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汕头市裸露山体边坡植被恢复技术探讨

2022-10-24杨海东邹桂逢陈翠蓉

防护林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迹地岩质汕头市

杨海东,邹桂逢,陈翠蓉

(汕头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广东 汕头 515041)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市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目前正在大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公路、铁路、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同时伴随着大量的施工开挖、爆破、采石取土等,从而破坏天然植被,造成大量裸露山体,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结构和服务功能遭到破坏,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严峻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以及安全隐患等,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近年来,汕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的要求,以夺取“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厉打击各种盲目采挖、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持续推进汕头市域范围内裸露山体的整治和植被恢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目前裸露山体坡面植被恢复依然存在很大缺口,由于大部分山体坡面陡峭,生境恶劣,多为岩质表面,没有土壤,植被恢复难度很大,采取以工程措施为主的方法成本极为高昂,所以,目前汕头市裸露山体植被恢复进展较缓慢。

本文通过对目前汕头市裸露山体边坡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根据裸露山体不同的边坡特征提出相应的植被恢复方案,同时结合之前主持编制且已实施的部分交通干线(G324国道、S234省道、汕湛高速等)可视范围内裸露山体植被恢复方案,总结出经济可行、以人工种植为主促进自然更新的植被恢复技术措施,以期为有效解决汕头市裸露山体边坡治理任务提供技术支持。

1 汕头市主要裸露山体概况

1.1 裸露山体主要分布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市经济快速发展,为了满足建设对石材、泥沙的需求,一大批采石场和取土点被开发利用。为了方便运输,大多数采石场和取土点选址在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石场开采和取土过程破坏天然植被的同时,伴随着大量的施工开挖和爆破,形成大量裸露山体。通过对汕头市主要裸露山体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汕头市裸露山体主要分布在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干线两侧的取土迹地、采石场迹地和搅拌站迹地(表1),造成了明显的森林景观破损,亟须开展造林复绿和植被恢复工作。

表1 汕头市裸露山体坡面类型分布情况

1.2 裸露山体边坡特征

1.2.1 坡面类型 汕头市裸露山体边坡按立地土壤类型划分,大体分为2种类型:土质坡面和岩质坡面;按坡度大小划分,可分为低缓坡面(坡度≤30°)、陡坡立面(30°<坡度≤60°)和垂直立面(坡度>60°)。本次调查发现,汕头市裸露山体土质坡面边坡大多分布在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边,各种坡度(低缓坡面、陡坡立面、垂直立面)的边坡坡面均有分布,主要是各项工程建设开挖取土遗留的迹地;岩质坡面边坡大多分布在采石场和搅拌站区域,采石场迹地和搅拌站迹地边坡皆为陡坡立面和垂直立面,没有发现低缓坡面的岩质坡面,这与采石场施工工艺一般是垂直向下开采有关。

1.2.2 坡面特征 本次调查的汕头市裸露山体边坡特征主要是原生植被被毁坏,表土层缺失,保水性极差,土地干旱,生境恶劣,实施常规人工造林复绿措施非常困难。其中土质坡面大多伴随持续的水土流失和塌方,土层多为沉积层土和母质层土,养分含量极低;岩质坡面一般基岩裸露,裂隙扩张,存在落石等安全隐患,局部有鱼鳞状凸出岩体,局部岩石风化较重。

2 裸露山体边坡主要复绿措施

2.1 裸露山体边坡复绿原则

汕头市裸露山体边坡复绿应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法、适地适树、生态优先、兼顾景观的原则,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植被恢复。

2.2 裸露山体边坡复绿措施

2.2.1 土质坡面

(1)低缓坡面。目前汕头市对土质低缓坡面的裸露山体边坡复绿主要采取人工造林措施,将适应性强的乡土乔木树种和速生外来乔木树种合理搭配进行密植造林,乡土乔木树种主要采用台湾相思()、木麻黄()、木荷()、潺槁树()、山乌桕()等;速生外来乔木树种选择大叶相思()、马占相思()、桉树()等。同时搭配部分观赏灌木树种灰莉()、簕杜鹃(spp.)、黄蝉()、桃金娘()、马缨丹()、嘉氏羊蹄甲()、夹竹桃()等。为了改善立地条件,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整地挖穴时增加客土、加保水剂,施磷肥和有机肥等技术措施。

(2)陡立坡面和垂直坡面。一般情况下,陡立坡面和垂直坡面的裸露山体土质边坡无法直接进行人工复绿,需要采取一些辅助措施。目前应用最多的是采取打木桩围合形成种植飘台,再放种植土形成种植槽后栽植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种植槽树种选择一般是灌木和藤本植物搭配使用,灌木有簕杜鹃、夹竹桃、黄蝉、嘉氏羊蹄甲和银合欢()等,藤本植物有炮仗花()、爬墙虎()、葛藤()等,适当密植。同时在坡面基脚种植竹子()、桉树、木麻黄、马占相思等乔木树种和爬墙虎、炮仗花、首冠藤()、薜荔()等藤本植物,效果良好。

2.2.2 岩质坡面 岩质坡面的裸露山体边坡,无一例外全部为陡立坡面和垂直坡面。目前实际应用的复绿措施主要是以下2种:

(1)挂网喷播类绿化技术。主要用在采石迹地坡面复绿。施工过程:在坡面打钢钎—挂勾花网—固定植生板—高压喷播带草种(或灌木种子)泥浆到坡面—掩盖无纺布—喷灌养护。草种主要选择狗牙根()、弯叶画眉草()、黑麦草()、多花木兰()等;灌木种子主要选择山毛豆()、猪屎豆()、合欢()、马缨丹、银合欢、木豆()等。挂网喷播类绿化技术的优点是施工见效快,复绿效果好;缺点也很明显,主要是成本高,施工难度大,危险系数高,且以草本和灌木为主体的植被生态景观效能不高。

(2)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技术。主要应用在高速公路、高铁、主要交通干道修建过程中穿越山体形成的山体创面,要在复绿的同时,确保坡面安全,不会塌方。由于坡度在30°以上,为防止山地滑坡、塌方,需要采取工程措施进行加固。通常采用人工挖空灌注桩和锚杆(索)格构梁多种治理支护的结构形式。种植施工过程如下:装置锚杆—固定三维土工网—放射有机基材—喷播草种(或灌木种子)—掩盖无纺布—喷灌养护。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技术选择的草种和灌木种子与挂网喷播类绿化技术基本一致,其主要的区别集中在工程施工工艺方面,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技术成本更高,效果更好,能真正实现固土护坡、快速复绿、回归自然的生态修复目标,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修复痕迹,使人感受到和谐之美。

3 结论

立足于汕头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对目前裸露山体边坡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根据裸露山体不同的边坡特征提出相应的植被恢复方案,结合目前汕头市已实施的裸露山体植被恢复情况,总结出裸露山体植被恢复几个关键技术要点,具体如下:

(1)应合理搭配乡土植物和速生树种。裸露山体大部分坡面陡峭,生境恶劣,原生植被已被毁坏,表土层缺失,保水性极差,部分基岩裸露,裂隙扩张。乡土植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当地的自然条件表现出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在裸露山体植被恢复过程中应合理搭配使用乡土植物和速生树种,既可以提高植被恢复的效率,又能增强树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对汕头市已实施复绿的裸露山体植被恢复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总结出以下树种适合在汕头市裸露山体边坡植被恢复中推广应用,其中乔木树种8种,分别是大叶相思、马占相思、木麻黄、桉树、台湾相思、木荷、潺槁树和山乌桕;灌木树种12种,分别是银合欢、山毛豆、猪屎豆、合欢、木豆、灰莉、簕杜鹃、黄蝉、桃金娘、马缨丹、嘉氏羊蹄甲和夹竹桃;草本植物4种,分别是狗牙根、弯叶画眉草、黑麦草和多花木兰;藤本植物5种,分别是炮仗花、爬墙虎、葛藤、首冠藤和薜荔。

(2)优先采用无纺布容器苗。张吉福的研究表明,无纺布苗木因其无纺布的透水透气性好,造林时可不脱袋,降低了造林成本,又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且苗高、地径、根系生长均较快。结合裸露山体植被恢复特殊的立地条件和生境,建议苗木全部采用无纺布容器苗以提高植被恢复的成效。

(3)建议适当延长管护期。传统山地造林一般是当年春季造林,然后管护期为一年,管护期内发现苗木死亡需及时补植,确保当年苗木成活率高于90%。裸露山体植被恢复由于本身特殊的立地条件和生境,且汕头市地处沿海地区,夏季多发台风、暴雨天气,采取1年管护期可能导致当年苗木成活率达标,但管护期过后便大规模死亡的情况。结合汕头近几年裸露山体植被恢复的经验和实施成效,建议采取3年以上管护期,以保证苗木能稳定正常地生长。

(4)强化监督管理。加大裸露山体造林后的监督和执法力度,坚决打击一切破坏植被恢复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植被恢复落到实处。

(5)垂直坡面的岩质边坡可考虑低成本攀缘植物人工植绿的方式。结合汕头市已实施的裸露山体植被恢复成效,垂直坡面的岩质边坡植被恢复一般采用挂网喷播类绿化技术和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技术,但由于汕头夏季多发台风暴雨天气,可能会造成水土流失问题。建议可考虑采取低成本攀缘植物(搭配简单辅助设施)人工植绿的方式,以解决目前裸山体边坡植被恢复过程中因过度依赖工程措施而导致投资大、造价高和可能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具体技术路线:坡面基脚挖植生槽(深挖槽)—客土(土需肥)—种植攀缘植物(苗要壮)—坡面拉勾花网辅助攀爬(辅助好)—做好水肥管养(管到位)。攀缘植物可选择爬墙虎、薜荔、葛藤、薄荷(),搭配炮仗花、首冠藤、使君子、嘉氏羊蹄甲等开花类木质藤本,在实现复绿的同时,提高景观美化效果。

猜你喜欢

迹地岩质汕头市
汕头市金韩种业有限公司
汕头市金韩种业有限公司
封二、封三:寒葱岭战迹地 (伏击战) 新考
我国北方岩质矿山边坡生态修复技术方法研究
基于数值分析法的岩质边坡开挖应力状态分析
汕头市明德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
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发30 m分辨率全球火烧迹地数据产品
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勘察设计思路构架
基于Ansys的岩质滑坡滑动过程热分析
火烧迹地造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