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家长应该如何安排子女的课外活动?
——一项课外时间分配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分析

2022-10-24王娴娴

中华家教 2022年4期
关键词:课外书课外活动课外

王娴娴

一、问题的提出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规定严格规范校外培训、不得占用节假日组织学科类培训、实施学校课后托管服务等举措,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及时叫停节假日期间的学科培训及在学校实施课后托管,都是为了打破学生在课外时间过多进行学科培训的原有局面,从政策层面对课外时间进行重新分配,以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学者指出家长对学生课外时间的干预是减负的根本途径[1],因此,“双减”后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的课外活动,成为抛给广大家长的时代新命题。“双减”政策最根本的是要减轻学生的“负担”,而“负担”本质上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负担[2]。从这个意义上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双减”政策最重要的政策目标之一。基于此,本研究将探究课外时间分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此为家长如何合理安排学生课后活动提供参考。

闲暇时间的活动安排对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重要的影响。国外学者早在1982年已提出可以通过观察青少年的课外时间分配来了解青少年的发展水平。[3]关于课外时间分配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其主要体现课外活动的类型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4]研究表明,中学生的课外活动主要包括学习活动和业余活动两大类,学习活动包括做作业和参加课外补习等,业余活动包括看电视、玩游戏、体育锻炼、家务劳动等活动。[5]其中,关于学生参与课外业余活动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外参与非运动休闲类的业余活动,例如看电视、打网络游戏等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因为这类活动存在久坐少动的特点,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6]相反,一些积极的运动休闲类的业余活动,例如体育锻炼、做家务等会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7]

关于学生在课外参与学习活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还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中小学学生课外学习活动应试化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8]但也有学者指出,中小学课外学习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参与课外学习的学生往往有更高的自控力和自主探究意识,因此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9]

课外学习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争议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研究者没有区分课外学习活动的类型,校外辅导、做作业以及自主阅读等都是学生在课外学习的主要形式,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是现有研究并未考虑课外学习时间长短可能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一定时间内的学习活动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但过久的学习则可能会给学生心理带来负担。艾米·博纳特等人认为青少年参与课外活动的强度和时间持久度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测量青少年活动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上因素,才能评估青少年参与活动的最佳实践。[10]

基于此,本研究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做出了两点补充:一是更加具体地考察了不同类型的课外学习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二是将各类型课外活动的时间划分为高、低两个层次分别考察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便为家长科学安排学生的课外活动提供指导。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双减”政策及时叫停了节假日的学科类培训,意味着周一到周五还有培训的空间和余地,因此,将周一到周五的课外时间纳入研究的范围有助于聚焦工作日的校外培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本研究关注周一到周五学生的课外时间分配,可以为家长在工作日合理安排子女的课后活动提供有力的实证性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使用中国人民大学实施的 “中国教育追踪调查” (China Education Panel Survey,CEPS)2014—2015年追踪数据。该调查数据以2013年和2014年为基线,在全国随机抽取了28 个县级单位的112 所学校的438 个班级进行调查,收集了初中七年级和九年级的19 487 份学生样本。本研究使用的数据库旨在通过教育数据的收集探究教育产出在个人生命历程中发生作用的过程,全面考察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外活动和心理健康,基本全面涵盖“双减”政策后学生的课外活动类型,适用于本研究。

(二)主要变量

1.核心变量:学生周一到周五的课外活动时间

CEPS 学生问卷询问了初中生周一到周五的平均课外活动时间安排,具体包括7 个题项:写家长或补习班布置的作业、学科培训、参加课外体育运动、读课外书、看电视、上网或玩游戏、做家务或帮父母干活。以时为单位计量学生参与七类活动的时间并剔除异常值。

2.结果变量: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CEPS 学生问卷询问了个体在过去7 天里对沮丧、抑郁、不快乐、生活没有意思、悲伤5 种消极情绪的体验程度,针对这5 项体验,回答者需要从1 ~5 个等级中选择一个等级作答,其中1 代表“从未有过”,5代表“总是经历”。本研究将这5 个题项反向处理且百分化,后加总并求得平均分,以此代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分越高说明学生的心理越健康。

3.控制变量:个体特征、家庭背景、家庭氛围

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特征(性别)、家庭背景(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父母关系)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为提升分析的有效性,本研究将上述变量纳入控制变量。具体而言,个体特征为性别,作为虚拟变量处理,0 代表“男生”,1 代表“女生”。家庭背景为父母最高受教育程度,从1 到9 分别代表没受过任何教育、小学、初中、中专或技校、职业高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并被作为连续变量处理。家庭氛围为父亲是否经常喝醉酒、父母是否经常吵架与父母是否关系很好,3 个题项的回答均为“是”和“否”,作虚拟变量处理,1 代表“是”,0 代表“否”。

4.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全面考察不同类型课外活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且注重分析各类型课外活动的时间强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差别。具体而言,首先,采用聚类分析分别将参加七种课外活动的学生按照时间长短分为长时间参加组和短时间参加组。其次,使用回归方程,在控制其他相关变量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两组中课外活动时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三、结果分析

(一)描述分析:核心变量的基本描述

描述结果显示,学生在周一到周五参加各类课外活动的平均时间大都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学生心理健康的各项平均得分在3.5 ~4.5 之间。各维度得分见表1。

表1 核心变量的基本描述(单位:小时)

(二)聚类分析:7 类课外活动参与的长时间与短时间分组

以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作为聚类的指标,使用K 均值聚类算法,根据学生参与7 类课外活动的时长,分为长时间参与组和短时间参与组。经过聚类分析明确了7 类课外活动类型学生参与时间长短的分界。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写家长或补习班布置的作业、学科培训、参加课外体育运动、读课外书、看电视、上网或玩游戏、做家务或帮父母干活7 类课外活动参与时间长短的分界线分别为每日1.5、1.4、0.9、1、1.6、1.6、1.7 小时。其中,读课外书的长时间参与人数最多,共8885 人,占比47.86%;学科培训的短时间参与人数最多,共16830 人,占比89.27%(详见表2)。

表2 K 值聚类分析结果:7 类课外活动的长时间参与和短时间参与的分类表(单位:小时)

(三)回归分析:课外活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1.写家长或补习班布置的作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分别对全样本、长时间参与组和短时间参与组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在模型1 到模型3 中,以学生心理健康为因变量,课外写家长或补习班布置的作业的时间为自变量,分析周一到周五课外写家长或补习班作业的时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详见表3)。

表3 写家长或补习班布置的作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

模型1 的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周一到周五课外写家长或补习班布置作业的时间每增加一小时,心理健康得分就显著下降0.54 分。模型2 和模型3 的结果显示,当学生长时间参与写家长或补习班布置的作业,每增加一小时,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显著下降0.41 分,而当学生短时间参与写家长或补习班布置的作业,每增加一小时,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增加0.16 分,但该系数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这说明学生在周一到周五课外参与写家长或补习班布置作业的时间并非完全的线性关系,当学生在写家长或补习班布置的作业上付出过多时间时,学生的心理健康会受到负面影响,反之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显著影响。

2.学科培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在模型4 到模型6 中均把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因变量,学科培训的时间作为自变量,分析周一到周五学科培训的时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详见表4)。

表4 学科培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

模型4 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周一到周五学科培训的时间每增加一小时,心理健康得分就显著下降0.56 分。模型5 和模型6 的结果显示,当学生长时间参与学科培训,每增加一小时,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显著下降0.20 分,但在统计结果上不存在显著意义。而当学生短时间参与课外辅导班(与课业有关),每增加一小时,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显著下降1.19 分。这说明周一到周五只要参与学科培训,学生的心理健康即会受到负面影响,而参与时间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心理健康得分下降趋势有所放缓,可能是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心理健康得分已低到无所下降的地步。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较短时间内参与学科培训,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双减”政策及时规范学校类培训泛滥的现象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效果。

3.参加课外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在模型7 到模型9 中均把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因变量,参加课外体育运动的时间作为自变量,分析在周一到周五参加课外体育运动的时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详见表5)。

表5 参加课外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

模型7 的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周一到周五参加课外体育运动的时间每增加一小时,心理健康得分就上升0.033 分,但在统计结果上不显著。根据模型8 和模型9 的结果显示,当学生长时间参与课外体育运动,每增加一小时,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上升0.25 分。而当学生短时间参与课外体育运动,每增加一小时,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上升0.04 分。然而,两者在统计结果上都不存在显著意义。虽然统计结果说明学生周一到周五参与课外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在长时间参与组中,参加课外体育运动时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预测系数相较全样本组和短时间参与组有明显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达到一定时间的课外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可能会有积极的作用。

4.读课外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在模型10 到模型12 中均把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因变量,读课外书的时间作为自变量,分析周一到周五读课外书的时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详见表6)。

表6 读课外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

模型10 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周一到周五读课外书的时间每增加一小时,心理健康得分就上升0.14 分,但在统计结果上不显著。模型11 和模型12 的结果显示,当学生长时间读课外书,每增加一小时,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显著下降0.26 分。而当学生短时间内读课外书,每增加一小时,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显著上升3.66 分。这说明在一定时间内读课外书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超过一定时间时,较长时间地阅读课外书就给学生增加负担,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5.看电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在模型13 到模型15 中均把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因变量,看电视的时间作为自变量,分析周一到周五看电视的时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详见表7)。

表7 看电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

模型13 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周一到周五看电视的时间每增加一小时,心理健康得分就显著下降0.40 分。模型14 和模型15 的结果显示,当学生长时间看电视,每增加一小时,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显著下降0.29 分。而当学生短时间看电视,每增加一小时,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显著上升0.68分。这说明在一定时间内看电视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超过一定时间,较长时间地看电视就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续表7

6.上网或玩游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在模型16 到模型18 中均把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因变量,上网或玩游戏的时间作为自变量,分析周一到周五上网或玩游戏的时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详见表8)。

表8 上网或玩游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

模型16 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周一到周五上网或玩游戏的时间每增加一小时,心理健康得分就显著下降0.45 分。模型17 和模型18 的结果显示,当学生长时间上网或玩游戏,每增加一小时,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下降0.16 分,但在统计结果上不存在显著意义。而当学生短时间上网或玩游戏,每增加一小时,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显著下降0.70 分。这说明学生周一到周五参与上网或玩游戏会对其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且负面影响的程度随着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剧烈后变缓的趋势。

7.做家务或帮父母干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在模型19 到模型21 中均把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因变量,做家务帮父母干活的时间作为自变量,分析周一到周五做家务帮父母干活的时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详见表9)。

表9 做家务或帮父母干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

模型19 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周一到周五做家务帮父母干活的时间每增加一小时,心理健康得分就显著下降0.30分。模型20和模型21的结果显示,当学生长时间做家务帮父母干活,每增加一小时,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显著下降0.39 分。而当学生短时间做家务帮父母干活,每增加一小时,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显著上升1.42 分。这说明学生周一到周五在一定时间段内做家务帮父母干活对其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但过多地做家务或帮父母干活会给学生造成负担,其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四、结论与家庭教育建议

(一)不同类型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同,且影响效果存在参与时间的异质性

学习活动和业余活动是中学生闲暇时间的两类主要活动。做作业、参加学科培训和阅读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发现,在参加学科培训和完成家长或补习班布置的作业上花费过多时间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而适度参与阅读课外书等学习活动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但过长时间的阅读常常与父母较高的教育期望和要求相联系,这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与负担。随着教育竞争的加剧,不少家长和教师为了提升学业成绩而为学生报名参加课外补习并布置大量家庭作业,这常常是以增加学生抑郁为代价的。有文献指出,太多的家庭作业会损害学生的健康,占用家庭时间,家长应该坚持要求教师减少家庭作业的数量,设计更有价值的作业,并在休息时间和假期完全避免家庭作业[11],本研究也支持这一点。体育锻炼、上网或玩游戏、看电视、做家务或帮父母干活是学生业余活动的重要组成。本研究发现,参加课外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无显著影响,但长时间参与的正向影响明显增加。课外上网或玩游戏以及长时间看电视会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而适度参与家务劳动会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积极作用,过多则有负面效应。Harju 等人指出团体类的体育活动能够降低个体患抑郁症的风险,而个人的体育运动实践则无明显作用。[12]而本研究发现,参加课外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无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学生进行的体育活动大多为个人性实践活动,缺乏群体交流。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家长应引导学生多参与有组织、集体类的体育锻炼活动,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水平。此外,做家务等劳动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本研究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支持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家庭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主体,可适当地引导孩子参加家务劳动,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

(二)家长应科学引导学生参与不同课外活动,切实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1.家长应把握不同类型课外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异质性,科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外活动

考虑到不同类型的课外活动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参与时间的异质性,本研究提示可以把课外活动分为适度参与型、尽量避免型与选择参与型,为家长科学引导孩子参与课外活动提供依据。例如,写家长或补习班布置的作业、读课外书、看电视和做家务或帮父母干活等活动,为学生周一到周五应当“适度参与”的课外活动,即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着投入时间的增多,活动时间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当活动超过一定时间,随着活动时间的增多,参与该活动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家长应以“适度参与”的态度引导学生参与上述活动。

学科培训和上网或玩游戏为学生在周一到周五“尽量避免”的活动,即便较短时间参与也会给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家长应引导孩子避免参与上述活动。

课外体育锻炼为学生周一到周五“可选择参与”的活动,虽然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无显著影响,不过,从身体健康发展的角度,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当前“双减”政策正在全面覆盖课后托管服务,由学校老师统一进行的有组织的团体类体育活动,或许可以进一步发挥课外体育活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作用。家长应当以“选择性”的态度引导孩子有选择地参与有组织的、团体类的高质量体育锻炼活动。

2.父母要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家校社协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家庭氛围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发现,相较其他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例如良好的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等,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更为关键的因素。具有冲突性特征的家庭,例如父母经常吵架,父母与孩子的敌对关系等,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当前,学生课业负担重,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家长一方面要积极响应“双减”政策的号召,引导孩子科学安排课外活动,避免给孩子带来过大的教育负担,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保持稳定情绪,给予家庭成员爱与包容,切实为孩子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

此外,在育人过程中做好家校社协同也十分重要。本研究发现,相较男生,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这启示我们对于女生,学校和社会要给予更多心理健康方面的关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能够显著预测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启示我们对于教育能力不足的父母,学校和社会相关机构可适当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例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类讲座等,为家庭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赋能增质。

猜你喜欢

课外书课外活动课外
大学生课外活动调查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课外书
关于学生课外活动的类型及其作用分析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
淘气包马小跳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
有话直说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