psi。

1.2.3.2 4D-DSA 的设置参数 颈内动脉3 ml/s,总量21 ml;颈外动脉2 ml/s,总量14 ml;椎动脉2.5 ml/s,总量17.5 ml;脊髓动脉2 ml/s,总量14 ml;压力300 psi。

1.3 工作站后处理程序 使用双平板DSA 机和三维影像后处理工作站,选择双平板DSA 机平扫、三维、四维采集获得的原始影像数据,发送至syngo三维后处理工作站,手动重建成各种不同的图像形式进行影像分析。

1.3.1 3D-DSA 的概念及成像技术3D-DSA 是脑脊髓血管造影的三维重建影像,是单一时间点的脑脊髓血管的静态立体成像。3D-DSA 的成像技术:利用采集到的原始的5sDSA 或8sDSA 影像数据,在System Syngo X-WP 三维后处理工作站上进行双容积重建。3D-DSA 可在电脑屏幕上,旋转两个360°,从而看清楚被血管遮盖着的微小病变,如微小动脉瘤。

1.3.2 4D-DSA 的概念及成像技术4D-DSA 是脑脊髓血管造影的四维重建影像,包括动脉期、静脉期、静脉窦期的全程、动态连续立体影像。4D-DSA 成像技术:利用采集到的原始8sDSA或12sDSA的影像数据,在System Syngo XWP 后处理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重建4D-DSA影像。4D-DSA可以动态连续显示脑血管造影、脊髓血管造影的全过程立体影像,从而看清楚脑脊髓血管病变的解剖结构,对脑脊髓血管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及解剖结构进行分析,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科研与教学。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57例均行2D-DSA、3D-DSA、4D-DSA数据采集,对图像进行分析,4D-DSA 均做出正确诊断,指导显微手术或血管内治疗,取得满意效果。57例中,脑动静脉畸形37例,硬脑膜动静脉瘘10例,硬脊膜动静脉瘘5 例,脊髓髓周动静脉瘘2 例,脊髓动静脉畸形2例,硬脊膜外动静脉瘘1例。

2.2 典型病例

病例1:49 岁男性,因突发头痛伴四肢乏力6 h入院。入院后完善术前准备,在全麻下行全脑血管造影,4D-DSA 诊断右侧枕顶叶硬脑膜动静脉瘘。经微导管缓慢注入Onyx胶1.2 ml,弥散良好,造影示供血动脉完全栓塞,瘘口闭塞,但仍残留枕动脉分支供血的瘘口。再次将导引导管送至左侧脑膜中动脉靠下的分支动脉,依次经Echelon 10 微导管分别交替置入弹簧圈3枚,并缓慢注入Onyx 18胶1.6 ml,弥散良好,造影示瘘口完全栓塞。见图1。

图1 右侧枕顶叶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治疗前后影像

病例2:8 岁女孩,因左侧肢体乏力2 个月余入院。外院头颅MRI 平扫示右侧额顶部血管畸形可能。完善术前准备,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4D-DSA诊断右侧额顶叶多发软脑膜动静脉瘘。经scepter封堵球囊导管向供血动脉狭窄处置入弹簧圈多枚,随后经封堵球囊导管缓慢注入0nyx 18 胶0.6 ml,10 min 后,缓慢松弛球囊再次造影示静脉瘤未显影,右侧大脑前动脉显影可,循环时间正常,其余血管未见明显异常,循环时间正常。术后半年造影复查未见复发。见图2。

图2 左顶叶软脑膜动静脉瘘栓塞治疗前后造影表现

病例3:50男性,因双下肢乏力伴腰腹部束带感1 个月余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准备,急诊局麻下行脊髓血管造影,4D-DSA诊断T12水平髓周动静脉瘘,由右侧T9水平肋间动脉参与供血,瘘口位于T12水平,经腹侧及背侧扩张脊髓靜脉引流。局麻下行髓周动静脉瘘栓塞木,栓塞后复查造影见少量造影剂弥散至引流静脉显影(静脉末期),双下肢麻木乏力好转。见图3。

图3 T12水平髓周动静脉瘘栓塞前影像

3 讨论

3.1 适应证及临床应用价值 我们认为,3D-CTA、3D-DSA与4D-CTA、4D-DSA的区别在于:3D-CTA、3D-DSA 是血管造影全程某单一时间点的静态立体影像,而4D-CTA、4D-DSA 是血管造影全程(动脉期、静脉期与静脉窦期)动态立体成像[16,17]。DSA 虽是有创检查,但它是脑脊髓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18,19]。从目前数字影像学的进展看,除2D-DSA 外,诊断金标准还应包括动态DSA、3D-DSA、4D-DSA 及多模态融合影像,这样才能体现诊断金标准的含金量。至于无创的4D-CTA 能否取代或部分取代DSA作为首选诊断手段?既往,我们应用DSA 与320-CTA对诊断颅内动脉瘤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有1%的误差,提示可部分取代,但不能完全取代。在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时,目前尚无CT引导下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血管内介入治疗仍必须在DSA 机器下完成。因此,DSA 检查仍是目前临床应用的不可完全取代的检查、治疗手段。

3.2 脑脊髓血管病3D-DSA、4D-DSA 的关键技术要点3D-DSA 是单一时间点的脑脊髓血管静态立体血管影像,采集成像相对简单、实用[19]。4D-DSA 是连续、动态、全循环、立体影像,能够重建各种参数的血管影像,比如动脉期、静脉期、静脉窦期,造影注药需要的时间长(7 s),病人注射造影剂、采集成数据需要保持头部不动时间长(约30 s),才能够完成动脉期、静脉期、静脉窦期血管成像数据的釆集。与2DDSA和3D-DSA相比,4D-DSA对病变的血管构筑的显示更加清晰,尤其是畸形团内部血管结构,使得诊断更加精准[20,21]。要想获得精准的4D-DSA影像,一定要保持病人头部不动,最理想的是气管插管全麻,造影时暂停呼吸,DSA 机与高压注射器设定条件完全符合造影要求。

3.3 4D-DSA技术的应用展望 随着技术的进步,4DDSA 技术开始被应用于临床,可提供脑或脊髓等血管造影全过程连续、动态、立体影像,详细分析供血动脉数量及多支供血方式,引流静脉数量及多支引流方式,显示出整个流进、流出的动态过程,看清常规成像技术展现不出的细节,比如囊内病变(动脉瘤、静脉瘤、瘘)、动静脉瘘的瘘口情况(位置、数量、主要瘘口)等[20~22]。除了达到精准诊断、指导临床精准治疗外,还可利用4D-DSA 全循环成像研究脑动脉瘤、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等血管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变化[20]。我科在马廉亭教授的带领下,积极开发应用4D-DSA成像技术、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使影像显示出更多细节,为术者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从而使手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动静脉后处理造影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车身接附点动刚度后处理方法对比
中药泡手结合按摩用于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护理中的效果与并发症分析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壁弥漫增厚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预见性护理对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低剂量薄层螺旋CT平扫及后处理重建在不同胖瘦体型患者输尿管结石中的应用研究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