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2-10-22

创作评谭 2022年4期
关键词:人民性文艺工作者讲话

◎ 叶 青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一面旗帜,指引着中国当代文艺前行的方向。今天,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文艺发展道路上,我们重温《讲话》,依然能感受到它思想的深刻和跨越时空的理论穿透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一次文代会、第十次作代会开幕式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人民作为文艺的主体地位,正是在毛泽东同志《讲话》中第一次得到了明确的认定和彰显。《讲话》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明确提出文艺工作者要把立足点“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创作出“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这就从根本上将革命文艺与“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多数人所不需要,甚至对多数人有害”的旧文艺划清了界线,确立了革命文艺的本位追求和最宝贵的品质。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讲话》的“人民性”还集中体现在对“文学艺术的源泉”的认识以及人民审美主体地位的确立上。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列宁指出:“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是文艺创作“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进而,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确立起人民作为审美主体和评判主体的地位。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以人民是否喜闻乐见为文艺作品的评判标准,体现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原则。

重温毛泽东《讲话》,人们会自然联想到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发表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立足于“人民立场”这一理论基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时代高度,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工作导向纳入“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的思想体系,赋予这一导向以重大价值和意义,实现了对高扬人民性的深刻的理论建构。源于人民、服务人民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识。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中,“人民性”得到了充分的继承与发展,他不仅明确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而且指出,要创作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要“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将基于审美价值与精神引领的社会效益追求放在首位,这是对文艺“人民性”内涵的新拓展。

总之,从延安《讲话》到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在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在理论上是与时俱进的,坚定的人民立场是两者共同的理论出发点。

作为文联组织,我们应该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工作导向贯彻到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贯穿于所有工作的始终。我们要通过广泛有效的教育培训与宣讲,通过不断推进开展的“深扎”实践和文艺志愿活动,通过持续组织开展主题文艺创作等,从机制上形成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有力的引领,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文艺家们的自觉,植根生活沃土,为人民创作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猜你喜欢

人民性文艺工作者讲话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让世界触摸中华文化的脉搏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探索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深远意义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
讲话慢
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