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舆情引导的高校教育创新

2022-10-22王红艳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陕西榆林718000

公关世界 2022年16期
关键词:舆情高校学生信息

文/王红艳(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 陕西榆林 718000)

在当前的校园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习惯使用QQ、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获取和传播信息,并且进行相应的互动。此类平台具有扩散快、范围广以及控制难等各种特征。网络舆情在学生中间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已经深深的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有效地引导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

1.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

网络舆情,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网络领域内,网络受众利用网络语言或是其他方式,围绕社会热点、关注议题表达自己的情绪态度或是观点意见。高校内的网络舆情,一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反映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事件或是流行的话语、话题。总的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在高校的网络舆情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热议对象和信息内容。其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各式各样。学生大多都是通过文字、视频、图片等进行交流和互动,并且利用QQ、微信、微博、社交网站、论坛等平台,将搜集到的信息内容,进行表达和叙述,一般都是叙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其产生的网络效果也不相同。

网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便捷性、传播性,高校的网站可以实时更新国内外的一些网络热点、新闻信息。学生随时可以利用各种设备,掌握和查询相关的信息资讯,而且也可以通过各种平台进行表达和相互交流。互联网的这种交互即时特性,有好有坏,在加快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在用最快的速度,反馈网络舆情的信息。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聘用专业的技术人员,学校直接进行相应的管理,并且搭建学校自己的网络社区平台。这样学校就可以根据搜集和分析学生的浏览、交流、分享的数据信息,推断出网络舆论的趋势和走向,在局域网的条件下,进行实时的网络舆情的监控和操作。

网络平台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环境,在该虚拟环境内,网络主体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通过虚拟网络传播相应的信息。也正是由于这个特点,高校学生可以摆脱现实环境的束缚和限制,通过虚拟网络平台,自由表达和叙述自己的情绪和观点。这也使得网络平台成为网络主体发泄情绪的主要地方,进而使得网络舆情开始肆意传播和泛滥。

2.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和载体形式

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社会上的相关热点、焦点议题等等,然后学生主体会利用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等,对热点内容展开评论。由于受到认知程度的偏差和心理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有些人会借机肆意发泄情绪,表达自己的不满。因此,碎片化也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关键性特点。此外,网络舆情也具有平等、多向、互动的特点,学生群体是接收信息和发布信息的主要载体,同样也是传递信息的关键载体。这种多向、交织的连锁反应,同样也增加了网络舆情的复杂性。

高校学生具有比较高的知识运用技能,以及主动表达的心理需求。和普通的网民进行对比,可以更快地接受、运用媒体平台和技术。通常情况下,运用最多的载体形式包括QQ、微博、贴吧、论坛等,这些社交平台同样也就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要阵地。再加上其自身传播快、来源广、覆盖面大的特点,进一步推动了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

二、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1.自我意识比较强烈

高校学生的心理逐渐趋于成熟,面临的问题也增多。由于对社会的认知有限,很容易出现认知矛盾、情绪起伏过大、从众、任性等不良情绪。尤其是对于一些过于自我、以满足自身利益为先的群体,都是依赖网络的隐蔽和自由的特点,满足自己哗众取宠的虚荣心。还有一些是为了快速获取点击率及转发率,满足内心的扭曲心理。因此,在虚拟的网络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虚拟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相互分离。进而就会脱离现实实际,与社会关系相互分离。

2.价值观存在多元化的形式

网络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使得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高校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聊天满足自己社交的需要。网络的出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主体的话语权,提高了学生群体的社会参与度。通过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可以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但是网络所包含的内容太过于广泛,其中有积极向上的影响,也有违反道德价值观念的负面思想。高校学生缺乏充分的辨识是非、善恶的能力,如果长期受到这样的网络环境的影响,会对自身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3.情绪起伏变化大

高校学生的年纪普遍不大,正处在年少青春之时,网络开放、自由的特点,刚好比较符合其不稳定的情感需求。成年人的情绪比较稳定,可是高校学生的心境变化比较快,很容易受到环境、情绪的影响,出现事物认识和判断上的绝对化和极端化,再加上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就会使得网络舆情的发展和扩散加快。

三、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探究

1.主动设置媒介议程,提高网络舆情引导的实效性

在设置媒介议题的时候,如果设置的不够合理,就会让别人进行策划和引导,但是这种引导很多时候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由于个人认知不同,很容易就会引起网络與情的事件舆论。换句话说,我们虽然不能直接决定别人怎么思考,可是能够决定别人思考哪些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都开通了官网或是微信官方平台,这些平台主要是担任了通知公示、新闻宣传报道等角色,以传播单向信息为主,并没有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公众民意。一旦学生的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如果是通过正常途径进行反映,利益反而没有被保护。这就使得情绪、利益等问题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因此才会出现投诉、发泄情绪等状况。其实目的还是为了形成网络舆情,进而解决问题。

对此,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设置媒介议程时,要多关注议题的真实性和解决问题的实效性。此外,高校要合理利用网络媒体组织,来进行活动的设计和策划,引导学生多关注学校的发展,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解决学生的矛盾问题。

2.建立网络舆情兴趣小组,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

在学生日常教育工作中,为了让学生对各种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选择和认知。在网络舆情的教育方面,学校应该主动建立起网络舆情的教育阵地,积极发挥意识教育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如建立网络舆情兴趣小组,成立相应的网络工作室。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首先,兴趣小组要密切关注舆论的发展情况,对近期的各类热点、议题进行收集整理和汇总。为了促进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专题探讨活动,可以定期开展研讨会,鼓励教师和学生编写相关的论文,申报相关的课题。一旦学校出现网络舆情的事件时,要发挥好工作室的作用,对舆情的情况进行及时上报、分析和应对等一系列的处理工作。对于网络上的一些意见话语,要把握住其话语权。

此外,为了保证网络舆情工作室可以真正发挥其作用,要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投入一定的力度。对于培训的内容,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辨别意识和敏感性,提高舆情的意识和应对的能力。舆情工作室的建立,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种独特创新,可以给学生创建一个和谐、友好的互动环境,促进学生辨别能力和主观判断能力的培养。

3.利用网络热点设置相应的情境,推动教育的改革及创新

一些简单情境的设置吸引不了学生的关注兴趣,往往只会浪费时间。教师需要在设置具体的情境时,关注对学生的学科发展。比如在讨论“奋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的观点时,教师需要结合近期的网络热点事件,为学生学习创建具体的教学情境。该创设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目标,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参与性。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还应当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创造活动型的教学课堂。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热点事件,展开辩论赛、编导小品等组织活动。对于校外的实践,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实习参观或是访谈等社会活动。

4.制定合理的创新型教育监督机制和应急机制

高校在学生教育工作中,要主动搭建网络交互平台,并且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方式,对校园内的网络舆情,进行监督和治理。比如高校可以开展电子论坛会,对网站和各种社交平台进行实时监测,将具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高校学生。内容可以选择不同主题类型的社会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正常、健康的互动交流平台。

与此同时,也要树立起危机的意识。以前在面对一些突发的舆论事件时,基本上都是采取“堵”、“拦截”的方式,来抑制舆论事件的恶化。如今的网络舆情事件,更加注重科学化和规范化。网络监控者需要结合舆情的发展情况,在线上和线下共同引导舆情的发展方向。尽可能的对舆论事件进行全面、科学的管理。如若信息不实,则需要对其进行公开处理,在源头上起到预防、化解的作用。除此以外,网络监控者也要针对当前的舆情事件进行及时地分析,判断下一步的走向问题,反思和总结应急的处理对策,推动高校网络與情的健康发展。

5.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引导网络舆情的正常发展

在社会公众的主体看来,网络舆情的意见领袖,与普通的议论成员不同,意见领袖往往是一些活跃分子,经常提供舆论的信息,并且对其他人施加一定的社会影响。在形成社会传播效果的同时,这些人起着十分重要的过滤或中介作用。他们会将网络舆情的信息,扩散给社会受众的人群,并且对信息进行加工、传播和扩散等,进而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者。

一般来说,除了官网发布,社会中还存在着一些大大小小的个人意见领袖,这些意见领袖运营着个人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对于学校内的一些重大事件,会积极发表自己的言论。对于所发布的内容,大多风格飘逸,图文结合,制作简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相比较之下,学校的官方比较严谨,政治性比较强,所以审核也相对严格,发布就没有那么迅速。反倒是这些意见领袖的群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引起舆论的热点评价,给足学生发表的空间。

6.净化高校内网络舆情的环境,培养自净的功能

按照网络舆情的正常发展规律,一旦有人发表言论,就会有人主动站出来维护。众声喧哗是互联网平台的主要特征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人们可以从多角度的呈现中,感受到真实的社会情绪。进而可以在讨论、争论中,慢慢形成共识。

在自媒体发达的时代,“自净”效应可以无视众声喧哗的嘈杂声,适当过滤掉一些杂音,进而可以辨别是非、分清善恶对错。网络中的信息真假难辨,舆情的争论、辩解等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纠错机制的产生。通过合理利用舆论场的“自净”功能,可以暴露出现实的问题,并且逐渐向真相靠近。

四、结语

本文对于网络舆情的探讨,以及如何推动高校教育工作的创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了可以更好的发挥正向力量,需要加大宣传和引导正向影响的力度。同时还需要对负向的舆情,增强免疫、疏导和拦截的力度,限制舆情的负面影响。并且不断完善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强化舆情的正面效果,促进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舆情高校学生信息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BMI的关系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订阅信息
消费舆情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9月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