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状肉芽肿治疗新进展

2022-10-25朱才勇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年11期
关键词:单抗皮损抑制剂

白 璐 朱才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皮肤病科,潍坊,261031

环状肉芽肿(granuloma annulare,GA)是累及真皮和皮下组织的一种自限性非感染性的肉芽肿性疾病,1895年由Colcott-Fox首次描述,1902年由Radcliff-Crocker首次命名。常见的亚型包括局限型GA(localized GA,LGA)、全身型GA(generalized GA,GGA)、皮下型GA(deep GA,DGA),罕见的亚型包括穿孔型GA(perforating GA,PGA)和斑片型GA(patch-type GA)。其中LGA最常见,表现为无痛的孤立的肤色或红色环状丘疹和斑块,约50%可在2年内自行消退;GGA则广泛累及躯干和四肢,约占6%~15%,10岁以下儿童及40~60岁成人常见,病程可持续数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Barbieri[1]回顾研究发现美国GA发病率0.04%,50~5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本文从环状肉芽肿(granuloma annulare,GA)的诱因、发病机制、共病及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总结,为今后的研究做参考。

1 诱因

GA的发病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药物、微生物、疫苗、日光照射、外伤、膨胀纹、蚊虫叮咬、纹身、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糖尿病、结核病、带状疱疹等。普瑞巴林、白介素(interleukin,IL)-17受体拮抗剂司库奇尤单抗[2]、IL-6受体拮抗剂tocilizumab、乙酰唑胺、肉毒毒素、nivolumab、别嘌呤醇、氨氯地平、双氯芬酸、聚乙二醇干扰素等均有诱发GA的报道。矛盾的是阿普斯特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抑制剂(阿达木单抗、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既可以治疗GA,也可诱发GA。近年缺乏大规模研究调查感染因素在触发GA中的作用。微生物感染包括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伯氏疏螺旋体、奥默柯达酵母菌(Kodamaea ohmeri)K.ohmeri、HIV、乙肝、丙肝等,SARS-CoV-2感染[3]诱发GA已有2例。Tolkki[4]认为衣原体和螺旋体不是诱发GA的独立因素,仅是触发因素。疫苗包含卡介苗、乙型肝炎、流感、白喉-破伤风类毒素、肺炎球菌疫苗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疫苗等均有诱发GA的个案报道。

2 发病机制

GA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很多学者认为是辅助性T细胞(Th)对轻微创伤和紫外线辐射等外源因素的迟发型超敏反应。Min[5]等发现与健康皮肤相比,GA患者皮损与Th1通路激活相对应的TNF-α、IL-1β、γ-干扰素(interferon γ ,IFN-γ)和IL-12/23p40和Th2通路相对应的IL-4和IL-31增加,其中IL-4信使RNA(messenger RNA, mRNA)较健康皮肤增加15600倍。此外,Th17和Th22轴以及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the 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JAK/STAT)途径也上调。Wang等[6]也发现Th1和JAK-STAT通路激活,同时“M1”巨噬细胞极化和“M2”巨噬细胞极化上调。“M1”巨噬细胞反应介导胶原降解,随后是由“M2”巨噬细胞反应介导组织重塑和粘蛋白沉积。尽管二者在Th2通路的激活上未达成一致,但均提示了JAK-STAT通路在GA发病中的作用。遗传因素作用不确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数据库最近对180例GA患者研究发现白人发病率比在非白人中高[7]。少数研究报告了GGA患者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B35的频率增加[8]。

3 共病

尽管GA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它与代谢异常(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胰岛素血症)、甲状腺疾病、间质性肺病、高血压、恶性肿瘤、感染性肝炎、坏疽性脓皮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巨细胞动脉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局限性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共存。Yousaf等[9]对1989年至2019年间407例G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75.2%为女性,47.2%血脂异常,24.8%患糖尿病,24.6%患甲状腺疾病,血脂异常、糖尿病与GGA风险增加相关。GA与恶性肿瘤、甲状腺疾病等的关系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GGA与恶性肿瘤、血脂及甲状腺功能减退无相关性。Barbieri等[10]对2016-2019年的5137例GA患者进行分析发现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可能是GA发生的危险因素,自身免疫可能是GA发病的重要因素,而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风险增加之间没有关联。Almazan等[11]研究揭示GA与2型糖尿病、吸烟史和非偏头痛存在联系,未发现GA与血脂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和恶性肿瘤之间存在关联。GGA还可能存在副肿瘤现象,预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复发[12]。

4 治疗

4.1 局部治疗 外用糖皮质激素仍是目前的一线疗法[13]。但最近研究表明,激素并非对所有患者有效。一项研究中发现:55例外用曲安奈德的患者中有17例改善,25例皮损内注射曲安奈德的患者中有10例改善[14]。有学者发现外用JAK抑制剂取得良好效果。Damsky等[15]给1例GGA患者外用2%托法替尼乳膏日2次,15周后大部分皮损消失。Durgin[16]报道了1例GGA患者右上肢皮损外用2%托法替尼软膏,12周后该处皮损基本消退,未外用药的部位皮损面积也由体表的10%缩小至1%,停药后2个月皮损未复发。部分LGA活检后皮损消退[17],其他外用药包括他克莫司软膏、维生素E、咪喹莫特及氨苯砜乳膏等。

4.2 物理治疗 补骨脂素(psoralen,PSO)加长波紫外线(ultraviolet A,UVA)光化学疗法(PUVA)、窄谱中波紫外线(narrow-band ultraviolet B,NB-UVB)和长波紫外线1(UVA1)可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而对巨噬细胞和金属蛋白酶产生影响,不良反应和禁忌症较少,适合多发共病患者。近年的研究显示光动力相对效果较好。2020年对13例GA患者采用光动力方法治疗,治愈率为54%,仅有2例患者出现轻微色素沉着[18]。Aichelburg等[19]对4例斑片型GA患者进行UVA1治疗,50%治愈。在另一个病例系列中,5例接受UVA1治疗的GA患者中,2例完全清除,2例部分清除,1例无效。在Aichelburg等[20]对接受NB-UVB治疗的两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1例完全消退,另1例部分消退。但Visconti等研究发现接受NB-UVB治疗的4例患者中只有1例部分消退[21]。Aichelburg等[22]报道,PUVA对所有3例接受治疗的患者都有效。Kharchilava等[23]对28例患者进行铒激光治疗,5例(17.9%)、15例(53.6%)和8例(28.6%)患者的GA评分分别下降50%、75%和100%。2018年Mickel等[24]对有14年GGA病史的72岁女性进行体外冲击波疗法有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但之后缺乏使用该种治疗手段的相关研究。

4.3 系统治疗

4.3.1 JAK抑制剂 JAK抑制剂是一种新兴的、分子靶向治疗皮肤肉芽肿性疾病的方法,它通过阻断T细胞介导的炎症,抑制下游JAK/STAT途径从而阻断多种病原性细胞因子治疗炎症性疾病,如银屑病、银屑病性关节炎。Damsky等[25]报道2例结节病和1例GA患者口服JAK1/3抑制剂托法替尼(5mg bid)4个月后病情缓解。McPhie等[26]观察托法替尼(5mg bid)治疗2例难治性GA患者,其中1例皮损在1小时内迅速减轻,4周后持续好转,另一例9个月后皮损几乎全部消退。临床试验(NCT03910543、NCT03793439)正在进行中,拟进一步研究JAK抑制剂在治疗严重皮肤结节病和GA中的作用。

4.3.2 阿普斯特 阿普斯特是一种磷酸二酯酶Ⅳ(phosphodiesterase-4,PDE4)抑制剂,PDE-4是主要的细胞内环磷酸腺苷水解物。通过抑制PDE-4,环磷酸腺苷-磷酸水平增加,导致Th1、Th17和Th22的下调,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银屑病性关节炎、白塞氏病,它还可减少肝脏中甘油三酯的合成,促进脂肪分解而达到降低血脂的作用。Joshi等[27]报道了阿普斯特(30 mg口服 bid)治疗1例GGA患者7个月后皮疹全部消退。Bishnoi等[28]报道在4例GA患者中,阿普斯特30 mg bid治疗4~8周后调整为30 mg qd维持治疗,3例患者皮损减少,1例患者红斑减少和瘙痒减轻,1例患者有轻度胃肠道紊乱和肌痛,1例患者有恶心和肌痛,其余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但矛盾的是该药也有引起GA的报道,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4.3.3 己酮可可碱 该药是一种具有抗炎特性的甲基磺嘌呤的衍生物,可阻断环磷腺苷转变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有扩血管、改善周围血管血流的作用,常用于间歇性跛行等。 Nambiar等[29]报道了1例GA患者口服己酮可可碱(400 mg tid) ,1个月起效,3个月明显好转,6个月时无复发。它在GA中的确切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推测可能具有阻断TNF-α作用,抑制巨噬细胞活化,从而抑制肉芽肿炎症,其抗炎作用可减轻GA中的血管炎。

4.3.4 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的使用存在争议。Song等[30]报道了一例GGA患者经阿达木单抗治疗无效后使用度普利尤单抗后病情显著改善,推测疾病主要是由Th2驱动。TNF-α抑制剂对于GA的治疗出现矛盾现象。Fässler等[31]报道了一例银屑病患者在使用阿普斯特后出现GA,改为阿达木单抗皮损消退。刘承灵[32]等以阿达木单抗治疗1例GGA患者随访3月皮损基本消退,仅遗留少量色素沉着。然而Mrculescu[33]报道一例用阿达木单抗治疗的银屑病患者3年半后出现GA。Voulgar等[34]报道两项独立研究中的患者在接受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依那西普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后出现GA。有人认为由于未知的触发因素,抗TNF药物通过未知的“自身免疫机制”诱导自身反应性Th1细胞导致组织破坏。Th17细胞是促炎症细胞,产生IL-17A和IL-17F。Th1-Th17作用复杂,相互上调,并可独立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阻断IL-17A可能导致Th1反应的上调和GA的发生。Song等[35]用IL-23抑制剂tildrakizumab治疗GA发现无效,生物制剂的使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4.3.5 甲氨蝶呤 甲氨蝶呤以其经济有效的优势有望成为GA二线用药。Hrin等[36]以甲氨蝶呤治疗GGA患者15例,其中5例7.5 mg/w 2~20个月,平均(10.2±7.6)个月,5例10 mg/w 1~23个月,平均(8.8±12.2)个月,1例12.5 mg/w 3个月,3例15 mg/w 3~19个月,平均(12.7±6.9)个月,1例17.5 mg/w 11个月,有效率为60%。Naka等[37]发现甲氨蝶呤15 mg/周口服或皮下注射,6个月时64%的患者的皮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43%的患者治愈,57%的患者好转。大多数患者耐受性良好,18%的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或脱发,应持续监测其骨髓抑制的副作用。

4.3.6 抗生素 Garg等[38]对5例GGA和1例LGA患者每月口服1次利福平600 mg、氧氟沙星400 mg和米诺环素(ROM)100 mg,4~8个月后皮损基本消退,无明显不良反应。Chandan等[39]首次报道了1例GGA的患者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875/125 mg bid)10天后每月使用1周取得良好疗效,另一例GGA患者口服强力霉素100 mg bid、己酮可可碱400 mg tid,2个月后显著改善,持续用药2年病情稳定,但停药会导致复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强力霉素均抑制细菌,增加了细菌发病机制在GGA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可能性。

4.3.7 氨苯砜 氨苯砜可通过抑制非特异性炎症广泛应用于多种皮肤病,尤其是在GGA方面取得了成功。在最近对26例GGA患者进行的回顾性研究中[40],平均每天服用100 mg氨苯砜治疗9.8个月,54%的患者病变消退,57%的应答者复发,31%的患者因亚临床骨髓抑制需停止治疗。

4.3.8 羟氯喹 该药因其经济和安全性高而广泛使用,但近年来发现效果存在不确定性。Hrin[41]等以羟氯喹治疗GGA病例26例,有效率35%。Xu[42]等用小剂量羟氯喹(25 mg/d)和外用0.03%他克莫司软膏、地塞米松乳膏治疗一例泛发性穿孔和皮下GA并患有潜伏性结核感染的4岁男童,6个月后皮损全部消退,仅遗留色素沉着及萎缩性瘢痕,未出现复发。

4.3.9 柳氮磺胺吡啶 柳氮磺胺吡啶(sulphasalazine)在GA的治疗上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一项对13名使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500 mg~1.5 g bid)6个月的GA患者进行的回顾性研究[43]发现,11例患者对治疗有反应。尽管有3例患者因不良反应(肝功异常、胃肠道不适、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口干症)而停止治疗,但总体上耐受性良好。

4.3.11 其他 环孢素属于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家族,具有选择性抑制T细胞的能力。其针对GA的治疗剂量是个体化的,应注意监测肾毒性和高血压。系统应用泼尼松龙目前已成功治疗了合并有巨细胞动脉炎的GGA。咪唑立宾(一种嘌呤抗代谢免疫抑制剂)可作为激素的替代药物治疗[46]。其他药物包含异维A酸、维生素D、烟酰胺、齐留顿、骨化三醇等。

5 结语

综上所述,GA的诱发因素众多,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由于病程长和缺乏有效的治疗选择,GGA尤其难以治疗。因其可与多种疾病共存,在确诊后应对患者的血常规、血脂、甲状腺功能、血糖、肿瘤标志物和抗核抗体等进行全面筛查,以早期发现并积极控制共病。2021年Joshi等[47]提出GA的梯度治疗方案,首先是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二级治疗即氨苯砜、羟氯喹、甲氨蝶呤、己酮可可碱和柳氮磺胺吡啶,如仍难以治疗,则考虑采用光疗和靶向免疫调节剂(如阿普斯特和托法替尼)或生物制剂(阿达木单抗、度普利尤单抗、依那西普和英夫利昔单抗)。对于有自愈倾向的GA治疗无需过于激进,可长期观察随访。外用和口服JAK抑制剂是传统治疗无效的GA患者的新的治疗选择,度普利尤单抗也展示了较好治疗前景。因GA发病率较低,是否可建立全国或世界范围内的病例库进行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究其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单抗皮损抑制剂
PD-1抑制剂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分析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肾内科的应用分析
质子泵抑制剂对反流性咽喉炎的疗效研究
新辅助化疗后同步放化疗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观察
4个进口PD-1/PD-L1抑制剂不良反应信号的挖掘与评价
清痘颗粒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一例卡瑞利珠单抗致免疫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例分析
PD1单抗市场竞争加剧 君实生物、信达生物抢得先机?
我国抗癌新药研究引国际关注
针灸结合刺络放血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