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海峡两岸暨港澳创新学科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方向

2022-10-24海峡两岸暨港澳协同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技产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交叉学科海峡两岸产学研

◎ 海峡两岸暨港澳协同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 坚

当前,海峡两岸暨港澳创新面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目标、经济复苏和创新发展对产学研合作的新要求、产学研数字化转型趋势越发凸显等新环境。推进海峡两岸暨港澳创新学科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面临新要求:“交叉学科”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进入新阶段;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三种子体系建设如何协同增效;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人才培养如何提升质量;高质量高等教育建设中如何推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高质量高等教育建设中如何推进国际中文人才培养。在此基础上,推进海峡两岸暨港澳创新学科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包括: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主体间更加密切的协同发展;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更加深入的数字化发展;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发展。

一、海峡两岸暨港澳创新面临新环境

其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2012—2021年间,我国高等教育的在学总规模和毛入学率不断上涨,2021年的在学总规模达到4430万人。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超过50%的分段标准,正式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普及化新阶段对高等教育学科和人才培养将提供新的需求。

图1 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和毛入学率(2012-2021年)

在我国不断扩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是重点培养对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统计教育部公布的历年数据发现,我国硕士研究生在学人数增长明显,2012—2021年间的在学人数从143.6万人增长到282.29万人,增幅达到96.58%(见图2)。与此同时,博士研究生的人数同样快步增长,2012—2021年在学人数规模从28.38万增长到50.95万,规模扩大1.8倍。

其二,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现有研究发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能够回应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要能够实现创新驱动型发展,能够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满足人的多样化高等教育需求(钟秉林,2022)。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种以提高质量为导向、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为基础、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提升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和方式(蒋凯、杨体荣,2021)。那么,高质量发展目标下,海峡两岸暨港澳创新发展中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怎样的高质量发展?

其三,海峡两岸暨港澳创新发展面临经济复苏和创新发展对产学研合作提出新要求。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建设的巨大冲击,我国社会更加需要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来助力经济复苏和创新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面临的各种需求和压力,特别是在中美科技竞争等背景下,产学研合作需要为国家创新驱动型发展提供更大助力。

根据《人民日报》2022年6月7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十二位。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引领辐射作用不断增强,三地研发投入占全国30%以上,北京、上海技术交易合同额中,分别有70%和50%输出到外地。169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1/3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占全国比重为9.2%。2022年1—4月,国家高新区营业收入13.7万亿元,同比增长7.8%。在国家创新发展的急切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力投入下,海峡两岸暨港澳创新需要贡献更多的新思想、新技术和新产品。

其四,产学研数字化转型趋势越发凸显。海峡两岸暨港澳是我国国际化发展水平突出的区域,其产学研发展身处国内和国际数字化转型的前沿,亟需高等教育的知识供给和人才供给。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已数年稳居世界第二。统计测算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超4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海峡两岸暨港澳的创新发展迫切需要把握数字化转型的机遇。

二、推进海峡两岸暨港澳创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其一,“交叉学科”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对海峡两岸暨港澳创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有诸多重要影响,其中两点是交叉学科和国际中文教育。海峡两岸暨港澳创新本身即一个交叉学科特性突出的领域,亟需各类交叉学科人才的参与和投入。关乎国家安全、创新发展、对外开放的多个交叉学科成立,表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跨入新阶段。

其二,“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进入新阶段。从“汉语国际教育”到“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变化,国际中文教育如何转型,怎样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和国际传播?国际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传播的战略性重点领域,但近年来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此次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意义重大,也对海峡两岸暨港澳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其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三种体系建设如何协同增效。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即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学科建设凸显交叉学科特征的新阶段,以及在国际传播不断深化的新阶段,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如何落实,海峡两岸暨港澳能够进行怎样的有益探索,都是我们需要共同讨论和回答的问题。

其四,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人才培养如何提升质量。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发展阶段,海峡两岸暨港澳的高校、企业等都面临着社会和时代提出的人才培养新要求,具体如下:第一,持续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为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第二,不断完善立德树人体系,为更好地服务国家现代化培养个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第三,加大对教师队伍改革的投入,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第四,纵深推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第五,建设更加完善的支持体系,服务新阶段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化发展。

教育部于2018年启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以来,累计吸引70多个国家超过1.4万名专家学者参会,开展部门间和专家“一对一”科研合作2300多项,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4000多人。2022年9月20日,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刘锦提出,“未来‘一带一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条是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基础。加强基础学科和前沿核心技术领域人才培养,面向“一带一路”深化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支持高校引进世界一流教育资源。”海峡两岸暨港澳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前沿区域,在中外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等方面肩负着关键责任。这些责任地履行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其五,高质量高等教育建设中如何推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交叉学科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但是对于我国高校结构稳固的学科体系来说,该如何去打破人才培养的现有格局,切实培养交叉学科人才?这对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提出了如下问题:第一,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需要新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及教材等。第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需要交叉型师资队伍。第三,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需要新的学习实践和就业创业体系。推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发展,相关改革需要新的学习实践体系,需要打通高校与政府和企业的产学研协作体系,从而建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循环。

其六,高质量高等教育建设中如何推进国际中文人才培养。国际中文人才是扩大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及促进中外经贸往来的重要支撑。第一,在“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基础上,充分利用新的学科布局和高等教育改革机遇,推动“国际中文教育”跨学科人才培养。第二,完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国际中文人才的国际竞争力。第三,丰富国际中文人才的就业渠道,为国际中文人才积极参与海峡两岸暨港澳创新中的产学研合作创造机遇。

下文将以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具体工作作为案例进行论述。

学院是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华南师范大学合作共建的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已初步形成“五位一体”发展格局,包括1个学院(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1个学科(“东南亚学”交叉学科)、1个研究平台(东南亚研究中心)、1个学会(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1个刊物(东南亚学)。据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官网显示,“学院是全球首家国际中文教师学院。在中外各界大力支持下,学院必将为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东南亚地区中文师资和中文教育专业化、本土化、高端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学院与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东南亚研究中心合署,注重跨学科和多学科综合发展,已建立政治地理、经济法学、旅游管理、外语与跨文化、音乐舞蹈等12个团队,推进咨政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等多功能建设。

学院专门设立“东南亚学”交叉学科进行东南亚人才培养,于2023年面向全球招收首批硕士生和博士生。“东南亚学”交叉学科是“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对支撑东南亚周边外交,增强中国在世界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大价值。该学科融合了地理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充分发挥“东南亚学”优势特色,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对东南亚区域或国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大视野的研究。

学院率先提出成立“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的倡议,并联合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单位,包括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深圳大学人文学院、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香港教育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学系、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共同发起,于2022年8月22日在“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论坛”上正式成立。该联盟将助力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协作机制建设,构建国际中文教育“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学院持续开展东南亚(东盟)研究。东南亚研究是综合性研究,学院与全校已有12个学院的学科合作,并成立“东南亚研究出版中心”,将组织、管理和运营《东南亚学》期刊,服务海内外以东南亚研究为主要内容成果的出版及传播工作,开发与建构国际中文教育资源。

三、推进海峡两岸暨港澳创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

推进海峡两岸暨港澳创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高质量,需要海峡两岸暨港澳更深程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高质量推进相关领域发展。为此,我们需要讨论和探索如何发挥海峡两岸暨港澳的优势,更深程度、更全方位和更大范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2022年9月20日,教育部港澳台办主任刘锦介绍十年来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教育合作交流提出如下未来发展方向: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加大爱国爱港爱澳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人才培养力度。二是完善机制建设,巩固内地(大陆)与港澳台教育交流合作成果。三是注重提质增效,促进内地(大陆)与港澳台教育合作纵深发展。四是深化科研创新,支持港澳台教育以更强动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政策指引下,未来海峡两岸暨港澳创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具体将呈现如下新变化。

其一,更加密切的协同发展。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转型,要求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实现更加密切的协同化,以更好发挥产学研协同对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一,根据经济发展的新环境新需求(特别是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加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中的产学研协同合作,尤其是升级产业界与学界的战略与需求对接机制。第二,立足区位优势和高等教育资源,更精准地推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协同发展。比如立足海峡两岸暨港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设中的区位优势,推进区域内院校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第三,重视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国际化,通过中外交流与合作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赋能。比如,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能够为区域内高校推进交叉学科建设、国际人才培养提供切实机遇,从而通过高等教育改革助力区域创新发展。

其二,更加深入的数字化发展。数字化是全球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其系统化推进对海峡两岸暨港澳创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具有关键影响。对具体改革而言,未来可能会出现和需要关注的方向包括:第一,探索数字化转型赋能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提升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数字化发展水平。第二,持续完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领域的数字化发展标准,规范发展,提升质量。第三,加强产学研合作视野下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数字化发展规划,更好发挥海峡两岸暨港澳等地相关机构在数字化发展中的作用。第四,加强数字化与国际化发展的协同,提升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的中外交流与合作。

其三,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也称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整体战略中的组成部分,是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的动力来源。海峡两岸暨港澳创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需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其发展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面:第一,加强知识体系建设的国际化,重视知识的国际传播,为学科建设营造更加国际化的环境。第二,充分发挥海峡两岸暨港澳创新合作的优势,为国际化人才培养赋能,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第三,更多参与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特别是国际标准的制定。海峡两岸暨港澳的专业团体、企业等都具有其优势和使命。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海峡两岸产学研
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四新”建设的知识逻辑与实践路径
交叉学科博士生培养:问题表征、制约因素及优化策略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海峡两岸大事记2020年4—5月
用“国家使命”导引航向——大学之大,重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哈佛大学《Harvard gazette》
海峡两岸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海峡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