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的影像书写及其文化启思
——以纪录片《记住乡愁》第八季为例

2022-10-23黄莎莎

电影评介 2022年6期
关键词:乡愁

黄莎莎

《记住乡愁》第八季乡村振兴系列通过展现当代中国乡村风貌,讲述乡村振兴故事,对乡村之美、乡村之富、乡村之强予以记录,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发展振兴过程中的力量,展现了绿水青山中的现代乡愁。节目通过中央电视台等传播平台的播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为乡村振兴宣传营造了良好氛围。

一、《记住乡愁》第八季叙事结构特色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是画面呈现方式的关键环节,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布·摩里赛特所言:“选用何种叙事方式绝非小说的一个形式特征而已。它决定小说的整体结构,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读者的接受方式和审美效果”这一理论也可以用于纪录片的创作拍摄,即合理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更利于观众接受信息。

(一)叙事视角:全知视角与内视角交互叙事

《记住乡愁》第八季采用全知视角与内视角交融的方式,更全面、更深入地讲述了乡村振兴故事。全知视角是以全知全能的视角讲述故事,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利用解说的方式传递大量的信息,并且叙事也更加灵活、全面。正如里蒙·凯南所述:“‘全知’叙述者熟悉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感情活动;了解过去、现在和将来;可以亲临本应是人物独自停留的地方;还能同时了解发生在不同地方的几件事情。”《记住乡愁》第八季每集约30分钟,一方面通过字幕及旁白传递信息,如讲述村庄的地理位置、致富背景、历史故事等,使观众在短时间内对村庄有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在故事过渡、转折时插入想要给出的信息,比如一些乡村振兴宏观政策的解读,让观众自然而然地接受。如在万古寺村一集中,从“万古寺村是屈原故里”“万古寺村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归州镇”到“冬暖夏凉的独特气候,以及酸碱适宜的土壤,使得这里出产的脐橙皮薄汁多,甘甜不上火,成为秭归县名优脐橙产业示范区。”通过这些解说词、航拍镜头对全村全景式地展现及动画地图对万古寺村地理位置的示意,一两分钟就将万古寺村地理概况、文化底蕴、产业发展背景一一道来。

内视角即叙事者利用叙事角色之眼来观察,用角色之口来讲故事。《记住乡愁》第八季的内视角选择通过某一个或某几个角色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立足点来讲述故事,这种视角能够更深层的挖掘信息。在太平村一集中,影片开头就是跟随村民谷声高的农用三轮车在村中穿行,车上喇叭里传出一年一度的黑山羊选美比赛要报名的消息,引出对太平村养殖黑山羊的介绍。通过村民郑应成的自述,展现了太平村的“黑疙瘩”从“黑羊不吃香,贱卖养家难”到“大足黑山羊”获得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商标,一斤肉卖30元的转变,而这种转变郑应成最初是不敢相信的,认为“怎么可能卖30元一斤,特别特别的夸张”。这种真情实感的讲述,拉近了观众和节目的距离,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有助于读者从内心深处体会故事。同时,郑应成的故事也反映出他所在乡村的成长与进步,扣动人心。全知视角和内视角的穿插交互,营造出一种真实可信、细腻深刻的叙述意境,使纪录片深受欢迎。

(二)叙事结构:板块式结构与中心串联式并举

叙事结构是纪录片的骨骼,只有搭建好主体,叙事才能指向明确,便于观众理解节目主旨。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记住乡愁》第八季采用板块式和中心串联式的双重结构,围绕“一村一品,一村一策”讲述产业振兴之道。这些案例既为乡村振兴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又是他山之玉,可以为其他乡村提供参考,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板块化结构根据一定的叙事目的或叙事主题,将几个不同的独立内容共同搭建成一部完整的纪录片。这一叙事结构的特点是通过共性主题增强受众的主题印象。《记住乡愁》第八季中60集节目分别讲述了60个村庄各具特色的致富故事。这些村庄分散在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既有依托传统产业“有中生新”的发展路径,即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实现产业兴旺。比如湖北省钱冲村,从售卖银杏果到发展银杏林观光旅游经济,及研究制作银杏叶画,因地制宜找到发展新路;又有通过新兴产业“无中生有”的发展路径,即乡村资源禀赋条件较差,但通过转变观念,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引用,走上致富之路。又比如江苏宿迁刘圩村,从经营废旧塑料回收加工转变为建起多肉植物农业园,之后又做起多肉电商的直播销售。2021年,交易额达13.5亿元。还有依托传统技艺“优中做强”的发展路径,即村庄有一些传统技艺,通过引入新技术、新观念,与时俱进,取得新发展。如有300多年制香历史的福建省泉州市汉口村,抓住时代发展的新契机,瞄准家居香品等潜在的巨大市场,百花齐放的产业振兴之道既展现了当代乡村的活力,也启迪观众智慧,让更多乡村群众融入到创业致富的队伍中。

中心串联式叙事结构以一条或若干条贯穿全片的中心线,将几部分不同的叙事素材串联起来,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展现同一个主题。串联式叙事结构体现在《记住乡愁》第八季每一集中,即以“一村一品、一村一策”作为贯穿全片的中心线,然后选取村庄的文化故事、典型人物,将村庄的致富过程展现出来。例如,在顾家善村一集中,分别讲述了四个故事,顾家善人传承祖上耕读为本的传统,爱读书,爱种花;二十世纪80年代顾家善村唯一的大学生顾泮庆,外出学习温室大棚栽培技术,为家乡发展蹚出一条致富路;2010年,年轻人顾振将辞职返乡推行科学化管理,改良农作物品种,提升村里农业的经济效益;新时代,大学生顾凡越回乡创业种植菊花,努力发展“花村”旅游。四个故事各自独立,但主题都是围绕顾家善人寻求村庄发展这条主线,在脉络清晰的前提下丰富了节目内容,让读者对顾家善产业发展之路、产业发展之困、产业发展之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记住乡愁》第八季用镜头读懂“乡愁”,展现影像力量

法国电影理论学家马赛尔·马尔丹说:“镜头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它是电影的原材料,它既是一台机器自动运转、客观重现画面的结果,同时也是编导和导演意图的重要体现。”《记住乡愁》第八季用镜头说话,通过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以及空镜头的巧妙运用,将日新月异的乡村形象、勤奋坚韧的乡村人物、涤荡心间的乡愁滋味娓娓道来,吸引观众,引发观众共鸣。

(一)巧用空镜头,渲染环境。空镜头是指画面中没有人的镜头,它又被称为“景物镜头”。纪录片中空镜头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营造良好的拍摄意境,另一方面,能够唤醒观众内心的情感。比如,在卖花鱼村一集中,开头是逶迤的群山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随着山间雾气的慢慢消散,坐落在山谷间的卖花鱼村露出面容。通过空镜头的运用加强影片的艺术表现力,一幅当代乡村的田园美景图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如今的乡村已不是人们记忆中的脏乱差,取而代之的是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契合了纪录片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

(二)妙用特写镜头,加强交流。在人物拍摄中,通过特写镜头的使用,一方面拉近观众和被摄主体的距离,另一方面营造出与观众面对面对话的感觉。特写镜头能在一定程度上放大被摄影者的面部表情和相关细节,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其情绪,从而使得人物与观众发生直接的情感交流。如在桃源村一集中,吴晓波坐在她的桃园中,讲述她刚返乡创业的经历;大学毕业当上白领的吴晓波曾是妈妈的骄傲,但当她决定返乡创业时妈妈却感到失望。谈起自己当时生活面对的困顿,母亲的不理解,她心中充满委屈。通过近镜头,观众可以看到吴晓波双眼里噙满了泪水以及忍不住用手擦拭眼角泪水的动作。从这组镜头,观众能深深体会到吴晓波创业的艰难,对吴晓波的经历充满同情。随着故事的发展,吴晓波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利用互联网卖桃子、第一个按个卖桃子,拼搏成长为当地的创业名人。此时,还是通过特写镜头,展现了吴晓波含笑的双眼,得意时挑起的眉毛,当她情不自禁地说“我仍然是妈妈的骄傲”时,自豪地拍着前胸。这一组特写镜头,展现了吴晓波历经风雨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也使得观众为她高兴。这种前后呼应的故事情节及镜头运用,塑造了新时代村民自信自强、敢闯敢干的性格特征。

(三)善用航拍,增强视觉冲击力。航拍是以全知视角鸟瞰世界,往往会带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力。一般用于地理地貌以及大型场景画面的拍摄,让画面更有气势。如在茶坑村一集中,村民趁着冬日晴好的天气,在院落里铺满圆形簸箕晾晒橘皮,从高空俯瞰铺满院落的橘皮,宛若一幅油画,充满美感。又通过镜头的不断抬升,将整个茶坑村的村貌装进镜头当中。一方面,氤氲的橘皮香味仿若从屏幕内蔓延到观众的鼻端;另一方面,将整个茶坑村的村庄环境置于观众的视野之中。

三、《记住乡愁》第八季的文化启思

中国农业博物馆农史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唐志强点评《记住乡愁》第八季时指出,《记住乡愁》将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基因生动地呈现出来。这些古老的文化和智慧浸润于心、向善于人、孝悌于亲、亲睦于族、约束于德、规范于行、凝聚于力、勤谨于事,指导着乡亲们的一言一行,它们在脱贫攻坚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也对乡村振兴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深化“乡愁”主题,激发振兴活力

《记住乡愁》前七季在主题选择上更多的是倾向记住乡愁、守望乡愁的情感回忆与情感缅怀。在这种情感驱使中,创造了唯美与略带愁绪的记录基调。而第八季主题转向了发掘乡愁魅力、探寻乡愁价值,助力乡村振兴之中。“乡愁”不仅是一种情感寄托、一种情绪表达,更是一种动力源泉,是人们建设故乡的热情。如在大鹿岛一集中,以海为生的大鹿岛人,面对变幻莫测的大海,在缺乏淡水的艰苦环境中,依然没有放弃对发展的渴望。他们传承邓世昌勇敢、不服输的精神,不畏艰险、积极探索,终于建立起中国最大的沙蚬基地,改善了岛上的基础设施,过上了滋润的生活。人们在承载乡愁的热土上建设美好家园,恰是第八季更鲜明的主题表达。

同时,乡土文化作为乡情纽带,吸引着一批批大学生返乡创业,为乡村注入新活力。在多集中都有着这样的场景,当年轻人看到家乡发展的潜力,纷纷返乡创业,开民宿、办农家乐、做直播……年轻人的回归让古老的村庄走上了现代产业发展的轨道。这恰如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孔祥智所说,节目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乡愁是沉淀在村民头脑中最深刻的记忆,是家乡的文化自豪感和振兴乡村的精神动力,是沟通城乡的桥梁,是促进农民致富的宝贵资源。在现代乡愁的激发下,广大乡村群众不断铸牢为实现乡村振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信念。

(二)传播文明乡风,增强内生动力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树牢乡村振兴的“文化自信”,激发村民主体意识,才能为振兴凝聚合力、为振兴赋能增效。纵观《记住乡愁》第八季,将弘扬家风乡风文化融入了村民在乡村生产生活的实践之中,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如在清水河村一集中,家风家训贴在门口,“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成为清水河村村民的为人之道并代代相传。正是在这种家风的影响下,清水河人诚信经营,产业发展越来越好。在顾家善村一集中,村民将“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的古训作为处世箴言,一代代顾家善人发扬以善为乐的祖训,找到大棚种植和花卉旅游的发展之路,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又如在桃源村一集中,桃源村人有个约定,只卖符合标准的桃子,因此每棵树只有品质最好的四成桃子可以卖,这样才保证了桃源村水蜜桃的品质。

良好的民风乡风,帮助村民树立了发展信心、改变了落后观念,加强了村民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文化认同,进而强化了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增强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记住乡愁》第八季通过弘扬以慈孝文化为核心的良好家风,以君子文化、乡贤文化为核心的文明乡风,凝聚起村庄持续发展的软实力。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认同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指出“刚健自强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在《记住乡愁》第八季中,节目展现出中国人“自强”“勤劳”“坚韧”的精神品质,深深打动观众,激励观众。如在东村一集中,以养蚝为生的广西东村人,面对超强台风给养蚝业带来的巨大打击,骨子里“坚韧不拔、越挫越勇”的精神被激发出来。以“七叔”为代表的东村人靠着一份不畏艰难的决心和近乎执着的坚守,在政府及现代科技的帮助下,恢复发展并扩大生产,过上了回家有楼、出海有艇、上岸有车的红火日子。

在原隆村一集中,面对镜头,脸上洋溢笑容的宁夏妇女刘莉在十年前,她还是一个围着灶台和孩子的家庭妇女,想进步都找不到机会。搬到原隆村后,她进入葡萄酒基地,凭着踏实和勤奋,成为生产主管。生活条件的改善,给她及当地妇女带来了心灵的满足和生活的自信。这些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故事令人动容。

乡村发展之路可能充满波折与艰辛,这一个个乡村人物的塑造,让观众感受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不易,但同时又被乡村人物身上所展现的坚韧、不服输的精神所感动,与读者形成共鸣。《记住乡愁》第八季通过挖掘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既激发了村民文化自信,又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

(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助力乡村振兴

生态文明既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记住乡愁》第八季以产业振兴之道为主要内容,但也潜移默化地展现了现代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萌生及传承。如在联丰村一集中,发展生猪养殖富裕起来的联丰村人,面对猪粪遍地,苍蝇满天的村居生活,不禁忧虑起乡村发展的未来在何方。痛定思痛,建设“美丽乡村”成为联丰人的共识,联丰人破旧立新,拆猪圈、改善环境,山青了、水绿了,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过上了忙碌又充实的生活,生动演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又如在常口村,女儿的嫁妆不是金银首饰、房子车子,而是一张薄薄的“碳票”。常口村人把山林分为生态林、风水林和用材林,前两者禁止砍伐,后者也要取之有度,生动体现了“人不负青山,青山也定不会负人”的哲学意蕴。

《记住乡愁》第八季,通过讲述一个个村庄形神俱美的蜕变故事,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结语

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记住乡愁》第八季超越“乡愁”主题的旧有模式,转向对乡村振兴的关注,通过对中国村庄当下生产生活的记录,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提升了文化自信,增强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同时,又通过“一村一品、一村一策”的节目架构,探索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多元路径,给人以启迪。随着《记住乡愁》第八季的播放,将会唤醒更多人的乡愁记忆,激发起人们对乡村振兴路径的更多思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猜你喜欢

乡愁
伏天里的乡愁
永远的乡愁
乡愁
又唱乡愁
九月的乡愁
问乡愁
乡愁
乡愁
乡愁凭寄
寻觅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