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丹阳正则绣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022-10-21褚帆李政

大众文艺 2022年19期
关键词:正则丹阳刺绣

褚帆 李政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江苏镇江 212000)

一、丹阳正则绣的历史渊源

中国传统手工刺绣工艺历史久远。据一些史料中记载,4000多年前罗马帝国的章服制度里就已提及了“衣画而裳绣”。到了战国、两汉时期,传统刺绣技艺技术趋于成熟。明清唐宋两时期绣更可谓是发展达到一个鼎盛时期,到了中国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则创造出了正则绣。

正则绣又称为“乱针绣”和“锦纹绣”,其刺绣工艺源于中国江苏省镇江之丹阳境内,由丹阳地区吕凤子先生及其学生杨守玉女士在丹阳正则学校所创,距今已有较悠久的发展历史。正则绣是艺术家把传统画理方法与创新绣理技巧结合运用在一起所创造发展出来的一种全新独特的中国的刺绣针法艺术,是指利用这种特殊的乱针技法来手工制作刺绣的针法“针画”针法。1919年,杨守玉在传授传统刺绣技的同时,将中国古代刺绣和中外画法相结合,正则绣开始有了实质性突破;1928年,正则绣的另外一种绣法“乱针绣”创造成功;1933年,杨守玉将传统刺绣的方法与西方笔触、透视等原理结合,创造出正则绣独特的分层绣法。他至今,这一丹阳非物质遗产也逐渐亮相顶级非遗作品展,受到人们的认可。

二、丹阳正则绣的文化价值

(一)绣工情感的真实反映

刺绣作品提现了绣工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所思所想。正则绣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创作出来的,与绣工的生活习惯、思想状态有着最紧密最直接联系的手工艺术。它充分反映出了当代绣工生活情趣,凝聚着绣制作者自己的一些人生阅历经验和一段生活故事,更会绣印出我们每个新时代人们特有的一些情感印记。如一幅幅画卷展现了绣工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背景。丹阳独特的文化地理环境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正则绣文化,正则绣非遗传承人石丽君以针作笔,以线为色创作了《绣球草鞋》,抒发了作者对党、对祖国、对家乡的“一片丹心”;2008年汶川地震,吕凤子先生心系灾区人民,创作了《夏日雨后》,抒发自己的爱国悲悯之情;石贝老师在2009年为祝贺国庆六十周年创作了大型原创正则绣作品《祖国万岁》,传达自己心中的激动之情。正则绣,是绣工对情感多少,情感真假的一种寄托,刺绣在针线的不停来回穿梭之间都是一种情感表现。

(二)画理绣理融合的文化特点

“正则绣”特别注重色彩效果,以立体色彩堆积为特点,被誉为“针上油画”。这就要求正则绣的创作者必须具有油画的基础,不仅需要掌握油画相关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有熟练的油画技巧。正则绣品比一般的刺绣产品的色彩层次要深多得多,要注意把这些色彩层次堆压得再厚一点些,因此,远远地看上去作品则很像是一副油画作品,在各种不同层次的方位光线反射下使作品色彩呈现显示出的不同深浅程度明暗光感,充分展现了其丰富的画理感。江苏省中国工艺美术一级大师、正则绣第三代杰出传人吕存大师曾评价说:“虽然‘正则绣’和其他一切绣画采用的刺绣样式技法与使用材料均不甚一样,但其使用材料的绘画观念大体一样。”正则绣是利用各种不同方向、不同颜色深浅的直线条进行交叉与重叠或堆积来分别表现出前后两物体间的几何空间关系变化及各种色彩层次变化,正则绣艺术的色彩表现力性和空间感染力完全超越过了其他传统手工刺绣,它所可以呈现人们的感觉不仅会有传统油画质感和色彩素描带来的视觉真实感,还有现代绣理工艺带来独特的色彩针法肌理美感和材料质感,供佛绘画作品的笔触和颜料。

三、面临严峻挑战的正则绣文化

(一)正则绣传承人的流失和缺乏

丹阳正则绣凝聚了丹阳吕氏三代人的心血,吕氏三代人薪火传唱开创了一种等同于绘画的艺术形式——正则绣。

目前,正则绣技艺传承之人也越来越少,技术人才断层问题很严重,再加上市场化、都市化的人口流动造成的区域巨大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正则绣的民族文化特质。大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现代化多样性影响着丹阳地区年轻人的三观和审美取向,造成了丹阳正则绣文化难以维系的现状。同时,过去正则绣的传承人大多数都源于丹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等特殊教育学校里的特殊群体,正则绣逐渐成为有梦想的残疾人实现梦想的途径,一些聋哑绣娘以正则绣作为其谋生的手段,这些特殊群体也可以有尊严地活着。而如今因为先进医疗手段和医疗技术的介入,越来越多的聋哑人摆脱了聋哑命运,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承人的缺失的减少。此外,正则绣的传承人员断层严重。纵观历史,正则绣的传承人普遍年龄偏大,发展的源动力不足。根据调查统计分析显示,40岁以上或40以下具代表性项目的项目代表性项目传承的代表人比例平均仅为约占目前全国0.6%,平均年龄竟达到63岁,正则绣也具有严重的非遗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目前,丹阳正则绣正经历第三代传承人的更迭,前三代传承人目前的年龄均在50岁以上,在面临传承更迭的关键时刻缺乏有生机有活力的年轻人力量,传承人队伍年龄结构呈现不合理的状况。

(二)正则绣传承生态的失衡

丹阳的地域文化特性正则绣文化遗产得以滋生的基础。正则绣体现了长久以来丹阳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情感特征以及乡土情怀,富有深厚的历史记忆,是在丹阳地区长期的文化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正则绣的传承以丹阳地域为传承母体。丹阳地区的文化环境具有其原生的脆弱性,一旦生态环境失衡,正则绣就极易遭到毁灭和破坏。一方面,由于正则绣流入外地,呈现出发展上“外高内低”的趋势,比如流入到常州地区的正则绣现如今发展地远远快于丹阳本地正则绣,这很大程度上压迫了丹阳地域正则绣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丹阳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随之改变,无论是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斥着现代化的气息。正则绣作为一种慢文化,自然跟不上这种现代化快步伐,而源远流长的非遗文化,不应该被时代潮流冲刷而去,但外流文化的冲击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造成了正则绣传承生态的严重失衡。

(三)正则绣知名度的低下

目前来说,正则绣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都处于低下地位。首先,在丹阳区域内,大部分丹阳民众对正则绣的关注度较低。许多了解正则绣的人群都集中在50岁以上,许多年轻人对正则绣没有了解学习的欲望,甚至也不想了解。因此导致他们对正则绣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这也造成了正则绣年龄分布现状严重不平衡。其次,正则绣虽被诩为当今的“中国第五大名绣”,但论其发展起源、历经时长和历史渊源都与其余四大名绣有一定的差距。有着数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的苏绣现已遍布衍江苏省文化圈的全世界各个角落地方;东晋时期以来的蜀绣就一直与蜀锦并一起称为“蜀中瑰宝”,湘绣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反观正则绣,至今仅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收录至非遗文化目录至今不过几十年,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正则绣知名度的低下。再次,正则绣实际上起源于丹阳本地,后经过杨守玉的推广传播发展到江苏常州,但由于常州乱针绣(正则绣的别称)依赖于政府强大的支持力度和群众的广泛关注,现已经呈现出超越丹阳本地正则绣的趋势。这一方面导致正则绣在丹阳本地人心中的认可度和知名度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丹阳地域本土正则绣文化的严重流失。

四、新时代背景下正则绣的传承和保护策略

(一)正则绣绣品的市场开拓

稳定的市场是绣工创收的根本必要条件之一。只有正则绣工能够在参与手工技艺的实践中能获取其相应带来的部分经济利润,才能够有人也愿意投入继续地投入于这一行业实践中。正则绣因刺绣技术程序过于复杂烦琐且操作耗时颇久,难以全面适应现今快节奏生活的信息网络社会,因此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化正则绣技艺与其他刺绣产业的融合度,突出正则绣的刺绣特性,要把正则绣的非遗元素融入时代的审美,开发各种应用场景。丹阳是中国眼镜之都,正则绣作为丹阳地区的地标性非遗代表,可以将正则绣的观赏特性可以利用到眼镜布、眼镜盒和各种产品的logo以及品牌的商标当中。

同时,要注意积极的加大对市场进行宣传的引导宣传力度,开发市场,让正则绣走出丹阳地区,走出江苏。正则绣品市场空间的有效开拓,其最本质应是新产品及使用新方式产品的深度开发推广和新产品内涵文化的有效延伸。首先,积极提出开拓非遗市场空间的有效经营的思路,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对非遗传承人及其技术团队进行更有效且合理的技能培训,利用电商平台或视频直播营销平台进行相关产品服务的销售宣传推广,或加强具备专业市场资源开拓实力的后备人才与现有非遗传承人团队进行长期合作的直接商业营销。其次,挖掘正则绣本身的独特魅力内涵,拓展文化市场空间,可以建立一系列品牌“MINI”互动体验工坊进行有效宣传促销及市场推广。最后,探索正则绣市场化运作的改革道路上,不仅要注重挖掘正则绣背后深层次的科学文化内涵,还应始终遵循中国文化经济的整体发展变化规律,在尽可能保证经济内核结构不变化的客观情况约束下,探讨提出更多合理可行有益的制度创新思路。

(二)对刺绣技艺传承人的保护

非遗传承人关系在中华民族非物质传统文化之保护整理与文化传承工作中也起演着一个不可或缺角色的很重要的作用,正则绣也因为其传承之人特殊的渊源关系才得以世代流传。正则绣基本是以父子师徒之间的口头相传继承方式进行的。而如今,师徒相传的方式正严重受到经济文化条件和传承个体发展变迁的直接制约。据悉,正则绣的手工绣制过程工艺十分复杂,加上传承人师徒相传形式的局限性,在如今信息化大时代中发展更加复杂艰难。为保留绣工们的高超技艺又要保证绣品适应当今社会生产,这自然需要绣工具备较高水准的技术素质能力。因此,加强对于非遗传承人群体的大力培养教育和产业扶持,长期有效地把培养发展和产业化扶持视为正则绣继承人是正则绣得以有序传承存续的关键。

一方面,可将正则绣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纳入丹阳政府人才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内。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为工作核心,与各级学校合作设置相关专门的教学课程;定向聘请正则绣传承人开办传承技艺的传授或培训的研修班,全面推进正则绣继承人的基本专业素养培养。另一方面,要充分丹阳地区情况建立正则绣传承人专家库,制定传承奖励的政策,激励传承人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发展更多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群体;要组织优秀正则绣传承人积极开展参加相关文化论坛研讨会或协会,引导其他对正则绣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承担起保护工艺技术的传承责任,避免造成传承代人产生文化断层现象。

(三)多元化的政府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完善的保障制度是传承正则绣文化技艺现实的政策保证。对于正则绣技艺的保护,政府一方面应建立专门系统的正则绣文化技艺的研究机构和组织,同时还应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保护政策。适时对正则绣机构协会等采取资金补贴等多形式的资金资助,以此促进正则绣手工技艺的恢复和传承。政府另一方面也要吸引一批民间资本,大力资助正则绣传承人,帮助其建立正则绣的相关保护产业和工厂。据了解,丹阳地区目前没有相关的正则绣产业,因此,此举措对于正则绣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其次,政府部门应该考虑到正则绣作为非遗文化的特殊性,要清醒地意识到正则绣是一种“活”的精神文化,要以长远的眼光对其进行可持续性传承和保护,树立“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传承理念。最后,丹阳政府部门应在全体社会群众中宣传和推广,积极开展民众喜闻乐见的正则绣传播推广活动,协调领导并组织推动相关正则绣传承教育活动进大众,从而提高丹阳地域全民的保护意识。

(四)“互联网+”挖掘“正则绣”数字化潜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和生活形态的变迁,加快数字化进程已成为社会发展演进的必然选择,正则绣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同样的话题。一方面,是传统技艺亟待谋求更多更好地保护与发展路径,另一方面,是数字科技与生活结合日渐紧密,如何才能让传统的正则绣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更好融合,让非遗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走入当下。首先,要充分利用短视频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截至2021年6月10日抖音报告信息数据显示,在其短播视频平台上播放的国家级公布的国家非遗项目名录和其他相关项目公益视频数量将累计会超过1.4亿。2019年,抖音的“非遗合伙人”活动,将年轻一代纳入传播推广的视野,宣传推广非遗手工艺。短视频具有可互动性强、便捷自主性强等优点,使得正则绣的传播可塑性更强、共享交互性更广。同时要充分利用直播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在线直播用户规模将达到6.60亿人,目前,AI和VR技术正带动直播行业的快速发展。在网络直播的大环境下,文化产品和内容不断显现出来,而非遗文化也借助在线直播平台迎来了高速推广的风口。一方面,直播的形式利用一根网线带动了意想不到的助推效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后继无人的现实问题同时也给正则绣给非遗文化带来了“流量”。数字化技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非遗的影响力,要顺应“非遗+数字化”的发展方向,这对传承和弘扬正则绣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结语

丹阳正则绣自从被列入非遗名录之后,其传统手工刺绣技艺也得到大众的重视,这积极推动了正则绣的创新传承发展。在当前新形势环境下,要正视正则绣文化所具备的内涵及价值,采取更有效务实的保护途径,对正则绣文化传承及保护,从而有效推动丹阳地域正则绣技艺的可持续性现代化发展。

猜你喜欢

正则丹阳刺绣
孔门十二时辰
做好“四篇文章” 擦亮运河文化“丹阳名片”
李丹阳雕塑作品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任意半环上正则元的广义逆
sl(n+1)的次正则幂零表示的同态空间
绿色建筑结构设计指南
刺绣风尚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
刺绣新生